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领导力培训领域的世界级权威,曾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管理培训师排行榜中,戈德史密斯名列前五名;在美国《人力资源》杂志的评选中,他当选为“世界顶级人力资源咨询师”。名列美国管理协会最近评选的“对过去80年的管理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50位卓越思想家和商业领袖”和《华尔街日报》的“十大高级管理教育家”。
如果有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些人或有些事不期而至,出乎意料地让我们睁大眼睛看清自己的毛病,帮我们斩断内心深处的几缕妄想。这种好事不会经常光临,而且最初会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一旦有这样的好事,我们要庆幸自己真幸运。
心理学家用各种试验图示向我们解释我们自身。其中最有趣的一种叫“乔哈里之窗”——由四块玻璃构成的网格,把自我意识分为别人了解我们、不了解我们,我们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四个区。(尽管“乔哈里之窗”这个名称听起来有点怪,却是由“乔”和“哈里”两个确实存在的单词组成。)
按照这种排列,别人对我们的了解是公共资讯;我们自己了解,而别人不了解的是隐秘资讯。双方都不了解的,就真的无人知晓了,因此不是能讲得明白的。
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是这张图表中别人知道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的内容。之所以让我着迷,是因为曝光这些盲点常会让人如梦方醒、豁然开朗,从而人生之路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对这些发现我早有体会,但印象最深的是28岁那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期间的一次经历。回想那时,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自由恋爱、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风靡一时。我那时自认为比周围人更深刻,甚至还透着点忧郁气质。相信自己已经满怀激情地潜心于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和探究生命真义等诸如此类有意义的事了。
那时我在小班上课,老师是博学睿智、阅历丰富的坦南鲍姆博士(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学家,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的提出者。——编者注),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整个心理学界都广受尊崇。他发明了“敏感性训练”这个术语,并发表过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论文。他是我的偶像。
坦南鲍姆鼓励我们在课堂上讨论感兴趣的任何话题。我把这种自由当成了一种特权,便肆无忌惮地批评洛杉矶人浅薄无知、唯利是图。我连续三周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抨击洛杉矶人的愚昧无知。
我说:“他们只关心怎样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完全不懂什么才是生命中最深刻、最重要的东西。”
听完这番喋喋不休的说辞,坦南鲍姆问:“马歇尔,你在和谁说话?”
“当然是组里的每个人。”我说,不明白他的质问将把谈话引向何处。
“我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了,你每次讲话只针对一个人,似乎只关注这个人的反应。这个人是谁?”
沉思片刻,我答道:“是你。”
“说得好——是我。”他接着说:“教室里还有其他12 个人呢。为什么对他们都视而不见?
既然已经自掘了坟墓,索性就再挖深点儿。我说:“坦南鲍姆博士,我想你应该明白我所说的真正含义。我想你应该明白,总是想方设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真的很愚蠢。我相信对于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你有更深刻的理解。”
“马歇尔,你过去三周的一些努力可能会给我留下好印象吗?”
很明显,坦南鲍姆博士没有领会我的意思,这让我大吃一惊。我说:“当然不能,因为你根本就没懂我说的话。坦率地讲,你完全没有理解我的观点。你不能理解我,我真失望。”
他凝视我片刻,捋了捋胡子说:“不,我想我理解了。”
我又环顾其他12个人,他们分明在想:“是的,我们也理解。”
每当想起当初自己幼稚可笑的观点,还会感到无地自容。但是我需要这种别人主动提供的、令我难堪的反馈,以看清世人到底是怎么看我的,这样才会变得更好。
如果能停一停,去听一听、想一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可以对理想中的自我和展现在世人眼中的自我进行比较,然后努力缩小我们追求的价值和实际言行之间的差距。
尽管坦南鲍姆已经离我们而去,我还是要说声:“谢谢你,坦南鲍姆博士。”
如果有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些人或有些事不期而至,出乎意料地让我们睁大眼睛看清自己的毛病,帮我们斩断内心深处的几缕妄想。这种好事不会经常光临,而且最初会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一旦有这样的好事,我们要庆幸自己真幸运。
心理学家用各种试验图示向我们解释我们自身。其中最有趣的一种叫“乔哈里之窗”——由四块玻璃构成的网格,把自我意识分为别人了解我们、不了解我们,我们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四个区。(尽管“乔哈里之窗”这个名称听起来有点怪,却是由“乔”和“哈里”两个确实存在的单词组成。)
按照这种排列,别人对我们的了解是公共资讯;我们自己了解,而别人不了解的是隐秘资讯。双方都不了解的,就真的无人知晓了,因此不是能讲得明白的。
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是这张图表中别人知道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的内容。之所以让我着迷,是因为曝光这些盲点常会让人如梦方醒、豁然开朗,从而人生之路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对这些发现我早有体会,但印象最深的是28岁那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期间的一次经历。回想那时,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自由恋爱、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风靡一时。我那时自认为比周围人更深刻,甚至还透着点忧郁气质。相信自己已经满怀激情地潜心于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和探究生命真义等诸如此类有意义的事了。
那时我在小班上课,老师是博学睿智、阅历丰富的坦南鲍姆博士(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学家,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的提出者。——编者注),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整个心理学界都广受尊崇。他发明了“敏感性训练”这个术语,并发表过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论文。他是我的偶像。
坦南鲍姆鼓励我们在课堂上讨论感兴趣的任何话题。我把这种自由当成了一种特权,便肆无忌惮地批评洛杉矶人浅薄无知、唯利是图。我连续三周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抨击洛杉矶人的愚昧无知。
我说:“他们只关心怎样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完全不懂什么才是生命中最深刻、最重要的东西。”
听完这番喋喋不休的说辞,坦南鲍姆问:“马歇尔,你在和谁说话?”
“当然是组里的每个人。”我说,不明白他的质问将把谈话引向何处。
“我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了,你每次讲话只针对一个人,似乎只关注这个人的反应。这个人是谁?”
沉思片刻,我答道:“是你。”
“说得好——是我。”他接着说:“教室里还有其他12 个人呢。为什么对他们都视而不见?
既然已经自掘了坟墓,索性就再挖深点儿。我说:“坦南鲍姆博士,我想你应该明白我所说的真正含义。我想你应该明白,总是想方设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真的很愚蠢。我相信对于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你有更深刻的理解。”
“马歇尔,你过去三周的一些努力可能会给我留下好印象吗?”
很明显,坦南鲍姆博士没有领会我的意思,这让我大吃一惊。我说:“当然不能,因为你根本就没懂我说的话。坦率地讲,你完全没有理解我的观点。你不能理解我,我真失望。”
他凝视我片刻,捋了捋胡子说:“不,我想我理解了。”
我又环顾其他12个人,他们分明在想:“是的,我们也理解。”
每当想起当初自己幼稚可笑的观点,还会感到无地自容。但是我需要这种别人主动提供的、令我难堪的反馈,以看清世人到底是怎么看我的,这样才会变得更好。
如果能停一停,去听一听、想一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可以对理想中的自我和展现在世人眼中的自我进行比较,然后努力缩小我们追求的价值和实际言行之间的差距。
尽管坦南鲍姆已经离我们而去,我还是要说声:“谢谢你,坦南鲍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