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要掌握所学知识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心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李政道教授说过:“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让问题贯穿物理课堂的始末,用问题主导物理教学。
一、 为什么要用问题主导物理教学
有老师上课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自己讲得津津有味,还以为学生也如饥似渴地学习,并把自己所讲的内容全部吸收消化了。谁知有的学生貌似听懂,实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的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还有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眼光盯着老师心思却不在课堂,整堂课的效果与老师设想中的相去甚远。笔者经过亲身体验发现,如果课堂上教师能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提一些事先精心设计的问题,而且让一节课自始至终都用问题引领,则这堂课的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这样教师收获的就不是一两粒粟,而是整个秋天的稻子。提问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 提问可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问具有设置悬念的功能。这种功能无论在课堂活动中的启动阶段、深入阶段还是结尾阶段,都能充分地反映出来,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于知道究竟,教师却并不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两个或多个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心,但教师却又来一问。这样,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完成了一堂课,师生处于兴奋与和谐的思想交流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沸腾知识前,向学生提问:“有一个登山队登上了一座几万米高的高山,当他们拿出从家里带的普通锅子煮饭时,却发现不管怎么烧饭就是煮不熟,为什么在山脚下煮饭煮得好好的锅子到了高山上就不管用了呢?”学生也许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告诉他们,学习了今天课就会有明确地答案。再如学习“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先用一个录音机把一个同学朗读诗文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让他自己听录音看像不像自己的声音,再让旁边的同学分辨一下,那声音像不像这位同学的。结果读诗文的同学说不像,但其他同学却说和他说话声音没什么区别。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节知识的欲望,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教师可以顺利地引入新课,整堂课浑然天成,气氛和谐。
2. 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大气压的测定时,教师做完托里拆利实验后,在学生疑团莫释的情境中,及时提出问题;1.测得水银柱的高度是76厘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2.为什么托里拆利管中的水银面比槽中水银面高76厘米?3.实验时玻璃管不竖直时,对读数有什么影响?4.用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做这个实验时,对读数是否有影响?5.实验时,如果管内进入少量空气,对读数是否有影响?6,这个实验为什么不用水来做?如果用水来做实验,那么,玻璃管至少得多长?这几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问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能使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 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二、课堂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
(2)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
下列3种做法值得分析:①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题。②提出问题后,先叫中等生,再叫优等生,偶尔叫差生试试。③择优罚差,为了节约时间,总叫优等生回答问题,只有当差生走神时(如看小说、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或睡觉等),教师才扳着面孔,提问差生。上述3种做法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永远是差生。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和自尊心。
(3)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能力的培养过程。 有的教师怕被学生的答案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我认为(一)教学计划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二)发现意外答案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当然希望学生全能答对,但不现实)由于问题暴露出来,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有意识地让暴露问题。(三)有意外答案,教师觉得不对.但又一下子说不来道理,这情况是常有的,武断他说不对,不行,怎么办?要实事求是,可告知学生:“这个问题,马上不好解决,咱们可否课后考虑”。这佯做,表面上好像会丧失教师的尊严,实质上,在向学生提倡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好学风,经过研究再向学生解答,比武断、不置可否强得多。
(4)提问后没有停顿,立即叫学生回答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对问题作深层探究和多向判断,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尽可能对问题作出完满的富有创造性的答复,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提问题的难易度,提问后都要作适当时间的停顿,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才要求学生回答。可见,问后停顿是必要和值得的,绝不是浪费时间。没有问后停顿,学生仓促回答也就难以做到准确和全面,当然也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
(5)提问的程序颠倒,先点名后提问
正确的提问程序一般是:“下面我提一些问题,看谁能回答。问题是这样的:此时全体学生都会集中精力听,积极思考。在学生思考了一定时间后,教师也不急于指定谁回答,而是先说:“被叫到的同学请站起来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说得对不对,稍后请大家评价或补充。”这样,被指名的同学回答时,其他同学都会专心听。被指名的同学答完后,有些同学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提问程序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1.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4.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5.利用矛盾,引起思索的提问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学习“放大镜”的知识时,把放大镜离物体较近则成放大的像,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时却成缩小的倒立的像,这是为什么啊?
6.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有侧重地提问
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与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吗?与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吗?”也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四、课堂提问的原则
1、有一定的难度,即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2、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中重点、难点和弱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揭示薄弱环节。
3、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
4、提问要灵活运用。在讲、练、读和议诸环节中都可以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
五、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学设计理论与实施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4.李冲锋.课堂里的声音.全球教育展望,2004(3)
一、 为什么要用问题主导物理教学
有老师上课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自己讲得津津有味,还以为学生也如饥似渴地学习,并把自己所讲的内容全部吸收消化了。谁知有的学生貌似听懂,实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的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还有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眼光盯着老师心思却不在课堂,整堂课的效果与老师设想中的相去甚远。笔者经过亲身体验发现,如果课堂上教师能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提一些事先精心设计的问题,而且让一节课自始至终都用问题引领,则这堂课的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这样教师收获的就不是一两粒粟,而是整个秋天的稻子。提问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 提问可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问具有设置悬念的功能。这种功能无论在课堂活动中的启动阶段、深入阶段还是结尾阶段,都能充分地反映出来,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于知道究竟,教师却并不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两个或多个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心,但教师却又来一问。这样,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完成了一堂课,师生处于兴奋与和谐的思想交流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沸腾知识前,向学生提问:“有一个登山队登上了一座几万米高的高山,当他们拿出从家里带的普通锅子煮饭时,却发现不管怎么烧饭就是煮不熟,为什么在山脚下煮饭煮得好好的锅子到了高山上就不管用了呢?”学生也许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告诉他们,学习了今天课就会有明确地答案。再如学习“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先用一个录音机把一个同学朗读诗文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让他自己听录音看像不像自己的声音,再让旁边的同学分辨一下,那声音像不像这位同学的。结果读诗文的同学说不像,但其他同学却说和他说话声音没什么区别。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节知识的欲望,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教师可以顺利地引入新课,整堂课浑然天成,气氛和谐。
2. 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大气压的测定时,教师做完托里拆利实验后,在学生疑团莫释的情境中,及时提出问题;1.测得水银柱的高度是76厘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2.为什么托里拆利管中的水银面比槽中水银面高76厘米?3.实验时玻璃管不竖直时,对读数有什么影响?4.用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做这个实验时,对读数是否有影响?5.实验时,如果管内进入少量空气,对读数是否有影响?6,这个实验为什么不用水来做?如果用水来做实验,那么,玻璃管至少得多长?这几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问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能使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 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二、课堂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
(2)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
下列3种做法值得分析:①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题。②提出问题后,先叫中等生,再叫优等生,偶尔叫差生试试。③择优罚差,为了节约时间,总叫优等生回答问题,只有当差生走神时(如看小说、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或睡觉等),教师才扳着面孔,提问差生。上述3种做法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永远是差生。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和自尊心。
(3)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能力的培养过程。 有的教师怕被学生的答案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我认为(一)教学计划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二)发现意外答案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当然希望学生全能答对,但不现实)由于问题暴露出来,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有意识地让暴露问题。(三)有意外答案,教师觉得不对.但又一下子说不来道理,这情况是常有的,武断他说不对,不行,怎么办?要实事求是,可告知学生:“这个问题,马上不好解决,咱们可否课后考虑”。这佯做,表面上好像会丧失教师的尊严,实质上,在向学生提倡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好学风,经过研究再向学生解答,比武断、不置可否强得多。
(4)提问后没有停顿,立即叫学生回答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对问题作深层探究和多向判断,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尽可能对问题作出完满的富有创造性的答复,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提问题的难易度,提问后都要作适当时间的停顿,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才要求学生回答。可见,问后停顿是必要和值得的,绝不是浪费时间。没有问后停顿,学生仓促回答也就难以做到准确和全面,当然也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
(5)提问的程序颠倒,先点名后提问
正确的提问程序一般是:“下面我提一些问题,看谁能回答。问题是这样的:此时全体学生都会集中精力听,积极思考。在学生思考了一定时间后,教师也不急于指定谁回答,而是先说:“被叫到的同学请站起来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说得对不对,稍后请大家评价或补充。”这样,被指名的同学回答时,其他同学都会专心听。被指名的同学答完后,有些同学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提问程序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1.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4.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5.利用矛盾,引起思索的提问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学习“放大镜”的知识时,把放大镜离物体较近则成放大的像,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时却成缩小的倒立的像,这是为什么啊?
6.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有侧重地提问
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与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吗?与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吗?”也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四、课堂提问的原则
1、有一定的难度,即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2、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中重点、难点和弱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揭示薄弱环节。
3、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
4、提问要灵活运用。在讲、练、读和议诸环节中都可以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
五、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学设计理论与实施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4.李冲锋.课堂里的声音.全球教育展望,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