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什么吗?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有皇帝的历史。
100年前——1911年(辛亥年),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不满意清政府的统治,要求改善民生。可满清皇族并没有理会大家的呼声。
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正式与清廷宣战。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随后,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南京组织新政府的消息,同时传到北京。身为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大惊,当即四处调兵,攻打南方政府,同时暗中令唐绍仪继续留在上海,作局外的调停,不使南北彻底决裂。
南京政府也调集军队,向北京前进。大总统孙文,起草檄文,电告北方将士,详细分析国内形势,希望大家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积极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这一篇檄文,微言大义而又情真意切,北方将士和南方军民看了无不群情振奋,北伐的声音,不绝于耳。直捣黄龙,似乎就在弹指之间。
各国侨商,见大战一触即发,深恐损害到自己的利益,联名致电满清朝廷,要求他们早改国体,安定大局。
偏偏清朝亲贵载涛、载洵、载泽、溥伟、善耆,以及良弼、铁良等人,结成一个宗社党,极端反对革命,一意主战。尤其是良弼的态度最为坚决,他力请隆裕太后放弃和议,并斥责袁总理负国不忠,应立即罢免。
隆裕太后还在犹豫,袁总理已得到消息,立即请求辞职。
隆裕太后更加把握不住,正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警报传来:甘肃总督长庚、新疆将军志锐,均被革命军杀死。隆裕太后左思右想,无可奈何,只好请来老庆商量。老庆心目中,只有一个袁世凯,仍是坚持原来主张,并把曾国藩的故事,引述一番。隆裕太后认为,在清朝宗室里,就数老庆阅历最深。于是,让老庆去挽留老袁,并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
袁总理不愿接受赐封,并整顿行装,真要想走的样子。老庆再三挽留,苦口婆心,袁世凯才勉强答应留下,只是怎么也不肯接受侯爵爵位。
老庆走后,袁世凯沉吟好半晌,自拟密电,飞寄唐绍仪。唐绍仪又去拜见伍廷芳。伍廷芳立即把袁世凯密电内容转告孙中山。孙中山得知袁世凯心意,拟好电文,火速回复:
北京袁总理鉴:我到上海,同志们叫组织临时政府,我不客辞,只得暂时担任。这不过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同胞之渴望。
原来,袁总理的密电,是要孙中山让位给他,他才肯赞成共和、推翻满清,做一出民国开幕的新戏。孙中山顾全大局,甘心让位。
收到孙中山的电报,袁世凯稍微放了心,表面上不好不虚与应付,当即回电孙中山:君主或共和问题,需要国民公决,我不敢多说。承蒙谬奖,愧不敢当。
电文到南京,孙总统又回电袁世凯:我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如果您能结束战争,达国民心愿,保民族调和,清室也高兴,一举多得。那么,论功劳,论本事,谁还敢和您比呢?
袁世凯更加放心了,马上到庆亲王府。他说:“现在的形势,绝大多数人倾向共和,革命军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大。孙文回到上海,听说还带回很多钱,随他而来的,还有西洋水陆军官数十人,声势更加大了。就连外国洋人也站在他们一边。”
别以为老袁真的相信道听途说的流言飞语,他这样说,无非是在恫吓老庆。
他又说:“你想一想,再打下去,开支从哪儿来?军械从哪儿来?我想我是没把握。前几天曾商议向外国人借款,又没有哪一国肯答应。如果真到兵临城下那天,别说帝位、贵族,恐怕说什么的余地都没有了。”
老庆不停地皱眉搓手,心中毫无主意,不得已问:“有啥救命的方法?”
“优待皇室。”袁总理解释说,“我想革命军也是有天良的”只要太后答应,他们岂能不感激?将来,说皇太后皇上为国为民,没有私心,就连王爷您,也会传颂古今!”
先是恫吓,后又奉迎,老庆这种人又怎么能摆脱他的掌握?只见老庆踌躇一会儿说:“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法子。等我去向太后说说,再行定夺。”
过了一天,隆裕太后召袁总理进宫。袁总理见了太后,仍把变更国体的好处,说了一大堆。他一边说,太后一边落泪。袁总理连吓带劝,不厌其烦。最后,只听太后呜咽着说:“我母子二人,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你要好好办理,无论如何都得让我母子保全,皇族无恙。我也不能顾及列祖列宗了。”语调凄惨,让人心酸。
袁总理趁热打铁,针对南北议和拟定了一个意见,一式两份,一份送给太后,一份交大臣们讨论。
隆裕太后很快召集皇族会议,老庆对袁世凯的主张,再无异议。良弼却极力反对,主张和革命军拼个鱼死网破。
就在此时,传来贵族良弼被革命者袭击身亡的消息。他的死,在清廷引起极大震荡。许多昔日的亲贵,躲的躲,逃的逃,多半远离北京,到天津、青岛、大连湾,藏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苟且偷生;所有家产,全部储存于外国银行,有人调查,总数在四千万左右。
大家都到外面逍遥去了,清朝皇宫里,只剩了一个隆裕太后和七岁的小皇帝,居住深宫。小皇帝整天嬉戏,没有什么忧愁。只有隆裕太后,焦烦难安,召集皇族会议,竟然不见有人到来。更糟的是,接着又来了一道催命符,是内阁送来的,她慌忙打开一瞧,只见纸上写着:
停战两个月了,施行共和政体,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容逆转。南方提议,只要实现共和:
第一,大清皇帝永传不废;第二,大清皇帝岁俸每年不得少于四百万两;第三,八旗子弟可得保全等等。
这些条件,都是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公开承诺的。不会有半点虚假。这些条文,经电报、报纸宣扬,已经传遍了海内外。
按理说,决定政体要等国会公决,我等应该全力备战。只是体悟太后心意,总是为国为民着想。现在,虽说是停战了,但停战两个月的时间里,革命军筹饷增兵,步步进逼。我方却困守一隅,一筹莫展。如敌方来攻,只怕我等死了,非但难报国恩,还害得大清江山不保,太后及万岁受辱,历代先皇蒙羞。因此,比较利害,敢冒死进言,恳请明降谕旨,告之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隆裕太后一口气看完,不知落了多少珠泪,等看到后面署名,第一个是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随后依次是古北口提督姜桂题、两江提督张勋、察哈尔都统何宗莲……约有四五十人。到了最后几个人的姓名,已被泪水湿透,连笔迹都模糊起来。
隆裕太后把奏折扔在案上,返入寝宫,放声痛哭。身边宫娥侍女,无不惨然而泣。再加上窗外北风,猎猎狂号,气氛更为不堪。
从此,隆裕太后忧郁成疾,吃不甘味,睡不安寝,整天以泪洗面。
一天下午,隆裕太后正在几上假寐,忽然太保世续仓皇进来,报称:“太后,不好了,段祺瑞等要进京来了。”隆裕太后不觉惊醒,忙问道:“段祺瑞么?他来京里干啥?”世续道:“他有一本奏折,请太后明鉴。”隆裕太后还没看奏折,眼眶中已含了许多泪珠,等看完,险些晕厥过去。
原来,段祺瑞的奏折上写着:
共和国体,在目前是一件大好事,却因个别王公阻挠, 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颍州已经沦陷,徐州早晚难保。革命军的舰艇已由奉天登陆,有日本人暗中相助。京、津两地,暗杀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即生。这些都是那几个怀有私心的王公导致的。
总的来说,国体一天不决定,百姓一天不得安宁,死于非命者,每天不下数万。我等不忍国内有此败类,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最后署名,除段祺瑞外,无非是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镜、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等,全是袁世凯平常看重的人。
隆裕太后只觉身子寒战起来,昏昏沉沉,流着泪说:“我后悔不随先皇而去。”然后银牙一咬,道:“罢,罢!你去宣袁世凯进来。”
大约过了半日,才见心广体胖的袁世凯姗姗入宫。
袁世凯‘进宫,隆裕太后问他是否就和谈的细节和南方商议。袁世凯回答说没有。隆裕太后神色凄然地说:“这个局面,看来是不答应共和都不行了。就劳烦你去操办吧!”袁总理道:“事关重大,还是再召集宗室王公和众大臣好好商议吧。”隆裕太后说:“他们都跑得远远的,还有什么可商议的?”说完,掩面痛哭。袁总理没管那么多,大踏步出宫,给南方伍代表发电报去了。
当时,南京各省代表团,已经按照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召集参议员,于民国元年1月28日召开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正式成立大会。
各省代表齐集汉口,有一些是尚未独立省份(如直隶、奉天等)的代表。有人说:“直隶、奉天等省的代表,不能有表决权。”直隶代表谷钟秀、奉天代表吴景濂等人不服,相继辞职。后经多方调停,才达成一视同仁、权力等同的共识。眼看南北议和就将举行,天下统一也触手可及,他们还要为一点小事纠缠,甚至彼此怀恨,真正令人费解。
到了开会那天,各省代表虽说没有全部到齐,但已超过了半数。临时大总统孙文,也到了会场。当时的场面,国旗飘扬,军乐激昂,大众欢欣鼓舞,好像真有一种共和的气象。
代表们按照大会的议程逐一讨论决定,不知不觉过了十来天。忽然有一天,有人听说新政府未经讨论决定,就擅自将汉冶萍煤矿公司,拿去抵押贷款了。一时间,所有代表大哗,严词责问。原来,临时政府成立,下令暂行豁免各省赋税,这对笼络人心当然有好处,但这样一来,一点儿进款都没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又特别多,陆军和财政两部,准备发行军债票券,却因种种原因而未见成效。于是,新政府和一些大公司商量缓解办法,结果,陆军总长黄兴,以急需军饷为由,没来得及交参议院公决,只与临时大总统商量好,直接由大总统及陆军总长秘密签字,连财政总长陈锦涛也不知道内情,就把汉冶萍煤矿公司作为抵押,向日本借了五百万元。
此举未免违法。湖北参议员刘成禺、张伯烈、时功玖等人,先是愤怒指责新政府独断专行;继而愤然辞职,回到湖北原籍,策动本省临时议会,想另行组织临时国会,与南京临时参议院抗衡。临时参议院成立不到一个月,闹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祥之兆。
到了这种境地,新政府只好想方设法将公司收回。同时,驳斥湖北省议会为法外举动,当然无效。就在这时,伍廷芳已收到袁世凯发来的电报,主要是实现共和需要优待满清皇室的条件。于是,大家又把其他的事搁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研究讨论起这些条件来。
袁世凯开列的条件,共有甲、乙、丙三大项,每项下面,又有小项,第一条就是关于优待清朝皇室的条款,经协商后,改为“清帝逊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代表们对对方提出的条件逐条逐款地讨论修改,变为:
第二款,大清皇帝每年的费用,不少于四百万元,由民国负担。
第三款,清帝逊位之后,暂住宫内,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照常留用。
第四款,清室逊位后,宗庙陵寝,由民国妥当保护。
第五款,清德宗陵未完工程,照旧修建。经费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宫内所用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太监。
第七款,清帝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保护。
第九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俸饷如旧。
……
等等等等,基本上与袁世凯的要求也差得不是太远。
全文修改好了,转交伍廷芳,由他电告北京。
袁总理收到电报,仔仔细细地看了,再送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看完,召集皇室贵族及国务大臣进行商讨。应召而来的人很少,只有载沣等几人到来,却也只是挑些鸡毛蒜皮的东西来说。
隆裕太后实在忍受不了,愤怒地说:“大势已去,只在这些小节上斤斤计较,还有什么意思?”说完,哽咽不已。
载沣等人也愧悔交集,各带惨容。后来,索性大家一同热热闹闹地哭了一场。
隆裕太后哭够了,忽然问:“庆亲王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来?”
说来也巧,她的话音刚落,只见老庆低头弯腰进来,脸上还带着烟容。想必是为了大过鸦片烟瘾,因此来迟。
过了一会儿,隆裕太后问他有啥意见,老庆看了优待条件,没有多说,只是和大家一样,认为皇帝尊号应该保留,不得变更。
隆裕太后转告袁总理,让他致电南京政府。无奈南方回电,坚决不答应。袁总理又进宫见太后,请太后自己拿主意。
隆裕太后说:“就听他们摆布算了。”
袁总理道:“再和其他人商量商量吧。”
“他们多数不在北京,就是还在,也是不中用的人物,你不妨做主去办,日后也不会有人说什么了。”隆裕太后不等他说完。
袁世凯退出,想马上拟旨,却又觉得逊位的“逊”字,有伤体面,而且开会的时候,皇族中已经有人提到这点。他斟酌一会儿,认为改成“辞”字更好。于是电告南方,南方倒是很爽快就答应了。老袁出山,总算为满清争得这么一个字。
接下来,袁世凯以太后的名义,草拟了三道懿旨,送入宫中,请隆裕太后和宣统帝盖章。宣统帝什么都不知道,当然是一切由太后做主。她含着眼泪,把印盖好,于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华民国元年2月12日,颁布天下,大意就是说清朝皇帝接受退位等等。
这就是中国的最后一道圣旨。
当天,北京城里到处都挂满五色旗帜,民国南北统一,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成为过去。三千年的帝制,成为历史。
100年前——1911年(辛亥年),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不满意清政府的统治,要求改善民生。可满清皇族并没有理会大家的呼声。
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正式与清廷宣战。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随后,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南京组织新政府的消息,同时传到北京。身为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大惊,当即四处调兵,攻打南方政府,同时暗中令唐绍仪继续留在上海,作局外的调停,不使南北彻底决裂。
南京政府也调集军队,向北京前进。大总统孙文,起草檄文,电告北方将士,详细分析国内形势,希望大家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积极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这一篇檄文,微言大义而又情真意切,北方将士和南方军民看了无不群情振奋,北伐的声音,不绝于耳。直捣黄龙,似乎就在弹指之间。
各国侨商,见大战一触即发,深恐损害到自己的利益,联名致电满清朝廷,要求他们早改国体,安定大局。
偏偏清朝亲贵载涛、载洵、载泽、溥伟、善耆,以及良弼、铁良等人,结成一个宗社党,极端反对革命,一意主战。尤其是良弼的态度最为坚决,他力请隆裕太后放弃和议,并斥责袁总理负国不忠,应立即罢免。
隆裕太后还在犹豫,袁总理已得到消息,立即请求辞职。
隆裕太后更加把握不住,正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警报传来:甘肃总督长庚、新疆将军志锐,均被革命军杀死。隆裕太后左思右想,无可奈何,只好请来老庆商量。老庆心目中,只有一个袁世凯,仍是坚持原来主张,并把曾国藩的故事,引述一番。隆裕太后认为,在清朝宗室里,就数老庆阅历最深。于是,让老庆去挽留老袁,并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
袁总理不愿接受赐封,并整顿行装,真要想走的样子。老庆再三挽留,苦口婆心,袁世凯才勉强答应留下,只是怎么也不肯接受侯爵爵位。
老庆走后,袁世凯沉吟好半晌,自拟密电,飞寄唐绍仪。唐绍仪又去拜见伍廷芳。伍廷芳立即把袁世凯密电内容转告孙中山。孙中山得知袁世凯心意,拟好电文,火速回复:
北京袁总理鉴:我到上海,同志们叫组织临时政府,我不客辞,只得暂时担任。这不过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同胞之渴望。
原来,袁总理的密电,是要孙中山让位给他,他才肯赞成共和、推翻满清,做一出民国开幕的新戏。孙中山顾全大局,甘心让位。
收到孙中山的电报,袁世凯稍微放了心,表面上不好不虚与应付,当即回电孙中山:君主或共和问题,需要国民公决,我不敢多说。承蒙谬奖,愧不敢当。
电文到南京,孙总统又回电袁世凯:我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如果您能结束战争,达国民心愿,保民族调和,清室也高兴,一举多得。那么,论功劳,论本事,谁还敢和您比呢?
袁世凯更加放心了,马上到庆亲王府。他说:“现在的形势,绝大多数人倾向共和,革命军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大。孙文回到上海,听说还带回很多钱,随他而来的,还有西洋水陆军官数十人,声势更加大了。就连外国洋人也站在他们一边。”
别以为老袁真的相信道听途说的流言飞语,他这样说,无非是在恫吓老庆。
他又说:“你想一想,再打下去,开支从哪儿来?军械从哪儿来?我想我是没把握。前几天曾商议向外国人借款,又没有哪一国肯答应。如果真到兵临城下那天,别说帝位、贵族,恐怕说什么的余地都没有了。”
老庆不停地皱眉搓手,心中毫无主意,不得已问:“有啥救命的方法?”
“优待皇室。”袁总理解释说,“我想革命军也是有天良的”只要太后答应,他们岂能不感激?将来,说皇太后皇上为国为民,没有私心,就连王爷您,也会传颂古今!”
先是恫吓,后又奉迎,老庆这种人又怎么能摆脱他的掌握?只见老庆踌躇一会儿说:“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法子。等我去向太后说说,再行定夺。”
过了一天,隆裕太后召袁总理进宫。袁总理见了太后,仍把变更国体的好处,说了一大堆。他一边说,太后一边落泪。袁总理连吓带劝,不厌其烦。最后,只听太后呜咽着说:“我母子二人,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你要好好办理,无论如何都得让我母子保全,皇族无恙。我也不能顾及列祖列宗了。”语调凄惨,让人心酸。
袁总理趁热打铁,针对南北议和拟定了一个意见,一式两份,一份送给太后,一份交大臣们讨论。
隆裕太后很快召集皇族会议,老庆对袁世凯的主张,再无异议。良弼却极力反对,主张和革命军拼个鱼死网破。
就在此时,传来贵族良弼被革命者袭击身亡的消息。他的死,在清廷引起极大震荡。许多昔日的亲贵,躲的躲,逃的逃,多半远离北京,到天津、青岛、大连湾,藏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苟且偷生;所有家产,全部储存于外国银行,有人调查,总数在四千万左右。
大家都到外面逍遥去了,清朝皇宫里,只剩了一个隆裕太后和七岁的小皇帝,居住深宫。小皇帝整天嬉戏,没有什么忧愁。只有隆裕太后,焦烦难安,召集皇族会议,竟然不见有人到来。更糟的是,接着又来了一道催命符,是内阁送来的,她慌忙打开一瞧,只见纸上写着:
停战两个月了,施行共和政体,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容逆转。南方提议,只要实现共和:
第一,大清皇帝永传不废;第二,大清皇帝岁俸每年不得少于四百万两;第三,八旗子弟可得保全等等。
这些条件,都是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公开承诺的。不会有半点虚假。这些条文,经电报、报纸宣扬,已经传遍了海内外。
按理说,决定政体要等国会公决,我等应该全力备战。只是体悟太后心意,总是为国为民着想。现在,虽说是停战了,但停战两个月的时间里,革命军筹饷增兵,步步进逼。我方却困守一隅,一筹莫展。如敌方来攻,只怕我等死了,非但难报国恩,还害得大清江山不保,太后及万岁受辱,历代先皇蒙羞。因此,比较利害,敢冒死进言,恳请明降谕旨,告之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隆裕太后一口气看完,不知落了多少珠泪,等看到后面署名,第一个是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随后依次是古北口提督姜桂题、两江提督张勋、察哈尔都统何宗莲……约有四五十人。到了最后几个人的姓名,已被泪水湿透,连笔迹都模糊起来。
隆裕太后把奏折扔在案上,返入寝宫,放声痛哭。身边宫娥侍女,无不惨然而泣。再加上窗外北风,猎猎狂号,气氛更为不堪。
从此,隆裕太后忧郁成疾,吃不甘味,睡不安寝,整天以泪洗面。
一天下午,隆裕太后正在几上假寐,忽然太保世续仓皇进来,报称:“太后,不好了,段祺瑞等要进京来了。”隆裕太后不觉惊醒,忙问道:“段祺瑞么?他来京里干啥?”世续道:“他有一本奏折,请太后明鉴。”隆裕太后还没看奏折,眼眶中已含了许多泪珠,等看完,险些晕厥过去。
原来,段祺瑞的奏折上写着:
共和国体,在目前是一件大好事,却因个别王公阻挠, 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颍州已经沦陷,徐州早晚难保。革命军的舰艇已由奉天登陆,有日本人暗中相助。京、津两地,暗杀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即生。这些都是那几个怀有私心的王公导致的。
总的来说,国体一天不决定,百姓一天不得安宁,死于非命者,每天不下数万。我等不忍国内有此败类,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最后署名,除段祺瑞外,无非是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镜、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等,全是袁世凯平常看重的人。
隆裕太后只觉身子寒战起来,昏昏沉沉,流着泪说:“我后悔不随先皇而去。”然后银牙一咬,道:“罢,罢!你去宣袁世凯进来。”
大约过了半日,才见心广体胖的袁世凯姗姗入宫。
袁世凯‘进宫,隆裕太后问他是否就和谈的细节和南方商议。袁世凯回答说没有。隆裕太后神色凄然地说:“这个局面,看来是不答应共和都不行了。就劳烦你去操办吧!”袁总理道:“事关重大,还是再召集宗室王公和众大臣好好商议吧。”隆裕太后说:“他们都跑得远远的,还有什么可商议的?”说完,掩面痛哭。袁总理没管那么多,大踏步出宫,给南方伍代表发电报去了。
当时,南京各省代表团,已经按照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召集参议员,于民国元年1月28日召开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正式成立大会。
各省代表齐集汉口,有一些是尚未独立省份(如直隶、奉天等)的代表。有人说:“直隶、奉天等省的代表,不能有表决权。”直隶代表谷钟秀、奉天代表吴景濂等人不服,相继辞职。后经多方调停,才达成一视同仁、权力等同的共识。眼看南北议和就将举行,天下统一也触手可及,他们还要为一点小事纠缠,甚至彼此怀恨,真正令人费解。
到了开会那天,各省代表虽说没有全部到齐,但已超过了半数。临时大总统孙文,也到了会场。当时的场面,国旗飘扬,军乐激昂,大众欢欣鼓舞,好像真有一种共和的气象。
代表们按照大会的议程逐一讨论决定,不知不觉过了十来天。忽然有一天,有人听说新政府未经讨论决定,就擅自将汉冶萍煤矿公司,拿去抵押贷款了。一时间,所有代表大哗,严词责问。原来,临时政府成立,下令暂行豁免各省赋税,这对笼络人心当然有好处,但这样一来,一点儿进款都没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又特别多,陆军和财政两部,准备发行军债票券,却因种种原因而未见成效。于是,新政府和一些大公司商量缓解办法,结果,陆军总长黄兴,以急需军饷为由,没来得及交参议院公决,只与临时大总统商量好,直接由大总统及陆军总长秘密签字,连财政总长陈锦涛也不知道内情,就把汉冶萍煤矿公司作为抵押,向日本借了五百万元。
此举未免违法。湖北参议员刘成禺、张伯烈、时功玖等人,先是愤怒指责新政府独断专行;继而愤然辞职,回到湖北原籍,策动本省临时议会,想另行组织临时国会,与南京临时参议院抗衡。临时参议院成立不到一个月,闹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祥之兆。
到了这种境地,新政府只好想方设法将公司收回。同时,驳斥湖北省议会为法外举动,当然无效。就在这时,伍廷芳已收到袁世凯发来的电报,主要是实现共和需要优待满清皇室的条件。于是,大家又把其他的事搁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研究讨论起这些条件来。
袁世凯开列的条件,共有甲、乙、丙三大项,每项下面,又有小项,第一条就是关于优待清朝皇室的条款,经协商后,改为“清帝逊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代表们对对方提出的条件逐条逐款地讨论修改,变为:
第二款,大清皇帝每年的费用,不少于四百万元,由民国负担。
第三款,清帝逊位之后,暂住宫内,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照常留用。
第四款,清室逊位后,宗庙陵寝,由民国妥当保护。
第五款,清德宗陵未完工程,照旧修建。经费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宫内所用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太监。
第七款,清帝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保护。
第九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俸饷如旧。
……
等等等等,基本上与袁世凯的要求也差得不是太远。
全文修改好了,转交伍廷芳,由他电告北京。
袁总理收到电报,仔仔细细地看了,再送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看完,召集皇室贵族及国务大臣进行商讨。应召而来的人很少,只有载沣等几人到来,却也只是挑些鸡毛蒜皮的东西来说。
隆裕太后实在忍受不了,愤怒地说:“大势已去,只在这些小节上斤斤计较,还有什么意思?”说完,哽咽不已。
载沣等人也愧悔交集,各带惨容。后来,索性大家一同热热闹闹地哭了一场。
隆裕太后哭够了,忽然问:“庆亲王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来?”
说来也巧,她的话音刚落,只见老庆低头弯腰进来,脸上还带着烟容。想必是为了大过鸦片烟瘾,因此来迟。
过了一会儿,隆裕太后问他有啥意见,老庆看了优待条件,没有多说,只是和大家一样,认为皇帝尊号应该保留,不得变更。
隆裕太后转告袁总理,让他致电南京政府。无奈南方回电,坚决不答应。袁总理又进宫见太后,请太后自己拿主意。
隆裕太后说:“就听他们摆布算了。”
袁总理道:“再和其他人商量商量吧。”
“他们多数不在北京,就是还在,也是不中用的人物,你不妨做主去办,日后也不会有人说什么了。”隆裕太后不等他说完。
袁世凯退出,想马上拟旨,却又觉得逊位的“逊”字,有伤体面,而且开会的时候,皇族中已经有人提到这点。他斟酌一会儿,认为改成“辞”字更好。于是电告南方,南方倒是很爽快就答应了。老袁出山,总算为满清争得这么一个字。
接下来,袁世凯以太后的名义,草拟了三道懿旨,送入宫中,请隆裕太后和宣统帝盖章。宣统帝什么都不知道,当然是一切由太后做主。她含着眼泪,把印盖好,于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华民国元年2月12日,颁布天下,大意就是说清朝皇帝接受退位等等。
这就是中国的最后一道圣旨。
当天,北京城里到处都挂满五色旗帜,民国南北统一,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成为过去。三千年的帝制,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