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3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d,2次/d,静脉滴注。对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在治疗后均发生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显著降低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这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属于反应机体炎症状态的一项相对较为灵敏的指标,它不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炎性因子,同时是对脑梗死病情变化和预后进行评价的一项相对简便且迅速的参考指标。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依达拉奉为日本三菱东京制药株式会社所研究开发的一种新药[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分组治疗,并对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共随机抽取86例,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44~79岁,平均(60.7±13.6)岁;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5~80岁,平均(61.2±13.4)岁。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排除标准 (1)在半年之内曾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存在相对严重的创伤或存在重大手术史;(2)患有各种急慢性炎症、风湿、肿瘤、结缔组织疾病;(3)曾有过应用炎症抑制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者;(4)肝、肾、心功能明显衰弱者。
1.3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即给予合理的降血压、降颅压以及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2次/d,疗程为10~14 d[2]。对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展开CSS评分,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在确诊24 h之内以及接受治疗1个疗程后空腹静脉血,采用EDTA抗凝后,在室温条件下静置1 h后进行离心处理,并在—20 ℃的条件下保存,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所用仪器为全自动生化仪[3]。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 经统计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8.9±6.2)mg/L和(18.5±5.8)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水平均较参考值高;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4.8±4.3)mg/L和(16.1±5.2)mg/L,显然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均发生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CS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SS评分分别为(20.9±6.1)分和(21.2±5.8)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分别为(11.2±4.8)分和(16.5±7.2)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其相关区域的脑组织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缺血症状,导致电压依赖性通道开放,进而增加兴奋性氨基酸,使Ca2+通道启动,Ca2+通道的开放会造成腔内Ca2+超载,从而使花生四烯酸代谢级(AA)链式反应以及活化氧化酶系统得以触发从而生成大量自由基引起脑细胞损伤[4]。脑AA级链式反应得到激活为脑缺血尤其是再灌注中产生水肿以及组织损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并且经AA级连反应,会使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得以形成,比如白三烯以及白栓素等,造成局部白细胞发生明显增多,使白细胞介素得以释放,而后者会对肝细胞加速合成CRP产生刺激[5]。
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依达拉奉主要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进而抑制脂质过氧化路径,减少脑缺血对脑细胞、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从而被视为一种新型脑保护药[6]。在本次研究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后,患者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会发生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患者的CSS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应用依达拉奉,对降低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这将会对病情以及预后评估产生无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 曹红,孙长凯,赵杰,等.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3(24):242—243.
[2] 周婷,丁美萍,闻树群.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与IL—10的关系及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1):17—19.
[3] 朱东铭,罗成宏.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2(31):288—289.
[4] 徐瑛,武棋,关颖,等.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评价[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3(21):328—330.
[5] 王蔚,丁新生,肖抗,等.依达拉奉对原代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2):389—340.
[6] 宋妤.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2):131—132.
(收稿日期:2012—08—23) (本文编辑:王曼)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属于反应机体炎症状态的一项相对较为灵敏的指标,它不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炎性因子,同时是对脑梗死病情变化和预后进行评价的一项相对简便且迅速的参考指标。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依达拉奉为日本三菱东京制药株式会社所研究开发的一种新药[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分组治疗,并对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共随机抽取86例,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44~79岁,平均(60.7±13.6)岁;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5~80岁,平均(61.2±13.4)岁。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排除标准 (1)在半年之内曾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存在相对严重的创伤或存在重大手术史;(2)患有各种急慢性炎症、风湿、肿瘤、结缔组织疾病;(3)曾有过应用炎症抑制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者;(4)肝、肾、心功能明显衰弱者。
1.3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即给予合理的降血压、降颅压以及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2次/d,疗程为10~14 d[2]。对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展开CSS评分,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在确诊24 h之内以及接受治疗1个疗程后空腹静脉血,采用EDTA抗凝后,在室温条件下静置1 h后进行离心处理,并在—20 ℃的条件下保存,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所用仪器为全自动生化仪[3]。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 经统计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8.9±6.2)mg/L和(18.5±5.8)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水平均较参考值高;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4.8±4.3)mg/L和(16.1±5.2)mg/L,显然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均发生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CS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SS评分分别为(20.9±6.1)分和(21.2±5.8)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分别为(11.2±4.8)分和(16.5±7.2)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其相关区域的脑组织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缺血症状,导致电压依赖性通道开放,进而增加兴奋性氨基酸,使Ca2+通道启动,Ca2+通道的开放会造成腔内Ca2+超载,从而使花生四烯酸代谢级(AA)链式反应以及活化氧化酶系统得以触发从而生成大量自由基引起脑细胞损伤[4]。脑AA级链式反应得到激活为脑缺血尤其是再灌注中产生水肿以及组织损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并且经AA级连反应,会使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得以形成,比如白三烯以及白栓素等,造成局部白细胞发生明显增多,使白细胞介素得以释放,而后者会对肝细胞加速合成CRP产生刺激[5]。
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依达拉奉主要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进而抑制脂质过氧化路径,减少脑缺血对脑细胞、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从而被视为一种新型脑保护药[6]。在本次研究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后,患者的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会发生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患者的CSS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应用依达拉奉,对降低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这将会对病情以及预后评估产生无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 曹红,孙长凯,赵杰,等.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3(24):242—243.
[2] 周婷,丁美萍,闻树群.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与IL—10的关系及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1):17—19.
[3] 朱东铭,罗成宏.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2(31):288—289.
[4] 徐瑛,武棋,关颖,等.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评价[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3(21):328—330.
[5] 王蔚,丁新生,肖抗,等.依达拉奉对原代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2):389—340.
[6] 宋妤.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2):131—132.
(收稿日期:2012—08—23) (本文编辑: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