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作文教学;理念;评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B)-0071-01
语文课程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创新作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必须先转变教学理念。那么,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有哪些观念应该更新呢?
一、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理念的更新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要让学生“为感到自由和快乐“而写作,就应该去掉套在学生头上的枷锁,让他们无拘无束,抒发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从内容、形式、数量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如平时说话一样轻松。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写作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教师要明白,作文不是单靠教师指导学生就能学会的。学习写作的功夫全在课外。所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多渠道大量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着信息不断地积累和内化,学生思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兴致勃勃。
二、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从写法上打破旧框架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同一题材的作文往往面目相似。大同小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原因,是“思维定势”在作怪。多少年来。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写,久而久之,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一个样了。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甩开一些惯用的套路。如写事,总是“开头、经过、结尾”这样的三段式;写物,总是“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这样的老结构;写人,总是“先外貌,后记事,再赞美”这样的程序等等。这些条条框框剥夺了学生想其所想、写其所写的权利,禁锢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挥,影响了他们思想感情的表达。所以,小学作文教学不要把写作知识模式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衔接和安排,语言的详写和略写,前后的过渡和照应,均可顺其自然,不必强求。在作文课上。习作内容的涵盖面比较广泛,不但可以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等传统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的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等等。
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生活。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三、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评改理念
最近看到一本作文辅导书。其中录有一篇学生作文:“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文末指导教师的“简评”是:“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人们只说头上冒汗,不说手心冒汗。”
紧张的时候,只有头冒汗,手心是不冒汗的吗?恐怕不对。我们似乎都有过紧张得“手心捏着一把汗”的经验。不论心理学还是生理学,都承认手心会冒汗。告诉学生“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似乎也不够准确。
学生自有他们进行观察和了解事物的独特方式。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图画才具有一种稚拙的美:他们的语言才有天真的韵味。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运用这种方式,而不应妨碍或者扼杀了他们的这种天性。所以,在批改孩子们的文章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见“红”,不见“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只指出他的文章有什么地方不妥。而不是以自己的理解来修改学生的作文。教师的随意改动,会使学生怀疑自己原先思维的准确性和实际意义,长此以往,会影响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自信心。由此看来,延续了多年的作文评改老方法应该有些改变。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B)-0071-01
语文课程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创新作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必须先转变教学理念。那么,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有哪些观念应该更新呢?
一、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理念的更新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要让学生“为感到自由和快乐“而写作,就应该去掉套在学生头上的枷锁,让他们无拘无束,抒发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从内容、形式、数量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如平时说话一样轻松。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写作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教师要明白,作文不是单靠教师指导学生就能学会的。学习写作的功夫全在课外。所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多渠道大量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着信息不断地积累和内化,学生思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兴致勃勃。
二、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从写法上打破旧框架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同一题材的作文往往面目相似。大同小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原因,是“思维定势”在作怪。多少年来。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写,久而久之,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一个样了。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甩开一些惯用的套路。如写事,总是“开头、经过、结尾”这样的三段式;写物,总是“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这样的老结构;写人,总是“先外貌,后记事,再赞美”这样的程序等等。这些条条框框剥夺了学生想其所想、写其所写的权利,禁锢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挥,影响了他们思想感情的表达。所以,小学作文教学不要把写作知识模式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衔接和安排,语言的详写和略写,前后的过渡和照应,均可顺其自然,不必强求。在作文课上。习作内容的涵盖面比较广泛,不但可以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等传统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的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等等。
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生活。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三、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评改理念
最近看到一本作文辅导书。其中录有一篇学生作文:“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文末指导教师的“简评”是:“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人们只说头上冒汗,不说手心冒汗。”
紧张的时候,只有头冒汗,手心是不冒汗的吗?恐怕不对。我们似乎都有过紧张得“手心捏着一把汗”的经验。不论心理学还是生理学,都承认手心会冒汗。告诉学生“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似乎也不够准确。
学生自有他们进行观察和了解事物的独特方式。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图画才具有一种稚拙的美:他们的语言才有天真的韵味。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运用这种方式,而不应妨碍或者扼杀了他们的这种天性。所以,在批改孩子们的文章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见“红”,不见“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只指出他的文章有什么地方不妥。而不是以自己的理解来修改学生的作文。教师的随意改动,会使学生怀疑自己原先思维的准确性和实际意义,长此以往,会影响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自信心。由此看来,延续了多年的作文评改老方法应该有些改变。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