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工业可持续竞争力是区域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区域工业持续扩张和持续发展的生态能力。当前,中部城市要以中部崛起战略为依托,着力提高自身工业可持续竞争力,将区域工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工业 可持续竞争力 路径
工业可持续竞争力是区域工业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能够持续地凝聚和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持续扩张和持续发展的生态能力,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动力。当前常德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行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常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常德正面临着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3 5”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机遇,要着力提高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将区域工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SWOT分析
优势。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近年来,常德市主动对接长株潭,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努力培植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初具雏形,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优势产业发展增速,支柱产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73.7亿元,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0.4%,连续七年排名全省第一。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常德地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和成渝都市群三大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交汇点,是长株潭经济增长级的重要节点和湘西北部区域性经济中心,立体交通网络比较完善,物流优势逐渐形成。三、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常德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存量较大,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和矿产品加工等提供了不竭的原料。四、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原材料等基本生产要素存量充足,综合成本比较优势明显。五、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常德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劣势。一、产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2009年常德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8:42.8:36.4,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6:46.8:42.6,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8.0:44.2:37.8。可见,常德产业结构低度化特征明显,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全省,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全省。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多为资源开发型和一般原材料工业,对烟草等个别行业的依赖严重。二、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后发效应尚未显现。近年来常德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工业总量不大,支撑项目不多,产业集群的规模相对偏小,缺乏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三、工业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常德规模工业重化工趋势明显,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工业能源消费以原煤为主,大部分工业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偏高,给环保和节能减排增加了新的压力。四、地缘特色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常德虽然具有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是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黄金地带。但由于交通建设滞后,地缘优势还未能形成市场优势,区域中心地位有待建设和构造。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體作用发挥不足。
机遇。一、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机遇。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建设区域性产业中心,以此进一步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这势必为常德加速工业化带来了重要的契机。二、“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机遇。这是国家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湖南省委省政府实施长株潭“3 5”城市群建设战略,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常德作为“3 5”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在长株潭“3 5”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抢抓机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三、产业转移的机遇。目前,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世界制造业的生产环节正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常德工业发展。
挑战。一、区域竞争的压力。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优势区域的洼地效应日益显现,后发地区发展较快,常德地处内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二、环境承载的压力。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常德市引进的一些如海螺、冀东、牛力和南方水泥等项目,虽然短期内可获得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这种投入不符合地区专业化分工原则。加上土地资源低效占用,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给常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严峻挑战。
构建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当前,常德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中部崛起、“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主动对接“3 5”城市群建设战略,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集群为路径,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提高生态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实现由注重地区比较优势到积极创造竞争优势的突破。按照这一思路,常德市提升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着力点在于:
一、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要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特点,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后发优势的裂变。二、推进园区建设,催生产业集群。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构建“两型社会”,推进持续发展。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竞争力。
构建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特点,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区域特色工业、绿色生态工业,选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推动区域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加快发展产业集群。要依据常德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选择好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要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一批持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对区域集聚发展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烟草、食品、机电、纺织等产业集群。
打造常德工业走廊。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错位发展,主动对接长株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德山、汉寿、鼎城开发区和创元工业园为依托,优化工业园区,打造常德工业走廊,实行产业带对接,使之发展成为常德市“两型产业”示范走廊、常德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湘西北发展的动力源。通过建立常德工业走廊,与长株潭实现最近距离的连接,将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不求“大而全”,不鼓励一哄而上,不主张在一些重点乡镇都设立工业园区,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工业小区,在提高园区产业聚集能力和聚集效益上做文章,可以考虑按照园区的项目特色整合园区资源,集中设立工业园区,提高园区产业聚集能力和聚集效益。
推进工业自主创新。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不断增强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切实解决“有制造无创造”的现象,全力走由“数量经济”到“质量经济”再到“品牌经济”的扩张提升之路。
提升生态竞争能力。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常德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构建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根据我国经济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由“双高”型向低碳经济型发展的政策导向,在保持工业经济较快增速的同时,注重发挥投资、消费对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产业优化升级对工业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通过增量转型积聚增长优势。充分利用低碳商机,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重点,推动污染增量向绿色增量转化,产值增量向效益增量转型。(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研究项目“构建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C1094)
【关键词】区域工业 可持续竞争力 路径
工业可持续竞争力是区域工业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能够持续地凝聚和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持续扩张和持续发展的生态能力,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动力。当前常德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行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常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常德正面临着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3 5”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机遇,要着力提高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将区域工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SWOT分析
优势。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近年来,常德市主动对接长株潭,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努力培植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初具雏形,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优势产业发展增速,支柱产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73.7亿元,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0.4%,连续七年排名全省第一。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常德地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和成渝都市群三大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交汇点,是长株潭经济增长级的重要节点和湘西北部区域性经济中心,立体交通网络比较完善,物流优势逐渐形成。三、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常德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存量较大,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和矿产品加工等提供了不竭的原料。四、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原材料等基本生产要素存量充足,综合成本比较优势明显。五、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常德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劣势。一、产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2009年常德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8:42.8:36.4,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6:46.8:42.6,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8.0:44.2:37.8。可见,常德产业结构低度化特征明显,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全省,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全省。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多为资源开发型和一般原材料工业,对烟草等个别行业的依赖严重。二、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后发效应尚未显现。近年来常德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工业总量不大,支撑项目不多,产业集群的规模相对偏小,缺乏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三、工业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常德规模工业重化工趋势明显,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工业能源消费以原煤为主,大部分工业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偏高,给环保和节能减排增加了新的压力。四、地缘特色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常德虽然具有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是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黄金地带。但由于交通建设滞后,地缘优势还未能形成市场优势,区域中心地位有待建设和构造。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體作用发挥不足。
机遇。一、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机遇。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建设区域性产业中心,以此进一步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这势必为常德加速工业化带来了重要的契机。二、“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机遇。这是国家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湖南省委省政府实施长株潭“3 5”城市群建设战略,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常德作为“3 5”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在长株潭“3 5”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抢抓机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三、产业转移的机遇。目前,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世界制造业的生产环节正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常德工业发展。
挑战。一、区域竞争的压力。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优势区域的洼地效应日益显现,后发地区发展较快,常德地处内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二、环境承载的压力。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常德市引进的一些如海螺、冀东、牛力和南方水泥等项目,虽然短期内可获得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这种投入不符合地区专业化分工原则。加上土地资源低效占用,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给常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严峻挑战。
构建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当前,常德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中部崛起、“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主动对接“3 5”城市群建设战略,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集群为路径,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提高生态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实现由注重地区比较优势到积极创造竞争优势的突破。按照这一思路,常德市提升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着力点在于:
一、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要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特点,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后发优势的裂变。二、推进园区建设,催生产业集群。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构建“两型社会”,推进持续发展。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竞争力。
构建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特点,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区域特色工业、绿色生态工业,选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推动区域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加快发展产业集群。要依据常德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选择好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要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一批持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对区域集聚发展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烟草、食品、机电、纺织等产业集群。
打造常德工业走廊。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错位发展,主动对接长株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德山、汉寿、鼎城开发区和创元工业园为依托,优化工业园区,打造常德工业走廊,实行产业带对接,使之发展成为常德市“两型产业”示范走廊、常德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湘西北发展的动力源。通过建立常德工业走廊,与长株潭实现最近距离的连接,将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不求“大而全”,不鼓励一哄而上,不主张在一些重点乡镇都设立工业园区,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工业小区,在提高园区产业聚集能力和聚集效益上做文章,可以考虑按照园区的项目特色整合园区资源,集中设立工业园区,提高园区产业聚集能力和聚集效益。
推进工业自主创新。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不断增强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切实解决“有制造无创造”的现象,全力走由“数量经济”到“质量经济”再到“品牌经济”的扩张提升之路。
提升生态竞争能力。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常德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构建工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根据我国经济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由“双高”型向低碳经济型发展的政策导向,在保持工业经济较快增速的同时,注重发挥投资、消费对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产业优化升级对工业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通过增量转型积聚增长优势。充分利用低碳商机,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重点,推动污染增量向绿色增量转化,产值增量向效益增量转型。(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研究项目“构建常德工业可持续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C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