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水力通信专用网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二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为我国的防洪抢险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水力通信网依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并且与国外的水力通信网相比较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为此,本文就着重探讨了我国的水利通信网发展的现状,同时为我国的水力通信网在今后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水利通信网 现状分析 建议
我国所拥有的专用网在世界上是位居第一的,我国的专用网是以电力、水利、交通等等行业为代表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水利通信网从无到有,从小到达,到今天已经发展得具有了一定得规模了,其为我国的防洪抢险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在为其的投资上是远远高得多的。然而由于防洪抢险以及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对水利通信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今天的发展情况了。
一、我国水利通信网发展的现状
(一)通信网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黄河中下游和海河等河流区段,在水里通信的建设这一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其中的通信网有些利用了数字微波技术,并和一点多址以及数字程控交换网错落建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卫星通信网以及视频会议系统在七大流域和个别的省市正式建立,并初步地建立了长江、黄河及海河等流域的重点蓄洪区的无线警报反馈通信系统。
主干网和用户接入网共同组成了全国的水利通信网。主干网可分成五级,呈一个以水利部为中心的星型树状图,从上往下分别是:作为一级站点的流域机构,而往下的各省的水利厅则是二级站点,三级站点的防卫则是有地方的防汛部门来执行,在网下就是四级和五级的镇县里的大坝防护和重要河段防汛站。
就现在国内的水利建设的状况来看,水利通信网建设得比较完善的要数黄委。黄委的建设采用了交换机和ATM,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链条。比如在很多站点,管理单位都使用了一点多址的通信网以及微波干线,这些技术的应用,组成了一个便捷的传输通道。像在黄河流域,通过光缆和卫星传输的信号将黄河地区的水利部门和各区的防守站点联结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并及时把所得信息结果发送给下级各个部门,上下形成了一个严谨的信息传输结构。这种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各个流域的防护点及时取得相关讯息,并快速给予解决的办法。
由于国家政策的呼吁,最近几年很多地方政府也逐渐投入了水利建设的大军,积极着手各自管辖区域的河流水利建设工作。一些地方区域虽小,但是它们很多地区的通信建设网都已经超过了国家水利建设网的规模。例如安徽省和江苏省,这些年来对于水利建设的投入可不必其他方面投入得少,尤其是江苏省,目前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防汛通信专网。它利用省内的光纤资源,通过信息传输数据,构建成了一个集信息、语音和视频会议于一身的精英通信网为水利厅和二十多个市水利局及直管单位提供服务。而安徽省的各级水利部门则借用了治理淮河时期留存的资源,将已有的空置光纤电路和微波电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建设了约三十个综合的业务通信网,来服务于重要的防汛要点和相关的水利站点。它包括程序控制和交换系统、传输系统,还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新型网络系统。
(二)国内水利通信不完善的现状
虽然我国在水里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是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讲,我们得水利建设仍然处于弱势。比如说,我国建有通信网络的地段也只有部分省市和七大流域的部分重点河段,而用来管理防旱抗涝的基本水利防护点还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
1.难以统一的水利专网
我国是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全国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建设方案和规划,因此在水里建设这一方面,全国就没能形成一个很好的统一的联系。而由此,也就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发挥出其真正的效果。
2.水利网自身的限制
我国目前的水利通信网采用的是一种带宽窄,语言与数据及视频传输能力差的设计,这直接导致了其业务的单一性,进行通信网的升级是当务之急。
3.设备“老龄化”与资金不足
我国现有的水利专用通信的部分设备还采用的二十多年前的产品,设备已经超过了其使用极限,其技术性能也基本丧失。资本投入得不够,那么设备的更新和换代就更不用说。因此,如果哪些设备出现了故障,有些信息就很有可能在传输的途中被中断。
二、建设水利通信网的重要性
(一)进行水利通信建设具有极大意义
从上个世纪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发生的洪水灾害已经造成了相当于同时间段国家财政收入五分之一的直接损失一万亿元。一个好的水利建设系统是保证各地方风调雨顺的保护伞,它既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工作又是了解水利旱涝的专业信息传送基础平台。水利通信网作为抗洪防汛工作的“生命线”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无法言喻的重大意义。
(二)无法代替的水利专网地位
近二十几年来,我国的公网已经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公网大国,这个无疑促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因此,产生了公网代替水利专网的说法,可事实上,水利专网与公网不同,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方。
1.先进的公网
公网是以市场为导向,其有着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化气息,局限于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并且交通方便的人口稠密区域。它的传输介质主要是有线电缆和光缆,在出现洪灾等灾害的时候抗毁能力差,在救灾现场也难以发挥出应急的效果。
2.拥有优势的水利通信网
水利通信网是专门针对抗洪救灾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建立的,大多数都是以无线为基础建立在一般分布在公网没覆盖的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地方正是防汛救灾的重点对象。比起公网,其应急手段多,抗毁能力强,还能在恶劣的水环境中进行通信。所以说水利通信网是不能用公网替代的。 三、丞待发展的水利通信专网
(一)世界水利通信境况
水利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倍加关注的一个话题,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完成了最基本的水利建设网。如今,由于信息现代化的告诉发展,这些本来已经步入公网大国的国家再继续利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使得它们的水利通信网更加完善。
(二)国内未来水利通信的发展
1.水利通信网是水利事业必不可少的奠基石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水利事业可以获得长久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对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个革新。中国在水里建设这一方面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要想取得一定的突破,那就必须得走水利信息的现代化道路。
2.建设新型水利通信系统
综合型的业务需要庞大的信息系统来完成,因此,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具有多功能的通信平台便是水利发展必不可少的拐杖。多功能的综合型通信网是一个要求高,同时也是可靠性高以及大容量的高标准,来建立可以提供语音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的新型通信平台,以此实现全国水利建设的统一。
3.通过现代化信息资源来完善水利通信网建设
就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层面来讲,公网是远远不能实现真实化的水利通信比拟的功能,但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公网资源来将两种网络进行互通有无,把公网在水利通信建设方面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4.加强水利部门内部管理
水利通信网的建设不仅要在其本身基础设施和技术等方面下功夫,同样需要对水利部门及其相关机构的管理作改善。水利部门应该严格根据相关管理法规和条例来加强自身管理,努力完成自身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
展望未来,我们国家在水利建设这一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水利部门以及各界的努力之下,我国水利通信网终归会在统一化和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抗洪防汛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鲁江. 基于CDMA 1X技术的水文监测系统研究[J]. 福建电脑. 2011(03)
[2]张亮方,樊好志,赵琳. 光纤通信技术在调水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J]. 交通科技. 2008(S1)
[3]贾建芳.信号通路模型参数优化的非线性滤波方法[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作者简介:
张小驰(1990-)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信息学部10级通信工程专业2班学生。
【关键词】水利通信网 现状分析 建议
我国所拥有的专用网在世界上是位居第一的,我国的专用网是以电力、水利、交通等等行业为代表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水利通信网从无到有,从小到达,到今天已经发展得具有了一定得规模了,其为我国的防洪抢险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在为其的投资上是远远高得多的。然而由于防洪抢险以及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对水利通信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今天的发展情况了。
一、我国水利通信网发展的现状
(一)通信网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黄河中下游和海河等河流区段,在水里通信的建设这一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其中的通信网有些利用了数字微波技术,并和一点多址以及数字程控交换网错落建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卫星通信网以及视频会议系统在七大流域和个别的省市正式建立,并初步地建立了长江、黄河及海河等流域的重点蓄洪区的无线警报反馈通信系统。
主干网和用户接入网共同组成了全国的水利通信网。主干网可分成五级,呈一个以水利部为中心的星型树状图,从上往下分别是:作为一级站点的流域机构,而往下的各省的水利厅则是二级站点,三级站点的防卫则是有地方的防汛部门来执行,在网下就是四级和五级的镇县里的大坝防护和重要河段防汛站。
就现在国内的水利建设的状况来看,水利通信网建设得比较完善的要数黄委。黄委的建设采用了交换机和ATM,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链条。比如在很多站点,管理单位都使用了一点多址的通信网以及微波干线,这些技术的应用,组成了一个便捷的传输通道。像在黄河流域,通过光缆和卫星传输的信号将黄河地区的水利部门和各区的防守站点联结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并及时把所得信息结果发送给下级各个部门,上下形成了一个严谨的信息传输结构。这种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各个流域的防护点及时取得相关讯息,并快速给予解决的办法。
由于国家政策的呼吁,最近几年很多地方政府也逐渐投入了水利建设的大军,积极着手各自管辖区域的河流水利建设工作。一些地方区域虽小,但是它们很多地区的通信建设网都已经超过了国家水利建设网的规模。例如安徽省和江苏省,这些年来对于水利建设的投入可不必其他方面投入得少,尤其是江苏省,目前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防汛通信专网。它利用省内的光纤资源,通过信息传输数据,构建成了一个集信息、语音和视频会议于一身的精英通信网为水利厅和二十多个市水利局及直管单位提供服务。而安徽省的各级水利部门则借用了治理淮河时期留存的资源,将已有的空置光纤电路和微波电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建设了约三十个综合的业务通信网,来服务于重要的防汛要点和相关的水利站点。它包括程序控制和交换系统、传输系统,还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新型网络系统。
(二)国内水利通信不完善的现状
虽然我国在水里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是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讲,我们得水利建设仍然处于弱势。比如说,我国建有通信网络的地段也只有部分省市和七大流域的部分重点河段,而用来管理防旱抗涝的基本水利防护点还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
1.难以统一的水利专网
我国是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全国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建设方案和规划,因此在水里建设这一方面,全国就没能形成一个很好的统一的联系。而由此,也就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发挥出其真正的效果。
2.水利网自身的限制
我国目前的水利通信网采用的是一种带宽窄,语言与数据及视频传输能力差的设计,这直接导致了其业务的单一性,进行通信网的升级是当务之急。
3.设备“老龄化”与资金不足
我国现有的水利专用通信的部分设备还采用的二十多年前的产品,设备已经超过了其使用极限,其技术性能也基本丧失。资本投入得不够,那么设备的更新和换代就更不用说。因此,如果哪些设备出现了故障,有些信息就很有可能在传输的途中被中断。
二、建设水利通信网的重要性
(一)进行水利通信建设具有极大意义
从上个世纪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发生的洪水灾害已经造成了相当于同时间段国家财政收入五分之一的直接损失一万亿元。一个好的水利建设系统是保证各地方风调雨顺的保护伞,它既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工作又是了解水利旱涝的专业信息传送基础平台。水利通信网作为抗洪防汛工作的“生命线”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无法言喻的重大意义。
(二)无法代替的水利专网地位
近二十几年来,我国的公网已经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公网大国,这个无疑促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因此,产生了公网代替水利专网的说法,可事实上,水利专网与公网不同,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方。
1.先进的公网
公网是以市场为导向,其有着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化气息,局限于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并且交通方便的人口稠密区域。它的传输介质主要是有线电缆和光缆,在出现洪灾等灾害的时候抗毁能力差,在救灾现场也难以发挥出应急的效果。
2.拥有优势的水利通信网
水利通信网是专门针对抗洪救灾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建立的,大多数都是以无线为基础建立在一般分布在公网没覆盖的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地方正是防汛救灾的重点对象。比起公网,其应急手段多,抗毁能力强,还能在恶劣的水环境中进行通信。所以说水利通信网是不能用公网替代的。 三、丞待发展的水利通信专网
(一)世界水利通信境况
水利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倍加关注的一个话题,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完成了最基本的水利建设网。如今,由于信息现代化的告诉发展,这些本来已经步入公网大国的国家再继续利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使得它们的水利通信网更加完善。
(二)国内未来水利通信的发展
1.水利通信网是水利事业必不可少的奠基石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水利事业可以获得长久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对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个革新。中国在水里建设这一方面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要想取得一定的突破,那就必须得走水利信息的现代化道路。
2.建设新型水利通信系统
综合型的业务需要庞大的信息系统来完成,因此,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具有多功能的通信平台便是水利发展必不可少的拐杖。多功能的综合型通信网是一个要求高,同时也是可靠性高以及大容量的高标准,来建立可以提供语音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的新型通信平台,以此实现全国水利建设的统一。
3.通过现代化信息资源来完善水利通信网建设
就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层面来讲,公网是远远不能实现真实化的水利通信比拟的功能,但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公网资源来将两种网络进行互通有无,把公网在水利通信建设方面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4.加强水利部门内部管理
水利通信网的建设不仅要在其本身基础设施和技术等方面下功夫,同样需要对水利部门及其相关机构的管理作改善。水利部门应该严格根据相关管理法规和条例来加强自身管理,努力完成自身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
展望未来,我们国家在水利建设这一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水利部门以及各界的努力之下,我国水利通信网终归会在统一化和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抗洪防汛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鲁江. 基于CDMA 1X技术的水文监测系统研究[J]. 福建电脑. 2011(03)
[2]张亮方,樊好志,赵琳. 光纤通信技术在调水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J]. 交通科技. 2008(S1)
[3]贾建芳.信号通路模型参数优化的非线性滤波方法[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作者简介:
张小驰(1990-)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信息学部10级通信工程专业2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