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写作的故事化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一旦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将新闻的精彩可读、便于传播等故事性因素,放在比新闻要素更重要的位置,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而迁就故事性,就会产生负面的阅读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必须慎重对待新闻写作的故事化。
【关键词】新闻 写作 故事化 真实性
在现实的新闻写作中,随着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新闻写作的新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故事化写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写作方法,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一旦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将新闻的精彩可读、便于传播等故事性因素,放在比新闻要素更重要的位置,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而迁就故事性,就会产生负面的阅读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故事化写作”,我们有必要客观评价它的利弊,清醒认识它的来源,保持其便于阅读和传播的良性因子,摒弃其违反新闻原则的弊端。
一、“故事”和“新闻”不是一回事
故事的定义和新闻的定义有点瓜葛牵连。所以,有些新闻媒体和记者,公开宣称自己的采访写作是在“寻找故事”、“写故事”。正如新闻的定义有多种一样,关于故事的定义也相当繁复。但是,人们可以从众多的定义里抽取出故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质:(1)是事件过程的描述;(2)情节生动连贯;(3)便于信息传播;(4)有内涵和影响;(5)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故事的几个要素中,有的和新闻相符,有的和新闻不符。例如,事件过程的描述,这一点与一部分新闻文本是相符的。在叙事类的新闻报道中,具有事件过程的描述,有些描述还相当精彩,与好的故事没有两样。在情节的生动连贯方面也是这样,生动的新闻便于传播。内涵和影响,故事和新闻两者都有,只不过具体作用不同。但是,最后一点,“可能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则只符合故事,不符合新闻。因为新闻必然要讲客观性、真实性,也就是必须在生活中真正发生过某件事,而且是新近发生的。否则,就不是新闻。这一切都体现在新闻的要素当中。新闻要素,是界定真实性的试金石,同时也是界定故事和新闻的试金石。新闻要素当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不存在,或者不准确,就不成其为新闻。故事也可能有某些新闻要素,但故事并不要求有真实的、完整的新闻要素。仔细分析起来,一些貌似新闻的故事,一定会在新闻要素方面出现问题,或者说经受不了严格的检验。比如,新闻出版总署最近通报批评一些媒体的失实报道,其中有一篇稿件涉及几家媒体,就是中国海军潜艇在索马里海域的军事行动。事实上,这是去年中国海军在南海的一次军事演习的翻版,具有比较精彩的可读性,可以说是一篇好的故事,但不是一篇合格的新闻。因为其中的部分新闻要素被改变了,“何地”与“何时”被改变了。当然,“何因”也被改变了,因为当时演习的原因显然不是针对索马里海盗的。剩下的就是“何事”,事情的情节符合故事的精彩性和连贯性,但实际上已经和新闻无缘了。问题在于,正是这样一篇不是新闻的文章,被许多报纸刊登在新闻版面上,当作真实的新闻传播出去,影响读者、影响社会。影响当然是有了,但这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二、新闻故事化是柄“双刃剑”
我们并不全盘否定突出新闻的故事性的意义。如果是严格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新闻故事化,应该是合理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媒体人认为:新闻故事化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里的前提是“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如果真是这样理解和实践,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过了度,扭曲了新闻真实性,就必然会产生非议,遭到批评,这样的“故事化”理應杜绝。新闻文本写作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是符合新闻的性质和特点的。新闻反映大千世界的各种新事物、新人物等,很多素材本身就具有相当生动的情节和故事,便于阅读和流传。这是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的一座富矿,应该很好地开掘。这无论对于吸引受众,还是增强传播影响力都很有价值。但是,如上所述,必须要用新闻要素这个试金石去检验,不符合新闻要素的故事化必须摒弃。如果允许不具备新闻要素的故事堂而皇之地登上新闻版面,这对于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都是一种信息灾难。如果读者花钱购买的新闻报刊,提供的是一些真真假假的故事,而非要素齐全的新闻,势必让受众无法通过媒体提供的信息监测生存环境,从而也就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应对。故事,虽然也有认识价值,但主要是通过欣赏给人以一种文化层面的陶冶和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情操,基本上和文学的作用相似。因此,故事不必事事真实,只讲“必然性”,不讲“必须性”。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的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这对社会和受众都是没有益处的。新闻报道如果虚构了事实,还会对依靠真实新闻获取信息并指导工作、监测社会运行的政府机构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对公共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重大的决策错误,极大地提高执政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新闻媒体为了突出可读性、娱乐性,而任意扭曲新闻的真实性,对于媒体的公信力来说,也是一种损害。记者如果习惯了忽略新闻要素的真实性,对于事件进程、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凭空杜撰,对于其个人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被曝光或者被通报批评,前途必定暗淡。新闻报道不顾事实的故事化行为,还会形成对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贬损,特别会使刚刚接触新闻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难辨真假和是非,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观念的错位和模糊。所以,建立在新闻真实性之上的故事化写作方法,虽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于有些类别的新闻甚至还是必须的写作方法,但是,如果忽略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对于任何一点新闻要素作人工扭曲,以适应故事“好看、好听、好传”的需要,这柄“双刃剑”就会显出它另类的刺人锋芒。
三、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新闻写作的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吸引读者,受众意识片面化。一些不适当的新闻故事化写作,首先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当前的一些媒体,片面强调读者的兴趣性,忽略了读者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可用性方面的要求。
2.市场竞争,商品意识极端化。当前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城市往往有好几张同类型的报纸争夺读者。如果一家媒体商品竞争的属性占据了制高点,一切从商品竞争出发,当记者采写新闻的真功夫硬功夫不够、市场压力过大时,就容易在新闻之外寻找出路,比如从文学手段、民间故事、历史演义当中找出路。而这一切手段的共同特征,就是不顾新闻要素,任意虚构杜撰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等等。这种受到极端化的商品意识支配的移花接木的新闻写作,往往堂而皇之地打着“故事化”、“可读性”、“娱乐化”等等旗号,只看阅读效果,不看事实真相,一步一步走向远离新闻本质、扭曲新闻真相的迷途。
3.理念错位。新闻媒体的运营,新闻报道的采写编辑,都是在一定的新闻理念支配下进行的。如果新闻理念错误,违背新闻的基本原则,行为上的错位在所难免,有时甚至还会把错误做法当成理所当然的“创新”。新闻的本质,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任何主观的内容,显然都是不符合新闻的本质的。人为地脱离新闻事实的“故事化”、“娱乐化”、“政治化”、“市场化”等等,都是有悖于新闻本质的。“新闻是事实”这一根本属性,就决定了不可能有任何不真实的东西可以寄寓其中。不真实的就不是事实,自然就不是新闻。新闻所具有的以上本质,自然也就区别了与新闻有着类似关联的事物——故事的本质:有事件、情节、可真可假的事实;历史的本质:过去的事实;文学的本质:虚构的事实;宣传的本质:为了某种主观目标而选择和发布的事实。至于新闻客观性的提法,是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是相对于观察处理新闻的人的主观性而言。客观性的要求也就是真实性的要求。根据新闻理念来判别新闻的故事化,是有明确界限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即不是新闻了。哪怕这种报道的可读性再强,安排在新闻版面上,后果必定是严重的。
4.文风不端,新闻书写随意化。新闻书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因为新闻的发布传播,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信息摄取和利用,关系到时政、财经、社会等各个领域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关系到立法机构制定法律的信息依据,关系到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据以制定法规政策,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实施,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协调与共处等等,可谓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报道更不能当儿戏,不能重演人们耳熟能详的“狼来了”的故事。现在,有些记者不了解新闻书写的严肃性,或者故意视而不见,违背新闻的基本原则,主观地搞“故事化”,怎么好看就怎么写,大而化之,任意而为,大力引进新闻写作之外的各种手段,运用文学创作、历史演义等等“十八般武艺”,把新闻当娱乐,把写作当儿戏,风流才子,口无遮拦,“下笔万言,黄金千两”,必定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也自然会给媒体造成信誉损失,最终会毁了记者自己的名节。
【关键词】新闻 写作 故事化 真实性
在现实的新闻写作中,随着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新闻写作的新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故事化写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写作方法,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一旦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将新闻的精彩可读、便于传播等故事性因素,放在比新闻要素更重要的位置,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而迁就故事性,就会产生负面的阅读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故事化写作”,我们有必要客观评价它的利弊,清醒认识它的来源,保持其便于阅读和传播的良性因子,摒弃其违反新闻原则的弊端。
一、“故事”和“新闻”不是一回事
故事的定义和新闻的定义有点瓜葛牵连。所以,有些新闻媒体和记者,公开宣称自己的采访写作是在“寻找故事”、“写故事”。正如新闻的定义有多种一样,关于故事的定义也相当繁复。但是,人们可以从众多的定义里抽取出故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质:(1)是事件过程的描述;(2)情节生动连贯;(3)便于信息传播;(4)有内涵和影响;(5)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故事的几个要素中,有的和新闻相符,有的和新闻不符。例如,事件过程的描述,这一点与一部分新闻文本是相符的。在叙事类的新闻报道中,具有事件过程的描述,有些描述还相当精彩,与好的故事没有两样。在情节的生动连贯方面也是这样,生动的新闻便于传播。内涵和影响,故事和新闻两者都有,只不过具体作用不同。但是,最后一点,“可能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则只符合故事,不符合新闻。因为新闻必然要讲客观性、真实性,也就是必须在生活中真正发生过某件事,而且是新近发生的。否则,就不是新闻。这一切都体现在新闻的要素当中。新闻要素,是界定真实性的试金石,同时也是界定故事和新闻的试金石。新闻要素当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不存在,或者不准确,就不成其为新闻。故事也可能有某些新闻要素,但故事并不要求有真实的、完整的新闻要素。仔细分析起来,一些貌似新闻的故事,一定会在新闻要素方面出现问题,或者说经受不了严格的检验。比如,新闻出版总署最近通报批评一些媒体的失实报道,其中有一篇稿件涉及几家媒体,就是中国海军潜艇在索马里海域的军事行动。事实上,这是去年中国海军在南海的一次军事演习的翻版,具有比较精彩的可读性,可以说是一篇好的故事,但不是一篇合格的新闻。因为其中的部分新闻要素被改变了,“何地”与“何时”被改变了。当然,“何因”也被改变了,因为当时演习的原因显然不是针对索马里海盗的。剩下的就是“何事”,事情的情节符合故事的精彩性和连贯性,但实际上已经和新闻无缘了。问题在于,正是这样一篇不是新闻的文章,被许多报纸刊登在新闻版面上,当作真实的新闻传播出去,影响读者、影响社会。影响当然是有了,但这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二、新闻故事化是柄“双刃剑”
我们并不全盘否定突出新闻的故事性的意义。如果是严格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新闻故事化,应该是合理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媒体人认为:新闻故事化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里的前提是“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如果真是这样理解和实践,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过了度,扭曲了新闻真实性,就必然会产生非议,遭到批评,这样的“故事化”理應杜绝。新闻文本写作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是符合新闻的性质和特点的。新闻反映大千世界的各种新事物、新人物等,很多素材本身就具有相当生动的情节和故事,便于阅读和流传。这是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的一座富矿,应该很好地开掘。这无论对于吸引受众,还是增强传播影响力都很有价值。但是,如上所述,必须要用新闻要素这个试金石去检验,不符合新闻要素的故事化必须摒弃。如果允许不具备新闻要素的故事堂而皇之地登上新闻版面,这对于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都是一种信息灾难。如果读者花钱购买的新闻报刊,提供的是一些真真假假的故事,而非要素齐全的新闻,势必让受众无法通过媒体提供的信息监测生存环境,从而也就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应对。故事,虽然也有认识价值,但主要是通过欣赏给人以一种文化层面的陶冶和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情操,基本上和文学的作用相似。因此,故事不必事事真实,只讲“必然性”,不讲“必须性”。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的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这对社会和受众都是没有益处的。新闻报道如果虚构了事实,还会对依靠真实新闻获取信息并指导工作、监测社会运行的政府机构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对公共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重大的决策错误,极大地提高执政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新闻媒体为了突出可读性、娱乐性,而任意扭曲新闻的真实性,对于媒体的公信力来说,也是一种损害。记者如果习惯了忽略新闻要素的真实性,对于事件进程、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凭空杜撰,对于其个人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被曝光或者被通报批评,前途必定暗淡。新闻报道不顾事实的故事化行为,还会形成对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贬损,特别会使刚刚接触新闻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难辨真假和是非,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观念的错位和模糊。所以,建立在新闻真实性之上的故事化写作方法,虽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于有些类别的新闻甚至还是必须的写作方法,但是,如果忽略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对于任何一点新闻要素作人工扭曲,以适应故事“好看、好听、好传”的需要,这柄“双刃剑”就会显出它另类的刺人锋芒。
三、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新闻写作的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吸引读者,受众意识片面化。一些不适当的新闻故事化写作,首先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当前的一些媒体,片面强调读者的兴趣性,忽略了读者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可用性方面的要求。
2.市场竞争,商品意识极端化。当前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城市往往有好几张同类型的报纸争夺读者。如果一家媒体商品竞争的属性占据了制高点,一切从商品竞争出发,当记者采写新闻的真功夫硬功夫不够、市场压力过大时,就容易在新闻之外寻找出路,比如从文学手段、民间故事、历史演义当中找出路。而这一切手段的共同特征,就是不顾新闻要素,任意虚构杜撰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等等。这种受到极端化的商品意识支配的移花接木的新闻写作,往往堂而皇之地打着“故事化”、“可读性”、“娱乐化”等等旗号,只看阅读效果,不看事实真相,一步一步走向远离新闻本质、扭曲新闻真相的迷途。
3.理念错位。新闻媒体的运营,新闻报道的采写编辑,都是在一定的新闻理念支配下进行的。如果新闻理念错误,违背新闻的基本原则,行为上的错位在所难免,有时甚至还会把错误做法当成理所当然的“创新”。新闻的本质,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任何主观的内容,显然都是不符合新闻的本质的。人为地脱离新闻事实的“故事化”、“娱乐化”、“政治化”、“市场化”等等,都是有悖于新闻本质的。“新闻是事实”这一根本属性,就决定了不可能有任何不真实的东西可以寄寓其中。不真实的就不是事实,自然就不是新闻。新闻所具有的以上本质,自然也就区别了与新闻有着类似关联的事物——故事的本质:有事件、情节、可真可假的事实;历史的本质:过去的事实;文学的本质:虚构的事实;宣传的本质:为了某种主观目标而选择和发布的事实。至于新闻客观性的提法,是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是相对于观察处理新闻的人的主观性而言。客观性的要求也就是真实性的要求。根据新闻理念来判别新闻的故事化,是有明确界限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即不是新闻了。哪怕这种报道的可读性再强,安排在新闻版面上,后果必定是严重的。
4.文风不端,新闻书写随意化。新闻书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因为新闻的发布传播,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信息摄取和利用,关系到时政、财经、社会等各个领域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关系到立法机构制定法律的信息依据,关系到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据以制定法规政策,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实施,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协调与共处等等,可谓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报道更不能当儿戏,不能重演人们耳熟能详的“狼来了”的故事。现在,有些记者不了解新闻书写的严肃性,或者故意视而不见,违背新闻的基本原则,主观地搞“故事化”,怎么好看就怎么写,大而化之,任意而为,大力引进新闻写作之外的各种手段,运用文学创作、历史演义等等“十八般武艺”,把新闻当娱乐,把写作当儿戏,风流才子,口无遮拦,“下笔万言,黄金千两”,必定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也自然会给媒体造成信誉损失,最终会毁了记者自己的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