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01-01
2013年9月,章丘市发生一例因乙脑死亡的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韩某,男,37岁,家住章丘市某街道办事处某村,2013年9月4日突发高热,体温达39.3℃,并伴寒颤、头痛,急来我院就诊,门诊输液治疗,给予降温和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当日转章丘市人民医院治疗,复测体温达39.6℃,次日出现言语不利、反应迟钝、抽搐1次,伴有意识障碍,临床怀疑“流行性乙型脑炎”,给予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患者发病后,进食量少,无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胸闷、心慌,无尿色加深,尿量无明显减少,无呕血和黑便, 患者于9月6日转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入院治疗,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9月10日采集病人血清标本,经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实验室和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乙脑IgM抗体阳性,病例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临床给予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病情曾一度好转,体温趋于正常,9月19日又突发高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于9月21日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 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发病后,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工作。经调查,患者除有“高血压”病史外,否认重大病史和家族性遗传病史,患者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发病前也无外出史,生活规律,无烟酒嗜好,已婚,育有一女一子。患者所在村为平原地貌,村民以农业和养殖业为生,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经调查核实,该村及周边村庄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户有3家,此外农户家中尚有散养的猪、鸡、鸭等家畜和家禽,无牛、羊等养殖场。该村及周边存在水塘沟渠等利于蚊虫滋生的环境,村中蚊虫较多。患者家中有防蚊蝇的纱门、纱窗及蚊帐等设施,经走访发现,大部分村民家中也有防蚊设施,村民有一定的防蚊意识。但傍晚外出乘凉及下地劳作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这些活动很有可能被蚊虫叮咬。经走访询问部分村民发现,大部分村民不了解乙脑这种病的病情、临床表现、传播方式和危害,不知道乙脑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传染病防护意识淡薄。
3 讨论:
3.1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人和动物(猪、牛、马、驴、羊、兔、鸡、鸭等)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但人感染乙脑病毒后,仅产生短期的病毒血症,血液中病毒含量少,因而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猪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血症持续时间长,病毒含量多,加之猪的饲养面广,更新率块,带毒时间长,因而成为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3.2 韩某发病原因分析: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秋季节雨水较多,给蚊虫滋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农村地区养殖业发达,尤其是养猪业,其次是养鸡,北部部分地区有散在的养牛、羊的农户。章丘市往年每年发生3-5例乙脑病例,均为散发,一般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中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差,预后差,病死率高,青壮年大部分能够痊愈,少数留下后遗症。韩某是近十年来唯一一例青壮年感染乙脑后死亡的病例,给家庭、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韩某年龄在37岁,未接种过乙脑疫苗,既往也没有感染过乙脑病毒,体内无乙脑抗体,夏秋季节是乙脑高发季节,韩某在外出时可能被蚊虫叮咬而感染。
3.3 乙脑防控措施:乙脑是一种病死率高,社会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为了减少乙脑发病,降低乙脑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我们要重点从以下方面做好乙脑的防控工作:1、健康教育:积极开展有关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乙脑的危害及其传播方式、预防方法,特别是提高群众关于疫苗接种、防蚊灭蚊对预防乙脑重要性的认识;2、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方法,章丘市乙脑减毒活疫苗8月龄初种,2周岁复种,提高乙脑疫苗常规免疫的接种率,保护易感儿童,确保儿童不发病,是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同时可以探讨在部分高发地区开展成人接种,以便提高人群免疫水平;3、防蚊灭蚊:乙脑的预防关键是防蚊灭蚊,牲畜圈养地喷洒杀虫剂,清理圈内卫生,环境消毒,铲除蚊虫滋生环境,牲畜圈养地要远离居民区。利用蚊帐、纱窗防蚊灭蚊,黄昏和夜间避免外出,必要时用清凉油、花露水等驱赶蚊子。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居民区垃圾死角,清理环境积水(死水),沟渠、水塘可用养鱼、投放药物等方式消灭蚊子幼虫。4.确保儿童不发病:章丘市近十年来未发生15岁以下儿童病例,说明乙脑疫苗常规免疫和儿童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工作开展较扎实,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接种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在儿童中建立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保护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今后章丘市将继续做好乙脑疫苗的免疫工作,确保儿童不发病,切实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健康。
2013年9月,章丘市发生一例因乙脑死亡的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韩某,男,37岁,家住章丘市某街道办事处某村,2013年9月4日突发高热,体温达39.3℃,并伴寒颤、头痛,急来我院就诊,门诊输液治疗,给予降温和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当日转章丘市人民医院治疗,复测体温达39.6℃,次日出现言语不利、反应迟钝、抽搐1次,伴有意识障碍,临床怀疑“流行性乙型脑炎”,给予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患者发病后,进食量少,无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胸闷、心慌,无尿色加深,尿量无明显减少,无呕血和黑便, 患者于9月6日转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入院治疗,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9月10日采集病人血清标本,经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实验室和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乙脑IgM抗体阳性,病例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临床给予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病情曾一度好转,体温趋于正常,9月19日又突发高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于9月21日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 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发病后,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工作。经调查,患者除有“高血压”病史外,否认重大病史和家族性遗传病史,患者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发病前也无外出史,生活规律,无烟酒嗜好,已婚,育有一女一子。患者所在村为平原地貌,村民以农业和养殖业为生,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经调查核实,该村及周边村庄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户有3家,此外农户家中尚有散养的猪、鸡、鸭等家畜和家禽,无牛、羊等养殖场。该村及周边存在水塘沟渠等利于蚊虫滋生的环境,村中蚊虫较多。患者家中有防蚊蝇的纱门、纱窗及蚊帐等设施,经走访发现,大部分村民家中也有防蚊设施,村民有一定的防蚊意识。但傍晚外出乘凉及下地劳作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这些活动很有可能被蚊虫叮咬。经走访询问部分村民发现,大部分村民不了解乙脑这种病的病情、临床表现、传播方式和危害,不知道乙脑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传染病防护意识淡薄。
3 讨论:
3.1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人和动物(猪、牛、马、驴、羊、兔、鸡、鸭等)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但人感染乙脑病毒后,仅产生短期的病毒血症,血液中病毒含量少,因而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猪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血症持续时间长,病毒含量多,加之猪的饲养面广,更新率块,带毒时间长,因而成为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3.2 韩某发病原因分析: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秋季节雨水较多,给蚊虫滋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农村地区养殖业发达,尤其是养猪业,其次是养鸡,北部部分地区有散在的养牛、羊的农户。章丘市往年每年发生3-5例乙脑病例,均为散发,一般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中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差,预后差,病死率高,青壮年大部分能够痊愈,少数留下后遗症。韩某是近十年来唯一一例青壮年感染乙脑后死亡的病例,给家庭、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韩某年龄在37岁,未接种过乙脑疫苗,既往也没有感染过乙脑病毒,体内无乙脑抗体,夏秋季节是乙脑高发季节,韩某在外出时可能被蚊虫叮咬而感染。
3.3 乙脑防控措施:乙脑是一种病死率高,社会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为了减少乙脑发病,降低乙脑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我们要重点从以下方面做好乙脑的防控工作:1、健康教育:积极开展有关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乙脑的危害及其传播方式、预防方法,特别是提高群众关于疫苗接种、防蚊灭蚊对预防乙脑重要性的认识;2、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方法,章丘市乙脑减毒活疫苗8月龄初种,2周岁复种,提高乙脑疫苗常规免疫的接种率,保护易感儿童,确保儿童不发病,是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同时可以探讨在部分高发地区开展成人接种,以便提高人群免疫水平;3、防蚊灭蚊:乙脑的预防关键是防蚊灭蚊,牲畜圈养地喷洒杀虫剂,清理圈内卫生,环境消毒,铲除蚊虫滋生环境,牲畜圈养地要远离居民区。利用蚊帐、纱窗防蚊灭蚊,黄昏和夜间避免外出,必要时用清凉油、花露水等驱赶蚊子。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居民区垃圾死角,清理环境积水(死水),沟渠、水塘可用养鱼、投放药物等方式消灭蚊子幼虫。4.确保儿童不发病:章丘市近十年来未发生15岁以下儿童病例,说明乙脑疫苗常规免疫和儿童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工作开展较扎实,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接种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在儿童中建立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保护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今后章丘市将继续做好乙脑疫苗的免疫工作,确保儿童不发病,切实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