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亲人的离去,她束手无策。经历几番打击后,她愈发坚强。“在我离开人世时,为什么不能捐出自己的器官,帮助有需要的人延续生命呢?”这个想法得到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支持,在她的影响下,她和公司的另外9名员工集体签署《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这是中国首次以企业名义进行集体捐献器官的捐献志愿登记。
这只是发生在今年10月底,于立荣公益之举的一个小片段。
冬日的下午,位于北京万寿路的一间茶室,本刊记者见到了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凌盛集团的董事长于立荣,40岁的她年轻漂亮,气质优雅,犹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让人觉得非常温暖。
一路走来,她与公益结下不解之缘:从2007年开始,她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来资助教育和公益事业。包括捐助平谷金海湖一小学改善教学条件;发起“健康行”大型公益慈善活动;拿出300万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奖学金,帮残疾人实现梦想;成立北京凌盛爱心公益基金会等等。8年来,于立荣投在教育和公益事业上的钱超过千万元,她的梦想是做一个公益事业的推动者。
艰辛的创业
于立荣是青岛即墨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她出生时父母已经47岁,家里六个孩子她排行老六。因为孩子多,家庭负担重,生活比较困难。
小的时候家里穷,家里的糖不可能说你自己随便吃,平时藏起来,谁表现听话才给谁吃,于立荣两岁的时候就爬着满屋子找糖吃,不小心就把治腿风湿的一瓶糖衣片都给吃光了,后来送医院抢救,于立荣就这样又捡回一条命。
因为这件事再加上她最小,家里人都很宠。4岁时春节,家里来人,一个老奶奶带着小孙子来家里要饭,父母比较善良,给人盛了一碗肉,不料老奶奶吃了一碗又一碗。于立荣那时候小,哭闹,满地打滚,结果把人骂走了。母亲特别生气,大年三十晚上把她狠狠打了一顿。父母教育她做人一定要善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帮助他人。
于立荣上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体育,非常热爱长跑,那时候学校条件比较差,快开运动会的时拉来一卡车沙,让学生帮忙铺操场,她在卸沙子时不小心从卡车上摔了下来,结果造成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这段经历对她的影响非常大,那时候她就下定决心要多挣钱,帮助家人过上好生活。
大学毕业后,她曾经开过宾馆服务培训班,给学员培训三个半月,然后把学员送到宾馆做服务员,当时和酒店、宾馆接触多了,决定以后要做和健康产业有关的公司。因为特别喜欢体育,2001年,她开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北京凌盛体育场地工程有限公司,当时的定位就是主攻学校和酒店,因为酒店里面有康乐中心、跑步机、游泳馆和网球馆,学校里面有操场。
于立荣2001年2月注册公司,但是到10月份就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好不容易接了个活儿,最后却收不回来工程款,讨要工资的工人把公司的门堵了。三个合伙人,其中一个悄悄把工地的东西给卖了,另外一个也提出退股,只有她一个人撑着,而且还要打官司催要工程款。
于立荣提议和两个合伙人一起吃个散伙饭,她喝了点酒,特别难受,回家之后躺床上一边哭一边睡觉。手机铃声不停地响,她就把手机电池给取出,接着睡。后来她感觉不对,就把电池装上,打开手机看到姐姐发来的短信:母亲病重,速回!遗憾的是,她错过了见母亲的最后一刻。
山东人有句老话:父母在,不远行,身为女孩子,当初创业的时候家里人都不同意,他们觉着作为一个大姑娘,为什么要去创业呢,找个好工作、好对象结婚就省心了,结果她偏偏喜欢折腾。等她回到家的时候,几个姐姐、哥哥都在院子里了,当时他们就说“你别折腾了,北京那么大是你一个姑娘能折腾的吗?”
“当时在那种巨大的悲痛和内疚下,我的嗓子就发不出声了。”于立荣说,“母亲出殡后,父亲拿出一个存折,‘拿走吧,都是留给你结婚用的,看得出来你那么犟,你要是有本事就干出点工程出来,钱不够我再给你借。’”
怀着对父亲的感激,于立荣回到北京,把父亲给她的钱支付了工人工资。接着干,当时她的车一年跑15万公里,一天一箱油,早上六点出门,北京的学校、宾馆、酒店一家一家去跑,那时候,她也不计成本就想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人把活干好就行了。为了能积累人脉资源,做更多的工程她就拼命往外跑,有时候回到家里已经两三点,下着大雨从密云、怀柔山里往回开,也不知道害怕。“那段时间是不知道害怕,不知道痛苦,不知道累,为了等一个客户,早上六点多就到了密云,到了昌平,在度假村那里等到晚上七八点钟,最后都把客户感动了。那时候真是靠拼靠吃苦去打动别人,结果还不错。”于立荣说。
父亲的忠告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于立荣的公司慢慢有了起色,订单越来越多。
2007年12月,于立荣感觉生意发展的不错,自己的花销也逐渐增多。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刻,父亲再次给了她警醒。父亲说:“我觉得你一个女孩子能不能用钱干一点儿文化的事,天天干工程,不是投标就是在工地上跑,怎么感觉跟个机器人似的?请人吃饭,大手花钱,咱们家门口那些家里卖菜的小孩都上不起学,满院子跑,你不能去管管那些孩子啊,那些孩子不上学不就完了吗?”
“我觉得在人生转折的地方,我爸又一次提醒了我。”于立荣说。
2007年底,于立荣就放慢了脚步,她在思考:我还适不适合干这个行业?而这时候公司已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做宾馆和办公楼的装修,她在想是不是真的要和水泥沙石打一辈子交道?于立荣回忆说。
有了一系列的深入思考后,于立荣提出凌盛要做“国际标准+魂”,所谓国际标准,就是大家都遵守的国标,这个有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什么是魂呢?就是企业独有的文化,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别人能给的你也能给,别人不能给的你还能给。那时候她发现装修很困难,因为工人水平参差不齐,沟通不容易,上百种的装修材料管理也很困难,有很多公司为了挣钱,干完就走了,根本就没有信誉二字,所以她是第一个在工程领域里提出来要实现服务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服务是一种文化”。她提出要在建筑工程行业里要提出服务文化,这里的服务是360度服务,她把它设计成坐标的一个轴,比如签约前、签约中、签约后和维修阶段,就像一个坐标一样,都需要服务,过了保修期之外还需要一个维护服务,当她提出这套理念的时候,整个工程领域都在说还从来没有人能把这套理念讲得如此透彻。 此外,于立荣提出共赢,比如给客户做一个项目,不是说要赚多少利润,而是和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使用方实现共赢。为了使用方做一件好的工程、好的作品,避免各方因为追求目标不一样而互相扯皮。在给全国人大、国家行政学院做工程,有很多领导到现场视察,于立荣被推荐为发言代表。于立荣说:“我们干工程就是为了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工程干好,不要互相推诿、扯皮。我在工地上给我们的工人要求‘喝酒警告、外出报告、死盯死守、随叫随到’,都要这样去干。工地很脏,几乎下不去脚,我专门雇了两个工人扫地。在我们建筑领域里我除了提出管理上的要求之外,还有你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你自己,所以我就提出要做公益做慈善。”
公益的起点
于立荣说,她开始做公益是从健康开始,主要是受到身边亲人和朋友的触动。
她的圈子都是三四十岁,这些人很忙,他们不仅顾不上自己的健康,也顾不上家里人的健康,正好那两年她的哥哥肝癌去世,另一个哥哥是脑出血,妈妈也病故,这种情况下她觉得健康生活的理念特别重要,“就像一辆车一样,五千公里或是一万公里就要去验检,问问身边的人,平时压力那么大,根本就不注重健康。”
所以,于立荣从2008年就开始提出“凌盛公益健康行”,在全国搞了上百场公益性讲座,像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儿童医院、肿瘤医院、武警总医院都来参加健康行活动,而且都是义务的,“某位院长一直在提倡每天快走一万步,他本来比较胖,现在他也是这个受益者,肿瘤医院的院长说要体检。听课的这些人就真的到医院去体检了,很多人都发现了问题,发现了病变的癌指标,就及时去做了治疗。还有一些人不爱运动,听了讲座后就每天开始跑步运动,过了几个月打来电话:‘于总,你看我现在瘦成什么样了,拍了照片给我看,我当时感觉很有成就感。’”
2007年12月,于立荣偶然到了北京平谷的一所小学。当看到学校的场景很震惊,“北京怎么还有这样条件落后的学校?”比她当时上的学校还破旧,桌子、椅子磕的破损的严重,她捐了15万元现金重修了操场,又重新粉刷了教室,把电教室的电脑全部更换,课桌和椅子全部换新,还赠送了不少名人字画。
凌盛公司六周年庆典的时候,于立荣和公司股东们统一商议并核算,决定每年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五做公益。2012年元旦,凌盛集团人账户上还有300多万没捐出去,于立荣通过北京市教委,将钱捐到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她在联合大学设立了一个10年计划的奖学金,每年选出一批优秀的大学生进行资助。
不久前,她回到学校去看了看,碰到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在学校当班长,他是听障生。“这一万元奖金你打算怎么花了?”于立荣问。“丽荣姐,我做慈善了。”孩子说,自己在网上做了一个宣传片,教别人学手语,帮助像他一样听不到的人。
第二个孩子是北京的,他说把一万元钱用来交了学费,因为父母都没有工作,还有一个妹妹,“剩下还有钱的话,我也拿出来做慈善。”于立荣认为,这些孩子同样了不起。
在对外经贸大学,当时学校在推广孔子学院——中华文化走出去人才培养计划。于立荣觉得这个项目很有意义,她和学校签了九年的资助协议,一共资助1000万元;在北京电影学院,于立荣出资10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在首都师范大学,于立荣捐助1000万元,实施“首师大凌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她和北京市残联联系紧密,残联的负责人告诉她,“不能一提到残疾人就哭哭啼啼,残疾人应该是阳光的,残疾人也应该站出来做公益。”结果,残联在北京市的残疾人大学生中评选出来做公益的阳光天使,于立荣又资助了100万元。
2015年中秋节,于立荣号召员工捐钱为平谷一个学校做“月亮图书馆计划”,北京电视台中秋晚会现场众筹。平谷有一些父母得病或是下岗而导致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于立荣又拿出60万元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解决学费及生活费用。
青联的责任
今年夏天,于立荣光荣当选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联合委员会的委员,作为一名全国的青联委员,干了这么多年的建筑和装修,天天搞调研,像现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雾霾,她在想自己应该干点事,履行青联委员的责任。
于立荣说,加入全国青联之后,各行各业的精英很多,都很优秀,每个人身上都有责任、激情和使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也愿意和大家一起碰撞交流。
在北京市民政局,于立荣成立了一个蓝天白云计划的基金会:既从事节能环保和绿色价值观的推广,又致力于新兴技术产品的应用,还要推动科技创新的设想。
“我第一个就想到了学生。”于立荣说,她发起并举办了首届“凌盛蓝天白云杯”京津冀百所高校节能环保绿色校园大学生演讲大赛及夏令营,北京市教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团委等单位都鼎力支持。京津冀各个学校的学生先在他们的学校搞个节能环保演讲大赛,层层选拔,通过复赛再选拔进决赛,效果非常好。整个活动下来,她收获了很多感动。比如对外经贸大学有个叫徐玥晨的学生,他说参加这次演讲大赛,最初的原因是喜欢演讲,到了大学之后没有任何的演讲机会,就想到夏令营实现一个演讲的梦。他就开始搜集资料,从生态到环境再到节能环保的素材,他的整个人都受到了洗礼。“我才知道环境是这么的重要,我自身是做的多么不够。我实现的不是一个演讲梦,而是一个生态梦。”还有人民大学的一个学生,他通过这次活动发现了他们学校门口的传达室快递的过度包装。还有一个南开大学的学生,他演讲的时候从兜里拿出了一双筷子,他说与其拒绝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不如自己带双筷子。“这些孩子的变化让我非常感动,我觉得给这些孩子花钱花值了。”于立荣说。
今年,于立荣还成立了北京绿色化校园建设研究院,研究如何把绿色化这个理念传播出去。“对于环保,我就想到父亲说的,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责任感,好像一辈子都要去做这个事。”于立荣说。
谈到责任,于立荣认为,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任,因为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还要对得起家庭,所以她特别喜欢运动。她每天跑七公里,只要有她待的地方,都有跑步机,每天早起五十分钟跑步,然后再练习两个小时瑜伽。
于立荣说,做企业每天都要日益精进和小心谨慎。她很享受这种每天都在创业的感觉,每天都不敢懈怠,这种激情一直在。把运动和公益放一起,看起来付出了不少,但实际上得到了更多,“我很享受与之而来的平和、健康”。
对于未来的规划,她说,在教育方面,凌盛集团的捐资助学公益活动一直会做下去。另一个就是节能环保项目。“我是觉得做公益要切合实际。如果企业做的很差,我承诺的也做不到,我毕竟要为企业员工负责任”。
对于青年创业,她始终认为意愿比能力更重要,有意愿有激情,不会的可以学,享受这个过程很重要。边干边痛苦肯定不行,听话也很重要,要找好的导师和榜样。“我创业的时候天天看卡耐基的书,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成功的企业家,我就想要向他学习。”
这只是发生在今年10月底,于立荣公益之举的一个小片段。
冬日的下午,位于北京万寿路的一间茶室,本刊记者见到了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凌盛集团的董事长于立荣,40岁的她年轻漂亮,气质优雅,犹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让人觉得非常温暖。
一路走来,她与公益结下不解之缘:从2007年开始,她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来资助教育和公益事业。包括捐助平谷金海湖一小学改善教学条件;发起“健康行”大型公益慈善活动;拿出300万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奖学金,帮残疾人实现梦想;成立北京凌盛爱心公益基金会等等。8年来,于立荣投在教育和公益事业上的钱超过千万元,她的梦想是做一个公益事业的推动者。
艰辛的创业
于立荣是青岛即墨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她出生时父母已经47岁,家里六个孩子她排行老六。因为孩子多,家庭负担重,生活比较困难。
小的时候家里穷,家里的糖不可能说你自己随便吃,平时藏起来,谁表现听话才给谁吃,于立荣两岁的时候就爬着满屋子找糖吃,不小心就把治腿风湿的一瓶糖衣片都给吃光了,后来送医院抢救,于立荣就这样又捡回一条命。
因为这件事再加上她最小,家里人都很宠。4岁时春节,家里来人,一个老奶奶带着小孙子来家里要饭,父母比较善良,给人盛了一碗肉,不料老奶奶吃了一碗又一碗。于立荣那时候小,哭闹,满地打滚,结果把人骂走了。母亲特别生气,大年三十晚上把她狠狠打了一顿。父母教育她做人一定要善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帮助他人。
于立荣上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体育,非常热爱长跑,那时候学校条件比较差,快开运动会的时拉来一卡车沙,让学生帮忙铺操场,她在卸沙子时不小心从卡车上摔了下来,结果造成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这段经历对她的影响非常大,那时候她就下定决心要多挣钱,帮助家人过上好生活。
大学毕业后,她曾经开过宾馆服务培训班,给学员培训三个半月,然后把学员送到宾馆做服务员,当时和酒店、宾馆接触多了,决定以后要做和健康产业有关的公司。因为特别喜欢体育,2001年,她开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北京凌盛体育场地工程有限公司,当时的定位就是主攻学校和酒店,因为酒店里面有康乐中心、跑步机、游泳馆和网球馆,学校里面有操场。
于立荣2001年2月注册公司,但是到10月份就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好不容易接了个活儿,最后却收不回来工程款,讨要工资的工人把公司的门堵了。三个合伙人,其中一个悄悄把工地的东西给卖了,另外一个也提出退股,只有她一个人撑着,而且还要打官司催要工程款。
于立荣提议和两个合伙人一起吃个散伙饭,她喝了点酒,特别难受,回家之后躺床上一边哭一边睡觉。手机铃声不停地响,她就把手机电池给取出,接着睡。后来她感觉不对,就把电池装上,打开手机看到姐姐发来的短信:母亲病重,速回!遗憾的是,她错过了见母亲的最后一刻。
山东人有句老话:父母在,不远行,身为女孩子,当初创业的时候家里人都不同意,他们觉着作为一个大姑娘,为什么要去创业呢,找个好工作、好对象结婚就省心了,结果她偏偏喜欢折腾。等她回到家的时候,几个姐姐、哥哥都在院子里了,当时他们就说“你别折腾了,北京那么大是你一个姑娘能折腾的吗?”
“当时在那种巨大的悲痛和内疚下,我的嗓子就发不出声了。”于立荣说,“母亲出殡后,父亲拿出一个存折,‘拿走吧,都是留给你结婚用的,看得出来你那么犟,你要是有本事就干出点工程出来,钱不够我再给你借。’”
怀着对父亲的感激,于立荣回到北京,把父亲给她的钱支付了工人工资。接着干,当时她的车一年跑15万公里,一天一箱油,早上六点出门,北京的学校、宾馆、酒店一家一家去跑,那时候,她也不计成本就想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人把活干好就行了。为了能积累人脉资源,做更多的工程她就拼命往外跑,有时候回到家里已经两三点,下着大雨从密云、怀柔山里往回开,也不知道害怕。“那段时间是不知道害怕,不知道痛苦,不知道累,为了等一个客户,早上六点多就到了密云,到了昌平,在度假村那里等到晚上七八点钟,最后都把客户感动了。那时候真是靠拼靠吃苦去打动别人,结果还不错。”于立荣说。
父亲的忠告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于立荣的公司慢慢有了起色,订单越来越多。
2007年12月,于立荣感觉生意发展的不错,自己的花销也逐渐增多。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刻,父亲再次给了她警醒。父亲说:“我觉得你一个女孩子能不能用钱干一点儿文化的事,天天干工程,不是投标就是在工地上跑,怎么感觉跟个机器人似的?请人吃饭,大手花钱,咱们家门口那些家里卖菜的小孩都上不起学,满院子跑,你不能去管管那些孩子啊,那些孩子不上学不就完了吗?”
“我觉得在人生转折的地方,我爸又一次提醒了我。”于立荣说。
2007年底,于立荣就放慢了脚步,她在思考:我还适不适合干这个行业?而这时候公司已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做宾馆和办公楼的装修,她在想是不是真的要和水泥沙石打一辈子交道?于立荣回忆说。
有了一系列的深入思考后,于立荣提出凌盛要做“国际标准+魂”,所谓国际标准,就是大家都遵守的国标,这个有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什么是魂呢?就是企业独有的文化,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别人能给的你也能给,别人不能给的你还能给。那时候她发现装修很困难,因为工人水平参差不齐,沟通不容易,上百种的装修材料管理也很困难,有很多公司为了挣钱,干完就走了,根本就没有信誉二字,所以她是第一个在工程领域里提出来要实现服务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服务是一种文化”。她提出要在建筑工程行业里要提出服务文化,这里的服务是360度服务,她把它设计成坐标的一个轴,比如签约前、签约中、签约后和维修阶段,就像一个坐标一样,都需要服务,过了保修期之外还需要一个维护服务,当她提出这套理念的时候,整个工程领域都在说还从来没有人能把这套理念讲得如此透彻。 此外,于立荣提出共赢,比如给客户做一个项目,不是说要赚多少利润,而是和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使用方实现共赢。为了使用方做一件好的工程、好的作品,避免各方因为追求目标不一样而互相扯皮。在给全国人大、国家行政学院做工程,有很多领导到现场视察,于立荣被推荐为发言代表。于立荣说:“我们干工程就是为了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工程干好,不要互相推诿、扯皮。我在工地上给我们的工人要求‘喝酒警告、外出报告、死盯死守、随叫随到’,都要这样去干。工地很脏,几乎下不去脚,我专门雇了两个工人扫地。在我们建筑领域里我除了提出管理上的要求之外,还有你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你自己,所以我就提出要做公益做慈善。”
公益的起点
于立荣说,她开始做公益是从健康开始,主要是受到身边亲人和朋友的触动。
她的圈子都是三四十岁,这些人很忙,他们不仅顾不上自己的健康,也顾不上家里人的健康,正好那两年她的哥哥肝癌去世,另一个哥哥是脑出血,妈妈也病故,这种情况下她觉得健康生活的理念特别重要,“就像一辆车一样,五千公里或是一万公里就要去验检,问问身边的人,平时压力那么大,根本就不注重健康。”
所以,于立荣从2008年就开始提出“凌盛公益健康行”,在全国搞了上百场公益性讲座,像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儿童医院、肿瘤医院、武警总医院都来参加健康行活动,而且都是义务的,“某位院长一直在提倡每天快走一万步,他本来比较胖,现在他也是这个受益者,肿瘤医院的院长说要体检。听课的这些人就真的到医院去体检了,很多人都发现了问题,发现了病变的癌指标,就及时去做了治疗。还有一些人不爱运动,听了讲座后就每天开始跑步运动,过了几个月打来电话:‘于总,你看我现在瘦成什么样了,拍了照片给我看,我当时感觉很有成就感。’”
2007年12月,于立荣偶然到了北京平谷的一所小学。当看到学校的场景很震惊,“北京怎么还有这样条件落后的学校?”比她当时上的学校还破旧,桌子、椅子磕的破损的严重,她捐了15万元现金重修了操场,又重新粉刷了教室,把电教室的电脑全部更换,课桌和椅子全部换新,还赠送了不少名人字画。
凌盛公司六周年庆典的时候,于立荣和公司股东们统一商议并核算,决定每年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五做公益。2012年元旦,凌盛集团人账户上还有300多万没捐出去,于立荣通过北京市教委,将钱捐到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她在联合大学设立了一个10年计划的奖学金,每年选出一批优秀的大学生进行资助。
不久前,她回到学校去看了看,碰到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在学校当班长,他是听障生。“这一万元奖金你打算怎么花了?”于立荣问。“丽荣姐,我做慈善了。”孩子说,自己在网上做了一个宣传片,教别人学手语,帮助像他一样听不到的人。
第二个孩子是北京的,他说把一万元钱用来交了学费,因为父母都没有工作,还有一个妹妹,“剩下还有钱的话,我也拿出来做慈善。”于立荣认为,这些孩子同样了不起。
在对外经贸大学,当时学校在推广孔子学院——中华文化走出去人才培养计划。于立荣觉得这个项目很有意义,她和学校签了九年的资助协议,一共资助1000万元;在北京电影学院,于立荣出资10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在首都师范大学,于立荣捐助1000万元,实施“首师大凌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她和北京市残联联系紧密,残联的负责人告诉她,“不能一提到残疾人就哭哭啼啼,残疾人应该是阳光的,残疾人也应该站出来做公益。”结果,残联在北京市的残疾人大学生中评选出来做公益的阳光天使,于立荣又资助了100万元。
2015年中秋节,于立荣号召员工捐钱为平谷一个学校做“月亮图书馆计划”,北京电视台中秋晚会现场众筹。平谷有一些父母得病或是下岗而导致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于立荣又拿出60万元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解决学费及生活费用。
青联的责任
今年夏天,于立荣光荣当选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联合委员会的委员,作为一名全国的青联委员,干了这么多年的建筑和装修,天天搞调研,像现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雾霾,她在想自己应该干点事,履行青联委员的责任。
于立荣说,加入全国青联之后,各行各业的精英很多,都很优秀,每个人身上都有责任、激情和使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也愿意和大家一起碰撞交流。
在北京市民政局,于立荣成立了一个蓝天白云计划的基金会:既从事节能环保和绿色价值观的推广,又致力于新兴技术产品的应用,还要推动科技创新的设想。
“我第一个就想到了学生。”于立荣说,她发起并举办了首届“凌盛蓝天白云杯”京津冀百所高校节能环保绿色校园大学生演讲大赛及夏令营,北京市教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团委等单位都鼎力支持。京津冀各个学校的学生先在他们的学校搞个节能环保演讲大赛,层层选拔,通过复赛再选拔进决赛,效果非常好。整个活动下来,她收获了很多感动。比如对外经贸大学有个叫徐玥晨的学生,他说参加这次演讲大赛,最初的原因是喜欢演讲,到了大学之后没有任何的演讲机会,就想到夏令营实现一个演讲的梦。他就开始搜集资料,从生态到环境再到节能环保的素材,他的整个人都受到了洗礼。“我才知道环境是这么的重要,我自身是做的多么不够。我实现的不是一个演讲梦,而是一个生态梦。”还有人民大学的一个学生,他通过这次活动发现了他们学校门口的传达室快递的过度包装。还有一个南开大学的学生,他演讲的时候从兜里拿出了一双筷子,他说与其拒绝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不如自己带双筷子。“这些孩子的变化让我非常感动,我觉得给这些孩子花钱花值了。”于立荣说。
今年,于立荣还成立了北京绿色化校园建设研究院,研究如何把绿色化这个理念传播出去。“对于环保,我就想到父亲说的,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责任感,好像一辈子都要去做这个事。”于立荣说。
谈到责任,于立荣认为,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任,因为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还要对得起家庭,所以她特别喜欢运动。她每天跑七公里,只要有她待的地方,都有跑步机,每天早起五十分钟跑步,然后再练习两个小时瑜伽。
于立荣说,做企业每天都要日益精进和小心谨慎。她很享受这种每天都在创业的感觉,每天都不敢懈怠,这种激情一直在。把运动和公益放一起,看起来付出了不少,但实际上得到了更多,“我很享受与之而来的平和、健康”。
对于未来的规划,她说,在教育方面,凌盛集团的捐资助学公益活动一直会做下去。另一个就是节能环保项目。“我是觉得做公益要切合实际。如果企业做的很差,我承诺的也做不到,我毕竟要为企业员工负责任”。
对于青年创业,她始终认为意愿比能力更重要,有意愿有激情,不会的可以学,享受这个过程很重要。边干边痛苦肯定不行,听话也很重要,要找好的导师和榜样。“我创业的时候天天看卡耐基的书,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成功的企业家,我就想要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