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消失的愤怒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6622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6日,一封邮件从美国首都华盛顿发出,由此引发了一场从中东到亚洲的反美潮。
  这是封宣传一场将在9月11日举行的反伊斯兰活动的邮件,其中粘贴了一段时长14分钟、来自You Tube的视频,视频把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描述为一个沉溺女色的人。一些收到邮件的埃及记者将其翻译成了阿拉伯文。
  之后,埃及、突尼斯、也门等国陆续有愤怒的民众在当地美国使领馆周围聚集。11日晚间,一伙武装分子趁乱在利比亚东部重镇班加西袭击并焚烧了美国领事馆,混乱中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史蒂文斯(Chris Stevens)及其他三名美国外交人员丧生。
  一位不愿具名的芝加哥穆斯林教会经理告诉《财经》记者,充当导火索的本是一部无人关注、劣质的电影片段,只是有人把它翻译成了阿拉伯文,当天点击率迅速超过100万次。“一些并没有太多文化的穆斯林打开一看,立刻就爆炸了。”
  美国大使遇刺身亡的情形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最近一次是1979年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遭武装分子绑架并在交火中身亡。
  史蒂文斯遇害距11月美国总统大选不到两个月,立即引发了美国国内对中东政策的关注:奥巴马政府坚称政府和影片制作者无关,也不会因此改变现有的外交政策。
  9月20日美国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称,美国认为其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遭袭事件为恐怖活动。美国全国反恐中心主任马修·奥尔森19日在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尽管尚无证据表明这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但他认为包括“基地”组织和该组织马格里布分支在内的极端组织成员可能参与了袭击行动。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中东问题高级研究员侯赛因(Ed Husain)对《财经》记者表示,一些为自由而奔走的人有时并不一定明白什么是民主、人生和言论自由如何才能实现,以及宗教自由时常诱发摩擦的风险,“这些社会都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很不幸,这就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
  反美暗流
  9月14日是抗议爆发后的第一个穆斯林安息日,穆斯林通常会到当地的清真寺祷告并谈论本周大事。视频和游行的消息已经在穆斯林世界广为扩散,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游行。
  记者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伊斯兰中心看到,除了工作人员在祷告结束后用了一分钟提及该事,现场近1000名穆斯林信徒并没有将此作为谈论焦点。在被问及视频事件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美国一向喜欢把自己理解的“民主”、“自由”概念强加于阿拉伯世界,但这根本不是他们需要的。
  不过在多数留在美国的穆斯林看来,“如果感到不能接受美国的制度,随时离开就是,暴力并不是方法”。他说。
  在去年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独裁运动中,美国没有直接派地面部队参与推翻独裁者的战斗,但不论在利比亚、埃及、突尼斯,还是仍在激战中的叙利亚,美国的背书、情报或空袭为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支持,间接地影响了当地的政治进程,也造成了平民的伤亡。
  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日前的调查,穆斯林国家民众普遍认为民主是最好的政府形态,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竞争性选举应该加以保护;但大多数国家对“民主发源地”美国的看法却是负面的——约旦、土耳其和巴基斯坦民众对美国的看法甚至比“阿拉伯之春”爆发前更差。
  截至今年5月,埃及民众中只有19%的受访者对美国表达了好感,有29%的人对总统奥巴马有信心,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另一家民调机构盖洛普进行的类似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导致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产生反美情绪的因素并没有因为专制政府倒台而衰减,其中包括民众对美国总是采取单边行动的认知,对反恐战争的反对以及对美国军事威胁的担忧。
  此外,中东新兴民主国家在权力结构重建的过程中产生了全新的政治党派、文化和环境,特别是在一些穆斯林政党上台的国家,新的国内政治抗衡促成反美情绪增长。
  从事政治数据研究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赖兹(Lisa Blaydes)和埃默里大学教授林策(Drew Linzer)近期共同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在对21个国家的1.3万名穆斯林进行的调查中,他们发现穆斯林国家的国内政治一般分为世俗和宗教政治精英两派,它们之间的政治激辩和对抗最后往往都落在对美国的指责上,在激发反美情绪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埃及目前的政治格局中,温和的穆兄会与极端保守的萨拉菲派光明党对一些议题的分歧逐渐显现。萨拉菲派不仅竭力阻止穆尔西在六位副总统中包含女性和基督教徒,还极力促成在穆斯林中实行强制的“天课”(zakat,即每年一次的慈善捐助)和对非伊斯兰信徒强征“人头税”。在是否接受IMF和欧美国家的贷款问题上,两派也难以达成共识。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中东研究室主任阿舒尔(Omar Ashour)评价埃及总统穆尔西对袭馆暴徒采取有保留的批评时说,穆尔西大概也想利用这次机会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以在伊斯兰世界获得更多的支持。
  而据中东媒体Al-Monitor报道,和执政党相比,萨拉菲派更鲜明地扛起游行的旗帜,他们取下美国国旗、焚烧《圣经》,甚至建议穆尔西取消美国之行。
  除了放下武器、通过合法选举进入政坛的极端保守政党,在利比亚、突尼斯和叙利亚等国,还活跃着一些没有进入政治架构的极端伊斯兰运动者。
  在利比亚,极端主义者动辄以不符合伊斯兰教义为名公开挑衅当选政府:今年4月到8月之间,班加西的极端分子至少已经发起过五次进攻,其中包括使用火箭弹和简易爆炸装置袭击美国领事馆、英国驻利比亚大使的车队以及国际红十字会的官员。
  针对本次袭击班加西美国领馆事件,外界普遍认为是由一个名为Ansar al-Shariah、与基地有关的组织所为。阿舒尔对《财经》记者说,包括该组织在内的武装团体仍然拒绝过渡到政党政治、融入国家机器中。这些组织规模不大但数目不小,有些甚至被政府忽略。
  尽管如此,布赖兹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判断,大多数穆斯林虽然不喜欢美国的政策,但也憎恨对美国外交官进行的暴力行为;虽然对美国的负面看法在伊斯兰世界传播广泛,但还谈不上是普遍现象。   2005年,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丹麦。一家报纸在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中使用了以穆罕穆德为原型的漫画,漫画被传播到了50多个国家,导致示威者引爆丹麦驻巴基斯坦领馆,并点燃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朗的丹麦使馆。
  外交冲击波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资料,史蒂文斯是美国历史上第七位在任身亡的大使,其中五人死于恐怖袭击,两人因飞机失事丧生。
  大使身亡往往会给双边关系带来巨大的不稳定性。例如1979年驻阿富汗大使阿道夫·达布斯(Adolph Dubs)遇刺后,美国停止继续派驻大使,并在1989年关闭了驻阿使馆,直到2002年美国支持的新政权成立。
  此刻正值总统大选的关键时期,美国使领馆遇袭成为考验候选人外交应对能力的“试金石”。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在9月12日早上6点第一时间公开批评美国驻埃及使馆发表关于反美游行的声明是民主党外交政策软弱的表现。
  而事实上,那份声明发表在游行从和平转向暴力之前,民主党人由此抓住这个把柄,把罗姆尼不假思索地肆意置评作为他不具备处理复杂外交争端能力的最新证据。奥巴马在CBS《60分钟》节目中揶揄道:“罗姆尼总是先射击,再瞄准。”
  大使遇袭身亡所造成的冲击首先引发要求政府采取强硬措施的压力。
  提倡对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由美国军队负责为利比亚重建保驾护航的想法开始蠢蠢欲动。
  使领馆遭袭后,美国军方加强了对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向利比亚和也门派遣了海军陆战队,并出动无人轰炸机增援。一位军方的高级官员对媒体说,暂时执行任务的美国军队或许将无限期停留在利比亚,“只要那里需要”,甚至还有可能有更多美国武装前往该地区。
  不过正式派遣地面部队的设想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对。阿舒尔对《财经》记者表示,增派地面部队必须有具体的、成规模的作战对象,不论在利比亚还是在也门,对美国真正构成威胁的人数量微少。
  美国使馆遭袭后,美国媒体、官员、智库普遍对埃及政府的反应感到不满。埃及总统穆尔西谴责了围攻美国使馆的暴力行为并承诺保证美国外交人员的安全;但同时执政党自由正义党背后的穆斯林兄弟会却在埃及组织了更多针对美国的抗议。
  侯赛因告诉《财经》记者,暴力分子在埃及和利比亚是少数,但是声援他们的情绪却有广泛的基础,因此整个穆斯林教派及其领袖对使馆受袭事件的谴责远远不够。
  美国众议院一些激进的保守派议员已经因此要求美国撤销对利比亚和埃及的援助。埃及每年大约接受20亿美元的美国援助,是除以色列之外美国最大的援助国。
  此事进一步引发共和党鹰派人物对奥巴马三年多来外交政策的抨击和质疑。曾在小布什政府担任近东事务副助理国务卿、前副总统迪克·切尼的女儿利兹·切尼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奥巴马外交政策无非是“为美国的作为表示歉意、安抚国家的敌人、抛弃盟友和削减军事开支”。
  美国到底应该在全球中担任何种角色,一直是两大政党外交政策的主要争论之一。民主党倾向于减少美国在世界承担的责任,而共和党则认为军事介入是更有效的方法。
  皮尤中心在美国所进行的最新民调显示,9月13日至16日,有43%的受访者关注了美领馆受袭事件,略高于关注大选的人。其中45%的人支持奥巴马对危机的处理,36%的人表示反对;而仅26%的人支持罗姆尼的言论,高达48%的人表示反对。
  从政府高官的表述来看,奥巴马政府尚没有改变对中东采取的接触政策。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努兰(Victoria Nuland)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不会抛弃“阿拉伯之春”后争取民主的民众和政府,特别是当他们在追求民主的过程中面临极端主义威胁的时候。
  在中央情报局供职28年的皮勒(Paul Pillar)认为,在转型期间的社会往往表现出混乱和无序,容易给恐怖主义者制造落脚的机会;当地部分民众对经济和政治改革期望过高,现实带来的失望会让极端主义的信号充满诱惑。
  “只有让阿拉伯国家更加民主才能最终产生更多和平解决政治问题的渠道,让恐怖主义失去吸引力。”他对《财经》记者说。
  不过事件是否会影响美国对叙利亚采取的行动还不得而知。侯赛因表示,美国情报部门仍然在当地收集信息,帮助政府了解当地派别的区别。“至今为止美国对叙利亚采取的措施仍然相当谨慎。”
其他文献
初秋凤城,凉风送爽。这个位于辽宁东部的小城,近来因前市委书记王国强的出逃而全国闻名。  漫步城区,人行道正在四处开挖,取出旧供暖管,换上新管,以应对新的供暖季。据凤城市城建局供暖办官员介绍,整个管道更换里程超过40公里,耗资7000余万元,加上新增两台120吨的锅炉,总投资超过1.35亿元。  这是处理王国强留下的烂摊子所付出的代价。王国强上任之时,凤城市正在筹划出售凤城热电厂,这家企业提供了全市
期刊
到底是发展大型城市,还是中小城镇?这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大城市优先论者往往强调其规模经济,反对者则强调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和住房紧张等城市病。  陆铭教授从学理和国际经验的角度,论证了大城市在当下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过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大城市的发展往往是被限制的。比如“十二五”规划中,虽然也主张“经济稳妥推进城镇化”,但同时提出要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所给出的方案就是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范
期刊
中国卫生部联手红十字会,正在努力建立一个有可信赖器官源的人体器官捐献和分配体系。  在2012年,山西、安徽、重庆三地被纳入人体器官捐献试点。至此,试点省市总数已超过全国一半省份,达到19个。今年7月6日,一个全新的事业单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下称器捐管理中心)获批设立。随后7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红十字会事业发展的意见》,将依法开展遗体、人体器官捐献正式纳入红十字会工作范畴。 
期刊
9月17日,一行三会共同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点明了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社会融资结构调整等多项金融改革核心议题。  不过,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既非利率市场化,也非汇率自由化。利率与汇率,二者都只是资金的价格。单纯地放松管制、让市场自由定价,一个直接后果可能就是价格战导致金融风险叠加。事实上,价格的作用平台是市场,而市场的作用机制又与市场结构密切相关。广义的市场是一切资金集散的
期刊
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发展迅速。在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蓬勃发展进程中,遇到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即供移植器官来源严重不足。  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下称《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国家通过建立人体器官移植工作体系,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推动工作,确定人体器官移植预约者名单,组织协调人体器官的使用。”该条规定了国家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工作的职责,包括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开展、确定预约者
期刊
9月12日,德国宪法法院一早否决了要求德国推迟批准欧洲稳定机制(ESM)和欧盟财政同盟的提议;同日稍晚,荷兰议会大选结果揭晓,支持欧元区的执政党获取将近三分之一席位;9月6日欧洲央行宣布在有条件下无限制地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  这些利好消息似乎让自2009年爆发的欧元危机进入新篇章,对于欧洲领导人总是做得太少、太慢的批评开始有减少的迹象。  但是,市场人士和经济学家在经历了三年的类似情绪起伏后,对
期刊
1924年5月31日签署的《中俄协定》是北洋外交史上遭误解最多的个案之一。过去学界常认为俄国革命后,于1919年及1920年两次对华宣言,主动自弃沙俄在华条约特权,又经双方长期交涉订立此平等条约。数十年来,苏俄执行对华平等、尊重中国主权之新外交,协助中国“反帝废约”之说,似乎已成定论。然而,近年学界注意到北京政府在中苏谈判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协助国人重新反思北洋外交及中苏关系。  事实上,《中俄协定
期刊
针对最新《刑事诉讼法》(下称刑诉法)的司法解释修订和完善工作,正在公检法司的最高机关相继展开。  在2012年3月完成第二次修订的刑诉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近半年以来,各地、各级公检法司机构就此组织了学习和培训。不过,包括律师群体在内,他们更为关注的是相关司法解释和配套文件的出台。  “这是比法律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规定。”河北一位司法人员甚至用“盼望”二字表达对司法解释的期待。  《
期刊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约瑟夫·德·迈斯特还是个陌生的名字。这位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保守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出生在萨瓦公国贵族之家。因家乡被法国占领,迈斯特流亡域外,担任撒丁王国驻俄国大使十余年,留下文集共14卷。  他在19世纪前半期是欧洲世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政治哲学是欧陆保王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其理论对德法两国的浪漫派影响深远,波德莱尔曾说“是迈斯特教会了我该如何思考”。在他曾长驻的俄国,其影响力
期刊
理查德·科布登认为和平和繁荣是相互促进的。他写于1842年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自由贸易是保障人类永恒和平的最佳手段”。诺曼·安吉尔的《大空想》是坚持这一理念的典范。以安吉尔的说法,战争从经济上说不划算:军备开支导致财政负担加重,却很难从战败国那里得到补偿。  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凌志车和橄榄树》中有一节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和平可带来更多的利益,制造战争只会导致更多损失。”为了支持这一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