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儿子告诉我们的故事。
睡在儿子上铺的同学让儿子帮他在一块小木条上写几个字:请把馒头丢在脸盆里。这位同学跟儿子解释说,他想在饭厅门边放一个脸盆,把同学们吃剩下的馒头收集起来,留给家里喂鱼。他说他家有好几亩鱼塘。
儿子和他上饭厅去吃早饭,他把小木条和脸盆带去了。这位同学和儿子坐在靠前一点的饭桌边,边喝稀粥边留意饭厅的门边。门边放着一个黑色的大塑料桶,是给学生丢残剩食物用的,现在边上又多了一个白色的脸盆,旁边靠墙竖着那片小木条。饭厅有一个篮球场大,吃饭的学生不少。他们看见丢残剩食物的同学们表现得多种多样,有的看见了小木条,就把本来准备丢进大塑料桶的馒头改丢入脸盆里;有的虽然看见了小木条,但就是不理会,“嗵”地把半个馒头投进了大桶;个别的还用脚碰碰脸盆,觉得好玩。看见别人用脚动脸盆,这位同学下意识地欠了身要站起来似的,但又坐下了,只低了头把稀饭喝了一口,脸似乎也有点红了。
儿子注意到,上铺的同学等饭厅几乎没有人了,才去把脸盆和小木条悄悄地取回来。他直接捧着脸盆到宿舍的楼顶上去了。再下来时,脸盆里有一些用刀子切掉的馒头边脚料,上面有许多牙印。这位同学又把它倒回饭厅大塑料桶里去了。
上铺的同学每天都要弄回小半脸盆大家丢掉的馒头。儿子也往脸盆里丢过几次。过了一段日子,这位同学的妈妈来了。同学从楼顶上驮下来半口袋馒头,让他妈妈驮回去了。
学生们上晚自习要上到11 点,晚上回到寝室,总要弄点东西填填肚子。有的同学泡袋方便面,有的同学吃几片饼干,还有的吃从家里带来的锅巴和炒米。条件好点的,还能吃一个苹果,冲杯奶粉喝。上铺的同学带过几次锅巴,每次都不多,维持不了几天。儿子有点同情他,见他没有吃的,让他吃自己的方便面,他总是推让说不饿,甩给他两袋,他收了。这以后就再也不肯接受了。别人吃东西的时候,这位同学就爬上床看一会儿书或者蒙了被子睡觉。
有一天,上铺同学的妈妈又来了,给他送来了一个陶罐。她把装陶罐的布口袋也留下了,她跟她儿子说,塘里的鱼很喜欢吃碎馒头,让他还继续弄。当晚,这位同学要儿子也尝尝他妈妈送来的东西,他揭开陶罐的盖子,用勺子先给儿子挖了小半碗粉,说,这是炒粉,干吃或者用水泡了吃都行。粉的颜色焦黄,闻着有麦香,儿子尝了一口,觉得还不错,只是干吃有点噎喉咙,就用水泡着吃了。
星期天,回家的儿子为买运动服和我们闹了点别扭,人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中午也没有回家吃饭。他妈妈对我说,你不出去找找?我挺生气,说,上哪儿去找?又不是不给他买,非得要买名牌的干什么?有本事今后自己挣钱买啊。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道大人们的艰难!
下午儿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回来了,低着头没有和我们说话。到晚上才跟他妈妈说,运动服就买普通的吧。也不知道他怎么就想通了,本来我们还准备晚上去商场满足他的要求呢,谁让他是我们的“儿老子”呢。他能这样自降要求就更好了。当然,作为补偿,我们给他准备了更多更好的方便食品,让他带走。
直到有一次儿子上铺的同学随儿子来我家做客后,我们才知道了儿子转变的缘由。儿子告诉他妈妈,那天他赌气坐车去找这位同学玩,没想到看见同学正在家用一个空酒瓶碾馒头。晒干的馒头绝大多数是不完整的,大大小小,馒头上留有刀子的切痕。同学的妈妈就是用这种馒头碎粉炒成干粮,装在陶罐里送给同学充饥的。儿子说这位同学家也没有什么鱼塘,而且他的父亲还是个残疾人,一条腿在工地上被砸断了。
儿子上铺的同学是个个头不高、身板比较单薄的少年。吃中饭的时候,我们给他夹菜他总是把碗让开,显得有点腼腆。米饭倒是吃了两碗,比儿子饭量要大。
“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对他说。
“我满意现在的状态。”回应我的,是他感激却又坚定的目光。
(孙颔摘自《东西南北·大学生》)
睡在儿子上铺的同学让儿子帮他在一块小木条上写几个字:请把馒头丢在脸盆里。这位同学跟儿子解释说,他想在饭厅门边放一个脸盆,把同学们吃剩下的馒头收集起来,留给家里喂鱼。他说他家有好几亩鱼塘。
儿子和他上饭厅去吃早饭,他把小木条和脸盆带去了。这位同学和儿子坐在靠前一点的饭桌边,边喝稀粥边留意饭厅的门边。门边放着一个黑色的大塑料桶,是给学生丢残剩食物用的,现在边上又多了一个白色的脸盆,旁边靠墙竖着那片小木条。饭厅有一个篮球场大,吃饭的学生不少。他们看见丢残剩食物的同学们表现得多种多样,有的看见了小木条,就把本来准备丢进大塑料桶的馒头改丢入脸盆里;有的虽然看见了小木条,但就是不理会,“嗵”地把半个馒头投进了大桶;个别的还用脚碰碰脸盆,觉得好玩。看见别人用脚动脸盆,这位同学下意识地欠了身要站起来似的,但又坐下了,只低了头把稀饭喝了一口,脸似乎也有点红了。
儿子注意到,上铺的同学等饭厅几乎没有人了,才去把脸盆和小木条悄悄地取回来。他直接捧着脸盆到宿舍的楼顶上去了。再下来时,脸盆里有一些用刀子切掉的馒头边脚料,上面有许多牙印。这位同学又把它倒回饭厅大塑料桶里去了。
上铺的同学每天都要弄回小半脸盆大家丢掉的馒头。儿子也往脸盆里丢过几次。过了一段日子,这位同学的妈妈来了。同学从楼顶上驮下来半口袋馒头,让他妈妈驮回去了。
学生们上晚自习要上到11 点,晚上回到寝室,总要弄点东西填填肚子。有的同学泡袋方便面,有的同学吃几片饼干,还有的吃从家里带来的锅巴和炒米。条件好点的,还能吃一个苹果,冲杯奶粉喝。上铺的同学带过几次锅巴,每次都不多,维持不了几天。儿子有点同情他,见他没有吃的,让他吃自己的方便面,他总是推让说不饿,甩给他两袋,他收了。这以后就再也不肯接受了。别人吃东西的时候,这位同学就爬上床看一会儿书或者蒙了被子睡觉。
有一天,上铺同学的妈妈又来了,给他送来了一个陶罐。她把装陶罐的布口袋也留下了,她跟她儿子说,塘里的鱼很喜欢吃碎馒头,让他还继续弄。当晚,这位同学要儿子也尝尝他妈妈送来的东西,他揭开陶罐的盖子,用勺子先给儿子挖了小半碗粉,说,这是炒粉,干吃或者用水泡了吃都行。粉的颜色焦黄,闻着有麦香,儿子尝了一口,觉得还不错,只是干吃有点噎喉咙,就用水泡着吃了。
星期天,回家的儿子为买运动服和我们闹了点别扭,人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中午也没有回家吃饭。他妈妈对我说,你不出去找找?我挺生气,说,上哪儿去找?又不是不给他买,非得要买名牌的干什么?有本事今后自己挣钱买啊。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道大人们的艰难!
下午儿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回来了,低着头没有和我们说话。到晚上才跟他妈妈说,运动服就买普通的吧。也不知道他怎么就想通了,本来我们还准备晚上去商场满足他的要求呢,谁让他是我们的“儿老子”呢。他能这样自降要求就更好了。当然,作为补偿,我们给他准备了更多更好的方便食品,让他带走。
直到有一次儿子上铺的同学随儿子来我家做客后,我们才知道了儿子转变的缘由。儿子告诉他妈妈,那天他赌气坐车去找这位同学玩,没想到看见同学正在家用一个空酒瓶碾馒头。晒干的馒头绝大多数是不完整的,大大小小,馒头上留有刀子的切痕。同学的妈妈就是用这种馒头碎粉炒成干粮,装在陶罐里送给同学充饥的。儿子说这位同学家也没有什么鱼塘,而且他的父亲还是个残疾人,一条腿在工地上被砸断了。
儿子上铺的同学是个个头不高、身板比较单薄的少年。吃中饭的时候,我们给他夹菜他总是把碗让开,显得有点腼腆。米饭倒是吃了两碗,比儿子饭量要大。
“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对他说。
“我满意现在的状态。”回应我的,是他感激却又坚定的目光。
(孙颔摘自《东西南北·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