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还在为争得一个“铁饭碗”而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郑秀康毅然辞去公职当起了鞋匠;当温州鞋企为欧盟壁垒大伤脑筋、进退两难的时候,他已经给康奈贴上了“世界制造”的标签;当60%份额的温州鞋涌向海外的时候,他依然坚守着10%外销,90%坚守国内市场的战略;当国内叫嚷“狼来了”的时候,他已经自称为“狼”打入国际市场……
考题是:任由各人在一张白纸上搞创意,然后撒出去,看这些落在大街上的纸品,谁的最抢手。于是,有的人在纸上写着诗歌、格言,有的画上漫画,有的折成精美的纸艺品……有一个小伙子却什么也没写,什么也没画,只是在每张白纸上贴了一张一百元的钞票扔了下去,路人当然争着抢这天上掉下来的钞票。据说,这个小伙子是个温州人。
故事也好,调侃也罢,如今,只要是与商业头脑有关的事情都会和温州人扯上边,温州人的聪明“地球人都知道”。用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的话说,“温州人的每根头发都是天线”,虽然这个温州人的“天线”越来越稀疏了,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思路和决策。
1980年,任温州通用机械厂要职的郑秀康毅然辞去公职,卖掉了家里的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物品,开始学做皮鞋。当时,他的举动在世人眼中无疑是发疯。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酷似发疯的人,做成了中国鞋业知名品牌“康奈”,就是这么一个酷似老教授的企业家,通过一次次的“叛逆”,将康奈送出了国门,并且使企业完成了由“羊”向“狼”的转变。谁能想到如今的中国鞋王,20多年前,因为养家糊口这个简单的生存原因,郑秀康在租来的8平方米住房里开始了自己的制鞋之路。
33岁拜师悄悄学做鞋
“20世纪70年代国家经济相当困难。我的家也是困难重重,爱人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谈起做鞋子的初衷,郑秀康告诉记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唤醒了温州人,也使自己重新审视人生,考虑如何改变贫困的现状。
“那时,我决定做消费品,要么做沙发要么制鞋,而最终选择制鞋,是因为家里的住房太小了,一家老小挤在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里,连个沙发都放不下”,回想起当年已经33岁还拜师学艺的经历,郑秀康说,比自己小6岁的师傅直摇头说:不要学了,我只招十五六岁的学徒,学起来很难,而且最起码要3年才能出师的。
“我得养一家人的生活,教我吧,我能行的!”郑秀康的诚心最终打动了师傅,由于当时还在工厂里上班,郑秀康只能偷着学习制鞋技术,往往是熬夜到天明。凭借做机械工十几年的经验,仅仅40天,郑秀康就做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双皮鞋。
随后的几天,郑秀康又连夜赶制了几双鞋子,当年国庆节送到鞋店销售,鞋店老板看了鞋子后告诉郑秀康:别人的鞋子给14元,你的就给16元吧。
一个刚出道的新人制作的鞋子竟然比师傅的鞋子卖得贵,郑秀康的解释是:我是学机械出身,最重要的是看重技术标准,比如对于皮革的薄厚、每个部位钉的钉子、缝线之间的距离,其他制鞋师傅靠的是目测,但我却是拿卡尺一一测量,同样是39码的鞋子,尽管是手工制作,但绝对是相同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制作出来的鞋子看着舒服,穿着更是舒适。
副厂长下海甘当小鞋匠
“郑秀康能制鞋子”的消息很快传到工厂领导的耳朵里,厂领导担心人才流失,把已经是副厂长的郑秀康找去谈心询问,并向其承诺分房等各种优厚条件,郑秀康也不敢承认,只好说:“是我老婆在家里瞎做做,不是我做的。”
话是这么说,但是郑秀康算了一笔账,现在偷偷地做,每天也能做三双,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工资最起码要多三倍,如果辞职专心做的话,则会挣得更多,媳妇孩子的生活就会更好点。穷则思变,郑秀康还是向单位正式提出了辞职,下海当了一名小鞋匠。
“最难的就是没有场地,没有资金”,回想起当年的艰难,如今的郑秀康说:非常感谢自己的老婆,家里8平方米的房子成了车间,老婆将陪嫁过来的物品全拿出来了,那个年代最稀罕的5块毛料和手表全部按照半价贱卖了。
“当时她的压力也很大,娘家人也不能理解,女儿才四岁,小儿子还在襁褓中”,郑秀康说,媳妇吃了很多的苦,自己全心制鞋,孩子全交给了她一人,那时没有自来水,她就去河里挑水洗衣做饭,担心把孩子留在家里影响我干活,扁担一头是孩子,一头是装满水的桶,毫无怨言。
家庭作坊式地干了5年时间,1985年的一天上午,郑秀康获悉了国家政策允许个体户办厂的消息,当天下午,他就去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并注册了鸿盛商标,鸿盛皮鞋也很快进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下海当上个体户后的第二年,郑秀康就带上了徒弟,市场需求大,但是没有资本扩大规模,家里的亲戚也很贫困,有心却无力帮助。于是郑秀康决定向房东借钱,病在床上的房东老婆婆看了郑秀康的鞋子后,拿出了500元交给了他。拿到钱后当即就去购买原料的郑秀康回家路过房东的门口,只听见房东的女儿和她的妈妈正在吵架:“你怎么把钱借给他,还不要借条,这钱是爸爸留给您养老的,他家两个孩子,老婆身体又不好,他做皮鞋做不成,拿什么还我们啊?”
“我是看着秀康长大的,为人忠厚老实,这孩子有出息,他会做成的。”老婆婆的话让一个大男儿当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后来,郑秀康很快就将500元还给了老婆婆,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事业做成,不负借钱给自己的大娘。
将皮鞋生产作为主业
企业有了规模之后,郑秀康开始酝酿机械化生产皮鞋,但一条流水线就要100多万元,靠着手工作坊积累的原始资金非常有限。此时,亲朋好友都向郑秀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没有现金,都是将家里的房产、地契交到了郑秀康手里。“摞起来足足有一尺厚啊”,郑秀康边告诉记者边用手比划着,终于从银行顺利贷款50万。成为温州制鞋业成功机械化生产的第一家。郑秀康告诉记者,借助这次资金上的助力,康奈鞋业开始步出温州鞋一向低廉的名声困扰。
随着制鞋业的发展和市场细分,行业整体的蛋糕越来越大,鞋已经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搭配。据统计,美国人一年平均要买7双鞋,中国将城乡平均后也可达两双。但是,随着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制鞋业发展也迎来了忧虑:国外竞争对手的进入。对此,郑秀康似乎早有准备,“这是必然,中国市场的蛋糕太大了,很多人都希望分得一杯羹。意大利的很多品牌就来中国自营或者寻找合作伙伴。”
即便如此,郑秀康依然坚持将皮鞋作为康奈的主业,“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定要顶得住诱惑。当决策一个新方案的时候,战略是最重要的尺子,康奈的战略就是将皮鞋生产作为主业。”人的精力、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放大。为此,郑秀康拒绝了很多做太阳能芯片、药品或是房地产的生意人,他始终感觉康奈还没有 将制鞋业这块蛋糕完全吃透。郑秀康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康奈做成百年老店。
经过两年调整,康奈已在法国设立了销售分公司,同时进驻了数十家当地的主流商场。2006年7月9日,面积达280平方米的康奈首家海外旗舰店在巴黎市中心盛妆亮相。迄今为止,康奈在中国本土已拥有3000多个专卖店(柜),在海外拥有200多个专卖店(柜)。康奈的“十一五”规划是在海外开店达到1000家。
除了外销,康奈还做OEM,这部分占其外销比例的10%左右。记者参观康奈车间的时候,巧遇一个国外客商正在检查康奈给其企业做的一批鞋,每一双鞋他都要过目。看到记者从他身边微笑走过,他指着手里的鞋,对记者竖起大拇指。
记者从车间工人那里了解到,在他们这里OEM的都是国际著名品牌,每双鞋的成本比其他工厂要高出10元钱,就是因为康奈的质量有保障。这些国际品牌鞋的市场价格都是上千元一双,所以,成本高出几元钱不是问题,国际鞋商最看重的就是质量。
女儿眼中的企业家爸爸
“从小开始,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忙,一个星期只能见到一次是常有的事情”,作为郑秀康的女儿,如今已经是康奈集团主管营销副总裁的郑莱莉告诉记者,“但是父亲对我们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听妈妈说,在自己刚学会走路时,父亲就教自己跳舞,父亲边唱边跳,自己就睁大眼睛咿咿呀呀地跟着学,后来才知道跳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子女长大后,孩子的教育问题郑秀康仍没有放松,女儿从天津财经学院毕业后,又继续到长江商学院就读EMBA。儿子郑莱毅高中毕业后,郑秀康就将其送往英国莱斯特大学,学习皮革的设计、生产与商务管理,在英国独闯三年,如今能够说一口纯正流利英语的郑莱毅现在也被聘为康奈集团副总裁,负责企业制度建设。
记者注意到,郑莱莉对郑秀康的称呼是“董事长”。郑莱莉解释,“在工作场合都叫‘董事长’,我们尽量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开始的确有些不习惯。”
家族企业往往都有这方面的困扰,记者采访过很多父子档或是夫妻档,他们都不自觉地将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但时间一长,大家会有意识地规避,知道什么样的环境说什么样的话。
作为领导,郑莱莉给父亲打了满分,她觉得父亲是一个好领导,但从父亲标准来讲,郑秀康的分数并不高。
在郑莱莉的印象中,父亲在她和弟弟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关心并不多。小时候,如果家人能够出去吃饭,或者去公园玩儿,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也许一年都未必有一次这种机会。记者问及郑莱莉,“家人最近一次一起出去玩儿是什么时候?”郑莱莉想了半天,最终没有想起来,“我跟爸爸出去,几乎都是开会,开会完后立即回公司,根本没有玩儿的概念。”
郑莱莉告诉记者,“家里每年都有一次出国度假的机会,父亲从来都是缺席。”但是如今,她可以站在父亲的角度看问题,可以理解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郑莱莉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但是同样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总是出差,没有时间教育和陪伴女儿。
对父亲进行了一通“批判”后,郑莱莉放慢语速自豪地说,“爸爸是我最佩服的人,做事很稳健,是个非常专营的人。每做一件事,他都要研究出一套最快、最好的方法,都要认真努力地追求完美。比如他45天就可以做一双很好的鞋子,人家可能要三年时间;比如人家钉鞋跟都是凭经验,他是通过尺子量过后才下锤,所以两双鞋的标准是一样的;比如温州市第一条机械化流水线就是他引进的,从而改变了温州手工作业的历史……”。
这一个个的比如后面,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崇拜和敬仰,更是一个接班人对创业者苦心经营的解读。
考题是:任由各人在一张白纸上搞创意,然后撒出去,看这些落在大街上的纸品,谁的最抢手。于是,有的人在纸上写着诗歌、格言,有的画上漫画,有的折成精美的纸艺品……有一个小伙子却什么也没写,什么也没画,只是在每张白纸上贴了一张一百元的钞票扔了下去,路人当然争着抢这天上掉下来的钞票。据说,这个小伙子是个温州人。
故事也好,调侃也罢,如今,只要是与商业头脑有关的事情都会和温州人扯上边,温州人的聪明“地球人都知道”。用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的话说,“温州人的每根头发都是天线”,虽然这个温州人的“天线”越来越稀疏了,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思路和决策。
1980年,任温州通用机械厂要职的郑秀康毅然辞去公职,卖掉了家里的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物品,开始学做皮鞋。当时,他的举动在世人眼中无疑是发疯。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酷似发疯的人,做成了中国鞋业知名品牌“康奈”,就是这么一个酷似老教授的企业家,通过一次次的“叛逆”,将康奈送出了国门,并且使企业完成了由“羊”向“狼”的转变。谁能想到如今的中国鞋王,20多年前,因为养家糊口这个简单的生存原因,郑秀康在租来的8平方米住房里开始了自己的制鞋之路。
33岁拜师悄悄学做鞋
“20世纪70年代国家经济相当困难。我的家也是困难重重,爱人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谈起做鞋子的初衷,郑秀康告诉记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唤醒了温州人,也使自己重新审视人生,考虑如何改变贫困的现状。
“那时,我决定做消费品,要么做沙发要么制鞋,而最终选择制鞋,是因为家里的住房太小了,一家老小挤在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里,连个沙发都放不下”,回想起当年已经33岁还拜师学艺的经历,郑秀康说,比自己小6岁的师傅直摇头说:不要学了,我只招十五六岁的学徒,学起来很难,而且最起码要3年才能出师的。
“我得养一家人的生活,教我吧,我能行的!”郑秀康的诚心最终打动了师傅,由于当时还在工厂里上班,郑秀康只能偷着学习制鞋技术,往往是熬夜到天明。凭借做机械工十几年的经验,仅仅40天,郑秀康就做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双皮鞋。
随后的几天,郑秀康又连夜赶制了几双鞋子,当年国庆节送到鞋店销售,鞋店老板看了鞋子后告诉郑秀康:别人的鞋子给14元,你的就给16元吧。
一个刚出道的新人制作的鞋子竟然比师傅的鞋子卖得贵,郑秀康的解释是:我是学机械出身,最重要的是看重技术标准,比如对于皮革的薄厚、每个部位钉的钉子、缝线之间的距离,其他制鞋师傅靠的是目测,但我却是拿卡尺一一测量,同样是39码的鞋子,尽管是手工制作,但绝对是相同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制作出来的鞋子看着舒服,穿着更是舒适。
副厂长下海甘当小鞋匠
“郑秀康能制鞋子”的消息很快传到工厂领导的耳朵里,厂领导担心人才流失,把已经是副厂长的郑秀康找去谈心询问,并向其承诺分房等各种优厚条件,郑秀康也不敢承认,只好说:“是我老婆在家里瞎做做,不是我做的。”
话是这么说,但是郑秀康算了一笔账,现在偷偷地做,每天也能做三双,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工资最起码要多三倍,如果辞职专心做的话,则会挣得更多,媳妇孩子的生活就会更好点。穷则思变,郑秀康还是向单位正式提出了辞职,下海当了一名小鞋匠。
“最难的就是没有场地,没有资金”,回想起当年的艰难,如今的郑秀康说:非常感谢自己的老婆,家里8平方米的房子成了车间,老婆将陪嫁过来的物品全拿出来了,那个年代最稀罕的5块毛料和手表全部按照半价贱卖了。
“当时她的压力也很大,娘家人也不能理解,女儿才四岁,小儿子还在襁褓中”,郑秀康说,媳妇吃了很多的苦,自己全心制鞋,孩子全交给了她一人,那时没有自来水,她就去河里挑水洗衣做饭,担心把孩子留在家里影响我干活,扁担一头是孩子,一头是装满水的桶,毫无怨言。
家庭作坊式地干了5年时间,1985年的一天上午,郑秀康获悉了国家政策允许个体户办厂的消息,当天下午,他就去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并注册了鸿盛商标,鸿盛皮鞋也很快进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下海当上个体户后的第二年,郑秀康就带上了徒弟,市场需求大,但是没有资本扩大规模,家里的亲戚也很贫困,有心却无力帮助。于是郑秀康决定向房东借钱,病在床上的房东老婆婆看了郑秀康的鞋子后,拿出了500元交给了他。拿到钱后当即就去购买原料的郑秀康回家路过房东的门口,只听见房东的女儿和她的妈妈正在吵架:“你怎么把钱借给他,还不要借条,这钱是爸爸留给您养老的,他家两个孩子,老婆身体又不好,他做皮鞋做不成,拿什么还我们啊?”
“我是看着秀康长大的,为人忠厚老实,这孩子有出息,他会做成的。”老婆婆的话让一个大男儿当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后来,郑秀康很快就将500元还给了老婆婆,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事业做成,不负借钱给自己的大娘。
将皮鞋生产作为主业
企业有了规模之后,郑秀康开始酝酿机械化生产皮鞋,但一条流水线就要100多万元,靠着手工作坊积累的原始资金非常有限。此时,亲朋好友都向郑秀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没有现金,都是将家里的房产、地契交到了郑秀康手里。“摞起来足足有一尺厚啊”,郑秀康边告诉记者边用手比划着,终于从银行顺利贷款50万。成为温州制鞋业成功机械化生产的第一家。郑秀康告诉记者,借助这次资金上的助力,康奈鞋业开始步出温州鞋一向低廉的名声困扰。
随着制鞋业的发展和市场细分,行业整体的蛋糕越来越大,鞋已经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搭配。据统计,美国人一年平均要买7双鞋,中国将城乡平均后也可达两双。但是,随着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制鞋业发展也迎来了忧虑:国外竞争对手的进入。对此,郑秀康似乎早有准备,“这是必然,中国市场的蛋糕太大了,很多人都希望分得一杯羹。意大利的很多品牌就来中国自营或者寻找合作伙伴。”
即便如此,郑秀康依然坚持将皮鞋作为康奈的主业,“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定要顶得住诱惑。当决策一个新方案的时候,战略是最重要的尺子,康奈的战略就是将皮鞋生产作为主业。”人的精力、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放大。为此,郑秀康拒绝了很多做太阳能芯片、药品或是房地产的生意人,他始终感觉康奈还没有 将制鞋业这块蛋糕完全吃透。郑秀康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康奈做成百年老店。
经过两年调整,康奈已在法国设立了销售分公司,同时进驻了数十家当地的主流商场。2006年7月9日,面积达280平方米的康奈首家海外旗舰店在巴黎市中心盛妆亮相。迄今为止,康奈在中国本土已拥有3000多个专卖店(柜),在海外拥有200多个专卖店(柜)。康奈的“十一五”规划是在海外开店达到1000家。
除了外销,康奈还做OEM,这部分占其外销比例的10%左右。记者参观康奈车间的时候,巧遇一个国外客商正在检查康奈给其企业做的一批鞋,每一双鞋他都要过目。看到记者从他身边微笑走过,他指着手里的鞋,对记者竖起大拇指。
记者从车间工人那里了解到,在他们这里OEM的都是国际著名品牌,每双鞋的成本比其他工厂要高出10元钱,就是因为康奈的质量有保障。这些国际品牌鞋的市场价格都是上千元一双,所以,成本高出几元钱不是问题,国际鞋商最看重的就是质量。
女儿眼中的企业家爸爸
“从小开始,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忙,一个星期只能见到一次是常有的事情”,作为郑秀康的女儿,如今已经是康奈集团主管营销副总裁的郑莱莉告诉记者,“但是父亲对我们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听妈妈说,在自己刚学会走路时,父亲就教自己跳舞,父亲边唱边跳,自己就睁大眼睛咿咿呀呀地跟着学,后来才知道跳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子女长大后,孩子的教育问题郑秀康仍没有放松,女儿从天津财经学院毕业后,又继续到长江商学院就读EMBA。儿子郑莱毅高中毕业后,郑秀康就将其送往英国莱斯特大学,学习皮革的设计、生产与商务管理,在英国独闯三年,如今能够说一口纯正流利英语的郑莱毅现在也被聘为康奈集团副总裁,负责企业制度建设。
记者注意到,郑莱莉对郑秀康的称呼是“董事长”。郑莱莉解释,“在工作场合都叫‘董事长’,我们尽量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开始的确有些不习惯。”
家族企业往往都有这方面的困扰,记者采访过很多父子档或是夫妻档,他们都不自觉地将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但时间一长,大家会有意识地规避,知道什么样的环境说什么样的话。
作为领导,郑莱莉给父亲打了满分,她觉得父亲是一个好领导,但从父亲标准来讲,郑秀康的分数并不高。
在郑莱莉的印象中,父亲在她和弟弟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关心并不多。小时候,如果家人能够出去吃饭,或者去公园玩儿,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也许一年都未必有一次这种机会。记者问及郑莱莉,“家人最近一次一起出去玩儿是什么时候?”郑莱莉想了半天,最终没有想起来,“我跟爸爸出去,几乎都是开会,开会完后立即回公司,根本没有玩儿的概念。”
郑莱莉告诉记者,“家里每年都有一次出国度假的机会,父亲从来都是缺席。”但是如今,她可以站在父亲的角度看问题,可以理解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郑莱莉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但是同样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总是出差,没有时间教育和陪伴女儿。
对父亲进行了一通“批判”后,郑莱莉放慢语速自豪地说,“爸爸是我最佩服的人,做事很稳健,是个非常专营的人。每做一件事,他都要研究出一套最快、最好的方法,都要认真努力地追求完美。比如他45天就可以做一双很好的鞋子,人家可能要三年时间;比如人家钉鞋跟都是凭经验,他是通过尺子量过后才下锤,所以两双鞋的标准是一样的;比如温州市第一条机械化流水线就是他引进的,从而改变了温州手工作业的历史……”。
这一个个的比如后面,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崇拜和敬仰,更是一个接班人对创业者苦心经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