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在小学阶段能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有什么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把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方法融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改进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从自主预习、自主提问、自主实践到自主总结评价,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得到不同程度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课,顾名思义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预习专门设的一节课。自主预习课的主要流程如下:学生就一篇文章利用手边的基本资料和工具书进行课堂的自主预习;请一到两个学生介绍自己的预习过程与情况;集体讨论与补充,改进预习的方法,明确预习应达到的效果;教师进行总结与简单补充;再找一篇文章,请学生用归纳好的方法进行预习,交流感受。在学期开始为学生设立一节这样的课有三大作用:了解学生的自主预习意识与能力;通过学生交流改进自主预习的方式方法;教师指导实施,达到不同年级段不同预习能力的训练目标。
在小学的不同年级段,自主预习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低年级段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解学生的预习方式,让他们养成自主预习的意识与一般性习惯,如对字音、字形、词义、朗读等基本项目预习。中年级段重点在于规范自主预习行为与寻找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在集思广益中让学生从别人的预习方法中吸取好的地方来优化自己的预习方法。教师的归纳可以给学生传达一些信息,如生字词的基本是不可以丢的,朗读的准确是必须的,对于课文的某一部分的理解可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带到课堂交流。这样,学生会知道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拓展机动的,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自主预习课无疑是对他们中学自学能力的提前训练,对他们来说,在基本的东西常抓不懈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与质疑思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质疑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在对文章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发现问题并自己试着解决问题才是他们自主预习课的重点。
学生的预习真正实现了自主化,在自主学习的第一环节就打下了自主学习的基石。
二、自主提问
自主提问在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现在普遍使用的“提问导入法”便是一种在课堂一开始就进行自主提问的形式,它让学生自己说出读到题目有什么疑问,而这些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也恰恰是学生最关心、作者最想说、教师最应该引导的地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找答案,在课程结束后用问题的答案来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这种做法让学生一开始就掌握主导权、选择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是自主学习的良好开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自主提问形式主要针对文章某个部分进行,一种是直接问学生有何问题的直截了当型,另一种是巧妙转化的间接引导型。如在文章的某个段落或者句子的分析上,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提出,再集体解决。这种方式既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提问,又兼顾了教师传达重难点的需要。但是,教师引导的“度”要掌握好,否则学生便成了牵线木偶,只是形式上的自主提问,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自主权。在课堂结尾部分,直接请同学们进行总结,反馈情况,并让学生将还有的疑问提出并进行探讨,但常常会出现学生觉得没什么问题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应该将问题引申到同类事物上或是日常生活中,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懂得,同时也拓展学生的思维,传达一种延伸的理念。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认识会有潜移默化的发展。学生在最后的提问时间,自己提出问题或见解,可以带动自主学习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三、自主实践
给学生自主实践的空间并不等于不加区分让学生单干,而是有选择性地放手。首先,选择合适的课文,即课文要有对称性或相似性的结构,教师对一个部分进行讲解归纳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方式对另一部分进行自主分析。其次,自主实践的过程要注重自学与合作的交叉使用。有时,我们主要采用全自主的方式,给每个个体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有时,我们更主张集体讨论、集体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听取、表达意见的能力。再者,自主实践要有层递性。初期可采用句子分析的模仿训练,中期可采用两个并列部分的大段分析,后期可升级为两篇同类型文章的比照学习。最后,在学生自主实践的同时,教师要多看多听多了解,看看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确实增长,及时进行评价和巩固训练,随着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升给予更大的挑战。如可以选择《墨梅》与《石灰吟》,《广玉兰》与《夹竹桃》这样的同类型课文进行比照学习,将第二个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
自主实践的开展对于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自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就进行自主实践的训练,给学生更多空间主宰自己的学习无疑对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甚至以后阶段的学习有着基础性作用。在自主学习上,教师要做到一步步放手,学生才能一步步上手。凯勒的动机激发模式中提出的注意力、关联性、信心和满意度四方面在自主实践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通过注意老师的引导、对课文内容自学,能逐渐抓住重点,并从自己的成功中收获自信与满足。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与好方法应用到其他的学习中,促使其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自主总结与评价
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自主总结、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自主学习成果。在自主预习课、自主实践中,这种自主评价体系尤其重要。我们应该逐步做到让学生的评价代替教师的评价,让他们说出自己自主预习、学习的过程与效果,他人方法的长处与短处。通过对自己的总结与他人的评价,学生可以收获清醒认识自己的能力、客观看待他人的能力、取长补短的能力等。心理的主观体验远比客观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学生自己独立评价自己与他人,亲身体验差距,对自己的进步会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模式评价,对他们的心理接受与主观认同有很大好处,也会更好地促进自我学习的优化。
自主学习的开展过程不仅是“授之以鱼”的过程,更是“授之以渔”的过程。自主学习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才能使学生早日学会学习。我们应在学习的每一步都融入自主学习的理念,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逐步实现教师引导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衡。教师“要实现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让学生在质疑、发现、合作、讨论、交流、尝试、操作中获得体验”,只有在实现这种平衡、获得这种体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上的对话与交流才能更加顺畅与深入,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逸仙小学语文教师。
一、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课,顾名思义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预习专门设的一节课。自主预习课的主要流程如下:学生就一篇文章利用手边的基本资料和工具书进行课堂的自主预习;请一到两个学生介绍自己的预习过程与情况;集体讨论与补充,改进预习的方法,明确预习应达到的效果;教师进行总结与简单补充;再找一篇文章,请学生用归纳好的方法进行预习,交流感受。在学期开始为学生设立一节这样的课有三大作用:了解学生的自主预习意识与能力;通过学生交流改进自主预习的方式方法;教师指导实施,达到不同年级段不同预习能力的训练目标。
在小学的不同年级段,自主预习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低年级段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解学生的预习方式,让他们养成自主预习的意识与一般性习惯,如对字音、字形、词义、朗读等基本项目预习。中年级段重点在于规范自主预习行为与寻找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在集思广益中让学生从别人的预习方法中吸取好的地方来优化自己的预习方法。教师的归纳可以给学生传达一些信息,如生字词的基本是不可以丢的,朗读的准确是必须的,对于课文的某一部分的理解可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带到课堂交流。这样,学生会知道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拓展机动的,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自主预习课无疑是对他们中学自学能力的提前训练,对他们来说,在基本的东西常抓不懈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与质疑思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质疑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在对文章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发现问题并自己试着解决问题才是他们自主预习课的重点。
学生的预习真正实现了自主化,在自主学习的第一环节就打下了自主学习的基石。
二、自主提问
自主提问在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现在普遍使用的“提问导入法”便是一种在课堂一开始就进行自主提问的形式,它让学生自己说出读到题目有什么疑问,而这些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也恰恰是学生最关心、作者最想说、教师最应该引导的地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找答案,在课程结束后用问题的答案来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这种做法让学生一开始就掌握主导权、选择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是自主学习的良好开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自主提问形式主要针对文章某个部分进行,一种是直接问学生有何问题的直截了当型,另一种是巧妙转化的间接引导型。如在文章的某个段落或者句子的分析上,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提出,再集体解决。这种方式既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提问,又兼顾了教师传达重难点的需要。但是,教师引导的“度”要掌握好,否则学生便成了牵线木偶,只是形式上的自主提问,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自主权。在课堂结尾部分,直接请同学们进行总结,反馈情况,并让学生将还有的疑问提出并进行探讨,但常常会出现学生觉得没什么问题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应该将问题引申到同类事物上或是日常生活中,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懂得,同时也拓展学生的思维,传达一种延伸的理念。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认识会有潜移默化的发展。学生在最后的提问时间,自己提出问题或见解,可以带动自主学习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三、自主实践
给学生自主实践的空间并不等于不加区分让学生单干,而是有选择性地放手。首先,选择合适的课文,即课文要有对称性或相似性的结构,教师对一个部分进行讲解归纳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方式对另一部分进行自主分析。其次,自主实践的过程要注重自学与合作的交叉使用。有时,我们主要采用全自主的方式,给每个个体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有时,我们更主张集体讨论、集体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听取、表达意见的能力。再者,自主实践要有层递性。初期可采用句子分析的模仿训练,中期可采用两个并列部分的大段分析,后期可升级为两篇同类型文章的比照学习。最后,在学生自主实践的同时,教师要多看多听多了解,看看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确实增长,及时进行评价和巩固训练,随着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升给予更大的挑战。如可以选择《墨梅》与《石灰吟》,《广玉兰》与《夹竹桃》这样的同类型课文进行比照学习,将第二个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
自主实践的开展对于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自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就进行自主实践的训练,给学生更多空间主宰自己的学习无疑对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甚至以后阶段的学习有着基础性作用。在自主学习上,教师要做到一步步放手,学生才能一步步上手。凯勒的动机激发模式中提出的注意力、关联性、信心和满意度四方面在自主实践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通过注意老师的引导、对课文内容自学,能逐渐抓住重点,并从自己的成功中收获自信与满足。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与好方法应用到其他的学习中,促使其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自主总结与评价
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自主总结、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自主学习成果。在自主预习课、自主实践中,这种自主评价体系尤其重要。我们应该逐步做到让学生的评价代替教师的评价,让他们说出自己自主预习、学习的过程与效果,他人方法的长处与短处。通过对自己的总结与他人的评价,学生可以收获清醒认识自己的能力、客观看待他人的能力、取长补短的能力等。心理的主观体验远比客观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学生自己独立评价自己与他人,亲身体验差距,对自己的进步会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模式评价,对他们的心理接受与主观认同有很大好处,也会更好地促进自我学习的优化。
自主学习的开展过程不仅是“授之以鱼”的过程,更是“授之以渔”的过程。自主学习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才能使学生早日学会学习。我们应在学习的每一步都融入自主学习的理念,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逐步实现教师引导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衡。教师“要实现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让学生在质疑、发现、合作、讨论、交流、尝试、操作中获得体验”,只有在实现这种平衡、获得这种体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上的对话与交流才能更加顺畅与深入,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逸仙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