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是有益的,但2007年后,人们对全球化的信念开始不断减弱,多国都出现了对经济全球化支持度大幅下降的现象。同时,从近年来全球要素流动、世界贸易发展形势等反映全球化程度的指标看,全球化不仅没有扩大,相反却出现了本地化趋势。因此,目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也许用“半全球化”这个词可能会更合适。
一、全球要素流动特征
从全球要素流动的角度看,近年来全球跨境资本流动明显缩水,金融全球化理念和政策都发生着悄然变化,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技术的自由转移一直都受到各国的有效管理或控制。
(一)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的显著萎缩给金融全球化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麦肯锡统计显示,2007年之前,跨境资本流动增长迅速,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银行纷纷减少跨境贷款发放,投资者将资金从海外撤回,2009年的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大幅萎缩至1.7万亿美元,创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到2012年,各国间的跨境贷款与投资规模总计4.6万亿美元,较2007年的11.8万亿美元显著下降,已从金融危机前的峰值缩水逾60%。麦肯锡认为,未来的一种可能性是,当这种“调整”结束之后,金融全球化将继续深化;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如果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压力持续加剧,跨境资本流动管制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鼓励资金流动和增强资本项目自由化这一经济学正统理念和大多数国家政府的主流政策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不应总是对资本管制持反对意见,在危机期间,资本管制能够为决策者赢得恢复市场稳定的时间。此外,报告还称资本流动完全自由化可能并非适用于每个国家。
(二)劳动力的跨境自由流动是例外,限制流动才是常规
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劳动力跨境流动的主要原因。正如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所阐述的那样,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过程中,从穷国向富国移民的压力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特征。因此,虽然有关劳动力跨境流动的相关研究大多倾向于认为,劳动力的跨境流动给整个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多于消极后果;但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高收入国家,普遍都对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金融危机后,一方面,由于高收入国家的就业创造能力大幅下降,使得劳动力的跨境流动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高收入国家都以关注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等民生事宜为主,为避免国内矛盾激化,迎合国内民众诉求,法国、英国、西班牙、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移民门槛纷纷抬高或变严,使得劳动力跨境流动的难度越来越大。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2010年,23个OECD国家和俄罗斯联邦的永久迁入移民人数已经连续第三年同比下降,与2009年相比下跌3%。
(三)技术转移一直难以在国际间迅速扩散
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技术先发国家一方面出于获取独占利润的经济利益考量,另一方面出于国家安全、外交政策等政治利益考量,一般倾向于对本国的高技术产品采取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等措施予以限制出口。美国现行的出口管制体系,主要基于1979年的《出口管理法》,有两份不同的管制清单,分别由国防部依据《国际武器交易规则》和商务部依据《出口管理条例》实施管理。美国政府于2010年12月9日公布了四个出口管制新规的草案,涉及管制清单和许可证政策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美国商务部拟定的《出口管制现代化:战略贸易许可例外授权》、《商业控制清单:物项描述及外国可获得性修改》和美国国务院拟定的《对〈美国军品清单〉的修订》、《对〈国际武器贸易管理条例〉的修改》。2011年6月16日,美国商务部在前面草案的基础上继续公布了《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欧盟则基于国家安全、国际条约义务、国家政策需要以及促进贸易四个方面的考虑实施出口管制。
从对中国出口管制的态度看,目前有30多个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移有限制,对我国高技术国际技术引进和转让的影响十分广泛。就国家管制级别而言,西方技术强国通过国内制度和国际组织对出口国的控制级别是互不相同的,基本上分为5个级别,其中我国与阿富汗、古巴、伊朗、朝鲜、巴基斯坦等国列入令人关注的及有导弹计划的第2管制级别。同时我国的不同产品和技术领域处于不同的管制等级,像核武器、化学武器等军用物品处于禁运的第1级别;电子(如集成电路、半导体)、航空航天(如通讯卫星)、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处于严格控制,出口许可证难以签发的第2级别;通讯技术(如信息安全、空间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新材料、发动机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处于较为严格的控制,出口许可证难以签发或签发时间较长的第3级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世界地位的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会强化。
二、世界贸易的发展形势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发达国家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困境,各国为扶持本土产业和缓解就业压力,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有所加剧。
(一)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断拓展
独立学术机构全球贸易预警(GTA)研究发现,贸易保护主义并非历史中的幽灵,此现象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突然加剧。据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据2012年GTA的报告,2010年和2011年全球范围内,包括关税上调、出口限制及不公正的监管调整等在内的保护主义措施大幅增多,另外还有大量保护主义措施正在制定当中。特别是,代表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大型、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兴国家且具有较大世界影响力的G20国家,正在逐步扩大贸易保护倾向,G20采取的保护措施占全球保护措施的比重由2009年的60%上升到79%。目前,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依然难以量化,因为很多都涉及许可证或监管规则层面的改变,而非征收反倾销反补贴进口关税等容易计量的手段。 (二)全球贸易增速大幅放缓
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05—2011年,全球贸易增速分别为6.5%、8.6%、6.5%、2.3%、-12.1%、14.0%、4.9%。受欧洲形势拖累,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大幅放缓,远低于1990—2008年6%的年均增速,甚至低于包括贸易崩溃时期在内的过去20年5.5%的年均增速。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4.5%,低于前次预估的增长5.6%。
(三)区域贸易协定正在逐步替代全球性的多边贸易协定
为了在近乎流产的多边贸易议程中开辟一条新路,许多大国都在以地区合作方式填补空白,并在放宽市场准入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国正在寻求摆脱全球协定,以便在双边基础上获得合作伙伴让步,或者保护国家主权。例如,美国认为,多边贸易体系无法继续提供以往的优势。美国优先考虑的是通过增强的双边主义获得进入市场的渠道。因此奥巴马政府推动与亚洲达成《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在近期推动与欧洲缔结《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三、结语
应该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的节奏,通过有效利用全球化缩小了与更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增强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提升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但是鉴于全球化的致命弱点在于“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市场却是全球性的”,因此要使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就要小心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取得平衡。
目前全球正处于一个漫长的转型阶段,如果一味追求全球化,将激化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理想之间的内在矛盾。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及未来世界的真实状态将呈现出半全球化的特征。而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半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一是未来外需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疲弱,以及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信贷、能效标准、绿色环保标准等方面的保护主义政策浪潮,将对我国当前重规模、轻效益且产业链低端锁定的外源型发展模式形成制约。这一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提升技术能力,通过“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的途径,构建以“创新”为特征的低成本竞争式、内生型发展模式。二是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构筑的技术壁垒,压缩我国技术创新的空间。这一变化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只能靠我们自己。只有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将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张嵎喆,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王俊沣,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
一、全球要素流动特征
从全球要素流动的角度看,近年来全球跨境资本流动明显缩水,金融全球化理念和政策都发生着悄然变化,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技术的自由转移一直都受到各国的有效管理或控制。
(一)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的显著萎缩给金融全球化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麦肯锡统计显示,2007年之前,跨境资本流动增长迅速,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银行纷纷减少跨境贷款发放,投资者将资金从海外撤回,2009年的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大幅萎缩至1.7万亿美元,创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到2012年,各国间的跨境贷款与投资规模总计4.6万亿美元,较2007年的11.8万亿美元显著下降,已从金融危机前的峰值缩水逾60%。麦肯锡认为,未来的一种可能性是,当这种“调整”结束之后,金融全球化将继续深化;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如果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压力持续加剧,跨境资本流动管制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鼓励资金流动和增强资本项目自由化这一经济学正统理念和大多数国家政府的主流政策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不应总是对资本管制持反对意见,在危机期间,资本管制能够为决策者赢得恢复市场稳定的时间。此外,报告还称资本流动完全自由化可能并非适用于每个国家。
(二)劳动力的跨境自由流动是例外,限制流动才是常规
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劳动力跨境流动的主要原因。正如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所阐述的那样,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过程中,从穷国向富国移民的压力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特征。因此,虽然有关劳动力跨境流动的相关研究大多倾向于认为,劳动力的跨境流动给整个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多于消极后果;但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高收入国家,普遍都对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金融危机后,一方面,由于高收入国家的就业创造能力大幅下降,使得劳动力的跨境流动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高收入国家都以关注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等民生事宜为主,为避免国内矛盾激化,迎合国内民众诉求,法国、英国、西班牙、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移民门槛纷纷抬高或变严,使得劳动力跨境流动的难度越来越大。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2010年,23个OECD国家和俄罗斯联邦的永久迁入移民人数已经连续第三年同比下降,与2009年相比下跌3%。
(三)技术转移一直难以在国际间迅速扩散
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技术先发国家一方面出于获取独占利润的经济利益考量,另一方面出于国家安全、外交政策等政治利益考量,一般倾向于对本国的高技术产品采取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等措施予以限制出口。美国现行的出口管制体系,主要基于1979年的《出口管理法》,有两份不同的管制清单,分别由国防部依据《国际武器交易规则》和商务部依据《出口管理条例》实施管理。美国政府于2010年12月9日公布了四个出口管制新规的草案,涉及管制清单和许可证政策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美国商务部拟定的《出口管制现代化:战略贸易许可例外授权》、《商业控制清单:物项描述及外国可获得性修改》和美国国务院拟定的《对〈美国军品清单〉的修订》、《对〈国际武器贸易管理条例〉的修改》。2011年6月16日,美国商务部在前面草案的基础上继续公布了《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欧盟则基于国家安全、国际条约义务、国家政策需要以及促进贸易四个方面的考虑实施出口管制。
从对中国出口管制的态度看,目前有30多个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移有限制,对我国高技术国际技术引进和转让的影响十分广泛。就国家管制级别而言,西方技术强国通过国内制度和国际组织对出口国的控制级别是互不相同的,基本上分为5个级别,其中我国与阿富汗、古巴、伊朗、朝鲜、巴基斯坦等国列入令人关注的及有导弹计划的第2管制级别。同时我国的不同产品和技术领域处于不同的管制等级,像核武器、化学武器等军用物品处于禁运的第1级别;电子(如集成电路、半导体)、航空航天(如通讯卫星)、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处于严格控制,出口许可证难以签发的第2级别;通讯技术(如信息安全、空间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新材料、发动机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处于较为严格的控制,出口许可证难以签发或签发时间较长的第3级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世界地位的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会强化。
二、世界贸易的发展形势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发达国家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困境,各国为扶持本土产业和缓解就业压力,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有所加剧。
(一)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断拓展
独立学术机构全球贸易预警(GTA)研究发现,贸易保护主义并非历史中的幽灵,此现象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突然加剧。据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据2012年GTA的报告,2010年和2011年全球范围内,包括关税上调、出口限制及不公正的监管调整等在内的保护主义措施大幅增多,另外还有大量保护主义措施正在制定当中。特别是,代表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大型、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兴国家且具有较大世界影响力的G20国家,正在逐步扩大贸易保护倾向,G20采取的保护措施占全球保护措施的比重由2009年的60%上升到79%。目前,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依然难以量化,因为很多都涉及许可证或监管规则层面的改变,而非征收反倾销反补贴进口关税等容易计量的手段。 (二)全球贸易增速大幅放缓
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05—2011年,全球贸易增速分别为6.5%、8.6%、6.5%、2.3%、-12.1%、14.0%、4.9%。受欧洲形势拖累,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大幅放缓,远低于1990—2008年6%的年均增速,甚至低于包括贸易崩溃时期在内的过去20年5.5%的年均增速。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4.5%,低于前次预估的增长5.6%。
(三)区域贸易协定正在逐步替代全球性的多边贸易协定
为了在近乎流产的多边贸易议程中开辟一条新路,许多大国都在以地区合作方式填补空白,并在放宽市场准入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国正在寻求摆脱全球协定,以便在双边基础上获得合作伙伴让步,或者保护国家主权。例如,美国认为,多边贸易体系无法继续提供以往的优势。美国优先考虑的是通过增强的双边主义获得进入市场的渠道。因此奥巴马政府推动与亚洲达成《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在近期推动与欧洲缔结《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三、结语
应该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的节奏,通过有效利用全球化缩小了与更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增强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提升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但是鉴于全球化的致命弱点在于“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市场却是全球性的”,因此要使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就要小心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取得平衡。
目前全球正处于一个漫长的转型阶段,如果一味追求全球化,将激化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理想之间的内在矛盾。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及未来世界的真实状态将呈现出半全球化的特征。而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半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一是未来外需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疲弱,以及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信贷、能效标准、绿色环保标准等方面的保护主义政策浪潮,将对我国当前重规模、轻效益且产业链低端锁定的外源型发展模式形成制约。这一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提升技术能力,通过“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的途径,构建以“创新”为特征的低成本竞争式、内生型发展模式。二是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构筑的技术壁垒,压缩我国技术创新的空间。这一变化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只能靠我们自己。只有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将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张嵎喆,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王俊沣,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