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温度,就是教育的温度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113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许多教育著作不同,林格的《教育的温度》并不是长篇大论,而是15年来的人生感悟与教育省思。行文看似随意,信手拈来,有的篇目甚至看上去还不能成文,但静水流深,自然天成,读时却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流淌。虽然指向教育,但很多篇目看似并不在谈教育,而是在谈做人。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度:怎样看待人生,怎样做人,决定着你能做怎样的教育。教育的温度,其根本是人性的温度。
  一、回归教育的原点看教育
  大道至简,对教育的理性回归,还是要回到最为根本的地方。教育的根在哪里?这是作者一直努力回答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成为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精神成人。这提醒我们,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发育与成长。要关注人的内心,强大孩子的内心,激活内在的力量。应试教育的不足,一是追求知识量上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内化;二是对学生内心的漠视,对知识的至上追求而置人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尤其是精神方面。因此培养的学生素养不高,视野狭窄,学生只是一味地盯死在一些外在的东西上面,所谓的成功就是一种统一的标准:升学名校,热衷、向往物质享受。不引导学生自省,不关注学生的精神发育,仅能培养贴着地面行走而不能仰望星空、没有大格局的人,这是教育对民族发展的失责。
  我们应看到,当下很多的社会问题虽不能归咎于教育,但确实与教育存在莫大关系。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精神生活的虚无……这些似乎都与知识教育无关,而与心灵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有关,与我们的教育长期缺乏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关注与引导有关。当人拥有了很多知识与技能,而在道德信仰方面出现问题时,内心的秩序混乱,对一切没有了敬畏之心时,人就会变得相当可怕。当下的中国,虽然我们在某些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整个国民的文明程度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文化软实力可能还与西方国家相差很远,远远不能引领物质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崛起最终还是依赖文化的崛起,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在于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林格说:“强和大,是两个坐标,强是横坐标,自信者强,大是纵坐标,自由曰大。也就是说,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建立自我,而自由是人的目的,自由者心胸阔大,可容纳无数知识和财富。”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正是在这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精神发育的滞后,决定了一个人不会有思想的自由。而以选拔为目的的教学,不断地打击许多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同时,知识至上的教育观也导致了知识本位的教育的失败,因为知识的获取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在人与人情感、精神的交流基础上发生的。教育的根本在于精神成人,根没有培育好,枝叶的生长必定会夭折。把技术看成第一,把知识摆在首位,而把教育之根本放在了无关重要的位置,这是教育失败的根源。
  与一些酷评家不同,林格并不是简单否定考试,关键的问题是怎么看待考试,怎么帮助学生考试。在林格看来,教学就是处理好人的生命与知识的五对关系:情感——让人与知识之间关系变得亲切;觉悟——让人与知识的关系灵动(活化知识、培养能力);活动——让人与知识的关系变得系统(知识树);实践——让人与知识的关系变得稳定(验证);考试——让人与知识的关系变得现实。这五对关系存在先后的顺序,一旦错乱,教育就可能蜕化为应试教育。我的思考是,人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关键是素养问题,要把知识变成一个人的素养,就是知识的内化、系统化、现实化的问题。综合素养提升,应付考试自然没有问题。当然,我们还是要注意考试的导向作用。反之,如果教育一开始就是为了考试而去,很多时候并不能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只培养一个人的考试能力,到最后只是造就了一些书呆子,甚至可能形成一些不好的德行,如弄虚作假、不正当的竞争等等,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与扭曲。
  二、 教育,需要教育者的自我修炼
  正因为知识为本的教育对物质的、技术的过于追求与依赖,使得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偏离教育的原点。在追求技术、制度创新的同时,常常容易忽视教育主体——人的存在。当下学校外在越来越强大,一些所谓改革创新,不断地做加法,不断地把人管得越来越紧,看似科学高效,但其实把教育搞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给人一种无力感。教师与学生在各种繁杂的任务下疲于应付,从而心灵也就得越来越钝化,麻木,甚至整个心灵失去了感受外部世界的能力,失去了人发展過程中最核心的能力——主动发展、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把教育做得太复杂了,学校就容易失去学校应有的样子。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关于学校产生的一个美好记忆:“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第一所学校就诞生了。
  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的状态下发生的。因为“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所以“听的人”如沐春风,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这提醒我们,教师太像教师,学生就越不像学生。这里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平衡。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教育,而教师太像教师则永远不会考虑激发人主动发展的欲望,因为这种状态下师生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而一个人长期处于接受安排的状态下,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主动探索成功后对其自信的强化,其主动发展的意愿将会消失殆尽。
  也正是这种学校应有的样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在于讲道理,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把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而实现这种教育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一种生命状态。对于教育者而言,内心强大,有秩序,有爱,有格局,有宽容,有信念……才能将这些“正能量”通过师生的交往,让学生感受到并受之影响。试想,如果一位老师心胸狭隘,自私,不善于与同事团结协作,如何培养出有胸怀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格局,只盯死学生的分数,如何叫孩子有理想而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因此,好的教育首先是从教育者的自我修炼开始。教育者心里有什么,孩子的心中才能有怎样的阳光。修炼的过程,教师不断地朝向阳光生长的姿态也必定会给孩子的生长以积极的能量。教育就是尽可能给予孩子内心生长最需要的阳光。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挡住阳光。所谓养鱼养水,就是为教育者提供适切的生长环境。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强大孩子的内心,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唤醒孩子成长的自觉意识。心灵,是人性温度的感受器官。所以,教育的温度取决于教育者内心的温度,教育的魂在于温暖人心。爱,宽容,等待,换位,赞美,善待……这些都体现了教育者温暖的教育情怀。“人的本质性是积极主动的,因此,无所事事的人是最没有道德的人。这是理解人,团结人、选择人、激励人、影响人、引导人的第一定律。”所谓“问题孩子”,问题的根源在于心,他们的心其实都是凉的。各种教育方法的成功也不外乎一点,那就是走进了孩子的心并温暖之而已,而教育失败也一定如出一辙,必定是没能帮助孩子找回那一颗四处流浪的心。其实,温暖人心的特质并不是教育者特有的,“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沐春风”等,每个人内心深处应是柔软温润的,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修养与人性的品质。所以,教育的温度,是人性的温度。正如林格所言,就教育谈教育,确实是很低级的,大多都是玩技巧。而真正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技巧,是道,是人生。教育并非利器,而是人道。
  正因为对教育的深刻洞悉,因此,在林格看来,教育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全面依靠(以需求为起点),引导自觉(唤醒与指导),关注状态(人的内在变化与提升),养成习惯(素质)。人的素质是后天逐步养成的,素质与习惯之间有着众多的联系。素质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所谓养人养心,养树养根,尤其是在小学,更要注重“根”的品质,形成终身发展的各种必要的能力。善始善终、越挫越勇、正直、认真……这些都是一生必需养成的习惯,都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在教育中用心去做的地方。教育,其实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罕台,是鄂尔多斯东胜区下辖镇,曾经作为鄂尔多斯政府所在地的东胜区也曾辉煌过,然而现在的它早已因为经济危机的冲击疲累不堪。在这座蒙语中所描绘的“最高山峰”上,罕台,有这样一所学校,45名教职员工、25名一线老师、10个班级构成了它的全部。它承载着方圆2000平方公里孩子的学习渴望,他们的朗朗书声,正如这里每日清脆的钟声一般,每每敲击,都能响彻整个罕台。  因为一个承诺而坚守的五年,因为一个梦想而坚守
有一天我走在路上,遇到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摔倒了,然后我把他扶起来,他微笑着给了我一个房产证就走了。  我喊道:“叔叔,你的房产证!”  然后叔叔转过头,微笑着对我说:“不,是你的房产证。”  60后炒高楼市让80后接盘,80后基金经理则成功将股市炒高卖给60后,60后再次炒高楼市让80后接盘。人生就是不断的逆袭与被逆袭!  今天接了房产中介一个电话,问我买不买房,不买还会涨!  我说:“买了。”  
特莱津的一万五千名孩子就像是一群受了惊吓的惊惧的小鹿。  他们本来的生活是平静而幸福的,他们或者是乖巧听话的小女孩,深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或者是让父母头疼的调皮捣蛋的小子,但聪慧灵巧。他们不谙世事,清澈的眼神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既是陌生又是美好的,有许许多多的地方等待着他们去认识去探索。在家里有爱着他们的父母亲人,在学校有老师和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噩梦开始于1939年的3月15日,
不少人可能会好奇,英国牛津大学的入学面试题会是什么样子?最近,学校公布了五道面试例题,快看看你能不能回答出来。  想要学习现代语言的同学可能需要回答“什么让小说或戏剧充满政治色彩”这样的问题。  想要学医学的同学可能会被问到:英国1/4的死亡事件是因为癌症,但在菲律宾,这一比例只有1/10,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想要进入哲学、政治或者经济学系的同学需要思考一下:什么是责备一个人?  对数学
在当今以竞争的、市场为导向的、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一些中学(包括部分小学)开始尝试与国际教育接轨,改变原有那种单一化的办学模式,探索实行“走班制”,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作为一种新兴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应该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走班”的方法与措施  按层“走班”  前期准备。走班前,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使其明白“走班”是动态的,是为更好地分层教学,而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准自己的
“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的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在将尽的五月,105岁的杨绛先生完成了她一生要做的事,从容地走了。  米兰·昆德拉说:人生的旅程无非两种,一种是为了到达终点,那样生命便只剩下了生与死的两点;另一种是把目光和心灵投入到沿途的风景和遭遇中,那么他的生命将是丰富的。杨绛先生在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悄悄地“隐身”,悄悄地把目光和心灵投入到沿途的风景和遭遇中,识大体,明事
当那个在我体内孕育了九个月的婴孩儿,在冲破了重重困难、道道难关,哭嚎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时,初为人母的我心中充满了欢欣和喜悦,感到这是我一生中十分高兴的一天。此时的我,忘却了因为腹中的孩子是脐带缠脖,自己刚刚经历了十多个小时的痛苦折磨,忘却了因家乡的医疗条件不好,没有抢救措施,假如大出血就要去鬼门关走一遭的危险。尽管自己身体还十分虚弱,甚至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却还是用微弱的声音,恳求母亲把孩子抱过来
新教师,送你一串追问  我觉得,加入教育行业十几年来,自己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学会了追问。也许当我还是个孩子时,也曾经有过追问的能力与渴求,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能力反而消失了。直到面对孩子们这么多年,在孩子们的影响下才慢慢找回这个可贵的能力——因为孩子是喜欢追问的,这是他们的天性。  因而,对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你,我想送你一串追问。这样的追问可能不会教给你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方法,但肯定会对
在我们以往的数学课堂中,长期的标准程序、标准答案的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了解题的工具。学生每天生活在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少有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其实数学本身是人为的、开放的,是丰富多样的。数学的开放性、多样性不仅是生活需要的反映,也是人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
【团队介绍】  微教育行动,一个刚刚创建半年的团队,却又是一个希冀自己“速朽”的团队。一个有着特定而复杂背景的团队,开始了着力于“五微”的生活——微规模,微聚会,微纲领,微幸福,微祈愿。我们收获了微团的友情,我们有了专注的微意识,我们展开了新鲜的微生活。借用队员的话说,走在心桥之上,要义仅此一字:微。嗨,微起来吧!  【创立者言】  哪怕是内心最微小的颤动,它也会让生命之光得以显现。  ——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