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发展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着眼于创新,积极的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氛围;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趣味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②现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性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知识对生活的作用。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去解决问题。③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更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答,时时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平等的态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提升课堂艺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帮助学生实现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改善和发展自我的目的。
三、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能只单单靠教师的讲授,还应积极提倡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逐渐培养他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在增强合作意识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还能有效的指导他人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的体验到学习中成功的快乐。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学生不仅要想学,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一是制定计划明确合理的学习计划。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所以每学期一开学,让学生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学生切实完成。二是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所以在每堂课后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三是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四是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五、转变教师角色,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面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特征,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的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向动态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数学观转变。因此,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同时教师也开始更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突出了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教师尽当好导演,挖掘学生最大潜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六、进行及时恰当评价,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对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及时评价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及时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强化自我概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方式有许多,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可以把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轩.浅析高中数学教学[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11,(6):79-80.
[2]刘金良.高中数学教学的新方法[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10):61
[3]郭虹兵.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性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9):14.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氛围;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趣味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②现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性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知识对生活的作用。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去解决问题。③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更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答,时时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平等的态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提升课堂艺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帮助学生实现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改善和发展自我的目的。
三、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能只单单靠教师的讲授,还应积极提倡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逐渐培养他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在增强合作意识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还能有效的指导他人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的体验到学习中成功的快乐。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学生不仅要想学,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一是制定计划明确合理的学习计划。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所以每学期一开学,让学生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学生切实完成。二是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所以在每堂课后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三是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四是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五、转变教师角色,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面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特征,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的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向动态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数学观转变。因此,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同时教师也开始更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突出了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教师尽当好导演,挖掘学生最大潜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六、进行及时恰当评价,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对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及时评价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及时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强化自我概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方式有许多,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可以把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轩.浅析高中数学教学[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11,(6):79-80.
[2]刘金良.高中数学教学的新方法[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10):61
[3]郭虹兵.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性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