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断代文学史的著述,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格局中不外乎两种倾向: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各种体裁的作品分析、作家研究为纬,并以确定的非文学事件(如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为域限,构成文学的分期、分阶段,乃至写成一部断代文学史;另一种文学史倾向大致以文学思潮、流派、风格以及由此引发的效应为轴线,文学按其规律向前发展,文学体裁在某一时期发挥优势为侧重点,在史的叙述中论述、分析。不管那一种理论构架,它都是文学的历史。既然是史,就具有历史发生发展的时空结构,就必然受到现当代史学理论的影响。完全客观的文学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断代文学史的著述,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格局中不外乎两种倾向: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各种体裁的作品分析、作家研究为纬,并以确定的非文学事件(如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为域限,构成文学的分期、分阶段,乃至写成一部断代文学史;另一种文学史倾向大致以文学思潮、流派、风格以及由此引发的效应为轴线,文学按其规律向前发展,文学体裁在某一时期发挥优势为侧重点,在史的叙述中论述、分析。不管那一种理论构架,它都是文学的历史。既然是史,就具有历史发生发展的时空结构,就必然受到现当代史学理论的影响。完全客观的文学史书似乎是找不到的。构成文学史的基本内容,就是文学史家对文学历史的主
其他文献
<正>柯原的本名叫章恒寿,1931年出生于河北省景县。其父是浙江绍兴人,是清末的一名贡生,为糊口从南方来到北方。其母是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人,侗族。柯原愿依母籍,以侗族自视。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境界,即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最高追求,是鉴别文学艺术作品层次高低的永恒的标尺。
<正>巫教信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巫教一直作为绝对实体般存在,绵继于苗族社会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它包含有两层意思:既指与某些鬼神灵怪有关的象征事相(仪式、符号);又指这类事相所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础及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用一句直观的话来说,就是信鬼好巫淫祠,它是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本质上,巫教是神秘主义思维的产物,是人用奴隶的眼光和身份去认识世界,服从世界;它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虚空的蒙昧行为,是与现代文明悖逆而
<正>尽管人类的生活之河总是向着未来奔流,但他们的一切经验——最原始的食粮、赖以生存的山脉是奉献给后代的遗产。排降这些因素而使社会和文化生活得以发展是绝不可能的。语言特性是这一问题首要论证,“知识的源头是语言”这句谚语并不是古人凭空捏造出来的。用无与伦比的才能说出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人所发出的任何言行、完成的和受到某种制约而未能完成的一切首先都是从人的感情深处孕育而成的。从语言、思维开始的人的各种成就都以经验的形式重新回到人的思维和语言当中得到巩固,而且进一步丰富人的感情世界。
<正>跟漫长的生存——生活史相比,海南黎、苗等民族留下的精神产品也许贫薄了一些,同历史悠久的生存实体不大相称。用历史哲学的眼光看,任何民族,它在人类大家庭中不只是一个现时的存在,还应是一个“过程”,因为任何“现时”在绵延无尽的人类史上只是一个瞬间。当我们从某一现时来审视、观照一个民族的时候,往往是以这个民族的过程亦即它的历史形象作为整体烛视
<正>他是台湾原住民——高山族一位优秀的青年诗人,他用如泣如诉的歌,唱出了这个处于台湾社会最底层的苦难民族求自由、求解放、求温饱、求尊严的不屈的心声。 莫那能,一九五六年出生于台湾省台东县达仁乡的一个高山族支系之一的排湾族家庭里,汉名叫曾舜旺。这个家庭是千百个苦难、悲惨高山族家庭中的一个,也是高山族同胞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他由于眼疾初中
<正>“支那”这一伟大中国的名称,是何等的响亮而又令人迷惘,它是纪元前时代,给国人留下具有国际影响与重要学术意义的历史难题。古往今来,国内的专家学者不断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意蕴之谜及其形成的谜因,国外学人亦因不得其解“支那”一词的内在涵义,而积极参与探索这个历史语料的神秘性。笔者通过较长时间对楚文化与苗文化、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发现
<正>在哈萨克的民间文化中,英雄史诗占有重要一席。它作为诗领域中第一颗成熟的果实,给我们展现了古人们所创作的古朴而丰彩的艺术世界。当我们纵观这些丰富而优秀的民间创作并想总结出某些规律时,我们十分清晰地发现,史诗的构成因素几乎与哈萨克最典型、最朴素的游牧生活有关;甚至塑
<正>原始人的习俗及其变化反映了原始人的心理及其变化,它渗透于原始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拉法格说:“关于神的神话只是反映着人类产生于其中的那环境的人残酷的风俗和缺陷。”那么这些残酷风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变化、消亡的?与物质生产、生活,精神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在大文化背景下探讨这个课题是探讨人
<正>1988年底至1993年5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陆续出版了侗族卷、赫哲族卷、布依族卷、毛南族卷、纳西族卷、京族卷等六本书。从体例上看,赫哲族卷介于“概况”与“史”之间,其它五族的为“史”;从版本上看,布依族卷、纳西族卷为最新版本,其它四族的属首次出版。尽管首批只有六卷,却在编写体例、资料占有、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与新的开拓,使三十多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的总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