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各领域飞速发展中,环境问题变得日趋复杂,环境污染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不仅呈现单方面的生活污染或者工业污染,更呈现出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存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此前,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依然不健全,强化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介绍了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与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5-0285-01
1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意义
1.1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很多产业开始从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向绿色、清洁、节能的层面转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高新科技、知识型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朝向低碳绿色转型升级成功。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体制监管上力度不够,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多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升级,未能将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作用发挥出来,由此,加快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的必然。
1.2 促进和谐生态建设
当前,我国处于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时期,不仅要继续推进经济建设,更要使生态经济建设紧随其后,让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统一、协调,建设出绿色、节能、低碳的产业格局。由此,要想让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就必须发挥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优势,消除和谐生态建设中的诸多障碍。
1.3 促进低碳社会发展
低污染、低排放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是全球气候问题解决途径之一。为了使低碳社会建设取得进步,就需要改变生活与生产方式,不断优化技术,提升能源资源利用率,多采用清洁能源,实现清洁能源的普及,这就在管理体制上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结合国情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体制改革推进,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2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方法
2.1 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在財政年度预算中将环境保护逐步增加投入进去。适度将同级环境保护建设经费安排增加,对重点污染区域加大防治投入力度,完善重点污染区域的资金管理;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完善,加大各民族自治地方、中西部地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地区环境保护转移支付力度。将生态补偿机制与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快建立起来,将生态补偿范围扩大;对环境税费改革积极推进;将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级制度构建起来,建立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全国各个区域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试点,并依据试点效果逐步推行;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电价政策严格落实,将脱销电价政策优化调整;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余热发电,对于能耗较大的、污染严重的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对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类企业实施政策优惠;严格将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并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在全国开展,将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建立起来。
2.2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层层推进,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地区、部门、企业、人员头上,避免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当出现环境问题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比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领导人就是环境第一负责人,对于企业周边的水体、土壤、大气环境,如果出现污染,查明污染源如果确实来源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则要企业负责人承担相应责任,及时做好环境整治。其次,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对环境进行监管,是控制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环境监管过程中要建立层次分明的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地方,地方监管企业单位,企业单位监管自身,做好环境污染控制,通过层层上报,及时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
2.3 加强监督,提升效率
要想使环境环保管理体制真正落实到位,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强化污染排放监管,环保部门需要优化管理体制,作出统一的规范化部署,将各项监管制度落实到位,对高污染型企业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各种监管手段,将监管效率提高。对农业生产、工业及交通污染监管需要统一安排,依据相关法律规范,实施综合环境问题处理,对违规企业、个人合理处置,体现监管的公平性,维护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此外,除了各级部门监管外,还需大力发挥群众监管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举报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环保工作体系,将公众投诉、信访、检举和环保执法联动机制构建出来,提升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强化公众环保监管意识。
2.4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我国在2014年出台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强制性标准,将PM2.5、PM10、SO2、NO2等季度平均浓度同比变化情况为考核指标,在综合考核体系中将空气质量作为考核重点,由市级财政向省级财政补偿,每个季度生态补偿金都结算一次,并向全社会公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将各地区大气污染治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党委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严抓公管,从而建设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2.5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
科技创新是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关键,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例如水污染问题治理过程中,可以开发生物治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节约成本,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另外,国家要发挥引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如创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且研究更多生态、节能、环保的新技术,使得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程度。
2.6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一直沿用的《环境保护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前法律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用,也不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对其中的某些条款进行明确,使得法律法规的内容更加完善,作为相关部门进行执法的依据,当发现社会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法律进行严惩,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3 结语
总之,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领域能源消耗不断增大,势必对环境造成更大污染,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了响应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增长,就必须意识到当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上的不足,明确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强化的现实意义,从经济政策、法律规范、监管、生态环境改善等层面上创新与改革,真正找到符合我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现状的环境保护创新管理方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开华.环境保护“二元”管理体制及其构建[J].人民论坛,2014(20):96~98.
[2]许萍.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4(15):8~9.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5-0285-01
1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意义
1.1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很多产业开始从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向绿色、清洁、节能的层面转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高新科技、知识型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朝向低碳绿色转型升级成功。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体制监管上力度不够,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多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升级,未能将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作用发挥出来,由此,加快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的必然。
1.2 促进和谐生态建设
当前,我国处于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时期,不仅要继续推进经济建设,更要使生态经济建设紧随其后,让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统一、协调,建设出绿色、节能、低碳的产业格局。由此,要想让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就必须发挥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优势,消除和谐生态建设中的诸多障碍。
1.3 促进低碳社会发展
低污染、低排放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是全球气候问题解决途径之一。为了使低碳社会建设取得进步,就需要改变生活与生产方式,不断优化技术,提升能源资源利用率,多采用清洁能源,实现清洁能源的普及,这就在管理体制上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结合国情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体制改革推进,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2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方法
2.1 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在財政年度预算中将环境保护逐步增加投入进去。适度将同级环境保护建设经费安排增加,对重点污染区域加大防治投入力度,完善重点污染区域的资金管理;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完善,加大各民族自治地方、中西部地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地区环境保护转移支付力度。将生态补偿机制与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快建立起来,将生态补偿范围扩大;对环境税费改革积极推进;将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级制度构建起来,建立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全国各个区域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试点,并依据试点效果逐步推行;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电价政策严格落实,将脱销电价政策优化调整;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余热发电,对于能耗较大的、污染严重的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对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类企业实施政策优惠;严格将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并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在全国开展,将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建立起来。
2.2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层层推进,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地区、部门、企业、人员头上,避免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当出现环境问题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比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领导人就是环境第一负责人,对于企业周边的水体、土壤、大气环境,如果出现污染,查明污染源如果确实来源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则要企业负责人承担相应责任,及时做好环境整治。其次,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对环境进行监管,是控制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环境监管过程中要建立层次分明的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地方,地方监管企业单位,企业单位监管自身,做好环境污染控制,通过层层上报,及时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
2.3 加强监督,提升效率
要想使环境环保管理体制真正落实到位,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强化污染排放监管,环保部门需要优化管理体制,作出统一的规范化部署,将各项监管制度落实到位,对高污染型企业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各种监管手段,将监管效率提高。对农业生产、工业及交通污染监管需要统一安排,依据相关法律规范,实施综合环境问题处理,对违规企业、个人合理处置,体现监管的公平性,维护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此外,除了各级部门监管外,还需大力发挥群众监管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举报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环保工作体系,将公众投诉、信访、检举和环保执法联动机制构建出来,提升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强化公众环保监管意识。
2.4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我国在2014年出台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强制性标准,将PM2.5、PM10、SO2、NO2等季度平均浓度同比变化情况为考核指标,在综合考核体系中将空气质量作为考核重点,由市级财政向省级财政补偿,每个季度生态补偿金都结算一次,并向全社会公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将各地区大气污染治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党委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严抓公管,从而建设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2.5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
科技创新是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关键,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例如水污染问题治理过程中,可以开发生物治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节约成本,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另外,国家要发挥引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如创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且研究更多生态、节能、环保的新技术,使得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程度。
2.6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一直沿用的《环境保护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前法律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用,也不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对其中的某些条款进行明确,使得法律法规的内容更加完善,作为相关部门进行执法的依据,当发现社会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法律进行严惩,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3 结语
总之,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领域能源消耗不断增大,势必对环境造成更大污染,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了响应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增长,就必须意识到当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上的不足,明确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强化的现实意义,从经济政策、法律规范、监管、生态环境改善等层面上创新与改革,真正找到符合我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现状的环境保护创新管理方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开华.环境保护“二元”管理体制及其构建[J].人民论坛,2014(20):96~98.
[2]许萍.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4(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