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追风人” !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695304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能想象远在青海的阳光能为中原“充电”吗?
  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它们却像草原上的“野马”,性情不定,难以驯服。
  有这样一个团队,短短几年时间,他们突破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一项项世界第一。在他们的努力下,特高压直流输电成为国家战略级技术,和高铁、北斗一样,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他们是国家电网经研院直流技术攻关团队,他们被称作驯服风光野马的“追风人”。

彻底摆脱“洋拐棍”


  为了驯服风能、太阳能,2012年他们便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当时我国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国外相关核心技术又严加封锁。“在接到项目任务时,攻关团队每个人心中都惴惴不安,完全没有成功的把握,有的同志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找外方搞技术引进,但几次接触下来,技术转让条件苛刻,我们根本无法接受。”国网经研院直流技术中心主任乐波坦言。
  这支攻关团队太年轻了,刚组建时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带着一股开拓创新、永不服输的拼劲,他们开始了披荆斩棘的闯关之旅。
  舟山工程是国家电网第一个商业化的柔性直流工程,也是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工程,主接线要比国外的两端工程复杂得多。整个工程要用的设备有上百种,每种设备又有多种型式,排列组合起来就有上千种,许多设备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熟练使用和布置。
  接到任务后,團队迅速分工,有的总结以前常规工程的设计经验,有的研究新设备的功能和特点,有的开展理论分析,有的搭建仿真模型。其间,他们提出了几十种方案,但经过反复仿真分析,都满足不了五端直流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只好全部推倒,从头再来。
  又经过数月的“闭关修炼”,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工程主接线终于完成,彻底打破了未来可能的外方知识产权限制,完全做到了自主化设计。
  舟山工程后,他们又“攻下”了供电可靠性要求更高的厦门工程。“现在,外方为了提高工程可靠性,反而模仿起‘中国方案’,我们的身份也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华丽转变。”乐波骄傲地说。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攻关团队拿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实现多项技术零的突破,形成一套完整的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计体系,彻底摆脱了“洋拐棍”,实现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和“中国引领”。

创造12项世界第一


  2020年6月29日,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竣工投产,来自草原的绿色动能点亮了京城的万家灯火。张北工程不仅能够满足冬奥会的100%清洁供电需求,还将每年向北京输送225亿度清洁电力,相当于北京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
  “柔性直流电网技术可以控制电能灵活转向,适应新能源的波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乐波说,张北工程采用了我国原创、世界领先的柔性直流电网新技术,把过去不可控的风能变为可控优质电能。“工程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提出了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世界级难题的中国方案。”
  12项沉甸甸的世界第一,凝聚着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层层挑战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灵活可靠消纳新能源,首先碰到的难题是要研制确保电网安全的新设备、新技术。“直流电网设计的难点在于要应对不经常发生的严重故障,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能确保电网安全的‘速效救心丸’。”团队技术骨干李探博士说。
  李探一毕业,就和团队一头扎入柔性直流电网的资料堆,从查公式、编程序开始,一晃就是5年时间。研发之初,由于相关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完全空白状态,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团队只能从零开始。然而正是这张“白纸”,给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广阔舞台。
  不设权威、自由发挥、鼓励原创是团队组建时就确定的工作原则。从“半桥式换流阀+直流断路器”到“全桥式换流阀”,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交流耗能装置”到“直流耗能装置”,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经历了数月“白加黑”“5+2”的鏖战和面红耳赤的争论,终于实现了“首台套”直流断路器和交流耗能装置的重大技术突破。
  张北工程的联调试验需要依赖于“新能源”和“柔性直流电网”的真实模型,这两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单独拿出来进行建模已经困难重重,进行联合测试更是从未有过先例。

  400多面控制屏柜,通过上万根线缆连接起来,将新能源和4座换流站组合在一起,建立起反映电网真实特性的超大规模仿真系统。仅启动一次,就要花费数小时。
  “这只是迈出了平台构建的第一步。”实验室负责人厉璇介绍,“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还要准确刻画复杂系统的快速变化特性,这是更加关键的一步。”几十个新能源场站,四端柔性直流电网,包含了数十万元件、上万根光纤,对系统的实时运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实现实时运算,如此庞大的系统在每个毫秒都要进行几十亿次仿真计算,这俨然是一个超级计算系统,超算能力对系统配置提出了不可能达到的要求。
  为了实现实时运算目标,必须另辟蹊径。“将系统和元件进行有效简化后,我们所提出的多项等值技术将仿真速度提升了近60%,完全达到工程精度。”厉璇说。在对模型进行逐步等值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们经历了种种坎坷和失败,一个错误的脉冲信号,一个程序的细微漏洞,或一个设置不合理的参数,都容易导致系统报错或失稳崩溃。   在团队齐心协力下,终于建立起世界首个大规模新能源柔直并网硬件在环实时仿真试验系统。

电力天路从规划变成现实


  青海是我国清洁能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新能源发电量已经超过青海省全省用电负荷,急需将大量富余的清洁电力送到上千公里之外的中东部负荷中心,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能否将汇集新能源的系统电压控制稳定是工程设计的关键点。”项目负责人卢亚军向记者介绍。多年来,国网经研院直流技术攻关团队提出的“升级版”特高压技术,涵盖了多项稳定系统电压的“独门绝技”,这些措施在专门输送新能源的青海—河南(青豫)±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实现了成果转化,极大提升了特高压直流对新能源送出的适应性。
  “我们对直流系统的过电压水平进行了上百次迭代仿真校核,优化了高海拔下均压电极设计,有效缩短了设备间的空气间隙,确保设备运行万无一失,根本上消除了设备的‘高原反应’,保证了高原换流站的运行性能与平原保持一致。”卢亚军说。
  考验接踵而来。
  由于风光能源不稳定、功率波动大,电网对变压器的电压调节能力要求较以往工程更高。分接开关是变压器执行电压调节功能的最核心装备,其设计一直是制约国产化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如何提高分接开关的运行可靠性,是摆在团队面前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科研团队深入研究了各种技术措施可能性,提出了几十种技术方案,推导了上百页分析算稿,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仿真,确定了通过有效降低分接开关动作次数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方案,最终实现了分接开关动作次数减少90%,显著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保障了工程的顺利投运和安全运行。同时,研究成果也在所有已投运的特高压工程中推广应用。
  2020年12月30日,青豫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来自青藏高原的可再生能源跨越千里,点亮中原。
  “电力天路在我们手里从规划变成现实,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路、光明之路和清洁之路。”乐波自豪地说。

从陆上风电到远海风电


  2020年8月6日,我国首个远海风电经直流送出项目——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成套设计顺利通过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
  “远海风电开发送出,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技术也被严格封锁,但我们要敢为人先!”乐波说,“凭借丰富的柔性直流工程经验,我们一定能独立啃下这块‘硬骨头’,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障能源安全。不仅要掌握核心技术,还要建立中国标准,带动国产化装备走出去。”
  海上换流站是建设在远离陆地、大海深处的风能汇集与转换平台,建设费用高,紧凑化、轻型化设计要求与大规模风电集中送出互相矛盾。“设计方案需要在保证风电安全可靠送出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海上换流站的设备重量和数量。”项目负责人赵峥介绍。经过多轮技术方案比选,攻关团队决定先对主接线“动手术”,砍掉一般换流站“标配”的限流装置等大型设备,让同类设备“身兼多职”,尽量压缩海上设备数量。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攻关团队拿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实现多项技术零的突破,形成一套完整的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计体系,彻底摆脱了“洋拐棍”,实现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和“中国引领”。

  与张北工程类似,如东工程也需要使用耗能装置。为使海上平台有效“瘦身”,团队挖掘设备潜力,提出采用“直流”耗能装置这一新型设备,把原本安装在海上换流站的耗能装置移植到陆上换流站,使得海上平台面积大大缩小。设备首次使用,没有任何设计、设备生产和运行经验,难度极大,只能将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面对新的技术方案,我们要心怀敬畏,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亿万投资打了水漂。”乐波说,“任何一处改动,我们都要反复计算、迭代仿真,绝不含糊。”经过一年的集中攻关,团队提出了3种典型的设计方案,其中,“集中式耗能”方案成功应用于如东工程,实现了成果转化。
  由于出海成本高、时间长,为运行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高可靠性成为工程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为海上换流站的关键设备配置了一定数量的‘替身’和‘备份’,可以自动切换,设备运行压力小了不少。”赵峥说,“例如变压器就采用两台并联运行的设计方案,当一台变压器故障时,另一台变压器可以暂时输送海上风电场发出的所有电能,从而避免能量损失。”
  “我们一直在做基础研究和技术方案升级,如何优化设备结构型式和布置方案,参数能否满足系统要求,能否在有限的空间内开展现场试验,这些都是我们要特殊考虑的。”赵峥说,“每一步都需要‘小心’,才能让业主‘安心’。”
  大國工匠,精益求精。
  “从柔性直流到升级版特高压直流,从陆上风电接入到远海风电直流送出,这些创新技术有力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引领地位,为服务国家新能源开发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网经研院董事长潘尔生说。
  ◎ 来源| 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为探究负载条件下纤维拉拔特征及性能,通过自制试验仪器,对不同纤维长度(1、2、3、4 cm)和负载应力(100、200、300、400 kPa)条件下的纤维进行了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负载条件下,纤维拉拔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线性阶段、屈服阶段、软化阶段,拉拔过程连续无明显拉拔力突变情况;②随着拉拔位移的增加,线性阶段拉拔力线性增加,软化阶段拉拔力线性下降,拉拔力在线性阶段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软化阶段的下降速率;③线性阶段拉拔力的增长速率受负载应力和纤维长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软化阶段拉拔力的下降速率显著受
近年来,由于失控机动车坠桥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损失。基于此,迫切需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来提高桥梁防撞护栏的防护性能,从而有效控制该类事故的发生风险和降低其后果。为此,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桥梁人车隔离防撞护栏,采用倒U形的截面形式并将锚固座与混凝土路缘石连接成为整体。通过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新型防撞护栏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准碰撞荷载作用下,两类护栏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新型护栏最大变形值仅为传统护栏的52%,达到最大位移值时,新型护栏的极限承载力相较于传统护栏提升了约5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依靠“洋油”到成为炼油技术强国,中国石化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陈俊武等老一辈炼油化工科学家功不可没,他带领团队创造了炼油化工技术领域的多项“共和国第一”,为我国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授予陈俊武“时代楷模”称号。  陈俊武祖籍福建
期刊
喘振是压气机中的一种气动失稳形式,破坏性极大。对某高负荷十级轴流压气机喘振过程中叶片的动应力变化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喘振时叶片出口脉动静压首先突增,0.1 s后叶片动应变增长至最高值,叶片第二阶动应力已超过疲劳极限,使叶片产生了高周疲劳损伤,出口脉动静压存在与叶片第二阶频率及叶片通过频率相关的后行波/前行波分量,但没有集中出现在某一固定节径下;对叶片开展了颤振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叶片前三阶的积累功小于零,对数衰减率大于零,未发生颤振;通过增加叶片厚度提高叶片频率来提升叶片抗振能力,叶片根部相对最大厚度从
多组分气体分布状态的预测和评估对于好氧通风工程的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垃圾土中多组分气体压力和浓度的定量表征是弄清气体分布状态的基础。以两个典型垃圾填埋场(赤壁和北洋桥)为背景,开展了注气过程中多组分气体压力和浓度的现场监测试验,提出了修正后的气体分压与各组分浓度之间的定量表征关系,对比分析了ES(equation of state)模型和MES(modified equation of state)模型预测各组分气体压力与浓度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两组试验结果各组分气体压力与浓度都符合MES模型,各
为积极响应国家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召,分析大气污染的动态演变规律,利用空间统计学和马尔科夫链,探析陕西省各市区PM2.5污染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分析表明,采暖期的污染较非采暖期严峻,各市污染物呈现初春高,夏秋较低,冬季最高的不规则“U”形变化规律。空间分布显示关中地区污染较重,特别是西安、咸阳与渭南,陕南地区空气质量最好,商洛与安康的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城市,且不同地区PM2.5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动态演变规律表明,PM2.5
为明确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硅质岩特征及其成因。在岩石学特征研究基础上,对不同产状硅质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合硅氧同位素测试结果开展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硅质岩特征及成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硅质以灰黑色条带状、团块状和灰白色条带状分布于灰岩之间,与基质灰岩粒屑镶嵌发育。岩心断面局部可见贝壳类和介壳类生物碎屑。硅质岩样品稀土元素含量很低,平均仅0.3μg/g,整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两者分异明显且具有明显正Eu和正Ce异常,指示热液流体对硅质岩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且硅质岩颗粒Ni/Co值为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tatellite system, GNSS)浮标观测获取的实时海面高程数据中包含了潮汐、波浪和白噪声,其周期相差较大,可以通过滤波提取潮位信息。海面高作为一种非平稳和非线性的时间序列,常用的门限滤波、低通滤波、小波滤波等并不适用,经验模态分析法(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适用于海面高分析,但容易存在
煤炭,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在我国贫油、少气、富煤,能源禀赋失衡的条件下,煤炭产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成为世界第一煤炭大国。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艰苦奋斗,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光和热。从马六孩、连万禄挥动铁镐创造出新中国第一个掘进纪录,到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侯占友无私奉献、永
期刊
2021年5月29日,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第二天,华中科技大学绿色合成与催化团队实验室一片忙碌,一身蓝色实验服、头戴护目镜的唐从辉正带着学生们做实验。崭新的通风橱内,装着各种颜色反应液的烧瓶摆放整齐,橱窗上写满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旁的旋转蒸发仪有序运转。  出生于1991年的唐从辉今年刚满30岁,已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他带领着一个年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