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20例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是由于婴儿期维生素K缺乏所致,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20例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早产儿3例,足月儿17例,年龄14天~3个月,29天~3个月者居多;母乳喂养16例、人工喂养4例(其中奶粉喂养2例、牛奶喂养2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服用抗生素治疗时间>3天者10例,出生后未补充维生素K1 18例;全部患儿母亲孕期未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发病至就诊时间3小时~4天。
  临床表现:患儿均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惊厥、呕吐、精神差、嗜睡或昏迷、前囟饱满或紧张、四肢肌张力增高、面色苍白,全部病例均有注射部位渗血不止、无外伤史。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32~59g/L者2例、60~90g/L者6例、90~120g/L者12例;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结果示均有颅内出血,其中硬膜下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实质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3例、小脑出血1例。行腰穿检查8例,表现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4例,其中可见大量陈旧性红细胞。
  治疗方法及转归:全部患儿确诊后,均予维生素K110mg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3~5天;止血敏0.125~0.25g/日静脉注射,1~2次/日;维生素c0.5~1.0g/日静脉滴注,1次/日。对颅内压明显增高、惊厥者予20%甘露醇0.25~0.5g/kg,每4~6小时1次,快速静滴;2~3天后逐渐减量至停止。
  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予止痉、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不能进食者予鼻饲或静滴氨基酸、脂肪乳以增加机体的能量供应。所有病人在入院后前3天予流量为2~4L/分的面罩吸氧;有惊厥者加服鲁米那。经以上治疗,本组20例患儿中,痊愈12例、好转4例、死亡2例、转院和放弃各1例。住院时间3周~36天。出院后1~6月随诊16例,有神经系统损害者10例。
  
  讨论
  
  病因: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颅内出血多见于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婴儿维生素K主要是从乳类中摄取和肠道细菌合成。但维生素K在人乳中含量仅为15μg/L,相当于牛奶中的1/4,奶粉在加工烹制过程中双歧杆菌大量破坏,所以母乳喂养儿及单纯奶粉喂养儿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本组20例患儿,母乳和奶粉喂养的18例,占90%,发病前用抗生素时间大于3天的患儿10例,占50%,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杀灭了肠道的细菌,导致维生素K合成障碍。同时,全部病例均未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母乳喂养儿、牛奶、奶粉喂养的婴儿、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婴儿要及时补充维生素K1,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临床特点:①生后1~2个月的单纯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儿;②突然出现惊厥、反复呕吐、嗜睡、精神差、尖叫等症状;③查体发现四肢肌张力增高、前囟紧张或隆起、呼吸不规则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有以上症状要考虑到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应及时行头颅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治疗特点:本组转院及放弃各1例,死亡2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4天,且入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在痊愈和好转的16例患者中,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小时~1天。由此可见。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者若能够早期得到诊断和治疗,则预后好。本病一旦确诊,要尽早补充维生素K1和降低颅内压,辅以防治感染、止痉、补液、输血等对症治疗。早期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神经系统致残程度,降低死亡率。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要领、防治原则及预后情况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以来外伤性脑梗死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诊疗过程。结果:手术8例,非手术治疗12例,呈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随诊半年,10例遗留轻度偏瘫、语言功能及智能障碍,8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此类病例儿童多见,头部有明显外伤史,病人多亚急性起病,伤后症状与体征较明显,往往与受伤轻重不成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5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4:1.15例均为不同程度发作性双上下肢及躯干软瘫,以下肢瘫痪更为常见,发作时血清钾均低于3.1mmol/L,15例FT3、FT4均升高,TSH均下降。结论:甲亢性周期性麻痹以青壮年男性多见,补钾后迅速缓解症状,积极有效的控制甲亢是预防周期性麻痹的关键。  关键词 甲状腺功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20例,采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矫正骨折畸形、减轻腕关节疼痛、改善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术后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截骨区旋转痛、冲击痛以及手腕部功能和负重情况有无改善等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7倒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85%。结论:改良S
期刊
吉妮环是一种新型无支架IUD,采用专用的放置器将IUD固定在子宫底的肌肉内,并悬吊于子宫腔内。自2003年试用于临床,并对60例人流术的自愿即时放置IUD者进行观察、随访,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60例受术者平均年龄24~37岁,均为已婚健康妇女,妊娠<10周,术前常规检查及妇科检查无手术禁忌证。术前签知情同意书。行负压吸宫术,确认已刮干净,子宫收缩好、出血不多,术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产科出血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长春地区10个县(市)、区,按国家统一要求,填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逐级上报长春市妇幼保健所。结果:2002~2006年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共96例。其中因产科出血死亡34例,占死亡的35.41%。而在产科出血死亡中,因产后宫缩乏力死亡的孕产妇22例;因家庭分娩死亡孕产妇2倒;因转院途中死亡孕产妇4例。结论:加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18例并评价疗效。结果:本组随访6~36个月,平均14.6个月,根据Otani分级方法评价疗效,优6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胸椎间盘突出 手术治疗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较大,易延误诊断,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通辽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1948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绝经后官腔出血的病理类型,分析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探讨诊治方法。方法:分析456例绝经后官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456例绝经后官腔出血病人中,非器质性病变61例,占12.15%:良性病变占77.14%:恶性病变占19.97%。患者年龄>60岁、流血距绝经时间>10年、子宫内膜厚度>7nma者,恶性肿恶瘤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是良性病变,年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产科DIC早期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对1995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6倒产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知产科DIC的主要诱发病因为妊高征、胎盘早剥、子宫收缩乏力、羊水栓塞等。及时祛除病因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肝素抗凝是阻止DIC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结论:早期诊断DIC是关键,及时祛除病因选择性应用小剂量肝素,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切除子宫是治疗DIC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疗效。方法: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和类型的不同,对2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分别实施抽吸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治疗。结果:治愈13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5例。14例进行了随访。有智能、语言、肌力障碍等脑损害后遗症者5例,完全康复者9例。结论:外科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维生素K1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