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动训练的控制是以运动训练的理论和现代化系统科学的控制论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监控手段,获得相应的反馈信息,以及时调整训练思路和手段,使其不断实现预定目标运作的控制过程。传统的运动训练监控仅仅重视某一次训练课或某一项目的训练监控,而现代运动训练则侧重于对运动员生涯和近期训练过程的监控。本文从.运动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入手,简要阐述了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监控运动训练过程的程序。
【关键词】控制理论 运动训练 理论基础 控制过程 计划 反馈调整
一、运动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现代系统科学中的控制论是运动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控制论一词最早见于希腊文,意为“掌舵术”。美国教学家维纳阐述了控制的基本原理,其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中指出,控制论即“若干机器的行为和生命机体的若干反映都和一个连续不断的来自目标的反馈,以改变和指导行为客体的过程有关”。所有有目的性的行为都需要依托反馈行为,控制论的核心其实就是反馈理论。反馈是指从系统输出到系统输入的返送,并对系统的再输入的影响过程。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大部分,正反馈是输入信息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可明显加大受控制的实际值与期望值间的偏差,并依据系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以后的行为。运动训练的控制是通过正负反馈,调解和控制运动员机体内环境,使其由失稳态转化为稳态,以不断提高运动成绩的过程。
二、运用控制理论的反馈原理指导运动训练过程的步骤
控制运动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运动处方的过程,但与健身运动处方是有本质区别的。竞技运动处方追求的是锦标;而健身运动处方追求的却是健康。竞技运动处方有两个任务:完成预定的训练指标和实现训练过程的理想化。
(一)运动员状态的诊断
所谓状态诊断就是通过测定运动员相关的身体机能,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素质等数据,为设立近期或长期的训练计划和目标提供依据。
(二)为运动员设立目标
首先,要根据测定的相关数据、掌握的现有资源,以及社会能提供的保障和运动员对环境干扰的免疫力,设立一切可行的训练目标,为制定训练计划明确方向。该系统的创始人贝塔朗兹在《一般系统论》中提出:“目标的遇见决定系统的行为”。目前,目标的设定缘由分为主动因素和被动因素。对运动员来说,主动目标和被动目标的统一对提高训练效果是较为重要的因素。运动员自主设定训练目标与教练员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相一致之后,会极大的激发运动员自身的驱动力,自然会在无形中将训练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为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任务和方法
1.根据对运动员的状态诊断以及前期设定的目标,制定出符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一套专有的训练计划,可调控性与针对性是训练计划必备的两种特点。
2.根据设立的目标确定各项训练任务。确定训练任务时务必做到区分对待,对不同训练个体的训练要求是要区分的。
3.敲定训练内容和确定训练方法,也应当针对运动员个体的需求和将来要培养成的规格,然后根据训练的目标和任务去筛选组合相应的训练内容。人们常提起的打好“基础”和掌握好“运动三基”,对于不同的运动员个体是要区别对待的,也就等于是说,设立什么 “标”,就应建什么“基”,这也是运动训练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反馈调整
1.實现训练目标应当以控制正反馈为前提,源于定量负荷以及环境因素等作用,在运动训练开始时,运动员的体内环境与外部行为形成了“涨落”。表现一是,机体内环境生理和心理上不平衡性;表现二是机体外部行为产生了改变,也就是机体完成动作的表现形式,这些使运动员体内环境与外部行为形成“涨落”的结果导致了两个转化上的问题,一是可以形成实现训练目标诱惑性因素的适度性“涨落”;二是实现一方抑制一方的过度性“涨落”。所以,每次训练课上正确的定量负荷,正确的控制环境中的干扰是实现训练目标的前提,也就是控制正反馈。
2.实现训练目标应当以调节负反馈为手段。运动训练过程里,由于定量符合以及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产生“涨落”,从而导致了训练没有成效。运动训练反馈就是以寻求训练效果与预定目标的一致性为目的,促使机体从“涨落”的失稳中尽快摆脱出来,从作用于人体产生“涨落”信息的因素出发,如运动负荷,去寻求机体积极的与外部环境进行一系列交换,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从而调解下一次的机体输入信息。
总而言之,任一国家或者地区不可能所有的训练项目都能有所创新,只能追求局部项目居前,所以,要解决训练矛盾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就要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正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按有序原理指导训练,统一规律,建立正确的模式训练,结合运动员的训练反馈去听取专家意见,不断调整训练计划,及时增加机体反馈信息,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岳建兴,殷劲,田川,朱伟,石金丽,殷维瑶. 超量恢复区间理论在四川省女子水球队的应用及科技服务[J].四川体育科学. 2009(02)
[2].史文清,方兆宇. 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01)
[3].管慧香.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质疑[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1(10)
[4].肖天.从学贯中西的视角认识把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04)
[5].邓兴忠.贵州民族学院木球队体能训练方法浅谈[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6].侯向锋,马凯.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创新的对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03)
【关键词】控制理论 运动训练 理论基础 控制过程 计划 反馈调整
一、运动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现代系统科学中的控制论是运动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控制论一词最早见于希腊文,意为“掌舵术”。美国教学家维纳阐述了控制的基本原理,其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中指出,控制论即“若干机器的行为和生命机体的若干反映都和一个连续不断的来自目标的反馈,以改变和指导行为客体的过程有关”。所有有目的性的行为都需要依托反馈行为,控制论的核心其实就是反馈理论。反馈是指从系统输出到系统输入的返送,并对系统的再输入的影响过程。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大部分,正反馈是输入信息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可明显加大受控制的实际值与期望值间的偏差,并依据系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以后的行为。运动训练的控制是通过正负反馈,调解和控制运动员机体内环境,使其由失稳态转化为稳态,以不断提高运动成绩的过程。
二、运用控制理论的反馈原理指导运动训练过程的步骤
控制运动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运动处方的过程,但与健身运动处方是有本质区别的。竞技运动处方追求的是锦标;而健身运动处方追求的却是健康。竞技运动处方有两个任务:完成预定的训练指标和实现训练过程的理想化。
(一)运动员状态的诊断
所谓状态诊断就是通过测定运动员相关的身体机能,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素质等数据,为设立近期或长期的训练计划和目标提供依据。
(二)为运动员设立目标
首先,要根据测定的相关数据、掌握的现有资源,以及社会能提供的保障和运动员对环境干扰的免疫力,设立一切可行的训练目标,为制定训练计划明确方向。该系统的创始人贝塔朗兹在《一般系统论》中提出:“目标的遇见决定系统的行为”。目前,目标的设定缘由分为主动因素和被动因素。对运动员来说,主动目标和被动目标的统一对提高训练效果是较为重要的因素。运动员自主设定训练目标与教练员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相一致之后,会极大的激发运动员自身的驱动力,自然会在无形中将训练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为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任务和方法
1.根据对运动员的状态诊断以及前期设定的目标,制定出符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一套专有的训练计划,可调控性与针对性是训练计划必备的两种特点。
2.根据设立的目标确定各项训练任务。确定训练任务时务必做到区分对待,对不同训练个体的训练要求是要区分的。
3.敲定训练内容和确定训练方法,也应当针对运动员个体的需求和将来要培养成的规格,然后根据训练的目标和任务去筛选组合相应的训练内容。人们常提起的打好“基础”和掌握好“运动三基”,对于不同的运动员个体是要区别对待的,也就等于是说,设立什么 “标”,就应建什么“基”,这也是运动训练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反馈调整
1.實现训练目标应当以控制正反馈为前提,源于定量负荷以及环境因素等作用,在运动训练开始时,运动员的体内环境与外部行为形成了“涨落”。表现一是,机体内环境生理和心理上不平衡性;表现二是机体外部行为产生了改变,也就是机体完成动作的表现形式,这些使运动员体内环境与外部行为形成“涨落”的结果导致了两个转化上的问题,一是可以形成实现训练目标诱惑性因素的适度性“涨落”;二是实现一方抑制一方的过度性“涨落”。所以,每次训练课上正确的定量负荷,正确的控制环境中的干扰是实现训练目标的前提,也就是控制正反馈。
2.实现训练目标应当以调节负反馈为手段。运动训练过程里,由于定量符合以及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产生“涨落”,从而导致了训练没有成效。运动训练反馈就是以寻求训练效果与预定目标的一致性为目的,促使机体从“涨落”的失稳中尽快摆脱出来,从作用于人体产生“涨落”信息的因素出发,如运动负荷,去寻求机体积极的与外部环境进行一系列交换,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从而调解下一次的机体输入信息。
总而言之,任一国家或者地区不可能所有的训练项目都能有所创新,只能追求局部项目居前,所以,要解决训练矛盾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就要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正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按有序原理指导训练,统一规律,建立正确的模式训练,结合运动员的训练反馈去听取专家意见,不断调整训练计划,及时增加机体反馈信息,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岳建兴,殷劲,田川,朱伟,石金丽,殷维瑶. 超量恢复区间理论在四川省女子水球队的应用及科技服务[J].四川体育科学. 2009(02)
[2].史文清,方兆宇. 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01)
[3].管慧香.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质疑[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1(10)
[4].肖天.从学贯中西的视角认识把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04)
[5].邓兴忠.贵州民族学院木球队体能训练方法浅谈[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6].侯向锋,马凯.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创新的对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