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粤剧创新里的新青年力量以及当代粤剧艺术发展规律的初探]
摘要:粤剧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的其中一种,由于它是产生在广东,一开始是在广州和佛山一带兴起的,所以被称为粤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粤剧已经广为流传,不仅流行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还随着粤籍侨民流散各地而传播到了国外,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的眼球,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并将其称为“南国红豆”,于2009年被选入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地方剧种。然而粤剧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着“二忧”:一是现艺术人才整体素质的逐年下降,二是艺术观念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因此我想通过此论文报告浅谈“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创新里的青年力量和当代粤剧艺术发展的规律,结合两者来讨论其剧种传统的继承和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现状;青年力量;发展规律;传统继承
研究此论文其研究意义是为了弘扬当今社会日渐退出社会舞台的粤剧艺术表演和粤剧艺术作品,加强粤剧创新中青少年的培养与传承,结合粤剧的发展规律和粤剧创新青年的传承推进创新粤剧的发展,得到国内外艺术的普及和认可,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粤剧民间文化更是在学校以及生活中传开,民族民间文化重放异彩,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所以我认为本创新课题――粤剧创新里的新青年力量以及当代粤剧艺术发展规律的初探进行研究,这对广东省乃至岭南地区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粤剧发展背景
粤剧最初是在佛山兴起的,早期粤剧出演大多在戏棚内,戏棚内安放着各种神像和神坛,由此来敬奉神明,在建国的初期,粤剧的发展不管在艺术上和历史上都得到了全面的变革和更新,在这时期也培养出了许多的新生艺人,并创立了广东粤剧学院,粤剧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元朝以前,粤剧是由民间的齐言民歌的形式而兴起的,它的演唱方式和说词都是很贴近民生的,齐言民歌的演唱形式和说词韵律发展到中古时代,在这个时期,演唱和说词达到了辉煌时期,随后形成了新一代――唐诗。当然,现在的粤剧很多剧目都是根据当时的杂剧流传改编而来的,有些粤剧情节和杂剧的情节内容基本一样,像这样经典的作品有很多,例如《窦娥冤》、《倩女幽魂》等经久不衰的作品。在清朝末年间,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戏曲改良的方式掀起又一波浪潮,时隔不久,许多反映时弊的剧目作品戏曲相继的出现,例如:梁启超的经典作品:《班定远平西域》等。在这些新编的剧本中,有些是由粤剧老艺术改编而成的,他们富有舞台经验,对粤剧的理解也是更加的深厚,在粵剧的道路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粤剧创新里的新青年力量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一直走在粤剧的创新路上。“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内,广东粤剧院一直在粤剧的创新上不断下功夫,推出了《梦·红船》、《白蛇传·情》等一系列创新剧目。1997年,结束了6年戏剧学习的曾小敏被招进广东粤剧院,成为粤剧院一团的演员。7年间,在不断的摸索和练习中,曾小敏渐渐找到了感觉,演技日趋成熟,演艺道路的转折点亦随之出现。2004年,广东粤剧院筹划在原本两个剧团的基础上成立青年团,致力培养粤剧青年演员并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开放思想为粤剧创新注入活力。青年团平均年龄22岁,是粤剧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年轻的曾小敏担任起副团长的职位。
(一)创新:从传统的剧目开始
青年团的成立为粤剧人才的延续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粤剧创新开拓出了新的可能。“现在整个剧院60%-70%的人员都是年轻人,这样的年龄层次让整个剧院更有活力。大家想法很多,也敢于打破常规。粤剧跟京剧和昆曲等戏剧形式相比,更加包容并且敢于打破常规,这跟广东省包容的文化氛围是一致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延续粤剧的发展,将粤剧更好地融入现代文化中去。
(二)播种:年轻人撑台脚
作为岭南文化的结晶之一,2006年5月,粤剧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粤剧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喜的是粤剧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粤剧的保护和传播势必得到加强;忧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条件之一就是“处于濒危状态”,这说明粤剧的传承和延续出现了问题。
粤剧观众出现老龄化趋势是问题之一,如今的年轻人对粤剧了解十分有限。10年过去了,这仍是粤剧致力解决的难点。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伟时在粤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强调,要尽快改变粤剧观众多为老年人的局面,多培养年轻观众。为此,广东粤剧院开启了长达数年的“粤剧校园行”系列活动。现在的 “粤剧校园行”活动针对的不仅是大学生,还包括中小学生。
三、当代粤剧艺术发展规律的初探
(一)唱腔结构特点
粤剧唱腔音乐是中国戏曲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唱腔音乐,粤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外地班、本地班和粤剧,唱腔音乐的演唱技巧融入了弋阳腔、秦腔、昆腔和广东本地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种唱腔音乐—“广腔”。混合了很多不同的声腔,早期的粤剧是南北曲相互吸收和交流,直到梆腔和黄腔的结合,这种情况也都还一直保留着,融入了唱、念、坐、打等特色表演形式。
在民国初期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到来,广东粤剧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一时期粤剧又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转变形成了“官话白话并存”的演唱形式,因为白话的声调相对普通话声调要低沉些,这使得在粤剧唱腔中有浑厚的中声区这么一个好处,引起了唱腔的发声和行腔的重大变化,以往的男声声部都是用的假声唱法,如今都改用浑厚的真声,也称之为“平喉”,唱词也改编的更加的口语化,并且把一些唱腔适当的改编压缩的更加精炼和流畅、优美,很快也就获得的广大民众的热烈反响。
粤剧唱腔音乐的发展慢慢走向辉煌,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吸收民族音乐和世界各地方的戏曲精华,紧紧地和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曲艺精华和唱腔音乐。 (二)粤剧传统的继承和保护
随着现在社会对音乐的不断更新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对传统音乐的艺术概念也比较模糊,都追求流行的音乐元素和听觉上的一种刺激,粤剧这种经典戏剧逐渐的被人们淡出视线,但这其中的因素也包括粤剧的观念老化,没有引入新的机制,表演形式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也比较的单一,缺乏更新手段,这些问题使粤剧的发展日益紧张,对于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加强对粤剧老艺人的保护
组织一些老艺人的徒弟把他们的经典表演录制成光碟供后人参考,并把这些宝贵的资料珍藏于各地的图书馆和文物博物馆。
2.加强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职能
把粤剧引入中小学音乐课程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学生去体会不一样的知识。
3.加强对粤剧新人的培养
引导更多新青年对粤剧的了解,加入更多新的元素使粤剧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改变传统方式,采取多样性形式。
四、结语
粤剧在这期间的变化不管是剧目内容、唱腔特点还是表演艺术方面上都各有不同,也添加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在其中,粤剧的剧目内容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情节,然而目前粤剧中新青年的发展更是对粤剧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发展新青年的创新力量,首先就从教育着手,从实践着手,培养青少年对于粤剧的兴趣和爱好,增加对粤剧的喜爱程度从而才能使得粤剧更长远的持久发展,新青年的思维独特,他们在创新方面尤为突出,这对粤剧的创新也是有更为深入的研究。然而讲到粤剧创新里的新青年力量,那自然也离不开粤剧的传承和保护,粤剧的艺术发展规律一直都是世人研究讨论的一个话题,弘扬粤剧文化和发展粤剧文化,正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肖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粤剧申遗[J].南国红豆,2006(05):47-49.
[2]刘亚平.粤剧:传统文化在困境中突围[J].同舟共进,2007(06):12-15.
[3]孔焕珍.关于粤剧的现状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05):188.
[4]寧宗一.戏曲艺术:不断地探寻新形式——戏剧反思录之二[J].南开学报,2001(06):38-41.
[5]郭英伟,崔颂明,象小明.植根本土 与时俱进——浅谈广州地区粤剧的现状和发展[J].南国红豆,2007(06):38-39.
[6]李日星.粤剧改革的现代选择与粤剧化发展[J].南国红豆,2005(03):19-26.
[7]余勇.粤剧源流初探[J].船山学刊.2005(01):141-143.
摘要:粤剧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的其中一种,由于它是产生在广东,一开始是在广州和佛山一带兴起的,所以被称为粤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粤剧已经广为流传,不仅流行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还随着粤籍侨民流散各地而传播到了国外,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的眼球,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并将其称为“南国红豆”,于2009年被选入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地方剧种。然而粤剧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着“二忧”:一是现艺术人才整体素质的逐年下降,二是艺术观念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因此我想通过此论文报告浅谈“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创新里的青年力量和当代粤剧艺术发展的规律,结合两者来讨论其剧种传统的继承和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现状;青年力量;发展规律;传统继承
研究此论文其研究意义是为了弘扬当今社会日渐退出社会舞台的粤剧艺术表演和粤剧艺术作品,加强粤剧创新中青少年的培养与传承,结合粤剧的发展规律和粤剧创新青年的传承推进创新粤剧的发展,得到国内外艺术的普及和认可,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粤剧民间文化更是在学校以及生活中传开,民族民间文化重放异彩,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所以我认为本创新课题――粤剧创新里的新青年力量以及当代粤剧艺术发展规律的初探进行研究,这对广东省乃至岭南地区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粤剧发展背景
粤剧最初是在佛山兴起的,早期粤剧出演大多在戏棚内,戏棚内安放着各种神像和神坛,由此来敬奉神明,在建国的初期,粤剧的发展不管在艺术上和历史上都得到了全面的变革和更新,在这时期也培养出了许多的新生艺人,并创立了广东粤剧学院,粤剧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元朝以前,粤剧是由民间的齐言民歌的形式而兴起的,它的演唱方式和说词都是很贴近民生的,齐言民歌的演唱形式和说词韵律发展到中古时代,在这个时期,演唱和说词达到了辉煌时期,随后形成了新一代――唐诗。当然,现在的粤剧很多剧目都是根据当时的杂剧流传改编而来的,有些粤剧情节和杂剧的情节内容基本一样,像这样经典的作品有很多,例如《窦娥冤》、《倩女幽魂》等经久不衰的作品。在清朝末年间,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戏曲改良的方式掀起又一波浪潮,时隔不久,许多反映时弊的剧目作品戏曲相继的出现,例如:梁启超的经典作品:《班定远平西域》等。在这些新编的剧本中,有些是由粤剧老艺术改编而成的,他们富有舞台经验,对粤剧的理解也是更加的深厚,在粵剧的道路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粤剧创新里的新青年力量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一直走在粤剧的创新路上。“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内,广东粤剧院一直在粤剧的创新上不断下功夫,推出了《梦·红船》、《白蛇传·情》等一系列创新剧目。1997年,结束了6年戏剧学习的曾小敏被招进广东粤剧院,成为粤剧院一团的演员。7年间,在不断的摸索和练习中,曾小敏渐渐找到了感觉,演技日趋成熟,演艺道路的转折点亦随之出现。2004年,广东粤剧院筹划在原本两个剧团的基础上成立青年团,致力培养粤剧青年演员并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开放思想为粤剧创新注入活力。青年团平均年龄22岁,是粤剧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年轻的曾小敏担任起副团长的职位。
(一)创新:从传统的剧目开始
青年团的成立为粤剧人才的延续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粤剧创新开拓出了新的可能。“现在整个剧院60%-70%的人员都是年轻人,这样的年龄层次让整个剧院更有活力。大家想法很多,也敢于打破常规。粤剧跟京剧和昆曲等戏剧形式相比,更加包容并且敢于打破常规,这跟广东省包容的文化氛围是一致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延续粤剧的发展,将粤剧更好地融入现代文化中去。
(二)播种:年轻人撑台脚
作为岭南文化的结晶之一,2006年5月,粤剧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粤剧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喜的是粤剧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粤剧的保护和传播势必得到加强;忧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条件之一就是“处于濒危状态”,这说明粤剧的传承和延续出现了问题。
粤剧观众出现老龄化趋势是问题之一,如今的年轻人对粤剧了解十分有限。10年过去了,这仍是粤剧致力解决的难点。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伟时在粤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强调,要尽快改变粤剧观众多为老年人的局面,多培养年轻观众。为此,广东粤剧院开启了长达数年的“粤剧校园行”系列活动。现在的 “粤剧校园行”活动针对的不仅是大学生,还包括中小学生。
三、当代粤剧艺术发展规律的初探
(一)唱腔结构特点
粤剧唱腔音乐是中国戏曲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唱腔音乐,粤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外地班、本地班和粤剧,唱腔音乐的演唱技巧融入了弋阳腔、秦腔、昆腔和广东本地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种唱腔音乐—“广腔”。混合了很多不同的声腔,早期的粤剧是南北曲相互吸收和交流,直到梆腔和黄腔的结合,这种情况也都还一直保留着,融入了唱、念、坐、打等特色表演形式。
在民国初期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到来,广东粤剧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一时期粤剧又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转变形成了“官话白话并存”的演唱形式,因为白话的声调相对普通话声调要低沉些,这使得在粤剧唱腔中有浑厚的中声区这么一个好处,引起了唱腔的发声和行腔的重大变化,以往的男声声部都是用的假声唱法,如今都改用浑厚的真声,也称之为“平喉”,唱词也改编的更加的口语化,并且把一些唱腔适当的改编压缩的更加精炼和流畅、优美,很快也就获得的广大民众的热烈反响。
粤剧唱腔音乐的发展慢慢走向辉煌,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吸收民族音乐和世界各地方的戏曲精华,紧紧地和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曲艺精华和唱腔音乐。 (二)粤剧传统的继承和保护
随着现在社会对音乐的不断更新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对传统音乐的艺术概念也比较模糊,都追求流行的音乐元素和听觉上的一种刺激,粤剧这种经典戏剧逐渐的被人们淡出视线,但这其中的因素也包括粤剧的观念老化,没有引入新的机制,表演形式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也比较的单一,缺乏更新手段,这些问题使粤剧的发展日益紧张,对于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加强对粤剧老艺人的保护
组织一些老艺人的徒弟把他们的经典表演录制成光碟供后人参考,并把这些宝贵的资料珍藏于各地的图书馆和文物博物馆。
2.加强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职能
把粤剧引入中小学音乐课程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学生去体会不一样的知识。
3.加强对粤剧新人的培养
引导更多新青年对粤剧的了解,加入更多新的元素使粤剧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改变传统方式,采取多样性形式。
四、结语
粤剧在这期间的变化不管是剧目内容、唱腔特点还是表演艺术方面上都各有不同,也添加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在其中,粤剧的剧目内容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情节,然而目前粤剧中新青年的发展更是对粤剧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发展新青年的创新力量,首先就从教育着手,从实践着手,培养青少年对于粤剧的兴趣和爱好,增加对粤剧的喜爱程度从而才能使得粤剧更长远的持久发展,新青年的思维独特,他们在创新方面尤为突出,这对粤剧的创新也是有更为深入的研究。然而讲到粤剧创新里的新青年力量,那自然也离不开粤剧的传承和保护,粤剧的艺术发展规律一直都是世人研究讨论的一个话题,弘扬粤剧文化和发展粤剧文化,正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肖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粤剧申遗[J].南国红豆,2006(05):47-49.
[2]刘亚平.粤剧:传统文化在困境中突围[J].同舟共进,2007(06):12-15.
[3]孔焕珍.关于粤剧的现状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05):188.
[4]寧宗一.戏曲艺术:不断地探寻新形式——戏剧反思录之二[J].南开学报,2001(06):38-41.
[5]郭英伟,崔颂明,象小明.植根本土 与时俱进——浅谈广州地区粤剧的现状和发展[J].南国红豆,2007(06):38-39.
[6]李日星.粤剧改革的现代选择与粤剧化发展[J].南国红豆,2005(03):19-26.
[7]余勇.粤剧源流初探[J].船山学刊.2005(01):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