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2P是一种新型互联网技术,但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有人说,P2P把内容的权利交还给用户,使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但也有人认为,高效的资源共享,带来的是对带宽的吞噬压力。也许P2P的本质就注定了这些是是非非。
近日,一位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的官员对P2P产生的影响发表看法说,P2P等新技术给运营商的网络带宽带来压力,导致运营商的带宽不断增加,但是收入却没有提高。
这种表态令那些热衷于P2P的人们颇有些紧张,不过好在这并不是信息产业部对于P2P的官方表态。实际上,业内专家仍在建议运营商开始思考如何用P2P技术改进现有的服务,而信息产业部的一些官员也曾多次表示,运营商应该提高驾驭和利用P2P新技术的能力。
追溯P2P的本质
有人说,P2P是一种文化; 有人说,P2P是一种思想。
其实就其本质而言,P2P是一种技术,并且仍在不断地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它并非一种全新的技术。虽然P2P这个术语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但是P2P本身的基本技术存在时间却至少和Usenet、FidoNet这两种非常成功的分布式对等网络技术一样长,甚至更长些。有趣的是,在最初的P2P应用出现时,许多使用该技术的人甚至还不会使用计算机呢。
从某种程度上说,P2P技术近几年的兴起是互联网技术走的一次回头路。在早期的互联网应用方式中有很多已经体现了P2P思想,不过在互联网近10年的大一统中,S/B(服务器/浏览器)、S/C(服务器/客户机)模式最终成为主流。当互联网发展到如今,互联网数据呈爆炸性的发展时,P2P这一“古老”的技术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目前互联网的主流模式仍是S/C,在这种方式下,互联网上要有具备强大处理能力和超高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安装相应的服务器应用软件,并在其上存放大量的数据信息,从而才能在互联网上为接受访问的电脑提供服务。此时,一台与之联机的PC机或是掌上电脑,P2P就是客户机。这种关系奠定了目前互联网的基石。
P2P技术则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任意两台PC就能互为服务器,同时又互为客户机。简单地说,P2P就是一种用户不需要经过中继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它将目前互联网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改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将权利交还给用户。在这种架构中,每个节点的地位都相同,具备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双重特性,可以同时集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两种角色于一身。
通过P2P,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有利于直接共享和交互,用户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文件交换,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必须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或下载,如今盛行的BT、电驴、迅雷等均采用了P2P技术。不过也正是“拜”以上几种应用方式所赐,很多人一提起P2P,第一反应就是“盗版”二字。
另外,在流媒体领域,P2P技术也由于其对等传输的特性被广为看好。一些世界知名的市场分析机构认为,P2P流媒体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相信通过几年的发展,P2P流媒体能占据流媒体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且通过P2P流媒体的大力推广,P2P技术将进一步发展,这也将彻底改变互联网现有的B/S、C/S网络结构,引领P2P技术再向前跨进一步。
优点、缺点都鲜明
由于P2P技术本身发展迅速,P2P技术涵盖的范围也没有确定,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规范。
不过,如果你认为由于P2P技术在很多时候被应用于非授权音乐、影视以及各种软件的传输上,因此肯定很少会有大型企业支持它,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目前,虽然正式的P2P组织尚未成立,但是2000年8月成立的P2P工作组一直在做着P2P技术的标准、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等工作,其成员就包括了Intel、IBM、HP等公司。
从技术角度来看,P2P的主要优势包括: 高效资源共享,特别是对宽带视频资源的高效共享; 避免服务器可能存在的瓶颈问题; 扩展性强,并且随着用户的增加,系统整体资源和服务能力也能得到同步扩充; 系统架构稳固,允许节点自由加入与离开,性价比很高; 基于有效利用IPv6及P2P技术的移动IPv6-P2P的高效增值能力; 负荷平衡,每节点既是服务器又为客户机,资源分布于多个节点,可更好地实现网络负荷平衡; 有助用户隐私保护,由于所有参与者均可提供中继转发功能,提高了匿名通信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所以,如果仅仅是把P2P技术用于交换软件、MP3文件或电影文件,就或多或少地有些辜负其互联网“杀手级应用”的美誉了。实际上,除了用于交换文件,P2P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等计算、对等存储、协同处理与服务共享等企业级应用。P2P技术被认为将重构今天的互联网络,它正在互联网各个运用领域产生持久而巨大的变化。
因此,与P2P在文件传输共享过程中“博得”的恶名不同,P2P计算正在得到业内一致的看好,它成功地将许多有趣的分布计算技术重新拉回到人们视线当中。
但P2P的缺点也不容忽视,而这些缺点恰恰是其技术优势所带来的。譬如,高效的资源共享,带来的是对带宽的吞噬压力; 隐私保护,带来的则是难以控制和管理真空。因此,专家建议,对于P2P技术的采用应审时度势、合理运用。
P2P技术追求的是网络中各节点的平等地位。在P2P技术结构中,中心服务器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网络传播结构的扁平化特点会进一步凸显。这样的传播结构,使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与控制更为复杂与困难,因此也更加缺乏道德的约束力和法律的规范性。
链接:定义P2P计算
Intel将P2P计算定义为“通过系统间的直接交换所达成的计算机资源与信息的共享”,这些资源与服务包括信息交换、处理器时钟、缓存和磁盘空间等。IBM则给P2P赋予了更广阔的定义,把它看成是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的系统,并具备若干特性。
从技术角度看,P2P计算实际上并未激发出任何重大的创新,而是改变了人们对因特网的理解与认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IBM一直宣称P2P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现象。
P2P计算允许用户使用网络中集中的处理能力,它可以帮助相关组织进行以前不可能进行的繁重计算工作,譬如利用P2P技术的特性,将计算任务划分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台个人计算机上,用来破解蛋白质或是DNA密码。另外,P2P的应用对小型公司和对个人一样都是具有成本效率的。总之,对于每一个使用者来说,P2P计算的好处是拥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处理速度。
专家认为,P2P计算可以被归纳为一种特殊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因此它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利用目前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研究成果来加以解决,比如并发控制、事务处理等基本问题。
然而一些问题在P2P系统中可能会出现变化,人们也应妥善应对。譬如安全问题,由于在P2P环境下没有中心节点,P2P系统面临的安全压力也更大一些。
近日,一位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的官员对P2P产生的影响发表看法说,P2P等新技术给运营商的网络带宽带来压力,导致运营商的带宽不断增加,但是收入却没有提高。
这种表态令那些热衷于P2P的人们颇有些紧张,不过好在这并不是信息产业部对于P2P的官方表态。实际上,业内专家仍在建议运营商开始思考如何用P2P技术改进现有的服务,而信息产业部的一些官员也曾多次表示,运营商应该提高驾驭和利用P2P新技术的能力。
追溯P2P的本质
有人说,P2P是一种文化; 有人说,P2P是一种思想。
其实就其本质而言,P2P是一种技术,并且仍在不断地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它并非一种全新的技术。虽然P2P这个术语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但是P2P本身的基本技术存在时间却至少和Usenet、FidoNet这两种非常成功的分布式对等网络技术一样长,甚至更长些。有趣的是,在最初的P2P应用出现时,许多使用该技术的人甚至还不会使用计算机呢。
从某种程度上说,P2P技术近几年的兴起是互联网技术走的一次回头路。在早期的互联网应用方式中有很多已经体现了P2P思想,不过在互联网近10年的大一统中,S/B(服务器/浏览器)、S/C(服务器/客户机)模式最终成为主流。当互联网发展到如今,互联网数据呈爆炸性的发展时,P2P这一“古老”的技术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目前互联网的主流模式仍是S/C,在这种方式下,互联网上要有具备强大处理能力和超高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安装相应的服务器应用软件,并在其上存放大量的数据信息,从而才能在互联网上为接受访问的电脑提供服务。此时,一台与之联机的PC机或是掌上电脑,P2P就是客户机。这种关系奠定了目前互联网的基石。
P2P技术则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任意两台PC就能互为服务器,同时又互为客户机。简单地说,P2P就是一种用户不需要经过中继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它将目前互联网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改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将权利交还给用户。在这种架构中,每个节点的地位都相同,具备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双重特性,可以同时集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两种角色于一身。
通过P2P,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有利于直接共享和交互,用户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文件交换,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必须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或下载,如今盛行的BT、电驴、迅雷等均采用了P2P技术。不过也正是“拜”以上几种应用方式所赐,很多人一提起P2P,第一反应就是“盗版”二字。
另外,在流媒体领域,P2P技术也由于其对等传输的特性被广为看好。一些世界知名的市场分析机构认为,P2P流媒体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相信通过几年的发展,P2P流媒体能占据流媒体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且通过P2P流媒体的大力推广,P2P技术将进一步发展,这也将彻底改变互联网现有的B/S、C/S网络结构,引领P2P技术再向前跨进一步。
优点、缺点都鲜明
由于P2P技术本身发展迅速,P2P技术涵盖的范围也没有确定,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规范。
不过,如果你认为由于P2P技术在很多时候被应用于非授权音乐、影视以及各种软件的传输上,因此肯定很少会有大型企业支持它,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目前,虽然正式的P2P组织尚未成立,但是2000年8月成立的P2P工作组一直在做着P2P技术的标准、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等工作,其成员就包括了Intel、IBM、HP等公司。
从技术角度来看,P2P的主要优势包括: 高效资源共享,特别是对宽带视频资源的高效共享; 避免服务器可能存在的瓶颈问题; 扩展性强,并且随着用户的增加,系统整体资源和服务能力也能得到同步扩充; 系统架构稳固,允许节点自由加入与离开,性价比很高; 基于有效利用IPv6及P2P技术的移动IPv6-P2P的高效增值能力; 负荷平衡,每节点既是服务器又为客户机,资源分布于多个节点,可更好地实现网络负荷平衡; 有助用户隐私保护,由于所有参与者均可提供中继转发功能,提高了匿名通信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所以,如果仅仅是把P2P技术用于交换软件、MP3文件或电影文件,就或多或少地有些辜负其互联网“杀手级应用”的美誉了。实际上,除了用于交换文件,P2P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等计算、对等存储、协同处理与服务共享等企业级应用。P2P技术被认为将重构今天的互联网络,它正在互联网各个运用领域产生持久而巨大的变化。
因此,与P2P在文件传输共享过程中“博得”的恶名不同,P2P计算正在得到业内一致的看好,它成功地将许多有趣的分布计算技术重新拉回到人们视线当中。
但P2P的缺点也不容忽视,而这些缺点恰恰是其技术优势所带来的。譬如,高效的资源共享,带来的是对带宽的吞噬压力; 隐私保护,带来的则是难以控制和管理真空。因此,专家建议,对于P2P技术的采用应审时度势、合理运用。
P2P技术追求的是网络中各节点的平等地位。在P2P技术结构中,中心服务器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网络传播结构的扁平化特点会进一步凸显。这样的传播结构,使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与控制更为复杂与困难,因此也更加缺乏道德的约束力和法律的规范性。
链接:定义P2P计算
Intel将P2P计算定义为“通过系统间的直接交换所达成的计算机资源与信息的共享”,这些资源与服务包括信息交换、处理器时钟、缓存和磁盘空间等。IBM则给P2P赋予了更广阔的定义,把它看成是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的系统,并具备若干特性。
从技术角度看,P2P计算实际上并未激发出任何重大的创新,而是改变了人们对因特网的理解与认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IBM一直宣称P2P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现象。
P2P计算允许用户使用网络中集中的处理能力,它可以帮助相关组织进行以前不可能进行的繁重计算工作,譬如利用P2P技术的特性,将计算任务划分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台个人计算机上,用来破解蛋白质或是DNA密码。另外,P2P的应用对小型公司和对个人一样都是具有成本效率的。总之,对于每一个使用者来说,P2P计算的好处是拥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处理速度。
专家认为,P2P计算可以被归纳为一种特殊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因此它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利用目前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研究成果来加以解决,比如并发控制、事务处理等基本问题。
然而一些问题在P2P系统中可能会出现变化,人们也应妥善应对。譬如安全问题,由于在P2P环境下没有中心节点,P2P系统面临的安全压力也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