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沧桑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s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票证是什么?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怀揣信用卡自由自在消费的一代,“票证”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更无法理解这方寸纸片中曾经容藏着的饥饿寒冷和无言期盼的“时代记忆”。
  如今,票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历史文物”,被收藏者宠爱着。
  9月30日,一位离休老干部向上海市博物馆捐赠了56枚珍贵的上海粮油票证,其中有11枚绝版的票证。而“十一”黄金周期间,上海世纪公园一角,民间收藏爱好者展出超过1万枚近现代股票、商标、许可证等老票证。
  一代人说不清的“票证情结”和年轻人对于票证的隔膜,折射了改革开放30年生活的巨大变迁,也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的沧桑轨迹。
  自1955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始,至1993年票证的全面退出,整整39年,小小方寸 “票证”见证了多少真实的人间表情;而改革开放30年给老百姓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从此摆脱和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
  
  方寸票证留存的“时代记忆”
  
  婚礼与票证
  在改革开放初期,票证俨然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关键词,它近乎影响了黎民百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上海市大木桥路古玩城六楼,正在筹备“票证博物馆”的上海春申集藏社经理申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了这样一件趣事。
  1988年,申健筹办婚事。按照老上海的规矩要准备“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和彩电。经过充分沟通,第一件由女方准备,第二件找了辆半成新的“凤凰”凑和,而搞定一台彩电,却成了他完婚的一大难题。
  几经转折,申健终于找到“有路子的人”,觥筹交错间对方拍胸脯保证“解决”。可是,就在婚期只剩3天的时候,对方打来电话告知:对不起,没有弄到。顿时,申健沮丧万分。下班途中路过徐家汇新华书店时,看到“买书中彩电”的广告,于是咬牙拿出全月三分之二的工资买书。天遂人愿,果真真的中了奖——一张凯歌电视票。
  “顿时感觉浑身来劲,当天就把电视机用我的‘老凤凰’给运了回来。晚上,目不转睛看电视到深夜,直到出现满屏雪花。”申健笑着说。
  他的春申集藏社柜台很小,只3、4平米左右,但里面摆满五花八门的收藏品。包括早期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文革年代的户口本等,而其中又以票证居多。
  “收藏票证,首先是因为对它有感情。”申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969年初中毕业后,我就下乡去安徽的一个农场插队,吃的是大锅饭,挣的是工分,一个劳动日才挣10个工分,只有8分钱,需要家里寄点全国粮票来贴补我的生活。”
  他回忆道:在农场干活的时候,总感觉“吃不饱”。国家给的每个月定量粮票怎么省,也挨不了大半月。没办法,只有靠父母补贴。“在农场,一天到晚的伙食都是冬瓜,吃上大半个月,肚子里什么油水都没了。每个月偶尔也有吃肉的机会,这个时候农场食堂就特别热闹。我使劲拨开人群,把自己的搪瓷大碗从众多人的脑袋上递过去,才能分得‘一杯羹’。而几十斤猪肉,全农场百十号人分,怎么分也是不够吃的。”
  “因为1986年政府‘大龄青年回沪’的政策,36岁未婚的我才得以回到上海。”申健笑着说。
  2001年,年逾50的申健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捐赠了价值达33万元的2000多枚票证。“就是要表达能够‘回来’的感恩之情。”他说。
  
  半辈子的“票证生活”
  结婚经历,使申健对票证有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也促使他走上了票证收藏与经营的职业生涯。
  而对于更多的人,当年的票证,却是整个生活的“支点”。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都是凭户口、凭票证供应;没有票证,意味着无法生存。
  “1932年出生的我,已经经历了39年票证生活。这可是我的半辈子啊!”家住上海市闵行区张志荣老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颇为感慨。
  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老人告诉记者:“1953年,我进了县机关。1955年国家开始发行粮票,每月自己的粮食定额是28斤,小孩子7斤。如何让家里人吃的更饱,是我的‘头等大事’。”
  “为了能让4个年岁差不多的小孩能公平地享有食物,我每天上班前都会把一天吃的东西用秤称好了分给他们。比如一块豆腐乳,会分成很小的四块,放在各人的小碟子里。小孩都省着吃,因为他们知道,吃完了自己的就只能眼睁睁看别人吃了。”说到这里,老人露出苦涩的笑容。
  老人说,“因为全国各省市发行的地区粮票互不流通,出门要换取全国通用粮票,而全国通用粮票的发行也是受控制的;我们生活不自由,农村的人想出门就更困难了。”
  “农村里的人去城里走亲访友,会用手帕包上半斤米。因为当时不管农村、城镇都非常困难,不好意思吃亲戚家的,就只好自带着口粮。”他回忆道,“遇到婚丧,也要去镇上的国营饭店。上饭店不仅要付钱,还要付粮票,少了哪样都不行。”
  
  票证的“历史功绩”
  
  计划经济的“历史见证”
  方寸票证,记录了时代变迁,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见证”。
  “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这就是中国当代票证时代的开端。”2008年7月9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计划经济物资不足,需要用票证来控制需求。”
  随着各种生活物质的不断丰富,在1993年,使用近40年的粮票“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目前学界公认的“票证时代”的终结。而在此之前的几年,布票、自行车券、缝纫机券、外汇券等票证家族其他成员,就已悄然“退出江湖”。
  
  “是改革开放让人们扔掉了各种票证,远离了商品短缺,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票证历史与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紧密相连,你可以看到由票证描绘出的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段钢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同是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终于确立起来。
  
  泱泱“票证大国”
  学界对于票据的起端,公认的时间是1955年,是以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为标志。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
  “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除了买‘红宝书’(《毛泽东选集》)不用票,买其他东西几乎都要票。”当时有人这样感叹。
  根据上海市商业二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一份资料统计显示:仅以1962年为例,上海凭票供应的商品从此前的8种增加到62种。包括粮票、糕点票、糖票、油票、肉票、盐票、肥皂票、火柴票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过粮票的地方约有2441个,品种约有30万,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
  “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上海老作家沈寂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对票证的记忆显然是“刻骨铭心”。
  “几乎找不到不要凭票就能购买的东西。”申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并不缺乏票据的身影。银票、当票和各种买卖契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而这与新中国发行的各种票证明显不同。
  “建国后最早的票证应当是1950年开始印发的粮秣票,即大米票、马料票、柴票、马草票。”上海真常礼品有限公司经理董鸣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同年2月份,政务院出台《全国各级人民政府1950年度暂行供给标准草案》,各大区分别对享受供给制的机关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和部分企业职工的粮食定量标准作出规定。”
  但是,《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大部分专家一致认为, 1955年粮票的诞生,才是新中国票证的开端。
  从1953年10月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开始在全国实行对粮食、油料(包括食油)的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国务院颁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由此粮票和购粮证作为第一票进入了新中国的票证历史舞台。随后,油票、布票、麻酱票、肉票等相继发放。
  1961年10月起,全国各省、市、县先后实行了按工资比例,随发日用工业品购货券、购货证的规定,把50余种商品列入凭券供应范围,如搪瓷杯、电池等物,票证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地方还发放了手帕票、鞋票。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到1965年,除粮、布、棉、油、糖、烟等十几种重要票证外,其余票证已逐渐消失。但十年“文化大革命”,又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了商品的紧缺。商品越是紧缺,票证发行量就越大,而其间发行票证的数量更是空前。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票证体现的是计划经济思路,也是国家对市场经济宏观控制的手段、一种社会管理的措施。在这种制度之下,保证了社会总体物资分配的平衡,保证了人民基本的生存需要。”
  
  时代造就“票证”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票证可能是维护当时经济体制运行的最好方法,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必须手段;同时也是在当时消费品不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的一种分配方式。”上海社科院刘社建博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说,“当然,不利之处也显而易见,票证发行限制了公众消费,阻止劳动力自由流动。”
  事实上,票证的发行,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劳动力紧紧束缚在人们出生、生活的所在地,尤其是农村。由于“非城镇户口”的人们不享受绝大多数票证的“优待”,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成为不可能。
  而且,票证发行后,社会上立即出现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并有了严格的“世袭制度”。吃“农业粮”的想要嫁(娶)“商品粮”的,几乎没有可能。
  但是,也有相关专家持相反意见:“票证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不能以好与坏作简单判断。就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是利大于弊,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才能通过‘剪刀差’来完成工业所需要的积累,这对发展工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完全依赖于计划体制中官员们带有想象成分的‘社会需要’。”这位专家分析认为,“比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最缺少的是轻工业产品。但计划体制时代人们却认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重工业,所以大量的资源都投向重工业。结果造成消费品的严重短缺,老百姓需要的日常消费品没有一件不靠票证才能买到。”
  
  他指出,“不宜过分强调票证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票证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并不能代表计划经济体制。不过,如果放在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看,通过低廉的农产品价格提供给工业原料、帮助工业发展以及积累,其意义需要重新评估。”
  
  票证折射“时代变迁”
  
  “新票证”的出现
  过去的老票证虽然无用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票证”。这个有着更广义内涵的新票证时代包括了千姿百态的新鲜事物:信用卡、飞机票、TOFEL证书、身份证、交通卡等。
  “狭义的票证一般指政府主管机关发给指定受众群体,用以获取限量物品的有价或无价票券凭证。它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的配给制的烙印,是计划经济所特有的。”刘社建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所有制的多元化,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分化,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出现了许多与人们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但较难找出一个与老票证地位等同、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事物。”
  “中国过去与现在的经济形态根本不同点就在于经济体制的差异,即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票证是计划经济下不可或缺的,银行卡等更广义概念上的‘新票证’与人们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能与‘老票证’等同。”刘社建说。
  
  票证的“历史代沟”
  “一张照片,两张银行卡,纸币几张,还有饭卡、美容卡、身份证、交通卡等。”小户通过MSN对记者这样描述自己钱包里的东西,“都是各种各样的卡,准备拿了这个月的工资再去办张健身卡。”随即,打了个大大的“鬼脸”过来。
  这个网名取作“小户”的“80后”,不知票证为何物。
  而“2分钱上次公园,5分钱看场电影,四两粮票两毛钱吃顿饭,上大学靠推荐,住房不用买,生大病了去单位要个记帐单交给医院”的生活经历,却贯穿了他们父辈过去的日子。
  “1993年才取消粮票的使用吗?”1983年出身,现在北京做网络编辑的户小姐很疑惑,“我对票证没有印象,可能我生活的年代已经不用票来买东西了吧。”
  “没用过粮票。不过爷爷给我讲过他的艰苦岁月。”在杭州从事房地产策划、26岁的董先生这样跟记者解释,“三年困难时期爷爷步行100公里去‘山里’换粮食,拿出去的是金银首饰,换回来的往往是土豆、红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只要年龄跨入“80后”阶段,很少有人对票证有清晰的记忆。而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人,或许能说出一、二点关于票证的记忆,而中老年人对那段生活依然“记忆犹新”。
  
  票证收藏“前景看好”
  成都市的贺鹏春藏有各种票证4万余种、10万多枚,当初共投入成本3万元,而如今这些票证的价值已经升值百万以上。
  据《天府早报》报道,最让贺鹏春得意的是一套上世纪60年代的粮票,一共10多张。当时他只花了2000多元,现在已经升值到10多万元。要不是前段时间一位浙江藏家开价15万元,叫其忍痛割爱,他还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这些“小爱好”,如今身价已经翻了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如今,票证已经进入收藏界,成为其中一种重要藏品类别。
  “票证收藏行业的利润空间是很大的。以一年消耗1000万枚计算,一本珍藏册收入1000枚,可以制作出1万册,以1千元人民币每册计算,销售金额就高达1千万。” 上海真常礼品有限公司经理董鸣对《中国经济周刊》这样分析,“票证的收藏魅力来自于不可再生性;而票证一旦成套,价格立即十几、几十的翻倍。”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老票证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体现着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时代特征,其研究与收藏价值不可限量,前景看好。”吴少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90年代中后期,票证确实红火过一阵子,每天来柜台询问有无某种票据的人络绎不绝。一年下来也能销售个几十万枚、几千册的珍藏本,在手里流通的钱也有个几十万。”申健表示,“但如今爱好票据的人收藏能力都有限,接班人出现了断代,要知道小青年可无法同我们一样对票证感同身受。”
  据专家介绍,随着人们收藏水平的日益提高,促使票证的价位得到提升,尤其是文革时期的票证行情看涨。
  “语录布票在3年前最高的品种每枚卖10元左右,现已涨至百元。有些粮票价格也有不同程度增长,武汉市1969年语录粮票一套在前几年仅售2000元,而目前的价位已达到5000元。”董鸣说。
  
  “忘记意味着背叛”
  前不久,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朝阳三社区76岁老人董化铭在家里开办了“票证收藏见证30年改革开放”展览。老人说:“别小看了这些票证,在30年前,吃、穿、用,样样离不开它。”
  2008年10月28日,3000多种改革开放初期的肉票、油票、布票、糖票和烟票被摆上福州市“改革开放30年”文献资料展柜;此前的9月19日,武汉“全国第十七届票证收藏文化展示交流大会”的大幕徐徐拉开。
  所有这些,都向社会展示着这样一个信息:退出历史舞台10多年的老票证,仍然留存在一些人的心中。
  作为上个世纪我国计划经济的历史见证,票证浓缩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而票证收藏和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已有近30年的光景。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加入票证收藏这个行当,首先是因为对它的感情。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这段时光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申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如今你能看到的文革票证种类很多,而且很有特色。”董鸣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前期票证上印有最高指示、毛泽东语录、红太阳、工农兵、向日葵等,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后期的票证比较朴实,以工农业生产和风景名胜为主。”
  主编我国第一部票证辞典《上海计划供应票证鉴赏》的已故“票证大师”孙林祥,深切关注票证的收集整理。他曾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收集整理票证的有关资料,要文票对照、互为佐证,对正确引导、研究我国经济史、票证史、粮食史方志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海关总署4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大幅跳水至68.7亿美元,自去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百亿美元以下。相比上月237.6亿美元,更是遽然下跌超过7成。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数字,也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数字。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外贸顺差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
金陵碑刻字里行间记录着六朝古都的盛衰。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触摸历史:以金陵碑刻为载体的美感通识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成员尝试挖掘身边“金陵碑刻”的资源,通过书法、碑刻、传拓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学,指导学生识碑、认字、书丹、镌刻、传拓,讓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提升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并着力将课程深入到社团、游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识碑、赏碑、画碑、拓碑、读碑……从而打开书法学习的另一扇
早在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大庆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却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激励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大庆精神甚至也一度被认为衰落了。”2006年年末,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自己
15年前,为了不让大学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被送入档案馆,解决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率极低的问题,清华大学在清华南门的一片棚户区和一个冰棍厂旧址上开始了中国第一批科技园区之一——清华科技园的探索,而徐井宏也从一个大学里的管理干部开始了自己的“老板”生涯。  今天,清华科技园从当年一个无人问津的“实验田”,已经成为了全世界都在研究、全世界都为数不多的可以赢利的科技园。但与此同时,进入战略升级阶段的清华科技
张亚玲,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后赴法留学,同年进入法国爱可视(ARCHOS)公司并担任亚洲资源部经理。2002年5月组建法国爱可视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代表处并任首席代表。2005年初,组建法国爱可视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总经理。  MP4是什么?MP3是随身听,MP4就是随身“看”,MP4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播放电影和短片,一般指显示屏在3英寸以上,存储量在10G以上,可以兼容并播放高
韦东英从未想过,有一天她会和一座化工园较上劲。  而且,这劲还将继续较下去。    刚满39岁的韦东英是杭州市萧山区南阳化工园的一个普通农民,1991年嫁入南阳镇。1年后,她种的地就被镇里用来建了化工园。没了地的韦东英开始帮捕鱼为业的丈夫卖鱼。但是,由于化工园的企业随意排放污水,导致钱塘江的鱼变得越来越少。  地没了,鱼少了,韦东英的埋怨多了。  写日记、拍照、取样、给区环保局打电话、给国家环保总
“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能源和电力工业仍是国家发展的重点,电网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时间,电力建设市场群雄逐鹿,风云迭起。背负体制、人才、资金等历史性遗留包袱的国有企业在此领域将如何实现攻城掠地?    “欢迎你们加入到我们的核电建设项目中来!”  2006年11月8日,风和日丽。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集团”)总经理王炳华来到其旗下的河南省平顶山姚孟电厂施工现场,在仔细
大宝也要“出走”了。这家有着20余年品牌历史的国有化妆品生产经营商,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与外资日化品牌分庭抗礼的一面民族“旗帜”,即使在竞争最为激烈的本世纪初,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称“大宝”)的产品市场份额仍高达10%。“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等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一度在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的黄金时段中反复传播。  然而2月27日,大宝正式宣布将其100%公司股份在北京产权
2007新年,刚刚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泸州老窖集团捷报频传:全面完成2006年经营目标,销售利润率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股票市值从2005年末约30亿元增长到200多亿元,在资本市场上出色地完成了“三级跳”;销售规模、销售结构及经营资产良性飞跃,净资产收益率较上年同期也大幅提高了几倍,超额兑现了股改第一年的承诺。公司产品结构趋于良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盈利能力大幅增强、品牌形象极大提升,企业凝聚力显
曾经引起全球关注、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的中国汇率体制改革,到目前已经过去一年。在这一年历程里,人民币汇制改革到底经历了哪些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何?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怎样?    一年回顾:波澜不惊    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和波动幅度都不大;人民币汇率新的形成机制对我国出口和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有限;我国企业较好地适应了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增强了规避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