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这些论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还得求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
要使立意出新,方法主要有:
一、反向立意
即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全部认同,而作辩证的否定,也就是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比如2000年全国卷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的是“答案丰富未必多彩”,这就是肯定了“答案丰富”而否定了“答案多彩”。另一种是相对的否定,就是在一定前提下,完全否定某一常式观点。比如2001年全国卷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的是“谎话有时更美丽”,这就是建立在某些特殊情况(“有时”)之下的对“诚信”的反弹。这两篇文章因观点独特,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均获得了很高的分数。
又如中学生习作《人一定要往高处走吗?》,以“人的水平不同,能力各异”作为切入点,针对“人往高处走”这句俗语展开求异思维,提出“只要能达到自身发展的目标,暂且往低处走一走也无妨”的新观点,使读者获得了有益的启迪。
【写作示例】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②自定立意。③自拟标题。④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导写】
本题写作思路参考:
(一)把“凤头、猪肚、豹尾”视为学习、人生或事业的三部曲,由此演绎成文。如果写议论文,不妨侧重某一阶段,简略涉及其他阶段。比如论证“凤头”的重要性,可以强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有它就难得“猪肚”,也没有所谓的“豹尾”;又如论证“猪肚”更值得重视,可以阐明许多事情的宝贵之处并不是美好的结局,而在于过程中的探索与体验。也可以反向思考,论述即使缺少一个“凤头”,但仍可以追求“猪肚”和“豹尾”。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对某位成功人士的一生进行扫描,表现其三个阶段的特点;也可写某件事的成败,以此表明“凤头、猪肚、豹尾”缺一不可;还可以反过来,从批评的角度刻画一个无所作为的形象,描写他不思进取,虚度年华,一辈子与“凤头、猪肚、豹尾”无缘。
(二)对“凤头、猪肚、豹尾”进行界定,指出平凡的人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采;一切经历都是财富,即使你奋斗一生而没有显赫的成绩,同样可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拥有相对完美的人生。
【例文】
文章无法
一考生
林语堂先生是我挺崇拜的一位作家。先生有篇散文,叫《文章无法》。
是的,我赞同先生的观点,我以为:文章无法!
武功境界讲究“以有法为无法,以有限为无限”;书法之最上乘也是“不拘章法,听由心灵之挥洒”。文章区别于武功、书法,又与武功、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之最高境界,也是“无法”。
从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有法将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极有可能造就一批毫无人气、灵气的“书呆子”。学生阶段本是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如果让我们整日牢牢记住文法,记住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那么,如溪流般的学生思维将会被遏制,长此以往,极可能使鲜活的“溪流”变成“一潭死水”,如果每个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风头、猪肚、豹尾”,请问,老师们,你们能不厌烦吗?
“文章有法”,不仅仅限于作文的有法。它的实质,是限制个性,是指令我们顾头、顾尾、顾中间,按理想化的程式来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我说,“文章有法”可能会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从文化的丰富多姿、文章的千变万化来讲,“文章有法”也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下,如果古代诗坛的诗人全是杜甫的风格,将会怎样?那无论我们高兴不高兴,都要“沉郁顿挫”一番了。这显然是不行的。杜甫有杜甫的写法,其他人有其他人的写法。李白有李白的写法。同写长江,我们可以读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可以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便是文章写法的多姿,这便是文化的多姿,这便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多姿!
文化的发展,需要人类的博大胸怀,需要人类自身的“不拘礼法”。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好学者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心肠,是从做人的角度说的;头脑,是从学术的角度说的。学术与文化的发展,需要优秀学者的推动,只有心肠而没有头脑,固然能稳当地写出一些“风头、猪肚、豹尾”的文章来,但对文化的丰富却无益。优秀的学者必须有头脑,必须让自己的作品“无法”,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
此刻回头一看,自己的文章也没有跳出“何氏八股”的圈子。想来自己是在用自己不推崇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自以为正确的思维,不禁一笑!
我不否认“凤头、猪肚、豹尾”是好文章的一种形式,但我坚信:文章无法!
此文不赞同命题中的价值取向,认为“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作法和人生追求,不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发挥。这不是刻意而为的“唱反调”,相反,充分体现了这位考生的见识。这是因为,命题所称颂的是一种“完美”,一种“理想境界”;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许多事,总是平平淡淡的,既无“凤”、元“猪”,也无“豹”可言——作者显然是“实话实说”。
再者,此文是“规范”的议论文(即作者所笑称的“伺氏八股”),分论点之间层层递进,由作文说到教育,再到文化和整个人类精神文明,不断拓展、深入,把为什么“文章无法”的原因阐述得明白透彻。
二、新异立意
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剖析。比如蒲松龄《促织》中所描写的“魂化促织”,历来被认为是批判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迫害之深的。散文《促织,促织》,却从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著,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化同情为赞美,变低沉为悲壮,谱写了一曲为命运而抗争的赞歌。
在千万人写同一考题的情况 下,尤其要想一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我”能不能有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写作示例】
请你以“留一点空白”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导写】
“留一点空白”的命意,与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2005年天津卷的“留给明天”等有相通之处,即可供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很广;也就是说,选写这一话题便于自由选材(比如落笔于文化艺术、学习生活、待人接物等方面),驰骋想象。
[例文]
拒绝空白
一考生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我对热烈生命的热爱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
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弟子说过:“夫天生万物,惟人最贵。”我,生而为人,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必须拥有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坚毅。
人生在世,身为社会一员,就有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我有义务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在热烈的追求中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我决不会接受空白,决不会落得个“穷则独善其身”。
我要将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着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庄子——拒绝他“终身不仕”而愿归于自然。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陶潜——拒绝他的“守拙归园田”、“复得返自然”
人生于社会,怎能逃避社会?
我决不会给生命留下一点空白。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一丝前进的力量我愿拥有“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
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坚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般的坚韧
我,要用我的理想和效力,去拒绝空白,追求我热烈的人生。
当代们反复吟诵“空白”是思想的翅膀、诗意的栖息或悠远的柔情时,一声“拒绝空白”似乎有点突兀,然而,这位考生自有他的道理。他将“空白”理解为“生命中的盲点”,于是,他的“拒绝空白”中便洋溢着饱满、积极的人生态度,充满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什么是“有创新”和“深刻”?这样的阐释,无疑是最好的回答。作者这种个性化的思考和不囿于成见的勇气,值得肯定。
全文紧扣“追求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展开,立意不凡。尤其是当作者写下“我要将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着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的豪言壮语时,我们除了敬佩,更多的应该是震撼!
三、高远立意
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面那些精品作文,则往往是想落天外,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上的制高点。
比如2003年高考(话题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金牌作文《情感一认知一文化》,作者以“中华文化”为论述对象,开篇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寄托于“《诗经》中的一汪清水”、“仙乐飘飘”的“大唐华章”、“古长城的细细青苔”和“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等形象之中,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接下来通过对比,清晰地展示中华文明与两方文明之优劣,让读者从情感中冷静下来。在多处点明“情感”、“认知”、“理智”的基础上,中心论点水到渠成:“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愚昧代替了理智”。结尾以“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照应开头,同时暗示中华文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全文切中时代的咏搏,表现出难得的大气。阅卷教师读到这样的佳作,怎能不拍案叫绝?
【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导写】
话题材料突出了“昏镜”与“瑕疵”,我们不妨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思路:照“昏镜”有什么弊端?照“昏镜”怎么就不能看清“瑕疵”?看不清“瑕疵”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人怕照“明镜”看清“瑕疵”?买了“明镜”就一定能看清“瑕疵”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买“昏镜”?怎样避免错买“昏镜”?甚至可以谈如何化“昏镜”为“明镜”,倘若只有“昏镜”如何昼看清“瑕疵”……行文不能就事论事,完全可以随话题扩展开去,由己及彼地洞察人生百态,借“买镜”一例探讨人性的弱点:不能正视自己、完善自己;爱听表扬话,听不进逆耳忠言;追求外表美而忽略了实质。如果视野开阔,还可以针砭时弊,指出有许多人、企业、政府部门为了所谓的“完美”,宁可用“昏镜”的标准来看己看人,比如:假酒、假药、假奶粉曾遍布市场,不就是造假者用了“昏镜”而看不清良心吗?许多地方不思深入改革、振兴经济,却大搞形象工程,不 正是有些政府部门在“昏镜”价值标准的驱使下忽视了内在美吗?有些毫无贡献可言的中小学教师,意能与功勋赫赫的大科学家们并列于某些“名人录”上,不正是因为出版者拿了黑钱而以“昏镜”看世界,价值标准模糊不清而造成的吗?还有中国足球,遍树“昏镜”,一再跌倒却还不能看清自身发展体制的局限,反而是盲目追风——什么巴西风格、法国风格、荷兰风格甚至韩国风格,一概眼红,朝三暮四,这是不是“昏”?
对于材料中的“十人”、“九人”,也不可忽略,这表明这种人性缺陷带有普遍性,于是也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考生还可谈谈那唯一选择“明镜”的贤者,指出他的高明所在。
【例文】
镜中日本
一考生
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乎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繁华渐渐褪去。一叶带着一个叫徐福的术士和追随而至的童男童女的扁舟,向一个小小的渔岛驶去,一个名叫日本的民族在中国的臂弯里成长。可这小小的渔岛,却见证了泱泱中华的悲欢荣辱。
前天,当驶向西域的驼铃叮噹作响,笨重的骆驼身上滋滋地冒出热气,碧眼的狐狸四下张望,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不过是一个戴着罂粟花冠的瞎眼老人,可是,另一个腐朽的帝国却在“明治维新”之后睁大眼睛,张开臂膀,接受挑战,重焕生机。于是,古老的中华开始惊醒,在“维新变法”、“洋务运动”中寻找重新崛起的机会,开始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迈出自己的脚步只是,这一觉睡得太久,这一步迈得太迟。
昨天,贴着膏药旗的军舰驶进了我们的海港,大力丸的广告贴在了整个中华的伤疤上,六朝古都被鲜血浸透我们奋起反抗,高唱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保卫自己的家乡。当我们憎恨他们的时候。却发现这群禽兽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有难以想象的团结和纪律于是,一团散沙的我们震惊了,想到连起手臂,筑成统一战线,组成血肉的长城顽强地与其对抗。 终于,在这面镜子的反衬下,我们找到了自己并最终取得胜利。
今天,国门敞开了,华夏民族昂首阔步于世界之林,可是,我们却发现常常以一步之差落后于人陶瓷是中华之瑰宝,却无法走向世界;日本人在茶杯上作了一个小小的改进,让它更适合高鼻子的白种人,就使他们的茶杯远销各地动漫,不是日本人首创,却成为其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支点,中国少年的钞票源源不断地输出,才又上中国震惊不已,日本人并不比我们聪明,但他们的精明和细致,却往往在最后成为胜利的筹码,面对这样的镜子,不见让人感慨良多。
中国,不是一个名词。日本,却是一个惊叹号,让泱泱中华从这面镜子上重新审视自己。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不妨以日本为镜。也许有人不齿,也许有人怨恨,但是,在竞争如此惨烈的今天,我们应当为有这样一面镜子而庆幸。昨天,我们已经为这面镜子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今天,我们理应提早预防。
想起了爷爷的一句老话:“狼来了,你可曾准备好猎枪?”那么,就让我们擦亮镜子,迎接明天吧。
由话题“买镜”,这位考生联想到的意是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我泱泱中华的一面镜子,作者开阔的视野、新奇的视角,怎能不令人钦佩?文章以“前天”、“昨天”、“今天”凝聚概括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既明晰了思路,又绾结起文童,构思相当巧妙;句式灵活,字里行间既充满激情,又体现出不寻常的冷静和较强的思辨能力
通读全文,作者对于民族强盛、祖国腾飞的沉重面深刻的思考发人深省,而末句“不让我们擦亮镜子,迎接明天吧”,更使我们听到了青年一代立志于“复兴中华”的心声。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要使立意出新,方法主要有:
一、反向立意
即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全部认同,而作辩证的否定,也就是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比如2000年全国卷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的是“答案丰富未必多彩”,这就是肯定了“答案丰富”而否定了“答案多彩”。另一种是相对的否定,就是在一定前提下,完全否定某一常式观点。比如2001年全国卷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的是“谎话有时更美丽”,这就是建立在某些特殊情况(“有时”)之下的对“诚信”的反弹。这两篇文章因观点独特,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均获得了很高的分数。
又如中学生习作《人一定要往高处走吗?》,以“人的水平不同,能力各异”作为切入点,针对“人往高处走”这句俗语展开求异思维,提出“只要能达到自身发展的目标,暂且往低处走一走也无妨”的新观点,使读者获得了有益的启迪。
【写作示例】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②自定立意。③自拟标题。④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导写】
本题写作思路参考:
(一)把“凤头、猪肚、豹尾”视为学习、人生或事业的三部曲,由此演绎成文。如果写议论文,不妨侧重某一阶段,简略涉及其他阶段。比如论证“凤头”的重要性,可以强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有它就难得“猪肚”,也没有所谓的“豹尾”;又如论证“猪肚”更值得重视,可以阐明许多事情的宝贵之处并不是美好的结局,而在于过程中的探索与体验。也可以反向思考,论述即使缺少一个“凤头”,但仍可以追求“猪肚”和“豹尾”。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对某位成功人士的一生进行扫描,表现其三个阶段的特点;也可写某件事的成败,以此表明“凤头、猪肚、豹尾”缺一不可;还可以反过来,从批评的角度刻画一个无所作为的形象,描写他不思进取,虚度年华,一辈子与“凤头、猪肚、豹尾”无缘。
(二)对“凤头、猪肚、豹尾”进行界定,指出平凡的人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采;一切经历都是财富,即使你奋斗一生而没有显赫的成绩,同样可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拥有相对完美的人生。
【例文】
文章无法
一考生
林语堂先生是我挺崇拜的一位作家。先生有篇散文,叫《文章无法》。
是的,我赞同先生的观点,我以为:文章无法!
武功境界讲究“以有法为无法,以有限为无限”;书法之最上乘也是“不拘章法,听由心灵之挥洒”。文章区别于武功、书法,又与武功、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之最高境界,也是“无法”。
从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有法将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极有可能造就一批毫无人气、灵气的“书呆子”。学生阶段本是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如果让我们整日牢牢记住文法,记住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那么,如溪流般的学生思维将会被遏制,长此以往,极可能使鲜活的“溪流”变成“一潭死水”,如果每个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风头、猪肚、豹尾”,请问,老师们,你们能不厌烦吗?
“文章有法”,不仅仅限于作文的有法。它的实质,是限制个性,是指令我们顾头、顾尾、顾中间,按理想化的程式来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我说,“文章有法”可能会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从文化的丰富多姿、文章的千变万化来讲,“文章有法”也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下,如果古代诗坛的诗人全是杜甫的风格,将会怎样?那无论我们高兴不高兴,都要“沉郁顿挫”一番了。这显然是不行的。杜甫有杜甫的写法,其他人有其他人的写法。李白有李白的写法。同写长江,我们可以读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可以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便是文章写法的多姿,这便是文化的多姿,这便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多姿!
文化的发展,需要人类的博大胸怀,需要人类自身的“不拘礼法”。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好学者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心肠,是从做人的角度说的;头脑,是从学术的角度说的。学术与文化的发展,需要优秀学者的推动,只有心肠而没有头脑,固然能稳当地写出一些“风头、猪肚、豹尾”的文章来,但对文化的丰富却无益。优秀的学者必须有头脑,必须让自己的作品“无法”,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
此刻回头一看,自己的文章也没有跳出“何氏八股”的圈子。想来自己是在用自己不推崇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自以为正确的思维,不禁一笑!
我不否认“凤头、猪肚、豹尾”是好文章的一种形式,但我坚信:文章无法!
此文不赞同命题中的价值取向,认为“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作法和人生追求,不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发挥。这不是刻意而为的“唱反调”,相反,充分体现了这位考生的见识。这是因为,命题所称颂的是一种“完美”,一种“理想境界”;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许多事,总是平平淡淡的,既无“凤”、元“猪”,也无“豹”可言——作者显然是“实话实说”。
再者,此文是“规范”的议论文(即作者所笑称的“伺氏八股”),分论点之间层层递进,由作文说到教育,再到文化和整个人类精神文明,不断拓展、深入,把为什么“文章无法”的原因阐述得明白透彻。
二、新异立意
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剖析。比如蒲松龄《促织》中所描写的“魂化促织”,历来被认为是批判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迫害之深的。散文《促织,促织》,却从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著,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化同情为赞美,变低沉为悲壮,谱写了一曲为命运而抗争的赞歌。
在千万人写同一考题的情况 下,尤其要想一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我”能不能有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写作示例】
请你以“留一点空白”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导写】
“留一点空白”的命意,与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2005年天津卷的“留给明天”等有相通之处,即可供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很广;也就是说,选写这一话题便于自由选材(比如落笔于文化艺术、学习生活、待人接物等方面),驰骋想象。
[例文]
拒绝空白
一考生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我对热烈生命的热爱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
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弟子说过:“夫天生万物,惟人最贵。”我,生而为人,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必须拥有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坚毅。
人生在世,身为社会一员,就有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我有义务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在热烈的追求中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我决不会接受空白,决不会落得个“穷则独善其身”。
我要将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着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庄子——拒绝他“终身不仕”而愿归于自然。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陶潜——拒绝他的“守拙归园田”、“复得返自然”
人生于社会,怎能逃避社会?
我决不会给生命留下一点空白。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一丝前进的力量我愿拥有“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
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坚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般的坚韧
我,要用我的理想和效力,去拒绝空白,追求我热烈的人生。
当代们反复吟诵“空白”是思想的翅膀、诗意的栖息或悠远的柔情时,一声“拒绝空白”似乎有点突兀,然而,这位考生自有他的道理。他将“空白”理解为“生命中的盲点”,于是,他的“拒绝空白”中便洋溢着饱满、积极的人生态度,充满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什么是“有创新”和“深刻”?这样的阐释,无疑是最好的回答。作者这种个性化的思考和不囿于成见的勇气,值得肯定。
全文紧扣“追求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展开,立意不凡。尤其是当作者写下“我要将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着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的豪言壮语时,我们除了敬佩,更多的应该是震撼!
三、高远立意
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面那些精品作文,则往往是想落天外,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上的制高点。
比如2003年高考(话题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金牌作文《情感一认知一文化》,作者以“中华文化”为论述对象,开篇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寄托于“《诗经》中的一汪清水”、“仙乐飘飘”的“大唐华章”、“古长城的细细青苔”和“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等形象之中,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接下来通过对比,清晰地展示中华文明与两方文明之优劣,让读者从情感中冷静下来。在多处点明“情感”、“认知”、“理智”的基础上,中心论点水到渠成:“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愚昧代替了理智”。结尾以“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照应开头,同时暗示中华文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全文切中时代的咏搏,表现出难得的大气。阅卷教师读到这样的佳作,怎能不拍案叫绝?
【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导写】
话题材料突出了“昏镜”与“瑕疵”,我们不妨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思路:照“昏镜”有什么弊端?照“昏镜”怎么就不能看清“瑕疵”?看不清“瑕疵”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人怕照“明镜”看清“瑕疵”?买了“明镜”就一定能看清“瑕疵”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买“昏镜”?怎样避免错买“昏镜”?甚至可以谈如何化“昏镜”为“明镜”,倘若只有“昏镜”如何昼看清“瑕疵”……行文不能就事论事,完全可以随话题扩展开去,由己及彼地洞察人生百态,借“买镜”一例探讨人性的弱点:不能正视自己、完善自己;爱听表扬话,听不进逆耳忠言;追求外表美而忽略了实质。如果视野开阔,还可以针砭时弊,指出有许多人、企业、政府部门为了所谓的“完美”,宁可用“昏镜”的标准来看己看人,比如:假酒、假药、假奶粉曾遍布市场,不就是造假者用了“昏镜”而看不清良心吗?许多地方不思深入改革、振兴经济,却大搞形象工程,不 正是有些政府部门在“昏镜”价值标准的驱使下忽视了内在美吗?有些毫无贡献可言的中小学教师,意能与功勋赫赫的大科学家们并列于某些“名人录”上,不正是因为出版者拿了黑钱而以“昏镜”看世界,价值标准模糊不清而造成的吗?还有中国足球,遍树“昏镜”,一再跌倒却还不能看清自身发展体制的局限,反而是盲目追风——什么巴西风格、法国风格、荷兰风格甚至韩国风格,一概眼红,朝三暮四,这是不是“昏”?
对于材料中的“十人”、“九人”,也不可忽略,这表明这种人性缺陷带有普遍性,于是也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考生还可谈谈那唯一选择“明镜”的贤者,指出他的高明所在。
【例文】
镜中日本
一考生
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乎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繁华渐渐褪去。一叶带着一个叫徐福的术士和追随而至的童男童女的扁舟,向一个小小的渔岛驶去,一个名叫日本的民族在中国的臂弯里成长。可这小小的渔岛,却见证了泱泱中华的悲欢荣辱。
前天,当驶向西域的驼铃叮噹作响,笨重的骆驼身上滋滋地冒出热气,碧眼的狐狸四下张望,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不过是一个戴着罂粟花冠的瞎眼老人,可是,另一个腐朽的帝国却在“明治维新”之后睁大眼睛,张开臂膀,接受挑战,重焕生机。于是,古老的中华开始惊醒,在“维新变法”、“洋务运动”中寻找重新崛起的机会,开始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迈出自己的脚步只是,这一觉睡得太久,这一步迈得太迟。
昨天,贴着膏药旗的军舰驶进了我们的海港,大力丸的广告贴在了整个中华的伤疤上,六朝古都被鲜血浸透我们奋起反抗,高唱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保卫自己的家乡。当我们憎恨他们的时候。却发现这群禽兽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有难以想象的团结和纪律于是,一团散沙的我们震惊了,想到连起手臂,筑成统一战线,组成血肉的长城顽强地与其对抗。 终于,在这面镜子的反衬下,我们找到了自己并最终取得胜利。
今天,国门敞开了,华夏民族昂首阔步于世界之林,可是,我们却发现常常以一步之差落后于人陶瓷是中华之瑰宝,却无法走向世界;日本人在茶杯上作了一个小小的改进,让它更适合高鼻子的白种人,就使他们的茶杯远销各地动漫,不是日本人首创,却成为其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支点,中国少年的钞票源源不断地输出,才又上中国震惊不已,日本人并不比我们聪明,但他们的精明和细致,却往往在最后成为胜利的筹码,面对这样的镜子,不见让人感慨良多。
中国,不是一个名词。日本,却是一个惊叹号,让泱泱中华从这面镜子上重新审视自己。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不妨以日本为镜。也许有人不齿,也许有人怨恨,但是,在竞争如此惨烈的今天,我们应当为有这样一面镜子而庆幸。昨天,我们已经为这面镜子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今天,我们理应提早预防。
想起了爷爷的一句老话:“狼来了,你可曾准备好猎枪?”那么,就让我们擦亮镜子,迎接明天吧。
由话题“买镜”,这位考生联想到的意是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我泱泱中华的一面镜子,作者开阔的视野、新奇的视角,怎能不令人钦佩?文章以“前天”、“昨天”、“今天”凝聚概括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既明晰了思路,又绾结起文童,构思相当巧妙;句式灵活,字里行间既充满激情,又体现出不寻常的冷静和较强的思辨能力
通读全文,作者对于民族强盛、祖国腾飞的沉重面深刻的思考发人深省,而末句“不让我们擦亮镜子,迎接明天吧”,更使我们听到了青年一代立志于“复兴中华”的心声。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