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的阅读问题是目前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从这个方面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有效地指导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关键词: 中学课外阅读 动笔习惯 比较阅读
读书不仅能培养人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还可以开阔视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修养。一本好的书能影响人的一生。《培根的人生》一书提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辩,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人的知识越广,修养越高,人本身就越完善。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浩繁的书籍将会为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天地。中学生的阅读问题是目前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让中学生喜欢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大胆探索,积极组织实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有效地指导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一、激发热情与循序渐进兼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昂的热情,在相当多的课外阅读调查中,高中生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读者》、《中学生天地》等休闲轻松类读物。因为这类休闲类读物贴近中学生的生活,能够缓解由于激烈竞争、压力极大、头脑极度疲劳而导致的紧张心理,从而放松自我。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对整个高中三年有个严谨细致的规划,才能使课外阅读保持有序和有效,使学生得到持久的熏陶。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经典,它因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经久不衰,中学课本中节选了不少篇目。相比名著而言,时文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适合中学生,也就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当然,这里所说的时文,既包括像《零下一度》、《第一次亲密接触》、《花季雨委》、《男生贾里》、《早恋》等反映中学生生活的“当前”文学作品,又包括知识含量大、内容更新快、信息领域宽的报刊文章。
二、提倡朗读、背诵法
朗读法就是将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说明他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就是多方面的。如果读起来结结巴巴,停顿不当,语气不对,就很难判断他是否对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以便发现用词不当、句式不对、语言不通、思路不清等毛病,从而及时纠正。我校常开展一些征文、演讲比赛,从中学生不但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能体验情感和语言之美。背诵法是指定一些篇目去背诵,识记学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技巧的一种阅读方法。如要求学生背诵朱自清的《春》和《背影》这两篇优秀的散文,对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和人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情感描写作文大有好处。还可以在课本中划出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背诵,特别是古代文学中的名句。在背诵的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给中学生看的书不能马马虎虎,内容要健康,要深入浅出,还要有文采,语言也应该规范。”中学生课外阅读不仅是看文学作品,而且要看其他学科的读物。现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他们正通过大量的多渠道的课外阅读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便认识世界。然而,他们的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怎样来选择适合他们看的书呢?中学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从初一年级十一二岁的少年至高中三年级的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在知识层次和年龄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性,因此,对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相应的可读物,例如:中学生百科全书、趣味性课外读物等,以便逐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求知欲望更强烈,学习更自觉,他们的生理、心理已从少年转向青年,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应多向他们推荐一些比较有哲理的文章,并指导他们进行评价性、创造性阅读。
四、养成动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前有不少学生无论是读文化书还是读课外书,大多是读而不标,读而不注,读而不写,读而不摘。这样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走马观花,收获不会很大。只有经常动笔,不断锻炼,才能学用并举。对于初中生,一般建议在阅读时将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优美词语等摘录在笔记本上。高中生除了要做好摘录笔记外,还可将阅读体会、心得写成书评、读后感,久而久之,不仅有助于对所读书籍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五、学会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边比较、边分析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果孤立地阅读一篇文章,则写作特点不一定能掌握得好,但如果把它和同类的读物进行一番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北宋诗人林逋的代表作《山园小梅》和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梅咏》写的都是梅花,但前者是以境胜、清幽闲逸,后者是以意胜,傲然高洁,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不同的艺术品德和人格特征。《范进中举》《孔乙己》这两篇小书,写于不同的时代,故事情节也不同,但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的遭遇,在内容上存在联系,比较点可放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主题思想上。在辅导学生阅读时,只有经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精髓。
六、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有的学生读书往往过于随意,狼吞虎咽,不求甚解。这样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是浮而不深,食而不化。怎样读书才算是精读呢?以文学作品为例,图书管理员在辅导学生阅读作品时,首先要求学生把作品迅速浏览或通读一遍,了解作品的大概内容。第二遍要弄清作品的情节冲突、人物描写,最后对作品中最好的章句、片段要反复咀嚼,慢慢寻味,吸取其精华。在精读的同时还可以辅之以泛读,做到博览群书,以扩大知识面,但切忌滥读。
七、善于设疑
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书,一边设想,不断思索,从而不断进步。经验告诉我们,不善于设疑和思索的学生,态度往往是消极的,知识面是狭窄的。这样不但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难以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图书管理员老师既要启发学生善于设疑,又要告诫学生设疑不能不切实,胡猜乱疑。设疑的前提是弄清作者为文的本意,然后认真阅读,不断思索或举一反三等,这样才能使设疑解疑落到实处,不断提高阅读水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都无可疑”的境界。
目前,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改革已进行到实质性阶段,考试内容上将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这一形势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提高。作为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我们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总结和推广科学的阅读方法,真正做到开卷有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只是一枚小小的绿叶,微小平凡,但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果的事业是甜蜜的,花的事业是芬芳的,叶的事业是幸福的!”让我去做一片小小的绿叶吧,去点缀校园这片多姿多彩的园地。
关键词: 中学课外阅读 动笔习惯 比较阅读
读书不仅能培养人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还可以开阔视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修养。一本好的书能影响人的一生。《培根的人生》一书提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辩,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人的知识越广,修养越高,人本身就越完善。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浩繁的书籍将会为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天地。中学生的阅读问题是目前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让中学生喜欢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大胆探索,积极组织实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有效地指导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一、激发热情与循序渐进兼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昂的热情,在相当多的课外阅读调查中,高中生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读者》、《中学生天地》等休闲轻松类读物。因为这类休闲类读物贴近中学生的生活,能够缓解由于激烈竞争、压力极大、头脑极度疲劳而导致的紧张心理,从而放松自我。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对整个高中三年有个严谨细致的规划,才能使课外阅读保持有序和有效,使学生得到持久的熏陶。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经典,它因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经久不衰,中学课本中节选了不少篇目。相比名著而言,时文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适合中学生,也就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当然,这里所说的时文,既包括像《零下一度》、《第一次亲密接触》、《花季雨委》、《男生贾里》、《早恋》等反映中学生生活的“当前”文学作品,又包括知识含量大、内容更新快、信息领域宽的报刊文章。
二、提倡朗读、背诵法
朗读法就是将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说明他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就是多方面的。如果读起来结结巴巴,停顿不当,语气不对,就很难判断他是否对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以便发现用词不当、句式不对、语言不通、思路不清等毛病,从而及时纠正。我校常开展一些征文、演讲比赛,从中学生不但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能体验情感和语言之美。背诵法是指定一些篇目去背诵,识记学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技巧的一种阅读方法。如要求学生背诵朱自清的《春》和《背影》这两篇优秀的散文,对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和人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情感描写作文大有好处。还可以在课本中划出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背诵,特别是古代文学中的名句。在背诵的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给中学生看的书不能马马虎虎,内容要健康,要深入浅出,还要有文采,语言也应该规范。”中学生课外阅读不仅是看文学作品,而且要看其他学科的读物。现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他们正通过大量的多渠道的课外阅读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便认识世界。然而,他们的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怎样来选择适合他们看的书呢?中学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从初一年级十一二岁的少年至高中三年级的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在知识层次和年龄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性,因此,对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相应的可读物,例如:中学生百科全书、趣味性课外读物等,以便逐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求知欲望更强烈,学习更自觉,他们的生理、心理已从少年转向青年,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应多向他们推荐一些比较有哲理的文章,并指导他们进行评价性、创造性阅读。
四、养成动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前有不少学生无论是读文化书还是读课外书,大多是读而不标,读而不注,读而不写,读而不摘。这样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走马观花,收获不会很大。只有经常动笔,不断锻炼,才能学用并举。对于初中生,一般建议在阅读时将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优美词语等摘录在笔记本上。高中生除了要做好摘录笔记外,还可将阅读体会、心得写成书评、读后感,久而久之,不仅有助于对所读书籍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五、学会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边比较、边分析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果孤立地阅读一篇文章,则写作特点不一定能掌握得好,但如果把它和同类的读物进行一番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北宋诗人林逋的代表作《山园小梅》和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梅咏》写的都是梅花,但前者是以境胜、清幽闲逸,后者是以意胜,傲然高洁,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不同的艺术品德和人格特征。《范进中举》《孔乙己》这两篇小书,写于不同的时代,故事情节也不同,但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的遭遇,在内容上存在联系,比较点可放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主题思想上。在辅导学生阅读时,只有经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精髓。
六、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有的学生读书往往过于随意,狼吞虎咽,不求甚解。这样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是浮而不深,食而不化。怎样读书才算是精读呢?以文学作品为例,图书管理员在辅导学生阅读作品时,首先要求学生把作品迅速浏览或通读一遍,了解作品的大概内容。第二遍要弄清作品的情节冲突、人物描写,最后对作品中最好的章句、片段要反复咀嚼,慢慢寻味,吸取其精华。在精读的同时还可以辅之以泛读,做到博览群书,以扩大知识面,但切忌滥读。
七、善于设疑
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书,一边设想,不断思索,从而不断进步。经验告诉我们,不善于设疑和思索的学生,态度往往是消极的,知识面是狭窄的。这样不但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难以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图书管理员老师既要启发学生善于设疑,又要告诫学生设疑不能不切实,胡猜乱疑。设疑的前提是弄清作者为文的本意,然后认真阅读,不断思索或举一反三等,这样才能使设疑解疑落到实处,不断提高阅读水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都无可疑”的境界。
目前,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改革已进行到实质性阶段,考试内容上将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这一形势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提高。作为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我们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总结和推广科学的阅读方法,真正做到开卷有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只是一枚小小的绿叶,微小平凡,但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果的事业是甜蜜的,花的事业是芬芳的,叶的事业是幸福的!”让我去做一片小小的绿叶吧,去点缀校园这片多姿多彩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