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十几年,感触颇多。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逢接初一新生,都会有不止一位家长咨询我:“老师,我的孩子小学数学学得挺好的,每次都接近满分,怎么一到初中,成绩就不滑得这么厉害?”家长是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作为老师,我也很想了解情况,找出原因,帮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水平.于是我翻阅各种资料并细心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找出些许原因和对应策略,与大家共享。
第一是初中科目增多并且每个科目的要求更高。
相比小学,初中的学习种目增至7种、并且每科的学习的容都趋于系统化和专门化.孩子们容易出现手忙脚乱,吃不消看不懂的情况、比如小学的计算题,都是单纯的有关整数、分数小数3计算,但初中呢,不仅把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了实数,增加了让孩子们头疼的无理数、负数,还由数升华到了字母,用字母进行简单的计算,还要与“符号”一较高低;再比如几何,小学学生只需知道三角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内角和为180度。初中生呢?我们要理解什么是三角形,掌握三边具有什么关系并应用它来解决相关的计算推理题,不仅要知道三角内角和为什么是180°,还要深刻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应用它的性质来解决有关角度的计算与证明,所以初中数学,它更趋向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推理力,归纳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孩子进入初中必须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主动学习的的能力。
第二是學校课程表的安排不同。
由于科目的增多,初中课程表的安排也是紧张有序,有计划性和目标性很强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在听完老师讲的新课后,在课堂上有单独的自习时间来消化吸收它,但初中是没有这种特权的,因为自习数量时间有限,科目又多,导致学生总感觉作业多,并且课上知识没有及时巩固还会出现忘记知识点的情况,导致成绩直接下滑。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我认为有效的策略要做到两点:一是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记录不懂的问题,记录归纳的总结的知识点,记录各科作业和自己的完成计划,二是提高做事效率,能在10分钟内成的作业,绝不要多花一分钟的时间,这样才能完战每天各科作业,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权。
第三是老师的授课式不同。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初中老师的授课方式更好的体现了这点,也就是说基于初中学科更专业更系统的特点要求,老师每节课上课更注重思维的体操训练,比如说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某一知识点的讲解巩固练习,对某一专题的探索证明应用,这些过程都与小学的形象化趣味性课堂有明显不同,这更要求孩子们从内在的思路上跟上老师的节奏,克服表面枯燥化的课堂困难,多从思考上集中精力,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有些同学上课爱走神,喜欢热闹,这样是肯定会影响成绩的。
那我们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首先转化思路,学习从心理上有长期的准备,学习是个苦差事课堂更是如此。虽然我们没有挥汗如雨,但我们要时刻跟随老师的节奏进行思维的训练,一节课下来也是相当疲惫和有收获的。二是要提前预习,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信。三是和老师配合好,不要让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我们学生要和老师同台“表演”,主动回答问题,有心要时提出质疑,这样既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掌握更好地知识和方法,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四是学习态度不同。
初中学校的老师不可能天天盯着孩子学习,由于课程的特点老师反而会大胆鼓励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自己去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所以进入初中,学生一定要“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成功转变。
总之,要想成绩不被落下,或者取得更大进步,初一学生一定要从思想、习惯上、方法上做出转变,适应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为初二的学习和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十几年,感触颇多。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逢接初一新生,都会有不止一位家长咨询我:“老师,我的孩子小学数学学得挺好的,每次都接近满分,怎么一到初中,成绩就不滑得这么厉害?”家长是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作为老师,我也很想了解情况,找出原因,帮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水平.于是我翻阅各种资料并细心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找出些许原因和对应策略,与大家共享。
第一是初中科目增多并且每个科目的要求更高。
相比小学,初中的学习种目增至7种、并且每科的学习的容都趋于系统化和专门化.孩子们容易出现手忙脚乱,吃不消看不懂的情况、比如小学的计算题,都是单纯的有关整数、分数小数3计算,但初中呢,不仅把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了实数,增加了让孩子们头疼的无理数、负数,还由数升华到了字母,用字母进行简单的计算,还要与“符号”一较高低;再比如几何,小学学生只需知道三角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内角和为180度。初中生呢?我们要理解什么是三角形,掌握三边具有什么关系并应用它来解决相关的计算推理题,不仅要知道三角内角和为什么是180°,还要深刻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应用它的性质来解决有关角度的计算与证明,所以初中数学,它更趋向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推理力,归纳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孩子进入初中必须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主动学习的的能力。
第二是學校课程表的安排不同。
由于科目的增多,初中课程表的安排也是紧张有序,有计划性和目标性很强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在听完老师讲的新课后,在课堂上有单独的自习时间来消化吸收它,但初中是没有这种特权的,因为自习数量时间有限,科目又多,导致学生总感觉作业多,并且课上知识没有及时巩固还会出现忘记知识点的情况,导致成绩直接下滑。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我认为有效的策略要做到两点:一是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记录不懂的问题,记录归纳的总结的知识点,记录各科作业和自己的完成计划,二是提高做事效率,能在10分钟内成的作业,绝不要多花一分钟的时间,这样才能完战每天各科作业,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权。
第三是老师的授课式不同。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初中老师的授课方式更好的体现了这点,也就是说基于初中学科更专业更系统的特点要求,老师每节课上课更注重思维的体操训练,比如说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某一知识点的讲解巩固练习,对某一专题的探索证明应用,这些过程都与小学的形象化趣味性课堂有明显不同,这更要求孩子们从内在的思路上跟上老师的节奏,克服表面枯燥化的课堂困难,多从思考上集中精力,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有些同学上课爱走神,喜欢热闹,这样是肯定会影响成绩的。
那我们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首先转化思路,学习从心理上有长期的准备,学习是个苦差事课堂更是如此。虽然我们没有挥汗如雨,但我们要时刻跟随老师的节奏进行思维的训练,一节课下来也是相当疲惫和有收获的。二是要提前预习,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信。三是和老师配合好,不要让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我们学生要和老师同台“表演”,主动回答问题,有心要时提出质疑,这样既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掌握更好地知识和方法,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四是学习态度不同。
初中学校的老师不可能天天盯着孩子学习,由于课程的特点老师反而会大胆鼓励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自己去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所以进入初中,学生一定要“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成功转变。
总之,要想成绩不被落下,或者取得更大进步,初一学生一定要从思想、习惯上、方法上做出转变,适应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为初二的学习和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