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爱黄昏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you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义山此语一出,黄昏即抹上一层冷色调,为后人千古吟唱。
  黄昏,果真是那么悲凉、忧伤?果真是那么哀怨、不祥?
  “愿你的生命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冰心老人在半个世纪前,还是人生中年时,对一个英文短句的翻译;这个英文短句,曾使她“心惊”。
  “美丽的黄昏”,如今重读这短句,也使我怦然心动。
  黄昏是美丽的。
  黄昏带来一份淡泊与宁静。天际消失了最后一抹晚霞,暮霭四合,远处亮起了最早的几颗星星。白天的喧嚣、嘈杂、熙攘、骚动渐渐退隐;那沁人的安谧,正在寂寂的黄昏中,无声地涌来。
  黄昏满溢着温情。太阳含山,炊烟四起,倦鸟返林,农夫荷锄归去。几家灶前飘闪着炉火,何处古刹传来晚课的钟声。老槐树下,老人沉默地凝视烟圈,屋后溪边,母亲在遥呼着顽儿归来。
  你若是远行人,当夕阳西下,暮色氤氲之时,蓦然发现路边一座乡村客舍,顿觉温热迎人。那“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楹联,会使你油然而忆亲人的嘱咐。天涯孤旅,有了宁馨的归宿。
  黄昏忒多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是最令人情愫激动的时刻。古今中外,多少浪漫的故事,多少感人的恋情,是在这朦朦变幻、令人迷醉的黄昏后上演!
  黄昏最易勾起诗人文思。一部《花间集》,有多少借黄昏以达恺侧怨悱之情的词作?“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温庭筠)“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韦庄)“陇云暗合秋天白,俯窗独坐窥烟陌。楼际角重吹,黄昏方醉归。  (尹鸿)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覺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张曙)当然,写得最好的,还数见于《阳春集》的冯延巳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黄昏是充满诗意的时刻。
  黄昏,白昼和黑夜更替的交汇点、临界点。变幻,流动,神秘,朦胧。黄昏是一阕飘渺的乐曲,是一个轻梦,是一首抒情诗。它若隐若现,似浓似淡,倏忽无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冬日梅花,何时不吐幽香?惟独黄昏这一刻,格外动人。黄昏,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隐秘模糊的意象,迷离恍惚的意境,如情似梦,启人不尽的遐思。
  也许,人们以悲凉的心态对待黄昏,是因为它带来了黑暗而告别了光明!其实,黑夜与白昼,又何必分高下轩轾?又何必择厚薄爱憎?“在这里,黄昏已经降临。太阳神噢,你那黎明现在沉落在哪个国度、哪个海滨?”泰戈尔的设问,是建立在现代天体科学基础之上的。  “东西生日月,昼夜如转珠。”元稹虽然不懂得地球围绕太阳自转的道理,但也道出了昼夜运动的现象。天行健,白昼与黑夜的更替永无止息。没有白昼与黑夜的对立统一,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就得停止。在永无休止的时间流动的节律中,黄昏与黎明同是日夜更替的两个临界点。它们价值是同等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独厚黎明而嫌弃黄昏呢?“太阳神啊,在你的左边是这黄昏,在你的右边是那黎明,请你让这两者联合起来吧!就让这阴影和那光明相互拥抱和亲吻吧!就让这黄昏之曲为那黎明之歌祝福吧!”泰戈尔站在超时空的坐标点上歌唱。
  死亡!黄昏给人染上悲哀的情绪,是它象征生命临近暮年,来日无多!大概,这才接触到黄昏冷色调审美情绪的核心吧?!
  乐生厌死,是人之常情。求活,是具有血肉之躯的个体生命的自然生物本能,对死亡的恐惧,曾经使多少人屈节辱命。可是,我们若以哲人的目光,宗教的襟怀,看待生与死,看待黄昏,则另有一番况味。生与死,都是大自然的产物,生与死,是相互联结的孪生兄弟。庄子以洒脱而穿透之笔,写下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之句。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他的等生死的方生之说,不是颇有点矛盾律的辩证法味道?人的自然生命,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细胞的死亡,同时又有无数细胞的新生。上一代死亡,下一代新生。在下一代生命中,蕴含着上一代的遗传因子。谁说死不转化为生呢?不必为死而哀叹,既应歌唱婴儿诞生的人生黎明,也不必哀怨逼近人生暮年的黄昏。佛家将死亡称作圆寂,亦即佛家追求的涅槃境界,是超出流转生灭的空无境界。涅槃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大乘教、小乘教,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有着继承与发展,有着争论与区别,这里不去谈它。它是神秘而唯心的学说,自不待言。然而,它与哲学家相似,探讨生与死,不是值得世俗之我辈思索的么?不是可以启发我们坦然对待生与死么?
  生命的黄昏,是人生最成熟的时刻。如同收获季节的秋,休闲信步的冬。他已走过漫长的人生路,坎坎坷坷。经历了世道的沧桑。爱过,也恨过。笑过,也哭过。他饱尝了人情的冷暖,也阅尽了世态的炎凉。他可以以超然的心情“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他可以少一点烦躁,多一点恬淡。他可以进入“荣枯过处皆成梦,忧喜两忘便是禅”这样虽说有几分消寂,却可一洗名利追逐的境界。
   (摘自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也爱黄昏》一书)
其他文献
2020年12月30日,江苏省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在江苏大剧院隆重闭幕。章剑华当选新一届省文联主席、毕飞宇当选新一届省作协主席。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長张爱军出席闭幕式并讲话。  会议期间,代表们共商江苏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大会开幕式上省委书记娄勤俭的讲话在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在学习讨论中情绪激昂,表示要切实贯彻落实娄书记的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多出精品力作,
期刊
3月20日收到家里第一次来信时,土佐丸号再次带我们来到上海。  这座城市的街道上最常见的就是贩卖热食和其他小吃的流动商贩。炉子、燃料、食材和电器可能通通被他们用一根竹枝挑在肩上,走起来摇摇晃晃的。  中国人日常饮食中蔬菜所占的比重让我们深感吃惊。  我们看见成队的独轮车车夫从运河旁边推起独轮车穿过街道,车上的油菜成捆堆放着,一捆大约一英尺,直径约5英寸。这些叶质肥厚的油菜是用船从乡村运送来的。我们
期刊
2020年12月30日,由省委网信办指导,省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省文化投资集团承办的2020江苏网络文化季成果展示活动在宁举行。省委网信委成员单位、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相关负责人与全省各设区市委网信办、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江苏频道、全国重点商业网站江苏机构、全省重點新闻网站、网络社会组织、重点互联网企业、网络知名人士代表等近400人共同参加了活动。活动表彰了今年以来各地各单位开展的优秀网
期刊
2020年12月29日晚,第七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江苏大剧院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出席颁奖典礼并颁奖。  紫金山文学奖作为江苏省最高文学奖项,自1997年设立以来已走过23年的历程。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是对2017年至2020年期间江苏省文学创作成果的一次整体展示,也是江苏新老作家代表的一次集中亮相。  文学苏军将以此次颁奖为崭新的出发点,讓澎湃的现实生活、昂扬的时代精神、丰盛的
期刊
旅行在从前是行乐之一,但现在已变成一种实业。旅行在现代,确已比在一百年前便利了不少。政府和所设的旅行机关,已尽力下了一番工夫以提倡旅行;结果是现代的人大概都比前几代的人多旅行了一些。不过旅行到了现代,似乎已是一种没落的艺术。我们如要了解何以谓之旅行,我们必须先能辨别其实不能算是旅行的各种虚假旅行。  第一种虚假旅行,即旅行以求心胸的改进。这种心胸的改进,现在似乎已行之过度。我很疑惑,一个人的心胸,
期刊
苏利·普吕多姆(1839 -1907),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他早期的诗歌以抒情为主,吟唱着内心深处的悲哀与苦痛,《破裂的花瓶》一诗是其中的代表。自《孤獨集》之后,受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影响,其诗转向一种哲学和玄学思考,试图将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探讨"内在的人性",创作一种博大精深、融天地与人性于一体的诗歌。  当人们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天显得更高远,更晴朗壮丽;  人们喜欢
期刊
就华夏三千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被称作“两个半完人”之一,前有孔子,后有王阳明,半个算曾国藩;就五百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明代当时的历史来看,王阳明也堪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精神的楷模。但是,这么多耀眼的名头背后,王阳明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称号是什么呢?是先生。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  王阳明发自肺腑地说,他内心最爱的其实是讲学。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他接下来的经历就可以看
期刊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太大,书房足以抚慰我们的心灵。  是的,每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梦想都无过于有一个宁静而舒适的私密空间,书房无论大小,有书则灵,藏书不谈多少,喜欢就行。  我的书房可不敢称“上书房”,那都是清代道光后“帝师”翁同龢之流行走的地方,所以我一次次换书房,最后两次都选择了“下书房”——地下室书房。  我的书籍在读书人群中还算是稍多一点的,连杂志算起来总有两万
期刊
胡弦(1966- ),出生于江苏铜山,著有诗集《寻墨记》《沙漏》、散文集《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等。作品曾获柔刚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诗刊》《十月》《作品》等刊年度詩歌奖等,2012年5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现居南京。  春山由细小的奇迹构成。  鸟鸣,像歌儿一样懂得什么是欢乐。  那时我去看你,  要穿过正在开花的乡村,知道了,  什么是人间最轻的音乐。  花粉一样
期刊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英国作家,1857年12月3日生于波兰,有20余年的海上生涯,曾航行世界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最擅长写海洋冒险小说,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康拉德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热爱波兰,最终却背弃祖国而成为英国公民;他热爱海洋,后来却成了一名专业作家;他喜欢冒险,却常常谨小慎微。他一生一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28篇短篇小说和2篇回忆录,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