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写作教学长久呈现低效无为状态,教师应将目光落向写作之“可教”,选取写作知识,落实指导过程。以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紧扣写作学情,分解单元目标;“下水作文”导入,明确描写意义;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联系相关学科,深化技巧运用;写片段、改“旧作”,细化评价范围,以期给学生可以运用的“干货”。
关键词 写作;过程指导;动作描写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但写作教学长久呈现低效状态,王荣生教授也提出“中小学写作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1]4教师常感慨写作教学之“不可教”,认为写作能力多取决于学生的敏感程度、智商情商、生长环境、阅读史等不可教因素。有些教师采取“佛系”写作教学法,任凭学生在作文实践的海洋中作“自由泳”,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写作水平停滞不前;有些教师将写作知识一股脑抛给学生,导致学生在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哀叹声中对写作更加迷茫。写作教学混乱无序,缘于教学目标不具体、评价标准不明确,没有系统、针对性的战略。师生茫然前行,写作水平自是停滞不前。
“不可教”之处不应成为写作教学不作为的理由,教师应迎难而上,思考如何让写作教学“可教”。《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人要抓住特点”的第一节课。该课紧扣写作学情,将“写人要抓住特点”进行了目标分解与教学分解。联系生活导入,明确写作意义,简单介绍动作描写的陈述性知识。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程序性知识的细化、训练让学生能真正提高写作本领。将“作文”与“作画”相联系,学科类比迁移,深化技巧运用,以所学知识修改旧作,细化评价范围,检测学生本课所学成果。在具体的目标下,在干货满满的写作教学中,在落到实处的写作指导里,学生才能学用结合。
一、紧扣写作学情,分解单元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的写作要求[2],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师生还应共同确定前进的小目标。“写人要抓住特点”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习作,该单元意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在写作提示中,给出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角度的概念。但教材的提示多是陈述性知识,多而繁杂,学生看完提示后知道从哪些方面写,却不知道如何用这些方法。鉴于人物描写方法较多,若教师完全参照书本,一堂课讲完所有知识,不免是泛泛而谈,学生也不能深入地了解描写技巧,更无法灵活运用。写作教学的难点一方面是课标要求、教材写作板块目标宽泛、不具体,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讲、评、改。另一方面是教师无系统规划教学,将写作教学放在仅有的几节单元写作课中,泛泛而谈,学生没有目标感,没有得到写作“干货”。于是,学生的习作除了主题不同外,语言、结构、创意等几乎没有改变,学生写作文成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批改作文也成了压倒教师的“稻草”。教师不妨化大为小,在参考课标与教材,紧扣学情的原则下,分解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让师生从小处有所得,累积成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是承上启下阶段,小学学生初步接触写作,虽进行了一些写作训练但多侧重培养写作兴趣,不重写作技法与规则随意性较强。如学生虽然在小学时接触过动作描写,但往往以主题为出发点,多凭主观感觉,行文时有以下的缺陷:直接忽略动作描写,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千篇一律的“木头人”;动作描写粗条,多使用走、说、拿等,没有画面感。教师有必要对描写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可将本单元分成几节人物描写的指导课,在学习完《外貌、神态——让人物灵起来》《语言——“话”出人物特点》这两课之后,进一步学习《动作——让人物“活”起来》。抓住“动作描写”可教之处,在陈述性知识上往前迈进,让学生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形成写作本领。于是这一节课的目标便设定为:
1.了解动作描写的概念、作用与适用之处。
2.学习动作描写的技巧:分解动作、精选动词、添加修饰。
3.合理使用动作描写技巧,完成片段描写,并修改旧有习作。
本节课紧紧围绕“动作描写”进行实际教学与操练,为人物特点的塑造添加动作描写之功劳。
二、“下水作文”导入,明确描写意义
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中提到:“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3]35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谈到自己的短诗或作文触动了学生心弦,引起了他们提笔的兴趣。
《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一课采取教师下水的方式导入,具体文段如下:
也许是与我喷发出火花的眼神对视,刚才还熊抱在一起准备互相切磋“功夫”的男孩像老鼠看见猫一般,“哗”地一声,四下逃窜了。聚在一起“围炉嗑瓜”的女生,也作鸟兽散尽。然而,在这人潮拥挤的世道,同学们可谓是“处处碰壁”、步步维艰。个头小、身体灵活的“小老鼠”们,从众人臂下“哧溜”一声钻了过去,在课桌旁探出脑袋,望向讲台,露出狡黠的笑容。个头大的同学,只能像野兽一般,使出蛮力,左推右搡,排除万难“杀”出自己的一条“血路”。一些同学早已回归“巢穴”,这时当起了优越的“拦路虎”,摆出一副地主姿态拦住了其他“小兽”。没办法,只好铤而走险了。只见他两手撑着桌面,腾空一跃,一只膝盖抵住桌面,两手迅速向前爬动,一只脚像哥伦布登上了新大陆,在同桌的桌子上宣布了自己的“主场地位”,另一只脚紧随其后,也踏上桌子,待到“局势已定”,便纵身一跃,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宝座上”。
——《铃响之后》
教师利用自己的“下水作文”導入有如下优点:一是教师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动作描写的难点;二是教师的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在教师的笔下看见自己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写作课堂的吸引力;三是教师“下水”营造了一种比拼之感,引起学生们跃跃欲试的动笔挑战念头,激发其写作的意愿。四是教师“下水作文”的展示,不同于抽象的知识讲解,能带给学生关于“动作描写”概念与意义的直观感受,能使其具体地感知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内心情感以及场面的作用。联系校园生活的“下水作文”将激起师生在课堂中的兴奋感,使其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写作学习。 三、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
“写作课程是属于‘处方’性质的课程,其要旨在于‘改进写作学习’而不是‘描述写作学习’,不是侧重于‘指导某个知识’,而是侧重于‘指导怎样去做’。”[1]91在理解了动作描写的概念和意义之后,不能止步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作描写的过程指导,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过程,使写作教学“教有所成”。
首先要引导学生避开动作描写“歧途”,使学生摒弃“全面描写”、没有重点的记流水账毛病,抓住反映人物与事件的主要动作展开描写,学生得以“集中精力,潜心修炼”。然后对动作描写技巧进行分解,具体操作如下:
1.让动作“分解细化”
让动作“分解细化”是指在描写动作时学会分解动作、细化动作,让动作表现得更具体形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人们拉绳子捕鸟”与“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的区别,学生能明显感觉到后一句细化了动作,延长了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捕鸟的经过,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手法的娴熟。由此引出分解动作的技巧,即延长动作、细化分解、按顺序描写。
“如果一堂写作课,教师用了很多‘写’以外的活动,那么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较快获得写作能力恐怕是不现实的。”[1]25课标也向教师提出“加强平时练笔指导”的要求,在讲解了写作技巧后,教师应该即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深化知识的理解,使知识转化成能力。教师可以出示运动员背越式跳高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整个跳高过程进行细化分解。在学生明确“助跑—冲刺—起跳—翻越—落地”这一过程后,对运动员的身体活动部位进行有顺序的细化拆分,最后将分解联结成段。
2.给动词“千锤百炼”
给动词“千锤百炼”是指精心选用最贴合人物形象的动词以反映其形象特点。教师可为学生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并出示诗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强调炼字的重要性。
选取“吃西瓜”作为训练内容,让学生比较“猪八戒吃西瓜”与“老奶奶吃西瓜”两幅图片,深刻认识到同样的“吃西瓜”,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却有着不同的表现,猪八戒式吃西瓜是“狼吞虎咽”,老奶奶则是“细嚼慢咽”。因此向学生出示片段训练填空:
1.八戒看到了路边的西瓜,眼睛一亮,(
关键词 写作;过程指导;动作描写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但写作教学长久呈现低效状态,王荣生教授也提出“中小学写作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1]4教师常感慨写作教学之“不可教”,认为写作能力多取决于学生的敏感程度、智商情商、生长环境、阅读史等不可教因素。有些教师采取“佛系”写作教学法,任凭学生在作文实践的海洋中作“自由泳”,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写作水平停滞不前;有些教师将写作知识一股脑抛给学生,导致学生在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哀叹声中对写作更加迷茫。写作教学混乱无序,缘于教学目标不具体、评价标准不明确,没有系统、针对性的战略。师生茫然前行,写作水平自是停滞不前。
“不可教”之处不应成为写作教学不作为的理由,教师应迎难而上,思考如何让写作教学“可教”。《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人要抓住特点”的第一节课。该课紧扣写作学情,将“写人要抓住特点”进行了目标分解与教学分解。联系生活导入,明确写作意义,简单介绍动作描写的陈述性知识。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程序性知识的细化、训练让学生能真正提高写作本领。将“作文”与“作画”相联系,学科类比迁移,深化技巧运用,以所学知识修改旧作,细化评价范围,检测学生本课所学成果。在具体的目标下,在干货满满的写作教学中,在落到实处的写作指导里,学生才能学用结合。
一、紧扣写作学情,分解单元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的写作要求[2],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师生还应共同确定前进的小目标。“写人要抓住特点”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习作,该单元意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在写作提示中,给出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角度的概念。但教材的提示多是陈述性知识,多而繁杂,学生看完提示后知道从哪些方面写,却不知道如何用这些方法。鉴于人物描写方法较多,若教师完全参照书本,一堂课讲完所有知识,不免是泛泛而谈,学生也不能深入地了解描写技巧,更无法灵活运用。写作教学的难点一方面是课标要求、教材写作板块目标宽泛、不具体,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讲、评、改。另一方面是教师无系统规划教学,将写作教学放在仅有的几节单元写作课中,泛泛而谈,学生没有目标感,没有得到写作“干货”。于是,学生的习作除了主题不同外,语言、结构、创意等几乎没有改变,学生写作文成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批改作文也成了压倒教师的“稻草”。教师不妨化大为小,在参考课标与教材,紧扣学情的原则下,分解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让师生从小处有所得,累积成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是承上启下阶段,小学学生初步接触写作,虽进行了一些写作训练但多侧重培养写作兴趣,不重写作技法与规则随意性较强。如学生虽然在小学时接触过动作描写,但往往以主题为出发点,多凭主观感觉,行文时有以下的缺陷:直接忽略动作描写,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千篇一律的“木头人”;动作描写粗条,多使用走、说、拿等,没有画面感。教师有必要对描写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可将本单元分成几节人物描写的指导课,在学习完《外貌、神态——让人物灵起来》《语言——“话”出人物特点》这两课之后,进一步学习《动作——让人物“活”起来》。抓住“动作描写”可教之处,在陈述性知识上往前迈进,让学生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形成写作本领。于是这一节课的目标便设定为:
1.了解动作描写的概念、作用与适用之处。
2.学习动作描写的技巧:分解动作、精选动词、添加修饰。
3.合理使用动作描写技巧,完成片段描写,并修改旧有习作。
本节课紧紧围绕“动作描写”进行实际教学与操练,为人物特点的塑造添加动作描写之功劳。
二、“下水作文”导入,明确描写意义
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中提到:“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3]35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谈到自己的短诗或作文触动了学生心弦,引起了他们提笔的兴趣。
《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一课采取教师下水的方式导入,具体文段如下:
也许是与我喷发出火花的眼神对视,刚才还熊抱在一起准备互相切磋“功夫”的男孩像老鼠看见猫一般,“哗”地一声,四下逃窜了。聚在一起“围炉嗑瓜”的女生,也作鸟兽散尽。然而,在这人潮拥挤的世道,同学们可谓是“处处碰壁”、步步维艰。个头小、身体灵活的“小老鼠”们,从众人臂下“哧溜”一声钻了过去,在课桌旁探出脑袋,望向讲台,露出狡黠的笑容。个头大的同学,只能像野兽一般,使出蛮力,左推右搡,排除万难“杀”出自己的一条“血路”。一些同学早已回归“巢穴”,这时当起了优越的“拦路虎”,摆出一副地主姿态拦住了其他“小兽”。没办法,只好铤而走险了。只见他两手撑着桌面,腾空一跃,一只膝盖抵住桌面,两手迅速向前爬动,一只脚像哥伦布登上了新大陆,在同桌的桌子上宣布了自己的“主场地位”,另一只脚紧随其后,也踏上桌子,待到“局势已定”,便纵身一跃,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宝座上”。
——《铃响之后》
教师利用自己的“下水作文”導入有如下优点:一是教师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动作描写的难点;二是教师的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在教师的笔下看见自己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写作课堂的吸引力;三是教师“下水”营造了一种比拼之感,引起学生们跃跃欲试的动笔挑战念头,激发其写作的意愿。四是教师“下水作文”的展示,不同于抽象的知识讲解,能带给学生关于“动作描写”概念与意义的直观感受,能使其具体地感知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内心情感以及场面的作用。联系校园生活的“下水作文”将激起师生在课堂中的兴奋感,使其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写作学习。 三、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
“写作课程是属于‘处方’性质的课程,其要旨在于‘改进写作学习’而不是‘描述写作学习’,不是侧重于‘指导某个知识’,而是侧重于‘指导怎样去做’。”[1]91在理解了动作描写的概念和意义之后,不能止步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作描写的过程指导,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过程,使写作教学“教有所成”。
首先要引导学生避开动作描写“歧途”,使学生摒弃“全面描写”、没有重点的记流水账毛病,抓住反映人物与事件的主要动作展开描写,学生得以“集中精力,潜心修炼”。然后对动作描写技巧进行分解,具体操作如下:
1.让动作“分解细化”
让动作“分解细化”是指在描写动作时学会分解动作、细化动作,让动作表现得更具体形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人们拉绳子捕鸟”与“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的区别,学生能明显感觉到后一句细化了动作,延长了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捕鸟的经过,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手法的娴熟。由此引出分解动作的技巧,即延长动作、细化分解、按顺序描写。
“如果一堂写作课,教师用了很多‘写’以外的活动,那么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较快获得写作能力恐怕是不现实的。”[1]25课标也向教师提出“加强平时练笔指导”的要求,在讲解了写作技巧后,教师应该即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深化知识的理解,使知识转化成能力。教师可以出示运动员背越式跳高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整个跳高过程进行细化分解。在学生明确“助跑—冲刺—起跳—翻越—落地”这一过程后,对运动员的身体活动部位进行有顺序的细化拆分,最后将分解联结成段。
2.给动词“千锤百炼”
给动词“千锤百炼”是指精心选用最贴合人物形象的动词以反映其形象特点。教师可为学生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并出示诗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强调炼字的重要性。
选取“吃西瓜”作为训练内容,让学生比较“猪八戒吃西瓜”与“老奶奶吃西瓜”两幅图片,深刻认识到同样的“吃西瓜”,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却有着不同的表现,猪八戒式吃西瓜是“狼吞虎咽”,老奶奶则是“细嚼慢咽”。因此向学生出示片段训练填空:
1.八戒看到了路边的西瓜,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