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电教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革命。如今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手段、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具魅力,教学模式也与传统教学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内容;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作用极大。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及其灵活便捷的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可见,应用电教媒体资源到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很多的优越性。现结合几年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录音带、幻灯片,创设情境,音像同步,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活动。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把教学变成艺术,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而电教手段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电教手段参与下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直接利用“CAI”的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等,电教媒体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天鹅》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面目优雅,形状妍美的天鹅,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天鹅那副高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天鹅这个神奇的歌手的高亢的声音播放出来让学生仿佛看见了美丽的天鹅在眼前一般,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揭题质题后及时使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的表象。
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打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
三、解决课文重点和难点,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时使用,利于深入理解课文。
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如《军需处长》一课,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红军先锋军东渡黄河到山西,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士,而自己却因衣服单薄而被冻死,凝结成一座晶莹的丰碑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难点是学生没有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的感性认识及周围环境的感性认识,更不知道行军途中的极大危险。教学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红军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冰天雪地,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队伍装备差;重伤员骑在马上;吃不上饭、睡雪窝;敌人的突然袭击等。然后再打开音效,播放狂风呼啸声、敌人的袭击声。给学生再现了当年的情景。此时,我又让学生对照课文,研究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时,在音效中,又不断传出“狂风呼啸”和“嗒嗒嗒……”的机枪声,更渲染了当时恶劣的环境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突出红军行进的艰难。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这段时,我先提问:“作者为什么刻画人物的外貌?”在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该自然段的情节后,再让学生看幻灯片。此时我在用幻灯片播放军需处长的外貌和悲壮的音乐声,形象地再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于我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学生就仿佛置身于红军队伍行进的情景中,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四、创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学《嗵嗵》一课时,学生对小兔子的信息传递方式没有感性认识,特别对莫利妈妈教破耳兔逆行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的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莫利妈妈向破耳兔传授起越来越难的经验的动态美。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更是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综上所述,电教多媒体资源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的几种作用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学词、造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培养表达、想象的能力等等。总之,在语文电教课中突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录音带、幻灯片,创设情境,音像同步,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活动。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把教学变成艺术,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而电教手段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电教手段参与下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直接利用“CAI”的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等,电教媒体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天鹅》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面目优雅,形状妍美的天鹅,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天鹅那副高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天鹅这个神奇的歌手的高亢的声音播放出来让学生仿佛看见了美丽的天鹅在眼前一般,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揭题质题后及时使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的表象。
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打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
三、解决课文重点和难点,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时使用,利于深入理解课文。
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如《军需处长》一课,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红军先锋军东渡黄河到山西,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士,而自己却因衣服单薄而被冻死,凝结成一座晶莹的丰碑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难点是学生没有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的感性认识及周围环境的感性认识,更不知道行军途中的极大危险。教学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红军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冰天雪地,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队伍装备差;重伤员骑在马上;吃不上饭、睡雪窝;敌人的突然袭击等。然后再打开音效,播放狂风呼啸声、敌人的袭击声。给学生再现了当年的情景。此时,我又让学生对照课文,研究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时,在音效中,又不断传出“狂风呼啸”和“嗒嗒嗒……”的机枪声,更渲染了当时恶劣的环境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突出红军行进的艰难。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这段时,我先提问:“作者为什么刻画人物的外貌?”在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该自然段的情节后,再让学生看幻灯片。此时我在用幻灯片播放军需处长的外貌和悲壮的音乐声,形象地再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于我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学生就仿佛置身于红军队伍行进的情景中,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四、创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学《嗵嗵》一课时,学生对小兔子的信息传递方式没有感性认识,特别对莫利妈妈教破耳兔逆行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的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莫利妈妈向破耳兔传授起越来越难的经验的动态美。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更是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综上所述,电教多媒体资源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的几种作用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学词、造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培养表达、想象的能力等等。总之,在语文电教课中突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