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体育与健康新的课程理念,该如何上好体育课,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好教学工作,这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经过课改培训后,又通过对新课程进一步的学习领会和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1 依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新课标确定了“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为具体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创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因而,教师不仅要全面关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的目标,更要明确教材和课程目标的关系,即教材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完成的,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了中介,制约和影响着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教师更需要依据的是课程目标,而不仅仅是教材。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体育文化;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教材内容的安排要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加强教材的拓展与学科的整合;教材要多样化和具有开放性,要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教师应据此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结合实际需要重新选编,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本学校乃至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真正地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
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这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习和掌握操作性很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体育学习的主要途径。尽管这里还有运动文化传承的问题,但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想终身保持健康的体魄,锻炼身体,进行体育活动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彻底改进,应把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在完成中学学业后仍一直乐此不疲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个人体育锻炼活动,引入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中。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这就要求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
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以高出学生一等的地位,对学生发号施令,实施管教,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新体育与健康标准要求体育教师更多的是组织、引导者的角色,即尽可能地启发、驱动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多动脑、勤练习。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这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来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功能。
体育教学工作是围绕学生进行的但又不是无目的、无秩序的放任自流,体育课堂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因此,体育教师更要积极地去组织引导,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效运作。新的体育课程从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到内容的选编都有很大变化,如体育与健康标准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水平目标,并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若干活动建议,而不是规定。体育教师可在深刻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自由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些都要求体育教师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心心相印”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姜各庄镇姜各庄初级中学)
1 依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新课标确定了“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为具体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创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因而,教师不仅要全面关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的目标,更要明确教材和课程目标的关系,即教材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完成的,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了中介,制约和影响着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教师更需要依据的是课程目标,而不仅仅是教材。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体育文化;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教材内容的安排要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加强教材的拓展与学科的整合;教材要多样化和具有开放性,要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教师应据此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结合实际需要重新选编,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本学校乃至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真正地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
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这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习和掌握操作性很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体育学习的主要途径。尽管这里还有运动文化传承的问题,但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想终身保持健康的体魄,锻炼身体,进行体育活动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彻底改进,应把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在完成中学学业后仍一直乐此不疲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个人体育锻炼活动,引入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中。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这就要求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
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以高出学生一等的地位,对学生发号施令,实施管教,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新体育与健康标准要求体育教师更多的是组织、引导者的角色,即尽可能地启发、驱动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多动脑、勤练习。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这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来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功能。
体育教学工作是围绕学生进行的但又不是无目的、无秩序的放任自流,体育课堂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因此,体育教师更要积极地去组织引导,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效运作。新的体育课程从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到内容的选编都有很大变化,如体育与健康标准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水平目标,并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若干活动建议,而不是规定。体育教师可在深刻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自由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些都要求体育教师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心心相印”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姜各庄镇姜各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