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和重要基因。全面梳理总结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现状,深刻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大学生、公民道德这几个关键词基础上,构建既能够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契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学生特点的公民道德,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也是发挥高校公民道德建设重要阵地的关键。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宗旨和途径等。《纲要》特别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场所,自然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就成为对大学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遵循。同样,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自觉将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注重个人品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然而新时代以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在社会多样化、多元化和多能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出现了与时代发展主旋律不统一的现象,背信弃义、诚信丧失、道德滑坡等是大学生群体公民道德危机的重要表現。
首先,大学生道德评价中注重成绩考核,轻视道德衡量约束了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开展。在传统和主流的大学生评价体系中,可量化的成绩占据了较重比例,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就历史性而言,它与我国发展的特定阶段相适应,比如社会大建设时期普遍较高的革命热情和团体精神;就现实而言,它符合了过去及当前一段时间用人单位直观经济的选人标准,也是成绩等于能力这一公式的现实体现。同时,社会导向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的评价标准。但近些年来高校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如大学生虐待动物事件,大学生校内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尊重同学老师、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道德与成绩之间矛盾关系的思考。众所周知,道德衡量最大的特点是不可量化,道德建设的周期和效果不如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来的直接,这就为其纳入传统的评价体系带来了现实的困难,同时也为从道德建设角度全面重构价值评价体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其次,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界限模糊,是非善恶难以分清影响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新时代大学生是多元化、多样化的群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和生活,对统一性的不屑、对标准评价模式的反对、对知识来源确定性的不彻底批判反思、通过新媒介获取知识等已经成为大学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氛围中,伦理道德的确定含义、界限和现实适用范围就变得模糊不清,而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是非善恶的不分,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等现象便是最好的案例。长期如此,大学生必将游走在善恶美丑的边缘,进而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确定的标准和步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每一项都有着清晰的界限,它们是建立在非常清楚明确的道德观念基础之上的,弘扬什么、坚持什么,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当前大学生的这些道德现象从根本上影响着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
最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脱节,知行不合一割裂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统一。观念与行为是辩证统一的,是道德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观念必然导致道德上的唯心主义;同样,过分强调行为,会导致道德上的经验主义。当前我国一些高校要么过分强调道德观念的教化,如通过背古人语录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却忽视了新时代道德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要么过分强调道德行为,如穿古人的服饰,模仿古人的生活起居等,却忽视了对这些行为背后道德观念的探究,终落个不伦不类的结果。知行合一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关键,“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的脱节不仅不符合现实发展,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根本精神,会将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引向不利的一面。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中国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就要自觉地立足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结合时代条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梳理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宗旨和标准,在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大学生道德建设评价体系。高校是改革开放中思想的前沿阵地,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过程中,也进来一些杂乱的思潮,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道德观念等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考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古今、中外观念博弈的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建设的重点。对于这个问题,《纲要》中给了明确回答,“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这表明,我们要自觉地回到传统文化中,挖掘适合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资源,重新梳理当前高校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梳理中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等的关系,形成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评价体系和实施细则,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其次,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和传统美德,将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融入贯穿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标识,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素养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标识。这种标识的习得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素养的培育,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美德,则是引导他们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的新时代青年的准则。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单单是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既注重学习能力,又注重道德素养,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将青年大学生道德建设的职责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他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回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新时代的大学生除学习能力之外到底用什么本领在社会发展中立足,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最后,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认识与推进道德实践的融合,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与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发展。道德实践是道德认识的现实性体现,大学生所学习掌握的道德观念只有转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新时代以来,各高校所倡导的诚信考试不作弊、文明学习不占座、光盘行动也有我等新风行动,成为校园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各高校还通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大学生群体活动与社会群体活动的结合,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抵制迷信和腐朽落后文化,防范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通过礼仪礼节的宣传学习,引导大学生重礼节、讲礼貌。而面对网络这种新生活方式,网络道德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构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成为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推动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大学生可以充分通过互联网络平台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构建网络时代大学生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这里需要强调在加强互联网络内容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的道德性和道德实践,即以传统文化的道德认知为基础的道德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网络既是道德的领域,也是法律的范畴,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傳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新时代的大学生既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也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素养,这就需要教育者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融入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纲要》为根本遵循,以“建设”这个关键词为突破口,在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大学生、公民道德、社会发展这几者关系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规范。
参考文献:
[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1).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4]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1).
[5]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05-4.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基金项目:2016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一般项目—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探究(项目编号:BJSZ2016ZC08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宗旨和途径等。《纲要》特别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场所,自然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就成为对大学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遵循。同样,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自觉将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注重个人品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然而新时代以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在社会多样化、多元化和多能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出现了与时代发展主旋律不统一的现象,背信弃义、诚信丧失、道德滑坡等是大学生群体公民道德危机的重要表現。
首先,大学生道德评价中注重成绩考核,轻视道德衡量约束了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开展。在传统和主流的大学生评价体系中,可量化的成绩占据了较重比例,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就历史性而言,它与我国发展的特定阶段相适应,比如社会大建设时期普遍较高的革命热情和团体精神;就现实而言,它符合了过去及当前一段时间用人单位直观经济的选人标准,也是成绩等于能力这一公式的现实体现。同时,社会导向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的评价标准。但近些年来高校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如大学生虐待动物事件,大学生校内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尊重同学老师、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道德与成绩之间矛盾关系的思考。众所周知,道德衡量最大的特点是不可量化,道德建设的周期和效果不如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来的直接,这就为其纳入传统的评价体系带来了现实的困难,同时也为从道德建设角度全面重构价值评价体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其次,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界限模糊,是非善恶难以分清影响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新时代大学生是多元化、多样化的群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和生活,对统一性的不屑、对标准评价模式的反对、对知识来源确定性的不彻底批判反思、通过新媒介获取知识等已经成为大学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氛围中,伦理道德的确定含义、界限和现实适用范围就变得模糊不清,而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是非善恶的不分,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等现象便是最好的案例。长期如此,大学生必将游走在善恶美丑的边缘,进而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确定的标准和步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每一项都有着清晰的界限,它们是建立在非常清楚明确的道德观念基础之上的,弘扬什么、坚持什么,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当前大学生的这些道德现象从根本上影响着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
最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脱节,知行不合一割裂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统一。观念与行为是辩证统一的,是道德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观念必然导致道德上的唯心主义;同样,过分强调行为,会导致道德上的经验主义。当前我国一些高校要么过分强调道德观念的教化,如通过背古人语录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却忽视了新时代道德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要么过分强调道德行为,如穿古人的服饰,模仿古人的生活起居等,却忽视了对这些行为背后道德观念的探究,终落个不伦不类的结果。知行合一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关键,“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的脱节不仅不符合现实发展,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根本精神,会将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引向不利的一面。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中国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就要自觉地立足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结合时代条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梳理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宗旨和标准,在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大学生道德建设评价体系。高校是改革开放中思想的前沿阵地,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过程中,也进来一些杂乱的思潮,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道德观念等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考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古今、中外观念博弈的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建设的重点。对于这个问题,《纲要》中给了明确回答,“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这表明,我们要自觉地回到传统文化中,挖掘适合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资源,重新梳理当前高校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梳理中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等的关系,形成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评价体系和实施细则,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其次,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和传统美德,将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融入贯穿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标识,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素养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标识。这种标识的习得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素养的培育,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美德,则是引导他们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的新时代青年的准则。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单单是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既注重学习能力,又注重道德素养,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将青年大学生道德建设的职责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他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回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新时代的大学生除学习能力之外到底用什么本领在社会发展中立足,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最后,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认识与推进道德实践的融合,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与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发展。道德实践是道德认识的现实性体现,大学生所学习掌握的道德观念只有转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新时代以来,各高校所倡导的诚信考试不作弊、文明学习不占座、光盘行动也有我等新风行动,成为校园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各高校还通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大学生群体活动与社会群体活动的结合,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抵制迷信和腐朽落后文化,防范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通过礼仪礼节的宣传学习,引导大学生重礼节、讲礼貌。而面对网络这种新生活方式,网络道德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构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成为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推动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大学生可以充分通过互联网络平台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构建网络时代大学生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这里需要强调在加强互联网络内容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的道德性和道德实践,即以传统文化的道德认知为基础的道德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网络既是道德的领域,也是法律的范畴,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傳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新时代的大学生既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也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素养,这就需要教育者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融入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纲要》为根本遵循,以“建设”这个关键词为突破口,在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大学生、公民道德、社会发展这几者关系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规范。
参考文献:
[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1).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4]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1).
[5]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05-4.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基金项目:2016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一般项目—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探究(项目编号:BJSZ2016ZC08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