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专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6273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面对的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的条件;语文教师面对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在极大程度上得以突破,使师生互动得以实现空前的优化。
  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使
  得师生角色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结果不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使其在探索性和创造性上不易发挥,这就造成现在学生素质的低下,对比一些发达国家明显缺乏创造力和表现力。可见,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改变教学方式,此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由每节课的前台“演员”转变为幕后“导演”,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在不厌其烦地宣读某一个阅读的正确答案。因此,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课前为学生搜集大量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课上更注重表现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注重组织学生深入地思考探究,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观看泰山的图片,对泰山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电脑上的示意图找出作者游览的路线,最后找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指出各景点的位置。整节课中,学生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参与,与教师密切地配合,课堂气氛活跃。在这节课中,教师不再过多地考虑教什么,而是更注重怎样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设计能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积极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协作,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充分吸收他人观点,从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
   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更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各国竞争的筹码在于教育的发展与创造性人才培养是否成功。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逼真的音响、便捷的资料检索,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大大发展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对学生产生极为主动、深刻的教育影响,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潜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1 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要培养创造性人才,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获取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开拓的能力。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探究性学习”。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
  因此,可以说“探究”即包括揭疑和质疑这两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起点就是疑问与矛盾,它们是思维的启发剂。试想古今中外哪一位名家的创造发明不是从揭疑与质疑开始的呢!因此,培养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首先是要培养他的揭疑与质疑能力。“整合”为语文教学创设的形象情境,能为学生揭疑与质疑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形象的启示,或者说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下面就重点介绍《故都的秋》一课中培养学生揭疑与质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秀散文,通过学习让学生抓住文中描绘的各种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让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自己读文→借助网络信息理解”的学习方法。课一开始,由学生从网络课件中观察几幅秋景图的图片(但不说明地点,这几幅里既有南方秋景又有北方秋景)。然后让学生说说景物的特点,看出了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质疑:“有几幅不是秋天的景色,老师是不是搞错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觉得很有趣,于是反复阅读课文,终于知道了北方之秋与南方之秋的迥然不同,同时总结出北方之秋的景物特点,感受到秋景的清与静。接着提出问题:如何理解秋景的悲凉?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文学资料库)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下中外作家对于秋景的感受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由此,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而且又拓展了知识面。
  可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煞费苦心地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再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使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从中培养他们质疑问难、渴求解疑及主动探索求知的创新思维习惯。
  2.2 重视学生发散与聚合思维能力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包括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两个基本成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求得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协调发展。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它能培养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甚至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聚合思维总是考虑这一问题该怎样解决,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如何,结果或答案如何等。它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从众多途径和方案中求得最佳的方案或可靠的结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整合”可以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提供大量生动具体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去开展以上两种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注意积极启发,进行必要的点拨与诱导。
  发散聚合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对作者的缺点能够公正地去看待,并做出评价。在这次课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综合的过程,从而在多种方式中找出最科学的结论,这一过程正是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小结
  为了使学生成为21世纪的弄潮儿,就必须培养学生应用电脑进行学习的各种能力。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角色转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作用转变——由教师的演示工具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转变——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要想实现上述4个转变,关键是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现代素质教育观念。笔者相信,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并丰富语文的设计思路,不断丰富对整合的认识,必将有力推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实验,未来的教育将在新型教学模式上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初娜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寇彦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EB/OL].[2002-2-27].www.itedu.net.cn.
其他文献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职业学校的特点、师本教育及日语课程教学目标都为生本教育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应用提供了平台。教师要利
摘 要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应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综合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结合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制药专业;教学改革;药物制剂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65-02  Teachi
狼是善于进攻、盯住猎物毫不松懈、一追到底、不吃到猎物不罢休的动物,狼善于奔跑,善于藏身,善于打游击战和闪电战.善于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于是.凭着狼性(嗅觉、速度、力量、作风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轮胎精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已经由单一的产品竞争、规模竞争、质量竞争转向以品牌为核心的全过程、全方位竞争,品牌的地位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