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心好像一扇门,外面的人怎么踢也踢不开,而里面的人轻轻一拨就打开了”。做为一名教师,如何拨动学生内心的心弦,让学生的内心与我们产生共鸣,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则需要老师走入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思想状态、性格特征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妙手轻弹,奏出美妙的乐章,尤其是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时候,这一点更为重要。
【案例】
2013年3月的一天,我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人们说我长大了》一课的时候,当讲到“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生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时,突然一位叫陈萍的女同学站起来向我告状,说后桌的刘杰同学说她是“非洲黑人”,接着,听到一阵哄堂大笑,又见陈萍“哇”的一声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时,我一脸严肃地站在那有10秒钟,待大家意识到“笑错了时候”的时候,我转向刚才还在“偷着乐”的刘杰同学,发现他满脸通红、左顾右盼,正不知如何是好。我走到他跟前,轻声的问道:“真的是你说的吗?”他先是一脸无辜、语无伦次的狡辩:“别人说她黑,她也没生气啊!…”可后来,看到我微蹙的眉头、微怒的面容,他不禁低下了头。我接着把目光转向了全体同学:“你们说'黑'真的让人那么可笑吗?”(不是)“她的'黑'是青春期导致的吗?”(不是,是天生的。)我接着又问:“孩子们,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爱!”异口同声的回答。“我希望大家明白,人的黑白美丑是不容我们自己选择的,它是父母的'恩赐',所以我们要愉快的接受。”在这一番耐心细致的谈话交流后,我发现陈萍抬起了头,她那被泪水洗刷后的眼睛又多了一分晶莹,而且她的嘴角也露出了一丝微笑。这时,我想:我可要小心地保护两颗幼小的心灵啊。
于是对大家说:“请各小组同学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我把课件上的问题略作修改后用白板展示出来: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有过被人嘲笑(或讽刺)的经历吗?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3)我们应该怎样接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顿时,班里讨论热烈,由于受到刚才事件的影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的积极。很多女同学有些气愤的说“太伤人了!”“给人起外号的行为是很不道德的!”“伤人自尊!”,也有一些男同学对刘杰说“这次确实是你不对!”“以后说话注意点”……
忽然,在我的耳畔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原来是刘杰主动跑到陈萍的座位前对她说了声“对不起”!平时就爽朗大度的陈萍也笑了笑说“没关系”!于是我很感慨地说“看来,在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聚焦'心理健康'啊!孩子们,我可以自豪的告诉你们,你们已经顺利认识到了第一个心理误区——不拿别人的生理开玩笑!(板书)我们不但要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还要关心同学的心理变化呀!”。剩余的半节课同学们讨论回答都非常积极,课上得特别认真!
【分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可见,睿智地驾驭课堂、机智地应对课堂意外,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多么重要。
这个课堂“意外”,让我颇有收获!学生“打报告”的原意,可能仅仅是一种心理的宣泄,或者是说他需要吸引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将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将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变”。通过这一案例的发生让我认识到:
1、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既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语言行为表达对“原告人”的关切,积极地、仔细地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原因,用幽默的语言、旁敲侧击的从侧面安慰她、开导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给予指导性意见让学生独立地处理事情,使她的需要得到满足。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宽恕、谅解;又要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别人的长处,又要认识自身的不足。
2、把握生成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收放自如,巧妙处理偶发事件,调控得当,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我们应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准备预设,这样才能使课上得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课堂需要教师艺术地调控,教师如果缺乏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就会在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难以调控课堂。
3、教师应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要迅速进行判断、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将问题情境呈现于学生面前。经过小组讨论,得出最合理的结论,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反思】
我们运筹帷幄,但未必能决胜千里,因为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东西很多。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要首先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课后,我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深入地学习了关于教学机智的相关知识。原来,教学机智有其丰富的内涵。比如,在处理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教师所表现出的能力,尽管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但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我们要抓住课堂上的时机资源,运用教学机智,更要捧着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案例】
2013年3月的一天,我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人们说我长大了》一课的时候,当讲到“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生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时,突然一位叫陈萍的女同学站起来向我告状,说后桌的刘杰同学说她是“非洲黑人”,接着,听到一阵哄堂大笑,又见陈萍“哇”的一声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时,我一脸严肃地站在那有10秒钟,待大家意识到“笑错了时候”的时候,我转向刚才还在“偷着乐”的刘杰同学,发现他满脸通红、左顾右盼,正不知如何是好。我走到他跟前,轻声的问道:“真的是你说的吗?”他先是一脸无辜、语无伦次的狡辩:“别人说她黑,她也没生气啊!…”可后来,看到我微蹙的眉头、微怒的面容,他不禁低下了头。我接着把目光转向了全体同学:“你们说'黑'真的让人那么可笑吗?”(不是)“她的'黑'是青春期导致的吗?”(不是,是天生的。)我接着又问:“孩子们,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爱!”异口同声的回答。“我希望大家明白,人的黑白美丑是不容我们自己选择的,它是父母的'恩赐',所以我们要愉快的接受。”在这一番耐心细致的谈话交流后,我发现陈萍抬起了头,她那被泪水洗刷后的眼睛又多了一分晶莹,而且她的嘴角也露出了一丝微笑。这时,我想:我可要小心地保护两颗幼小的心灵啊。
于是对大家说:“请各小组同学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我把课件上的问题略作修改后用白板展示出来: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有过被人嘲笑(或讽刺)的经历吗?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3)我们应该怎样接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顿时,班里讨论热烈,由于受到刚才事件的影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的积极。很多女同学有些气愤的说“太伤人了!”“给人起外号的行为是很不道德的!”“伤人自尊!”,也有一些男同学对刘杰说“这次确实是你不对!”“以后说话注意点”……
忽然,在我的耳畔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原来是刘杰主动跑到陈萍的座位前对她说了声“对不起”!平时就爽朗大度的陈萍也笑了笑说“没关系”!于是我很感慨地说“看来,在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聚焦'心理健康'啊!孩子们,我可以自豪的告诉你们,你们已经顺利认识到了第一个心理误区——不拿别人的生理开玩笑!(板书)我们不但要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还要关心同学的心理变化呀!”。剩余的半节课同学们讨论回答都非常积极,课上得特别认真!
【分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可见,睿智地驾驭课堂、机智地应对课堂意外,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多么重要。
这个课堂“意外”,让我颇有收获!学生“打报告”的原意,可能仅仅是一种心理的宣泄,或者是说他需要吸引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将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将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变”。通过这一案例的发生让我认识到:
1、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既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语言行为表达对“原告人”的关切,积极地、仔细地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原因,用幽默的语言、旁敲侧击的从侧面安慰她、开导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给予指导性意见让学生独立地处理事情,使她的需要得到满足。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宽恕、谅解;又要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别人的长处,又要认识自身的不足。
2、把握生成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收放自如,巧妙处理偶发事件,调控得当,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我们应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准备预设,这样才能使课上得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课堂需要教师艺术地调控,教师如果缺乏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就会在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难以调控课堂。
3、教师应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要迅速进行判断、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将问题情境呈现于学生面前。经过小组讨论,得出最合理的结论,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反思】
我们运筹帷幄,但未必能决胜千里,因为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东西很多。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要首先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课后,我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深入地学习了关于教学机智的相关知识。原来,教学机智有其丰富的内涵。比如,在处理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教师所表现出的能力,尽管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但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我们要抓住课堂上的时机资源,运用教学机智,更要捧着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