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范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r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听了三节区级语文展示课,感到收获颇丰,尤其令笔者感到激动的是三位老师都成功进行了范读。老师们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把握,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被作品内容所感染,从而诱发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为学好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历来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件有效武器。让学生从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而在这一项语文基本功训练中,教师的范读和导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需要回归,需要回归传统教学的精髓,这其中当然不应该少了教师的范读。这已经成为了很多老师的共识,然而不少教师却不能身体力行。为什么还会有很多教师不愿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动情范读呢?我想不是老师们不知道范读更能感染学生的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更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不是不知道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语文老师要勇于范读。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规范学生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它还可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欣赏和朗读的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感的熏陶。范读,可以说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请不要再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幌子。无论你的音质、技巧如何,你都要大胆地、大方地、感情投入地放开喉咙去读。要知道我们的学生都还是些大孩子,他们都还有这很强的“向师性”,而老师的范读正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向师性”,激励学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于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对教师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也会逐渐培养起他们自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要善于范读。一是应该明确范读的目的。笔者认为根据教学时间,范读一般可分为讲读课文前的范读、讲读课文时的范读、讲读课文后的范读三种。讲读课文前的范读,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其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讲读课文后的范读,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时的范读,要求平稳,速度略微缓一些。课文前的范读一般用在比较难读的课文。读课文时的范读,一般是部分内容的范读,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这时的范读要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讲读课文后的范读,可以是全课或片段的范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这时的范读要求能以声传情,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
  二是应该准确把握范读的时机。其一,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时范读。当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能读通、读顺、初步了解时范读。精彩的范读,能够很快地使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觉光芒,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其二,在学生理解文本有困难时范读。在教学中,当学生体会不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适时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缩短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中去。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会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除此之外,对于文章中的一些长句、关键句子、比较拗口的句子教师也应适时范读,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是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潜台词。语句中的“话里有话”“弦外之音”“味外之味”,就是所谓的潜台词,教师如果不能挖掘或不能准确挖掘出语句中的内在语,就会使朗读出现声连意不连、字连情不连的表面完整的现象。
  四是要注重感情投入。老师要认真备课,要把课文读熟、读好,把握停顿、重音、快慢、语气、语势等,上课时需要感情投入。教师范读远比放一段录音、用一段多媒体要费神得多。但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就需要付出。一堂语文课,教师感情投入不够,造势不够,学生缺乏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又如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试想,语文教师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感动学生?
  五是范读要有个性,不要成为模仿秀。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变化和驾驶语言的过程,是朗读者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朗读是极具个性特征的。语文老师的范读不要简单模仿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名家,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要用自己的声音和技巧再现文本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怎样通过课堂结构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地使课时教学目标当堂实现;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几年来,我在教学实
期刊
1、多媒体评改:更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是各学科教学的必然趋势,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学生是电脑写作,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连机监控观看,写完后将文章设置“共享”,每一个人都可以调看任何一个人的文章并进行评改。由于有被同学观看评改的心理预期,加上中学生大都有表现欲的特点,动笔前就有了写作的先期刺激。教师讲评可以将文章上大屏幕,讲评就具有了直观性。如果学生是纸笔作文,教师可以将文章输入电脑
期刊
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应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加入到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中去,让他们尽量深度参与,自主建构。简而言之,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
期刊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而创设的一个场,这个场以“情”和“境”为依托,以促进课堂教学合作和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关键,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语文课堂教学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感情,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深深的感染和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学好语文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是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因此,教师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样化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其交互性、知识的大容量性、实物投影的真实性、视频素材的丰富性等等都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它也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同时提供随时的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可调节的学习进度和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视、听、读、写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优化了整个课堂教学,提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尽管现在的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但仍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总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才写出一篇文章,把写作当成一件苦差事。在作文教学这块天地,不同的教师、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提倡快速作文,有的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等等。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让学生乐于写作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教学生勤练笔    对一
期刊
如何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突破,那就是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过去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为学生创设敢说敢问、多说多问、会说会问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对于刚学习小说的学生来说,除了感兴趣,更多的就是疑问,而这样的疑问在文章中又多次出现,学生肯定也
期刊
“语文课标”对“写字姿势”作出明确规定并已颁发执行多年了,身边的孩子们,他们写字的姿势怎么样呢?    一、被调查群体问题非常严重    1.调查对象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笔者所调查的本校初2012级和初2013级,均为12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来自城区的各所小学和区内较大镇的中心小学,生源构成涉及几十所小学。两个初一年级采用的是随机编班,参考各小学校推荐的序号,兼顾各小学的人数分散组成十二个教学班
期刊
怎样让学生写出生活味呢?  首先得打消学生的种种顾虑,纠正胡编乱造之风。大家知道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抒写真情实感的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背影》当中朱自清因祖母去世回家奔丧,看到满院狼藉而簌簌落泪的情景,还有看见父亲买橘子归来以及看了父亲的来信时,眼泪又来了的感人情景,可能我们每个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都要分析讲解。也许大家在指导学生写作真情实感方面没有对这些场景做什么具体要求,或者拓展不够深入。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