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塑造”人类生活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471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主设计师诺曼·福斯特,这位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建筑设计大师之一,20多年来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留下了一系列经典杰作。在荣获2008年中国政府“友谊奖”之际,大师福斯特就自己在中国的建筑设计等,与本刊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国际人才交流》:1979年,您赢得香港汇丰银行新总部大楼的设计,并以开创性的内部空间设计使其成为经典建筑,当时是否想到过日后会在中国承接类似机场这样的设计项目?
  福斯特:没有。有些事情是我们永远想象不到的。设计规模如此之大的新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难度很大。北京机场T3航站楼比伦敦希思罗机场1、2、3、4、5号航站楼相加的总面积还要大出17%,机场的大部分设施都集中在一个包纳一切的大屋顶之下。而且,它在如此短暂的工期内、以最高质量标准完工。
  不妨来跟20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汇丰银行建筑项目作一个有趣的比较。那个时候,建筑所用的一切都从欧洲和美国进口;而20年之后,这一全世界最大的建筑、最先进的机场,实际上完全是中国制造,而且在质量和精细复杂方面均达到了(当今世界)最高水准。
  北京机场的设计得益于我们设计久事公司总部大楼的经验,这座40层高的大厦坐落在上海,是我们在1995年至2001年间设计和建造的。它也是(改革开放后)由西方建筑师为本地客户设计的第一座重要的现代建筑,并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与当地密切合作。这一项目为可持续发展创立了一种新的机制,而且这一机制在北京机场项目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国际人才交流》:香港国际机场已成为您的一个经典设计作品。机场投入使用后,曾入选世界最受欢迎的机场之一。有不少人甚至专门坐地铁去看香港机场,而不是为了坐飞机。机场建设从1993年到1997年期间,正处在香港即将回归中国的过程中,这项工程想必会遇到诸多困难,您是如何处理政治以及其他相关原因所带来的这些困难的?
  福斯特: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个人觉得,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过渡十分平稳,它看起来更像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救生索,每个人都从中受益。
  作为一个设计师,可以说,我们早年为位于斯坦斯梯德的伦敦第三机场的设计经验,为香港国际机场的成功设计提供了可能。当时,我们完全颠覆了国际航站楼顶部的建筑传统,将机械服务设施统统设置于地下,如此一来,屋顶得到解脱,可以吸纳自然光——沐浴阳光和云彩带来的诗意,与之相伴的还有低能耗,并形成可持续机制的基础。这种模式从那以后一直被全世界的机场规划者和建筑师所采纳——当然,我們自己也使之不断完善,新的北京机场就是其最新的、独特的表现。值得珍视铭记的是,在2008年2月(北京国际机场)竣工之前,香港国际机场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而且在对旅客一轮又一轮的民意调查中,被评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机场。
  《国际人才交流》:在中国内地,上海久事公司总部大楼是您设计的第一个建筑,也是上海首座由西方设计师设计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现代建筑。您怎么看您与内地的第一次合作,印象深刻吗?
  福斯特:如果把北京和上海的经验加在一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太多了。正因为如此,我总是带着妻子及家人多次来访。当然,近年来我更多的是为机场项目来回跑,不过也与对北京的热爱分不开。回到你的问题,中国给我留下什么样的深刻印象。首先是一个国家把握大局的能力。北京新机场不单单是一个建筑,更是基础设施的重大投资,这对城市的未来和文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认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掌握了主动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其他地方对类似关键问题所表现出的优柔寡断、官僚主义和拖延。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当地产业和建筑工人的快速、优质的技术能力。对欧洲能否完成北京机场那种倾斜的雪茄形圆柱建筑,我持怀疑态度。
  与很多来访者一样,我也被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无穷无尽的能量所吸引和感动。
  《国际人才交流》:北京首都国际机场5号航站楼投资规模为270亿元,能否告诉我们在这4年多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您是怎么工作的?您怎么评价这一作品?
  福斯特:让我来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有难度——所谓当局者迷,最好是留给顾客——那些穿梭于机场的旅客以及在机场的工作人员——这些旁观者,来评价它的功用。当然,我将认真对待评论家的观点,他们总是非常慷慨地给予赞扬。
  新机场已于2008年2月开始运营。我记得从2007年11月开始了无休止的演练,成千上万的“旅客”考验着行李系统,又挤进机场内部捷运列车。显然所有这些艰苦的准备工作都得到了回报,新机场即使面对奥运期间独特的压力和客流量,依然实现了平稳高效的运转。
  在精神和功用两个层面上,新机场的空间设计完全达到了我们的预期——这是我们与客户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共同愿景。最重要的是,机场是通向中国一扇意义深远的大门,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枢纽和国内枢纽。
  在后勤保障方面,新机场建设打破了所有的时间纪录。2003年11月中旬,我们获得授权。当月月底,我们在伦敦调遣38人,在北京设立11个人的办事处—一所有这些都在两周之内完成。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就提交了合同图纸,这使工程于2004年3月顺利开工。在施工高峰期,工地上共有50000工人在忙碌——协调管理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壮举。经过短短4年多的努力,一个长3.75公里、面积130万平方米、年容纳旅客量达6000万人次的新机场竣工并投入运营。
  机场设计的可持续性一般不太容易为人所觉察到。在环保方面,新机场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建筑之一,它采纳了一系列被动式(太阳能)设计理念,如东南朝向的天窗可以最大限度吸收初升旭日的热能,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可以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降至最低。T3航站楼虽然体形庞大,相当于5个或6个以传统方式设计的航站楼,但相比五六个航站楼,它算得上是一种紧凑且节能的形态。
  《国际人才交流》:在过去的40年中,您的设计团队从最初的4人小组发展到现在的1250人,分布在50个国家,说40种语言,您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管理整个团队的?您如何展望福斯特北京办事处的前景?
  福斯特:建筑本质上属于协作性很强的项目,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工作方式与我40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尽管电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但是我仍然手工画素描、绘图;建模在我们公司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并由设计师和专业建模人员共同完成。具有创造性的是,今天我们工作的规模在40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但当年激发我们的许多问题,今天仍贯穿于我们的工作,如可持续性问题。可见,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转变,即从单独一个设计所发展为遍及全球的卫星/无线办公网络,高度机动的团队可以将各地的技能融合到一起。建筑项目始终是各方能量的 汇聚——不管是极小的核心设计小组,还是遍布世界各大洲的名副其實的设计队伍。我们在中国的经验对所有参与方都有益处。我希望我们的北京办事处越来越繁荣。
  《国际人才交流》:您曾经说过,建筑不是建筑师的个人创造,同时也是与业主、建筑者密切合作的结晶。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同时还必须是一个沟通、谈判、协调的高手,在您的数十年经历中,您在这方面遇到过困惑吗?
  福斯特:我坚信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它与生活质量和效益创造息息相关。建筑始终反映人类的需求——需求越明了,最终结果越好。但是,根据我以往的观察,建筑设计师并没有权力指挥别人做什么——只有客户,不论他们是公共机构还是投资者,才有那个特权。这也给建筑设计师在沟通和倡导能力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责任。
  《国际人才交流》:北京的一些现代建筑,甚至城市规划,招来不少的批评,您怎么看待?
  福斯特: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北京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地方。它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又渴望变革,有强烈的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其奥秘在于积极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在采取哪一种城市模式方面,我认为中国,与快速城市化的任何国家一样,正处在一个非常有趣的十字路口。是北美模式,完全依赖于汽车、城市不断扩张和永无尽头的高速公路?还是紧凑型城市的欧洲模式,在享有汽车的同时,积极倡导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哪一种有可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模式?由于城市密度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重要关联,这种选择至关重要。我们目前正在建造的阿布扎比Masdar项目,将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零废弃物的城市,这也表明,移动性和可持续性的需求,能够找到平衡。
  《国际人才交流》:能否给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作一个评价,中国应该怎样来培养自己的国际化建筑设计师?
  福斯特:中国的建筑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很不一样。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可以做”的感觉,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协调水平。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决策非常迅速。中国有许多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我们有幸能与他们中的佼佼者一起工作并分享经验。我确信,通过中国新生代的建筑人才,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我们将能够看到类似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人才交流》:1994年,你荣获了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金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你引用丘吉尔的话:“我们塑造了房子,反过来,这些房子又塑造了我们”,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后半句话?
  福斯特:同一格言揭示一个真理——建筑确实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我只想补充一点新的要求,那就是设计应是全面的——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决策与对个体建筑物的决策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城市生活。
其他文献
加筋土挡墙是一种利用土工合成材料与填料共同作用稳定路堤边坡的一种挡护结构,具有占地少、结构稳定、形式美观等特点。但是这种结构对填料要求严格,填料一般应为均质的土质
台北县新店市位于台北市近郊,附近土地原皆为住宅及农业用地,为配合捷运系统之开发,于新店溪畔设置约90 000 m2捷运淡水—新店线机厂用地。政府部门为促进机厂周遭土地更有效
周凯旋有着从普通公司职员到上亿身价女富豪的传奇经历,而完成这个跨越的,在于她出众的能力,也在于她爽朗的性格。她依靠自己的头脑起步,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赏识,用这些资源,她铺就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她有独立的思维,同时又有超强的沟通协作能力,她有积极而又淡然的态度,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她,只能说:魅力    周凯旋:李嘉诚基金会董事  周凯旋是原TOM公司第二大股东,TOM私有化之后退出。创办周凯旋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