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这个字是借用了“形散神聚”中的神,本来指的是散文的灵魂。我在这里把它拓展一下,用“神”指代文章中人物、事物的特征。
人有特征。如:关羽的“义”,岳飞的“忠”,宝黛的“情”,和珅的“贪”。
事物也有特征。如:泰山之“雄”,珠峰之“耸”,赵州桥之“杰”,圆明园之“耻”。
写作,就要抓住人或事物的特征来写。
今人文章,频频出现罔顾公众认知,盛行擅自篡改历史人物特征之风。试想:若以见利忘义“描”关羽,以投敌卖国“绘”岳飞,以朝三暮四“说”宝黛,以公而忘私“述”和珅,若非喜剧,岂不是把公众的认知当儿戏?还有人倡议,要重建圆明园,以此再现大国风采。唉,这与伤口上涂脂抹粉何其相似!圆明园之耻,莫非已成荣耀?
昨天,我和学生做八年级现代文阅读题,内容是泪琥珀的《草堂游记》,草堂,指的是杜甫草堂,泪琥珀是谁,我不知道,但对此文我却颇有微词: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后的杜甫,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这说明,清贫、潦倒、忧国、爱民、舍己情怀,是草堂初成之时杜甫的基本特征。我们要纪念杜甫,瞻仰草堂,写作《草堂游记》,大概不应该偏离这个特征太远吧。
现在我就以分析泪琥珀的《草堂游记》的片段为例,探究写作之道:
“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悬于正门。字体苍劲,又不乏飘逸。两侧艳红灯笼相映,衬托出淡淡的喜慶气氛。
“杜甫草堂”四字,为后人所书,对其苍劲飘逸的赞誉,意在赞杜甫还是赞后人的书法好?红灯笼的喜庆气氛,不知是喜庆杜甫还是游人还是草堂?
小径铺满青石,两侧翠竹峻拔,竹香暗涌,一株株高大树木不时出现在视线之内。一座木质凉亭,建于碧绿的湖面之上,倚栏观望,湖中红鲤集结,纷纷涌向游客抛洒的食物周围,红白相间,摇曳生姿。点点红韵在绿水中浮浮沉沉,构成一幅灵动的图画。倚栏观鱼,心随鱼动,鱼随水荡,荡漾在浅浅的思绪之中,悠悠然然……
继续前行,还是这般的石径,两旁梅花点点绽放,枝间串串小红灯笼,静挂其间,与粉色花朵交相呼应,一片繁盛。眼前出现一座古塔,四层构造,年代久远。
簇簇翠竹,依路而生。阵阵竹香,萦绕沁脾。一座假山之上,一股清流倾泻而下,潺潺声音,似跳动音符,清脆悦耳……
读文到此,心目中的杜甫荡然无存,一个闲情雅居的官宦富绅跃然纸上,难道这就是杜甫更真实的一面?难道这就是杜甫的真故居?令人困惑叹息。
此繁华盛景,若是杜甫营造,那么曾耗费了多少钱财?谁说杜甫清贫?若为后人所建造,岂非相当于向廉者腰里塞赃款,向岳飞怀中揣叛文,在圆明园遗址上建歌舞厅?亵渎啊!
杜甫草堂非一时所建,历朝历代营造者有之,已成事实,无法深究。但作为写文章的作者,总不至于草堂有啥就写啥,文章终究不是照相机,需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来取舍。毕竟杜甫才是这草堂的灵魂。清幽之境可略写,华美景观宜删除。若过于粉饰其景致繁华,而掩蔽杜甫清贫、潦倒的真实境遇,把美景作为讴歌的对象,对赏景溢美乐此不疲,那么,杜甫可贵的特质情操,还存否?
有个典故,说的是维纳斯的雕像完成后,雕塑者请了许多名人加以评价。大家看后都说非常美,而最美的还是她的左臂。人们把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了雕像的左臂上,但作者当即敲断左臂。众人问为何,作者说不能因为局部的美,而破坏了整体美,如果那样,我宁愿它是残缺的美!
在杜甫草堂的游记文章中,若景物之繁华对表现杜甫人格魅力有害无益,我建议,还是砍去这些繁华景物“劳什子”(语出《红楼梦》贾宝玉对玉的称呼语)算了。矫饰失神,慎之慎之!
人有特征。如:关羽的“义”,岳飞的“忠”,宝黛的“情”,和珅的“贪”。
事物也有特征。如:泰山之“雄”,珠峰之“耸”,赵州桥之“杰”,圆明园之“耻”。
写作,就要抓住人或事物的特征来写。
今人文章,频频出现罔顾公众认知,盛行擅自篡改历史人物特征之风。试想:若以见利忘义“描”关羽,以投敌卖国“绘”岳飞,以朝三暮四“说”宝黛,以公而忘私“述”和珅,若非喜剧,岂不是把公众的认知当儿戏?还有人倡议,要重建圆明园,以此再现大国风采。唉,这与伤口上涂脂抹粉何其相似!圆明园之耻,莫非已成荣耀?
昨天,我和学生做八年级现代文阅读题,内容是泪琥珀的《草堂游记》,草堂,指的是杜甫草堂,泪琥珀是谁,我不知道,但对此文我却颇有微词: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后的杜甫,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这说明,清贫、潦倒、忧国、爱民、舍己情怀,是草堂初成之时杜甫的基本特征。我们要纪念杜甫,瞻仰草堂,写作《草堂游记》,大概不应该偏离这个特征太远吧。
现在我就以分析泪琥珀的《草堂游记》的片段为例,探究写作之道:
“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悬于正门。字体苍劲,又不乏飘逸。两侧艳红灯笼相映,衬托出淡淡的喜慶气氛。
“杜甫草堂”四字,为后人所书,对其苍劲飘逸的赞誉,意在赞杜甫还是赞后人的书法好?红灯笼的喜庆气氛,不知是喜庆杜甫还是游人还是草堂?
小径铺满青石,两侧翠竹峻拔,竹香暗涌,一株株高大树木不时出现在视线之内。一座木质凉亭,建于碧绿的湖面之上,倚栏观望,湖中红鲤集结,纷纷涌向游客抛洒的食物周围,红白相间,摇曳生姿。点点红韵在绿水中浮浮沉沉,构成一幅灵动的图画。倚栏观鱼,心随鱼动,鱼随水荡,荡漾在浅浅的思绪之中,悠悠然然……
继续前行,还是这般的石径,两旁梅花点点绽放,枝间串串小红灯笼,静挂其间,与粉色花朵交相呼应,一片繁盛。眼前出现一座古塔,四层构造,年代久远。
簇簇翠竹,依路而生。阵阵竹香,萦绕沁脾。一座假山之上,一股清流倾泻而下,潺潺声音,似跳动音符,清脆悦耳……
读文到此,心目中的杜甫荡然无存,一个闲情雅居的官宦富绅跃然纸上,难道这就是杜甫更真实的一面?难道这就是杜甫的真故居?令人困惑叹息。
此繁华盛景,若是杜甫营造,那么曾耗费了多少钱财?谁说杜甫清贫?若为后人所建造,岂非相当于向廉者腰里塞赃款,向岳飞怀中揣叛文,在圆明园遗址上建歌舞厅?亵渎啊!
杜甫草堂非一时所建,历朝历代营造者有之,已成事实,无法深究。但作为写文章的作者,总不至于草堂有啥就写啥,文章终究不是照相机,需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来取舍。毕竟杜甫才是这草堂的灵魂。清幽之境可略写,华美景观宜删除。若过于粉饰其景致繁华,而掩蔽杜甫清贫、潦倒的真实境遇,把美景作为讴歌的对象,对赏景溢美乐此不疲,那么,杜甫可贵的特质情操,还存否?
有个典故,说的是维纳斯的雕像完成后,雕塑者请了许多名人加以评价。大家看后都说非常美,而最美的还是她的左臂。人们把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了雕像的左臂上,但作者当即敲断左臂。众人问为何,作者说不能因为局部的美,而破坏了整体美,如果那样,我宁愿它是残缺的美!
在杜甫草堂的游记文章中,若景物之繁华对表现杜甫人格魅力有害无益,我建议,还是砍去这些繁华景物“劳什子”(语出《红楼梦》贾宝玉对玉的称呼语)算了。矫饰失神,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