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各种巨大的话语资源和文化资本,其客观化符号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这些符号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内容,最终演变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文就是探讨凤鸟纹的艺术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凤鸟纹;象征;符号;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95-2
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原意指对自然界生物的驯化、培育、耕种,进而演变为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教化、培养、训练;中文的文化一词源自《易经》中的“人文化成”。“文化”一词在古代的含义指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偏重伦理道德教导从而合乎礼仪规范。这一认识一直延续至近代。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
一、自然之美
追求自然是中国传统艺术普遍具有的一种审美倾向。老、庄哲学更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代表。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协调阴阳,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生态,保持和谐,才符合自然规律,才是最美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的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的观照下,中国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注重表现整体造型的气势,而不是对客观对象事无巨细地全盘描绘。凤的造型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个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不论在哪个朝代,不论是威严的,飘逸的,还是秀丽的,都极富生命的张力。而汉代漆器上的凤纹,甚至脱出了表现对象的原有造型,只提取了体现凤鸟特征的一些造型元素加以变化组合,使得纹样似凤似云,舒卷自如,着重体现一种浪漫飘逸的气质。
在楚国艺术品中存在大量变形凤纹。将现实对象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分解抽象出来,通过重复、连续、夸张、对比、象征等二维平面装饰手法的处理,达到夸张绚丽的艺术效果。如将凤头、凤尾、凤翅、凤爪拆开与云纹、雷纹、火纹、水纹或羊角、鹿角、鸡冠、孔雀尾或藤、蔓、花、草等新元素结合,形成新的形象,整体更为抽象,耐人寻味。
图1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变形鸟纹樽。凤头和羊角组合形成变形凤,两者同时出现,画面出现灵气和神性。
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中有好多凤纹刺绣,在这些刺绣图案中,往往一个图案里便有五、六个凤的形象,这些凤的形象既是自身的一部分,又是花草的枝、蔓和叶子,似身、似爪、似翅、似尾,又像是花草的枝蔓,
二、曲线之美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初的宇宙观,有“混沌”之说。“混沌”实际是对宇宙生成的思考。《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在仰韶文化中的小河沿遗址就有了旋风式漩涡纹;马家窑文化中,则有了星云式漩涡纹、对鸟式漩涡纹等;在屈家岭文化中,更出现了太极图式漩涡纹。图2是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甘肃兰州西瓜坡出土的彩陶《双凤陶碗》,双凤采用太极图构成形式,风头呈圆点形,凤身和尾部简化为三条均匀的长尾装饰。双凤对称顺向,回转于圆形的陶碗之中。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有了S形的构成形式。
S形构图是通过圆心把整个圆分为相对的两个面,形成虚实相生、左右相顾、前后相随的核心运动。S形构图形式概括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经典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创造了中国式的设计理念。老子提倡“大直不割”“大直若曲”,这种“大”便是一种品质、境界。这种不分割的曲线便是一种气韵,一种动感,一种生命力的体现。这种曲线把飘逸,沉厚、完整表达得淋漓尽致。以抽象的形态来象征哲学思想和宇宙意识,是中国元素中最经典的图形符号,其相互依存的图像形式体现了“阴阳互补”“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视觉思维创造了中国图案结构中的太极图形。阴阳鱼太极图成为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享有“中华第一图"美称,被人们看作东方传统文化的经典。
图3是长沙出土的战国漆器“双凤盘”,图案构成均匀流畅,生动活泼。也采用了S形的构成形式。双凤盘的装饰风格,可以说是我国“喜相逢”传统图案的祖师。这种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图案风格,它代表着人们的意志,人们要求生活安定、和睦、团结和友好的愿望。
中国艺术传统是以“线”作为造型的要素,不同于西方造型中的“体”与“面”。凤鸟纹中主要以曲线来造型,楚人对线的运用———尤其是曲线、弧线———可谓是得心应手,线的神韵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曲线的变化、装饰效果。凤的形象也多以曲线见长。图4为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凤搏龙虎”刺绣。
从形象上来看凤是画面的主体,姿态矫健,头上花冠大而美丽。一足后蹬而另一足前伸,抓住下面一龙的颈部,此龙呈现出侧首痛苦的表情。凤的一翅击中上部一龙的腰间,此龙仰首曲颈张口,呈现出哀号的表情。凤的另一翅击中前方一虎的腰部,此虎呈现张口哀号的表情。画面上动物形象都以曲线表现,构图生动活泼、均匀流畅。
三、意象之美
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凤亦称之为凤鸟、凤凰、凰。它源起于我国古代先民对鸟的崇拜,反映了早期人类在祭祀活动中对于禽鸟“沟通天地”自然功能无比尊崇和慑服的敬畏心理。
综览凤文化起源、衍变和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鸟的形象,凤凰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以相对完善的造型,普遍出现在了中原大地上;而只是当其在经历过了楚文化的浸润和陶冶之后,它才以愈加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了其高翔远引、特立独行、展翼雄飞、声震九垓的意象特质。 凤这种图腾符号在已出土的楚文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无处不见凤或是凤的变形、抽象。
此外在中国古代,将凤鸟的形象用于乐器之中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古人认为鸟鸣“清阳而远闻,无力而轻”。从作品的用途来讲,它是雕塑彩绘形象和音乐形象结合的产物,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彼此映衬,从而强化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也体现了古人认为艺术相通的思想。
基于这一创造性的想象,促成了荆楚文化中凤凰从神灵崇拜到精神意象的演进与升华———除了现代考古学发掘出土的文物堪为实证之外,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更是将凤引以为审美情感的载体,并为之注入瑰丽诡异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而使之成为体现民族精神活性的象征。
由于凤与龙一样,只是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祥瑞神灵,因而一向为艺术家们所看重,但鉴于最高统治者历来将龙的意象视作皇权的象征,不容外人稍有僭越,致使龙的造型通常仅见于皇宫内苑。倒是被女性化了的凤,却能以其特有的装饰美步入了人间。至明清之际,新娘的凤冠霞帔就成为民间的例用礼服,而丹凤朝阳、凤凰穿花等图案的绣品和剪纸艺术品,遍及海内;其他如陶器、木器、瓷器、漆器、雕刻、壁画等民间工艺品中的凤凰图案,更是代代传承,不绝如缕。可以说,自汉朝以来儒家礼乐制度的全面推行并强化,促成了凤凰意象愈加着重于在文学艺术等审美领域演进与发展,从而使其人文内涵在嬗递中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发挥。
四、神韵之美
“神韵”和“意境”同是我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概念,神韵就是风神、气韵,是表现人和物的精神气质、风度韵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味在酸甜之外”。其特点是“含蓄蕴藉”。关于神韵的特质,钱锺书先生阐释得最为透辟,他说:“神韵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诠者,景物有不着痕迹者,只隐约于纸上,俾揣摩于心中。犹‘禅’之有‘机’而待‘参’然。”又说:“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于‘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彻。然神必托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关于“神韵”的概念,早在先秦时代老子就提出了“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重视物质的表现,往往是意到为止,决不拖沓,“恰到好处”。综观凤鸟纹,从中也不乏形象简洁概括却又不失活力的造型。
图5是战国铜镜上的夔凤。整体造型极为简洁,体如蛇状,尾部卷曲,单足,体羽尾连为一体,整体造型显得神气十足。夔凤也为凤的一种早期形象。
关键词:凤鸟纹;象征;符号;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95-2
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原意指对自然界生物的驯化、培育、耕种,进而演变为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教化、培养、训练;中文的文化一词源自《易经》中的“人文化成”。“文化”一词在古代的含义指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偏重伦理道德教导从而合乎礼仪规范。这一认识一直延续至近代。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
一、自然之美
追求自然是中国传统艺术普遍具有的一种审美倾向。老、庄哲学更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代表。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协调阴阳,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生态,保持和谐,才符合自然规律,才是最美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的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的观照下,中国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注重表现整体造型的气势,而不是对客观对象事无巨细地全盘描绘。凤的造型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个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不论在哪个朝代,不论是威严的,飘逸的,还是秀丽的,都极富生命的张力。而汉代漆器上的凤纹,甚至脱出了表现对象的原有造型,只提取了体现凤鸟特征的一些造型元素加以变化组合,使得纹样似凤似云,舒卷自如,着重体现一种浪漫飘逸的气质。
在楚国艺术品中存在大量变形凤纹。将现实对象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分解抽象出来,通过重复、连续、夸张、对比、象征等二维平面装饰手法的处理,达到夸张绚丽的艺术效果。如将凤头、凤尾、凤翅、凤爪拆开与云纹、雷纹、火纹、水纹或羊角、鹿角、鸡冠、孔雀尾或藤、蔓、花、草等新元素结合,形成新的形象,整体更为抽象,耐人寻味。
图1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变形鸟纹樽。凤头和羊角组合形成变形凤,两者同时出现,画面出现灵气和神性。
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中有好多凤纹刺绣,在这些刺绣图案中,往往一个图案里便有五、六个凤的形象,这些凤的形象既是自身的一部分,又是花草的枝、蔓和叶子,似身、似爪、似翅、似尾,又像是花草的枝蔓,
二、曲线之美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初的宇宙观,有“混沌”之说。“混沌”实际是对宇宙生成的思考。《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在仰韶文化中的小河沿遗址就有了旋风式漩涡纹;马家窑文化中,则有了星云式漩涡纹、对鸟式漩涡纹等;在屈家岭文化中,更出现了太极图式漩涡纹。图2是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甘肃兰州西瓜坡出土的彩陶《双凤陶碗》,双凤采用太极图构成形式,风头呈圆点形,凤身和尾部简化为三条均匀的长尾装饰。双凤对称顺向,回转于圆形的陶碗之中。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有了S形的构成形式。
S形构图是通过圆心把整个圆分为相对的两个面,形成虚实相生、左右相顾、前后相随的核心运动。S形构图形式概括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经典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创造了中国式的设计理念。老子提倡“大直不割”“大直若曲”,这种“大”便是一种品质、境界。这种不分割的曲线便是一种气韵,一种动感,一种生命力的体现。这种曲线把飘逸,沉厚、完整表达得淋漓尽致。以抽象的形态来象征哲学思想和宇宙意识,是中国元素中最经典的图形符号,其相互依存的图像形式体现了“阴阳互补”“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视觉思维创造了中国图案结构中的太极图形。阴阳鱼太极图成为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享有“中华第一图"美称,被人们看作东方传统文化的经典。
图3是长沙出土的战国漆器“双凤盘”,图案构成均匀流畅,生动活泼。也采用了S形的构成形式。双凤盘的装饰风格,可以说是我国“喜相逢”传统图案的祖师。这种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图案风格,它代表着人们的意志,人们要求生活安定、和睦、团结和友好的愿望。
中国艺术传统是以“线”作为造型的要素,不同于西方造型中的“体”与“面”。凤鸟纹中主要以曲线来造型,楚人对线的运用———尤其是曲线、弧线———可谓是得心应手,线的神韵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曲线的变化、装饰效果。凤的形象也多以曲线见长。图4为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凤搏龙虎”刺绣。
从形象上来看凤是画面的主体,姿态矫健,头上花冠大而美丽。一足后蹬而另一足前伸,抓住下面一龙的颈部,此龙呈现出侧首痛苦的表情。凤的一翅击中上部一龙的腰间,此龙仰首曲颈张口,呈现出哀号的表情。凤的另一翅击中前方一虎的腰部,此虎呈现张口哀号的表情。画面上动物形象都以曲线表现,构图生动活泼、均匀流畅。
三、意象之美
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凤亦称之为凤鸟、凤凰、凰。它源起于我国古代先民对鸟的崇拜,反映了早期人类在祭祀活动中对于禽鸟“沟通天地”自然功能无比尊崇和慑服的敬畏心理。
综览凤文化起源、衍变和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鸟的形象,凤凰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以相对完善的造型,普遍出现在了中原大地上;而只是当其在经历过了楚文化的浸润和陶冶之后,它才以愈加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了其高翔远引、特立独行、展翼雄飞、声震九垓的意象特质。 凤这种图腾符号在已出土的楚文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无处不见凤或是凤的变形、抽象。
此外在中国古代,将凤鸟的形象用于乐器之中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古人认为鸟鸣“清阳而远闻,无力而轻”。从作品的用途来讲,它是雕塑彩绘形象和音乐形象结合的产物,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彼此映衬,从而强化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也体现了古人认为艺术相通的思想。
基于这一创造性的想象,促成了荆楚文化中凤凰从神灵崇拜到精神意象的演进与升华———除了现代考古学发掘出土的文物堪为实证之外,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更是将凤引以为审美情感的载体,并为之注入瑰丽诡异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而使之成为体现民族精神活性的象征。
由于凤与龙一样,只是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祥瑞神灵,因而一向为艺术家们所看重,但鉴于最高统治者历来将龙的意象视作皇权的象征,不容外人稍有僭越,致使龙的造型通常仅见于皇宫内苑。倒是被女性化了的凤,却能以其特有的装饰美步入了人间。至明清之际,新娘的凤冠霞帔就成为民间的例用礼服,而丹凤朝阳、凤凰穿花等图案的绣品和剪纸艺术品,遍及海内;其他如陶器、木器、瓷器、漆器、雕刻、壁画等民间工艺品中的凤凰图案,更是代代传承,不绝如缕。可以说,自汉朝以来儒家礼乐制度的全面推行并强化,促成了凤凰意象愈加着重于在文学艺术等审美领域演进与发展,从而使其人文内涵在嬗递中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发挥。
四、神韵之美
“神韵”和“意境”同是我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概念,神韵就是风神、气韵,是表现人和物的精神气质、风度韵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味在酸甜之外”。其特点是“含蓄蕴藉”。关于神韵的特质,钱锺书先生阐释得最为透辟,他说:“神韵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诠者,景物有不着痕迹者,只隐约于纸上,俾揣摩于心中。犹‘禅’之有‘机’而待‘参’然。”又说:“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于‘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彻。然神必托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关于“神韵”的概念,早在先秦时代老子就提出了“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重视物质的表现,往往是意到为止,决不拖沓,“恰到好处”。综观凤鸟纹,从中也不乏形象简洁概括却又不失活力的造型。
图5是战国铜镜上的夔凤。整体造型极为简洁,体如蛇状,尾部卷曲,单足,体羽尾连为一体,整体造型显得神气十足。夔凤也为凤的一种早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