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组织化、制度化、结构化了的教育性经验。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它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结果。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从整体上制约着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可以说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与课程体系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变革,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主动发展
课程内容是指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些文化科学知识是从社会整体文化知识体系中选择出来的,它一方面要受制于社会文化知识体系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受制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要经加工制作才能成为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生展开学校生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中介。而从根本上讲,任何课程内容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人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抽象或转化为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或某一学科的理论问题,或者说教学中的很多知识、原理、规则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心理活动,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找资料,独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讨。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和实际来看,教材内容学术性、工具性强,生活性、现实性差,科学性强、人文性差,造成了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师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实际,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主动发展。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山东省有17件作品获奖,其中只有3名选手来自城市,其余来自科技并不发达的农村。原因何在?有关专家指出,与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书面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创造力的下降。在不少城市家庭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包办所有家务,这种做法看似疼爱孩子,其实使孩子远离生活和实践,恰恰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由此可见课程内容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课程结构与学生主动发展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合理的课程结构由于具备完整的课程要素、课程成份及各个组成部分,并使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课程的实施就能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个方面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否则就会使学生的发展受到抑制,造成片面发展、被动发展,缺乏朝气。
从课程微观结构来看,它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课时比例、体音美劳与语数外理化等学科课时之间比例、文化基础课与职业技术教育课之间的比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课时之间的比例。这些课程彼此之间的课时比例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得到有效的全面主动发展。比如如果语、数、外课时过少,体音美课时过多,那么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如果语数外课时过多,体音美课时过少,那么有可能加重负担,不利于学生的生动活泼地发展。如果只重视国家课程,而忽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那么课程内容可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兴趣会受到压抑,同样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课程结构必须合理,必须注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合以及各类学科课时保持合理比例。
三、课程实施与学生主动发展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设计出来以后,只有通过实施付诸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要求课程实施者根据课程计划、教科书、学生实际以及时代的要求对个人习惯、行为方式、课程重点、学习时间、空间、课程安排等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在众多的课程实施者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任何课程设计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得到实施的。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规划和设计工作,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结果,而且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及生长环境都各不相同,在智力、性格、兴趣、经验、生活环境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而教科书大都是以中等儿童的程度编写的。这样就会使中下程度的儿童赶不上进度而学习困难,中上能力的儿童则觉得太浅而感到吃不饱。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教科书受篇幅、形式与要求的限制,教科书呈现给学生的大都是人类几千年科学文明进步的直接成果或现成经验,教给学生的大都是现成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当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时,学生的主动发展将更难实现。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当教师对教科书内容及时补充与删减,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的需要加以讲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内容的能力与情感成份,学生的主动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主动发展
课程内容是指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些文化科学知识是从社会整体文化知识体系中选择出来的,它一方面要受制于社会文化知识体系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受制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要经加工制作才能成为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生展开学校生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中介。而从根本上讲,任何课程内容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人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抽象或转化为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或某一学科的理论问题,或者说教学中的很多知识、原理、规则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心理活动,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找资料,独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讨。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和实际来看,教材内容学术性、工具性强,生活性、现实性差,科学性强、人文性差,造成了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师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实际,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主动发展。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山东省有17件作品获奖,其中只有3名选手来自城市,其余来自科技并不发达的农村。原因何在?有关专家指出,与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书面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创造力的下降。在不少城市家庭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包办所有家务,这种做法看似疼爱孩子,其实使孩子远离生活和实践,恰恰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由此可见课程内容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课程结构与学生主动发展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合理的课程结构由于具备完整的课程要素、课程成份及各个组成部分,并使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课程的实施就能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个方面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否则就会使学生的发展受到抑制,造成片面发展、被动发展,缺乏朝气。
从课程微观结构来看,它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课时比例、体音美劳与语数外理化等学科课时之间比例、文化基础课与职业技术教育课之间的比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课时之间的比例。这些课程彼此之间的课时比例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得到有效的全面主动发展。比如如果语、数、外课时过少,体音美课时过多,那么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如果语数外课时过多,体音美课时过少,那么有可能加重负担,不利于学生的生动活泼地发展。如果只重视国家课程,而忽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那么课程内容可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兴趣会受到压抑,同样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课程结构必须合理,必须注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合以及各类学科课时保持合理比例。
三、课程实施与学生主动发展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设计出来以后,只有通过实施付诸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要求课程实施者根据课程计划、教科书、学生实际以及时代的要求对个人习惯、行为方式、课程重点、学习时间、空间、课程安排等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在众多的课程实施者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任何课程设计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得到实施的。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规划和设计工作,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结果,而且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及生长环境都各不相同,在智力、性格、兴趣、经验、生活环境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而教科书大都是以中等儿童的程度编写的。这样就会使中下程度的儿童赶不上进度而学习困难,中上能力的儿童则觉得太浅而感到吃不饱。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教科书受篇幅、形式与要求的限制,教科书呈现给学生的大都是人类几千年科学文明进步的直接成果或现成经验,教给学生的大都是现成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当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时,学生的主动发展将更难实现。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当教师对教科书内容及时补充与删减,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的需要加以讲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内容的能力与情感成份,学生的主动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