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大观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6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作为一个制壶人,经常有朋友向我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我仔细查找了一些资料,并结合多年的对紫砂的理解,写了这篇文章,希望紫砂壶爱好者们通过阅读此文,可以有所得,而作为一个紫砂爱好者,我想通过此文,也会对宜兴紫砂有个客观的了解,如真能这样,那我长期从事紫砂文化的推广就感觉值得了。
  宜兴,古时候称为荆溪、阳羡,在唐代时,宜兴的茶叶做为贡茶进献,于是,阳羡这个地名就出名了。而茶圣陆羽说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得先开花。”更由此,阳羡的名气已经是天下人皆知了。宋朝开始,才有“紫砂”一词,宋、明以来,茶具守推宜兴紫砂,使得宜兴之名更是冠绝天下。
  前几年,据说有考古者称宜兴的制陶业有近7000年的历史了,此处不去计较这数字的真实性,但至少能说明宜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宜兴在地质上因为是半山半水,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也有着丰富的燃料。宋朝以前,窑炉遍布宜兴的全境,但以烧青瓷为主,宋代以后,紫砂和均陶开始大规模的烧造,紫砂工艺在明朝时已经成熟。我认为世界推重紫砂,关键在于紫砂泥料,其他的内容,都是后人附加的。
  紫砂泥的种类
  紫砂产业,是宜兴的产业,缩小一点,就是丁蜀镇的产业,受地域的限制,很多知识性的内容,说法一直不统一,文字表达上更是突出了地域的局限性。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比较大的方向作一些说明:
  大家经常说的一个内容是:紫砂矿、四号井、本山段泥或绿泥等,这就好像是在争论泥料的正宗性。我们宜兴人,把紫砂的矿区分为:本山、东山、南山和西山。本山指的就是紫砂最早也是最大的产区黄龙山,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四号井。东山就是指洑东东部、栏山咀和大港一带。南山是指伏东到湖父(宜兴地名,父字前要加三点水的)一带。西山就是赵庄山。
  甲和夹的区别。宜兴本地方言,甲和夹读音相同,很多人都知道“本山甲泥和西山甲泥”,宜兴老一辈的紫砂艺人说,在紫砂业界的通用说法就是“夹泥”,夹泥是属于陶土类的,通常用来制作大缸、瓮等,不做壶,真正的紫砂泥,是指产在夹泥矿中的泥料。
  五色土。大家很熟悉这五色土包含的泥料品种了,一般认为是:紫泥、红泥、段泥(黄色)、绿泥和黑泥。但是,中国的文字中,三、五、九,一般是虚数,不特指,在很多场合,是“比较多”的代用数字,因此,我认为五色土,应该是多种颜色的土,而非就五种颜色,事实上,紫砂泥做成的壶,其颜色也是千变万化的。
  紫砂的名字,我想是根据紫砂泥矿料的颜色和烧成后的颜色而来的,早期的紫砂泥,主要是紫泥,其矿料颜色为紫红色,烧成后颜色加深。到后来,紫砂从业者把段(团)泥和红泥也称为紫砂泥了,再到后来,紫砂泥就成了这“五色土”的统称。红泥的原矿料是黄色的,黄龙山红泥和川埠红泥都是这样的,但由于红泥原矿烧成后的红色很艳丽,最后,大家还是以红泥来命名这种泥料了,古代时,红就是朱,因此也叫朱泥。在历史上,宜兴紫砂矿就只有2个出处,一是黄龙山,二是赵庄山,大部分的品种出自黄龙山,因此黄龙山的知名度是远高于赵庄的,但是,赵庄朱泥,在明、清朝时,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明朝时的“孟臣壶”,就是朱泥壶(对于朱泥壶,以后我会再细细的解释)。
  目前的紫砂泥料的区分,一般是按照泥料烧成后的颜色来区分的,最常见的就是:紫泥、红泥(朱泥)和段(团)泥。五色土中所说的绿泥和黑泥,历史上就很少,到现在,开采出的绿泥和黑泥,一般不足以用来做壶的。
  紫泥:这是最主要的紫砂泥品种,但做壶人也有细分的,如紫泥1#、2#、3#、4#和拼紫泥、特拼、紫茄泥、深拼紫等,每一种紫泥,因为其泥料颗粒的目数不同,也会有差异。
  红泥:原矿料是大红色或鲜红色的矿料,我认为并不存在,因此,这红泥应该是烧成后的颜色,朱泥和红泥的原矿颜色都是黄色,黄龙山和赵庄山都出红泥原矿。此处我把红泥和朱泥并列讲,是因为这2种泥料有明显的差异,以后再细说这差异。黄龙山出红泥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在推崇黄龙山朱泥壶,我不赞同,黄龙山有朱泥,但是其产量很低,而且品质不好,从古到今,很少有人用黄龙山出的朱泥做紫砂壶的,赵庄朱泥的优秀品质,是大家公认的,因此,以前大家就有意的忽略了黄龙山朱泥,老一辈的做壶人,也因此认为黄龙山不出朱泥了。
  段(团)泥:是指在烧成后的颜色偏黄的紫砂泥料,段泥类的产品包括芝麻段、白麻子段等。至于本山绿泥,应该是段泥中的极品泥料,数量很少很少,其原矿料色泽偏绿,还原状态下烧成色泽暗青,氧化状态下烧成色泽偏青黄。
  紫砂的原矿,一般就分这三大类,另外出产的泥料,如白泥等,历史上没归于紫砂泥,应该都属于陶土,一般用于生产普通陶器或者用作装饰的。
  紫砂的矿,一直以来,大家都认可的是黄龙山矿区,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普通人也开始追求紫砂类作品,黄龙山矿区因为被无节制的开采,早在2005年时就封矿了,黄龙山和川埠的紫砂矿开采量也在逐年减少。但是市场需求总量却在增加,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丁蜀镇附近地区开采的泥料来填充市场了,因为丁蜀镇附近的小丘陵和黄龙山、赵庄山都属于同一山脉,在地质结构上,比较接近,有的泥料和黄龙山、赵庄山开采的泥料很接近,于是就出现了其他紫砂泥矿,如查林村的红泥,红卫村的朱泥(也称为小煤窑朱泥,是煤矿开采的副产品),蒋笠村的红泥,茗岭的朱泥,湖父和大港也有,以紫泥和红泥为主,也有白泥。这些矿区,基本上是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有少量的开采了。
  不管是哪个矿区出的泥料,到目前为止,和这些泥料比较接近的其他地方的泥料,还是很少的。以前,我们行内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人来紫砂厂参观,偷偷的带出一点泥,拿回日本进行了化学和物理的分析,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无法配制和宜兴紫砂泥一样的泥料。
  紫砂原料的开采和提炼,其内容比较多,有很多也不是我能了解的。紫砂矿土的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交替的三亚类地带。借助风力或者水力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沉积型粘土页岩。大自然的神功为紫砂艺术家配制了直接可用的紫砂原料。   紫砂矿土俗称生土泥,形状似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须经过数年的露天堆放,经过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始加工使用。大约要开采千吨陶土才会得到一吨左右的紫砂泥料,再经过人工精选,剔除矿料中的老块、夹石、废土和较明显的含硫、含铁物质,然后由矿土机械粉碎成粉末状(工厂化生产),并视产品的大小再选用适当的筛孔过筛,筛孔一般有60目、40目、32目和24目的,加水练成块状,经过人工锤炼或者真空练泥机压练,排除泥中的空气,放置几个月才能成为制坯用的熟泥。
  加工泥料
  开采下来的大块紫砂原矿,要加工成制壶原料,其传统方法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露天堆放,自然风化。
  直到大块的原料经手揉搓后,可以呈粉末状,其细小的颗粒部分为85目,以保证紫砂壶烧成后有0.02毫米的孔径,其中没风化的部分还要经过石磨磨碎。整个自然风化的过程至少需要一年至二年的时间。
  2、和泥。
  风化后的泥料,加水揉和,直到用手抓起后不黏手,并留有指纹,并且指纹在二个小时后还清晰可见,不变形,则达到制壶所需要的可塑性。
  3、陈腐。
  把和好的泥料用塑料袋包好(以前用的是油纸)码放,以增加泥料的黏性,这个过程叫陈腐,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4、捶泥。
  陈腐过的泥块在加入适量的熟泥(做过壶坯的余泥)后,还需要再用大木锤捶打,逐渐排除泥中的空气,以加强泥料的韧性。(以上这些内容,大部分做壶人都不熟悉,从古到现在,同行间也是绝口不提的内容,有的还是传男不传女的)
  目前,市场上对紫砂的需求在增加,而在紫砂壶的制作方面,除了丁蜀镇本地的部分人在从事外,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宜兴以外的人进入丁蜀镇,在从事紫砂方面的工作,因为泥料的来源价格、制作工艺的要求、挣钱的最短周期、市场的需求等原因,出现了很多“新紫砂”名词,有的连我们这样的从业者都搞不懂,在此处,我就不说了……
  紫砂壶属于炻(shi)器类,虽然也有人说是紫砂陶,我想应该是介于陶器和瓷器间的一个独特品种,其烧结温度介于陶和瓷间。从胎体可达到的细密度来说,紫砂器要优于陶器,但从光洁度来说,施釉的瓷器要远高于紫砂,也正因为如此,紫砂壶填补了一个传统艺术审美观中的空缺,其材质美的欣赏与把玩可以从视觉效果、手拿把玩和内涵气韵三个方面来理解。由于烧结温度的原因,紫砂壶无论细密或粗矿,表面的结晶度都会好于陶器,虽然不如瓷器,但也会在其表面产生一层莹润的光洁面,尤其是经过茶水的滋润后,这种莹润感会特别强烈。按照瓷器的欣赏标准,新瓷器的表层釉面,过于亮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把玩,把这层过于外放的光泽去除,才会出现柔和的表像。对紫砂的这种柔和光泽的追求,我想应该是人们对玉文化理解的延伸,要不也不会有“紫玉金砂”的美誉了。
  另外,紫砂壶颜色的多变,也是其为人们追捧的原因之一。有深重,有艳丽,有娴静,有俏皮。。。所有的这些都能满足不同的人对不同色彩的要求。后来文人的介入,使得普通人也能借物寓情,或者展露身手,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参与者的兴趣,也就是现在人说的互动。这些对紫砂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紫砂之美
  紫砂壶受人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我想是她的可把玩性。陶器的质地比较粗,不大适合把玩,而瓷器,贵重而亮丽,表面细腻,其观赏性要远高于把玩性能,这种对手感的要求,应该也是受玉文化的影响,玉要佩戴或把玩,是因为在佩戴或把玩后,会在其表面形成包浆,也就是在使用后能产生很大的变化。而紫砂在把玩和用茶水后,完全能有这样的变化,这正好满足了很多人的审美观。陶器的实用性强,瓷器的观赏性优越,而紫砂壶兼具了实用和观赏性,我想这就是紫砂壶受人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
  人们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外在的追求标准和审美尺度,都是表象,更高的审美标准,应是对材质或者物品内在的艺术气息和神韵的追求,我想这是人们希望达到的境界。陶器的古朴简洁之美,为人们看重,但是其过于朴素的外观,则让人感觉有点简陋,于是陶器常作为生活中的简单日常用品。而瓷器,给人感觉亮丽、端庄,陈设与家中,会让人有富丽堂皇的感觉,其特质外放,让人感觉到背离了温雅谦卑的信条。于是紫砂才有了长足的发展机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具有艺术特征的器皿,其艺术造诣与审美效果,都与线条的完美运用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人们对线条运用发挥的淋漓尽致,那我们眼中的艺术品,展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可以利用线条来勾勒物体的形态特征,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肌理效果,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张力,可以表现出气韵的刚柔变化,也可以表现出层次感。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线条的运用,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转折顿挫来实现的。
  学过数学的都知道,线条的对称能体现美感,抛物线、圆弧线、折线等都能体现美感。圆是弧线,方是直线,圆与方的结合,就是弧线和直线的交替使用,更让我们感觉到了线条的千变万化的姿态。不管是做壶人还是爱壶人,都可以通过壶上的线条来判断这壶做的是否到位,线条的连接、交替、过渡、粗细变化都是你判断壶的信息。紫砂壶不仅通过线条来表达,也离不开面,有大块面,也有由线条分割而成的小块面,面的表现也是多变的,圆的、方的,方圆结合的、不规则的等等,对于面的理解,我认为,西方的美学有更好的表现,透视、比例与阴影等方面,在紫砂壶上也有了充分的体现。此处我说的面,不仅仅是平面,也包括在平面基础上的凹凸感,层次感。线和面的结合,更让紫砂壶具有了多变化的特征。圆器讲究的是线条的流畅清晰,面的圆润饱满,而方器,多讲究的是线、面的挺括、瓣棱的清晰,身姿的挺拔端庄。至于花器,我的很少,懂的知识也不多,我的理解是,花器主要讲究的是泥料的堆积,如西方的油画,通过泥料的厚重和轻盈来表达主题的,当然线条和面的变化也是重要的。
  近现代,紫砂的发展主要是在紫砂村和紫砂工艺厂,其中宜兴紫砂工艺厂是建国后最早生产紫砂陶器的专业工厂,成立于1955年,前身为汤渡陶业合作社和蜀山陶业合作社,出了很多大家,以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任淦庭、顾景舟和蒋蓉等老艺人领衔,有紫砂摇篮之说。当代又培养出了汪寅仙、何道洪、谭泉海、顾绍培、鲍仲梅、周桂珍、鲍志强、吕尧臣、徐汉棠、徐秀棠为代表的当代大师,拥有一批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高、中级工艺美术师,品牌是“方圆”牌,曾经获得国际、国家级金银奖称号不计其数,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产品走入了世界,并且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为紫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有朋友自远方来做紫砂旅游,我一般是先带去参观龙窑,再到紫砂厂,紫砂一厂在改制后有形成了新的格局,因为爱壶人都知道紫砂工艺一厂,所以,原来的生产厂房改成了一个个工作室,还有大师级的紫砂艺术馆,因为这个窗口好,目前紫砂一厂的各工作室的作品,其档次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工作室要高很多,不仅仅是表现在壶的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在一些光环上……
  亘古不息的前墅龙窑。宜兴丁蜀镇前墅古龙窑,始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一座活龙窑。古龙窑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周围都是普通的人家,该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成,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大长龙,所以称为龙窑。以前是紫砂作品最后烧成的地方,也是小孩玩耍的地方,现在是国家级的文物了,除了烧窑,一般都是锁着的,虽然不能入内,但也不会掩饰其在爱壶人心目中的光辉形象。龙头在下,龙尾在上,呈32度斜角,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非常节能的,有时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尾又可以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和加热。据说,国内目前仅仅剩下二座还在烧制陶瓷制品的明代古窑,一处是在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外一处就是宜兴前墅的古龙窑了。
其他文献
摘要:贵州省依据资源禀赋和扶贫工作实践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建立了多个旅游扶贫项目,比较典型的社区参与分配模式包括“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天龙模式、社区居民为主导“工分制”分配的郎德模式、政府主导分配的西江苗寨模式。贵州省旅游扶贫项目多为政府主导,有研究发现部分项目除统计意义外实际中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并不大,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从市场主导、提高贫困人口参与能
期刊
在这个传统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美丽中国》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向所有支持和关爱我们的所有客户和读者朋友们表示感谢并带去我们节日的提前问候。祝亲爱的朋友们事业蒸蒸日上、生活幸福美满。  回首2014年我们一直在努力!面对2015年,我们将继续努力,用心做人,专心做事。我们有信心使《美丽中国》在2015年取得更大的辉煌!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倍感责任
期刊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专注于健康厨房电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上市公司,产品涵盖豆浆机、电压力煲、面条机、电磁炉、料理机、榨汁机、电饭煲、家用净水设备等系列五百多个型号。据中怡康数据统计,九阳多个产品名列行业前茅,其中豆浆机市场占有率超过70%,行业排名第一;料理机、榨汁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越国际知名品牌飞利浦,位列行业第一。  九阳一直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
期刊
摘要:大学科技园是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的典型模式,其创建和发展必须符合收益大于成本的制度变迁原则。大学科技园政产学研合作可以优势互补、整合资源、促进高新技术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壮大也受到正式制度的制约,以及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等。文章对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进行剖析,以期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制度;大学科技园;需求;供给  
期刊
摘要:受汽车4S店运营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启发,联想到房地产业在国内飞速发展但是目前没有定期的建筑全方位检查、保养、维修的服务,由此构想出建立一项“建筑的4S服务”,为房屋提供生命周期内全方位的检查、保养、维修三项服务。“建筑的4S服务”体系建立在现今物业管理的基础上,是物业管理的转型趋势,有一套更加完善的房屋检查、保养、维修的体系,其更重要的意义是推动物业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能够为业主提供更上
期刊
摘要:中国的志愿文化,既融合体现了传统文化,还吸取借鉴了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融合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结晶,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对社会这个机体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志愿文化就像是营养丰富的菜肴,使志愿从少数人、特别时间段才能享用的山珍海味变成处处可见、时时可得的家常便饭,才能更好地滋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成长发展。志愿文化的发展深层力量在民众中,促进志愿文化的发展必须使志愿文化为民众所理解、接受和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运用、21世纪大学生群体变化及心理需求的多样性等因素对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目前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现状,文章通过广泛的调查,对高校文科教师已经具备的技术能力、能力需求及最理想的培训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信息化;教师;技术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
期刊
摘要:行动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的局限,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切入点,是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模式,为提高X连锁超市收银员的绩效,文章运用行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以秦皇岛X连锁超市1号店为研究对象,通过工时测量的方法对超市收银员进行了基于工作量的科学排班,更好地满足了超市高峰期需求,收银员的工作量更为饱和,证明了行动学习法在降低超市人力成本、提升收银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河北太行山区水库下游13条河流重点河段生态现状的普查和对滹沱河典型河段的重点调查,发现了目前水库下游河道普遍存在河道断流、平原荒漠化、补排关系发生变化、“沙龙”肆虐和众多水生物种消失的五个生态恶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揭示了造成河道生态恶化的原因,主要为气候变异、干旱频发、筑坝建库、破坏河床、污水排放和执法不力。  关键词:水库下游河道;生态恶化特征;成因分析  一、引言  20世
期刊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瑶里就位于白居易诗词中的“浮梁”县境内,距离古代四大名镇之一的景德镇51公里处,自古是徽州大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宋、元、明时期制瓷业相当发达。瑶里古名“窑里”,后因烧出来的瓷器“白如玉”才改名为“瑶里”,寓意“美丽”的地方。瑶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西汉常沙王吴芮、南宋开国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员外侍郎吴从至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和邻里。  瑶里还是当年电影《闪闪的红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