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还影响着青少年的整体文化素质的长足发展。作文教育也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新课题。
探准“脉搏”对“症”下“药”
学生在作文时,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不知怎么着手写,几乎是流行于学生作文中的一种“通病”。为何学生会有这种“通病”?其“通病”的“病原”何在?“病理”如何?怎样“医治”这种“通病”?
为了更快更好地“诊疗” 学生中这种流行的“通病”,我在作文教学中经过反复“临床”实验,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心理特点,配制了许多乡村特色的“处方”,采用了系列地方特色的“妙药”。因人而异,因事制宜,对“症”下“药”。
推陈出新 别出机杼
二OO六年上学期的一天,我正拿着课本到六(1)班上美术课。
“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自己自由画画吧!”我刚准备要同学们临摹,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同学们美术课不是跟着我临摹,就是照着静物写生。我知道他们早画腻了。“好吧!你们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吧。”我思忖了下,兴然应允。同学们一边画,我一边在过道上巡视。我仔细看了看同学们的习作画,女生画的花卉,男生画的禽兽,还真是活龙活现,颇有特色……
这堂生动形象而富有成效的美术课,使我开始对作文课产生了新的构想。
走出课堂引进“食粮”
阳春三月,时值春暖花开之际,同学们纷纷恳求去春游。我知道他们心里早憋慌,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了。我便就势放开他们感情激流的闸门,随其所爱,遂其所愿。任他们去游弋花的海洋,采撷花的精髓;任他们去播种自己的希望,展开自己的翅膀,放飞自己的想象……声声鸟语痴情地叩着彼此的心扉,簇簇花团深情地诱着颗颗童心。盎然的春意,沁心的馥馨,酣醉了同学们敞开的心。招展的花枝,蓬勃的生机,点燃了同学们火热的情。
回校后,同学们还在饶有余味地津津乐道,我趁他们触景生情之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催化”,用冰心的话来说就是“在此情感涌溢之顷,迅速把它抓回,按在纸上……”我要大家立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乘兴走笔”在笔记上。
深挖博取蓄积“粮食”
学生们拥有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笔记,便拥有了作文的“坐标系”。确立了作文的“坐标系”,作文的“轮廓”显而易见了,作文的“构图”可望亦可即了。有了“构图”,何愁“布景”;有了“米”就不难巧妇之“炊”了。作文前,同学们经过实地观察,亲身体验,“收视反听” “眈思傍讯”,反复“酝酿”,不断“发酵”。他们大都已在心中打好了腹稿。作文时,他们早已胸有成竹,不再去挖空心思找范文急就敷衍,而是一篇篇条理清楚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作文跃然纸上。
那么,除了春游秋游等活动外,还有没有其他使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呢?有。天上人间,山川风物,花草虫鱼,良辰美景等,都是学生寄情抒怀的最佳作文题材。只要同学们“机境偶触”,乃“文忽生焉”。在此,关键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诱导学生“进入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秦牧语)。怎样在“机境”里“偶触”,“点燃”学生“感情微醺”的心灵“火花”。“点燃”之后,怎样去“浇油”、去“助燃”,使其火焰越燃越旺,光焰照人。
筛选“粮食”练就“巧妇”
林语堂说得好:“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这里,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深谋远虑,准确把握,有的放矢地引导自己的学生到大千世界去识别自己周围生活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大米”“小米”“生米”“熟米”“糙米”“精米”,然后根据自己“胃口”的大小及消化“功能”,酌情取舍。
换个角度来说,就像当父母的教那些刚学做饭的儿女一样。事先需把柴、米、油、盐为其准备好,然后教他们怎样烧火做饭,如何配料炒菜等。见多了,他们自然而然会自筹柴、米、油、盐了。做多了,他们就得心应手,熟能生巧了。久而久之,他们的“饭菜”固然越做越醇化了。
激发其情 顺势行文
许多事实表明,要使学生们写好作文,教师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诱发其爱,激发其情,把“睡着的情绪唤醒起来……”(日本作家小泉八云语)。没有兴趣便没有感情,没有感情岂能作文?因此,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务必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
当然,我们在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情思的同时,还要积极帮助他们寻求一条感情激流的渠道,然后顺着这条感情激流的渠道,因势利导,谋篇布局,着手行文。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之路自然越走越顺越走越畅……
(责任编辑:李湘蓉)
探准“脉搏”对“症”下“药”
学生在作文时,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不知怎么着手写,几乎是流行于学生作文中的一种“通病”。为何学生会有这种“通病”?其“通病”的“病原”何在?“病理”如何?怎样“医治”这种“通病”?
为了更快更好地“诊疗” 学生中这种流行的“通病”,我在作文教学中经过反复“临床”实验,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心理特点,配制了许多乡村特色的“处方”,采用了系列地方特色的“妙药”。因人而异,因事制宜,对“症”下“药”。
推陈出新 别出机杼
二OO六年上学期的一天,我正拿着课本到六(1)班上美术课。
“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自己自由画画吧!”我刚准备要同学们临摹,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同学们美术课不是跟着我临摹,就是照着静物写生。我知道他们早画腻了。“好吧!你们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吧。”我思忖了下,兴然应允。同学们一边画,我一边在过道上巡视。我仔细看了看同学们的习作画,女生画的花卉,男生画的禽兽,还真是活龙活现,颇有特色……
这堂生动形象而富有成效的美术课,使我开始对作文课产生了新的构想。
走出课堂引进“食粮”
阳春三月,时值春暖花开之际,同学们纷纷恳求去春游。我知道他们心里早憋慌,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了。我便就势放开他们感情激流的闸门,随其所爱,遂其所愿。任他们去游弋花的海洋,采撷花的精髓;任他们去播种自己的希望,展开自己的翅膀,放飞自己的想象……声声鸟语痴情地叩着彼此的心扉,簇簇花团深情地诱着颗颗童心。盎然的春意,沁心的馥馨,酣醉了同学们敞开的心。招展的花枝,蓬勃的生机,点燃了同学们火热的情。
回校后,同学们还在饶有余味地津津乐道,我趁他们触景生情之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催化”,用冰心的话来说就是“在此情感涌溢之顷,迅速把它抓回,按在纸上……”我要大家立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乘兴走笔”在笔记上。
深挖博取蓄积“粮食”
学生们拥有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笔记,便拥有了作文的“坐标系”。确立了作文的“坐标系”,作文的“轮廓”显而易见了,作文的“构图”可望亦可即了。有了“构图”,何愁“布景”;有了“米”就不难巧妇之“炊”了。作文前,同学们经过实地观察,亲身体验,“收视反听” “眈思傍讯”,反复“酝酿”,不断“发酵”。他们大都已在心中打好了腹稿。作文时,他们早已胸有成竹,不再去挖空心思找范文急就敷衍,而是一篇篇条理清楚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作文跃然纸上。
那么,除了春游秋游等活动外,还有没有其他使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呢?有。天上人间,山川风物,花草虫鱼,良辰美景等,都是学生寄情抒怀的最佳作文题材。只要同学们“机境偶触”,乃“文忽生焉”。在此,关键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诱导学生“进入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秦牧语)。怎样在“机境”里“偶触”,“点燃”学生“感情微醺”的心灵“火花”。“点燃”之后,怎样去“浇油”、去“助燃”,使其火焰越燃越旺,光焰照人。
筛选“粮食”练就“巧妇”
林语堂说得好:“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这里,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深谋远虑,准确把握,有的放矢地引导自己的学生到大千世界去识别自己周围生活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大米”“小米”“生米”“熟米”“糙米”“精米”,然后根据自己“胃口”的大小及消化“功能”,酌情取舍。
换个角度来说,就像当父母的教那些刚学做饭的儿女一样。事先需把柴、米、油、盐为其准备好,然后教他们怎样烧火做饭,如何配料炒菜等。见多了,他们自然而然会自筹柴、米、油、盐了。做多了,他们就得心应手,熟能生巧了。久而久之,他们的“饭菜”固然越做越醇化了。
激发其情 顺势行文
许多事实表明,要使学生们写好作文,教师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诱发其爱,激发其情,把“睡着的情绪唤醒起来……”(日本作家小泉八云语)。没有兴趣便没有感情,没有感情岂能作文?因此,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务必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
当然,我们在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情思的同时,还要积极帮助他们寻求一条感情激流的渠道,然后顺着这条感情激流的渠道,因势利导,谋篇布局,着手行文。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之路自然越走越顺越走越畅……
(责任编辑: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