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威望值是多少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i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那么听话呢?也没见家长怎么管,孩子却表现优异?”言外之意是老天爷偏心眼,把听话的孩子都赐予了别人,把小淘气摊派给了自己。
  前几天又有一位家长咨询,她问得很具体:“为什么有的孩子打一顿就很管用,而我的孩子打了也不长记性呢?”我不赞成打孩子,不过我还是反问了一句:“你一年打多少次孩子,别的家长一年打几次呢?”
  有的时候,的确如这位家长所说,偶尔打孩子,孩子在恐惧的驱使下会有短暂的改变。这个办法看上去立竿见影,其实这样做不但伤害孩子,也妨碍父母的成长。如果挨打成了家常便饭,孩子改正后的良好状态会越来越短暂,甚至会反弹得越来越严重。渐渐地教育就会陷入“打了收效甚微,不打无计可施”的恶性循环。
  和这位家长继续聊下去,就说到了一个问题:同一个孩子,同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唠唠叨叨说了很多,孩子就是不听;而有的人只说一句,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孩子就服服帖帖了呢?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小时候我也是个淘气的孩子,老妈成天唠叨我,我依然我行我素,就当没听见。而老爸呢,通常一个月才说我一次,居然会令行禁止。如果让我给父母打分,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我会给老妈60分,给老爸95分。
  我的感觉是,抗拒老妈没有什么后果,她只是说说而已,而且会反复地说。但抗拒老爸的结果是,他虽然不会有激烈的行动,但一定会把这件事情处理完。另外,老爸很少说话,但说的话一定是有道理的,是非说不可的,我自己也服气。从体验来讲,老妈成天说教,会让我很烦躁;老爸很少说我,我平时都很舒坦,所以他一旦开口说话,我一定会认真对待。我从中得到的体会是:说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说得少,效果却更好,这便是“少即多”的道理。所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非常关注效果,一旦产生无效的互动,我会立刻反思,并寻找新的策略。
  这个体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对待小孩子,也大体复制了父亲的方法。有一次,叔叔家的弟弟陶然玩的时候,一直翻我家的抽屉,恰好那个抽屉里面有针、螺丝钉、剪刀等尖利的东西。陶然的妈妈一直在制止陶然,陶然却充耳不闻。她连续说了6遍,简直像复读机一样:“陶然,把抽屉关上,小心扎着你的手,快点啊,快点关上,别动了!你没听见我的话呀,赶紧关上,扎着你的手会出血的……”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拖着长腔说了一句:“陶然,把抽屉关上!”结果,陶然痛快地答应了,并且马上关了抽屉。陶然的妈妈半开玩笑地说:“陶然欺负人,我说了6遍都不听,你说一遍就管用。”
  我想,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提醒遍数的多寡。平时,我非常注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印象。每到周末,我家就会聚集许多小孩儿,如果像陶然的妈妈这样唠叨着管他们,估计会把我累死。我的原则是最低限度地管,我平时习惯和他们约定一个大致的行动范围,告诉他们哪些东西绝对不可以玩,比如厨房用具或者被子等。除此之外,我对他们保持观察而很少干涉。经过慢慢观察我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鲁莽,他们也会小心。我只要稍加提示即可,没必要一定制止,但我对于要制止的事情,一定会很有执行力。所以我一开口说话,孩子就知道,如果他不听,我必然会有进一步的行动。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让孩子心悦诚服》一书)(责编 微子)
其他文献
这已经是我在这个专栏里第二次介绍以“大数据”为名的书了,但我相信读者很快就会发现,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所拥有的资讯和书籍都还远远不够。从正在演出“政府关门”大戏的华
周末,带儿子去郊外游玩。  路过一片果树林,儿子顿时精神倍增。他一边在树林里跑,一边问:“妈妈,这是什么树?”  “我也不认得。”正要走近,看叶子间是否藏有果实,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青苹果!”我把目光转向儿子,看见他手里捧着个乒乓球大小的青苹果,激动得小脸都涨红了。我有些生气地说:“苹果还没熟呢,你怎么把它摘下来了呢?”儿子说:“地上捡的。”说完,就又低头寻找起青苹果。  我站在田垄边拍照,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