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刘同的采访定在了光线传媒的办公室,他现任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副总裁,“副业”写作更加风生水起,2013年推出《谁的青春不迷茫》畅销百万册后,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一个月卖出六十万册。作为“谁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作品,这本书围绕年轻人最有共鸣的话题——孤独,刘同讲述了33个故事。这些故事真实,每一步都是他以心踩出一条路,他觉得读者看完能哭、能笑、能沉静地思考几分钟,已经是功德。
刘同大学上的是中文系,在学医的父母眼中,除了子承父业之外,任何专业都担心他找不到工作。他从18岁开始写字,直到2014年,别人介绍“这是作家刘同”时,他才不那么忐忑。在此之前,刘同已经出过八九本书,一直以“写字的”自居。“我认为作家非常崇高,今年开始不忐忑了,是因为我这十几年一直特别尊重文字。今年慢慢开始认同自己,知道我写作是为了什么。作家对文字的态度是虔诚和尊重的,而不是因为这个人卖书多,获过奖。”
拥有10年电视媒体从业经验的刘同,因为2010年担任职场真人秀《职来职往》嘉宾,犀利的点评和独特的观点迅速引起80后、90后共鸣。《职来职往》对他来说是一次展示的舞台,也是一个了解年轻人的机会。刘同讲起自己在安徽讲座的经历,“省长来看我的讲座,据说他选择了两个讲座听——一场自己喜欢的作家,一场就是我的讲座。原因是他想知道年轻人都在想什么。我觉得只要努力做事情,就会有人知道你”。
采访中刘同心情不错,讲话同电视上一样,传达清晰并且反应很快。他不止一次说到自己运气好,“我从18岁写到28岁,老天就给我回报了。听到自己的职场书卖了十万册,我都惊了,之前都是一万本。我只能感慨命真好。当我们处在好运的时候,要更加珍惜”。
·写作不孤独
每天十一点之后全神贯注,这已经不是我的负担,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喜欢唱歌,但写作对我来说即是放松,我不写书就会成神经病。写作就是排毒,本身我也是话唠,所以我为自己编排的事情都是嗨事。
·区分无聊和孤独
无聊是脑子不动,放空。孤独是安静下来,给自己一条出路。
·孤独的纯度
我写书时也会又哭又笑,编辑最后归结为:“我可以高纯度的把内心归纳出来,只能是一个极其孤独的时刻。人最美好的时刻是孤独的时刻,我们可以认清自己。”
·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别人不理你,第二个是别人不懂你,第三个是自己不懂自己,就是迷茫。我是第四个阶段,我开始懂得自己,享受当下的状态。我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第五个阶段。
·孤独的世界
小时候别人不理你,我就会竭尽全力讨好别人,跟领头的人关系好就觉得自己是有团队的。第二个阶段别人会误解你,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会认为是不是真的自己做错了,那是为别人而生活。第三个阶段终于明白不要为别人而活,对自己之前的行为产生怀疑,这个时候也是过滤身边人与事的阶段。我曾有一段时间精神洁癖很严重,一个朋友稍有原则不符的地方,我就远离对方。那时候跟不少人都掰面了,跟世界的交往很锋利。那段时间我树立了很多原则,说了很多次“不”。我现在比较在意自己的想法。现在我的世界很单纯,该排除的已经排除完毕,我也和世界和解了。
·修炼自己
读大学时我们会突然面对很多事情。比如失恋时,我们内心都会有无数问题得不到解答,有一些人会选择逃避,与更多的人在一起,喝酒聊天排遣孤独。但我会强制自己坐下来面对疑问,最后你会发现答案显而易见,并且会发现很多曾经被忽略的注意事项。这些注意事项在日后谈恋爱时,可能我就不会犯错了。读大学时,我每天都尽量解答自己一个疑惑。
大家的书:
《乡关何处》
白睿文 著
原来对生命的认识太少了,我看完这本书才开始和父母、外婆聊天。在他们身上发生过什么,我一无所知。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和亲人更加关注,可能之前只是关心他们,但我不了解父母年轻时都干什么,他们都去过哪些地方。
《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著
它改变了我对文字的看法。我看完他的书才了解到,原来一个人不看书也可以写出好看的书,一个人不用经历很多狗血的事情,也可以把世界写的如此令人神往。不用经历很多人事,他可以描绘一块石头,一只小蚂蚁,都是很美的。
《阿拉蕾》
鸟山明著
这是我最喜欢的动漫书之一,很好笑。她其实有很多屎尿屁的笑话,现在90后看的段子和短句里面好笑的地方,在阿拉蕾中都能找到。它其实并不过时,笑话也不蠢。
《目送》
龙应台著
平静地叙述生命的壮大。人之所以烦恼是以为自己已经足够重要,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编辑推荐:
《我爱我家》不止有笑声
作者:郑猛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二十年前,一群演艺界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用无法想象的创作热情,组成了无法复制的精英团队,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书写了一段传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成为了一代代观众心目中永远的经典。二十年后,郑猛带我们敲开了“202”那扇亲切而略带神秘的大门,寻访该剧数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与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员的追忆和讲述中,当年创作现场终于重现,集合而成《我爱我家》这本沉甸甸的书。
我爱我家大爆料:
·缘起
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英达现场观摩了情景喜剧《考斯比秀》,为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深深吸引。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现场同时拍摄。虽然观众并不进入镜头,但他们用笑声跟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英达觉得这一剧种非常新鲜,萌发了把它带回中国的想法。
·定名
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东北的酒场总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浓之际,王朔提出这部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听完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应该是“我爱我的家”。王朔坚持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
·梁左进组
1993年4月梁左进入创作集体后,与两人商量将人物重新设计,把女儿改成儿媳妇,女婿改成了大儿子。从后来的创作来看,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动,他们开始用熟悉的语言塑造剧中的人物。与最初的版本相比,剧中主要人物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增加了一个小女儿。
·贾家生活
对于剧中贾家一家人的生活,梁左是熟悉的。他也有一个像傅明一样做过革命工作的父亲,而且父亲也曾因从事地下工作使用过化名。连同他在内,他家也有三个子女,而且同样是两男一女,女儿最小。很多年里,梁左都住在东直门大菊胡同一个大杂院,所以,他对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是熟悉的,明白他们平时怎么说话,怎么往来。
·杨立新看剧本
英达给杨立新拿来《我爱我家》剧本时说,自己要导演一个喜剧,希望他能来演。杨立新说自己没演过喜剧,不知道演得好演不好,有点儿不敢演。
到家后杨立新翻开剧本就放不下了,看三四行就大笑一次,不能自已。到休息时间他又躺在床上看,怕吵到一旁的爱人他就憋着气尽量控制笑声,憋得浑身直抖。最后杨立新是躲在卫生间把剧本看完的。很快,他答应了英达的邀请。
·家庭环境
包括客厅沙发在内的大道具基本上都是戴延年定的,从外面买来或者租来的旧物件。沙发也是租来的旧货,戴延年特意安排人给沙发做了浅黄色的布套,当时很多老革命的家里都有这种颜色的沙发。
老干部的地图
老干部们都保留着他们珍视的一些东西。比如客厅写字台后面的那张中国地图,戴延年就花了很多心思。地图上画了很多线,表明是老傅解放前行军打仗曾经走过的地方。只是由于镜头很少推近景,一般的观众注意不到。另外老胡家的很多陈设就是从英达家直接搬过来的,连英若诚当年留学所获的一些证书都拿了过来。
刘同大学上的是中文系,在学医的父母眼中,除了子承父业之外,任何专业都担心他找不到工作。他从18岁开始写字,直到2014年,别人介绍“这是作家刘同”时,他才不那么忐忑。在此之前,刘同已经出过八九本书,一直以“写字的”自居。“我认为作家非常崇高,今年开始不忐忑了,是因为我这十几年一直特别尊重文字。今年慢慢开始认同自己,知道我写作是为了什么。作家对文字的态度是虔诚和尊重的,而不是因为这个人卖书多,获过奖。”
拥有10年电视媒体从业经验的刘同,因为2010年担任职场真人秀《职来职往》嘉宾,犀利的点评和独特的观点迅速引起80后、90后共鸣。《职来职往》对他来说是一次展示的舞台,也是一个了解年轻人的机会。刘同讲起自己在安徽讲座的经历,“省长来看我的讲座,据说他选择了两个讲座听——一场自己喜欢的作家,一场就是我的讲座。原因是他想知道年轻人都在想什么。我觉得只要努力做事情,就会有人知道你”。
采访中刘同心情不错,讲话同电视上一样,传达清晰并且反应很快。他不止一次说到自己运气好,“我从18岁写到28岁,老天就给我回报了。听到自己的职场书卖了十万册,我都惊了,之前都是一万本。我只能感慨命真好。当我们处在好运的时候,要更加珍惜”。
·写作不孤独
每天十一点之后全神贯注,这已经不是我的负担,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喜欢唱歌,但写作对我来说即是放松,我不写书就会成神经病。写作就是排毒,本身我也是话唠,所以我为自己编排的事情都是嗨事。
·区分无聊和孤独
无聊是脑子不动,放空。孤独是安静下来,给自己一条出路。
·孤独的纯度
我写书时也会又哭又笑,编辑最后归结为:“我可以高纯度的把内心归纳出来,只能是一个极其孤独的时刻。人最美好的时刻是孤独的时刻,我们可以认清自己。”
·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别人不理你,第二个是别人不懂你,第三个是自己不懂自己,就是迷茫。我是第四个阶段,我开始懂得自己,享受当下的状态。我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第五个阶段。
·孤独的世界
小时候别人不理你,我就会竭尽全力讨好别人,跟领头的人关系好就觉得自己是有团队的。第二个阶段别人会误解你,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会认为是不是真的自己做错了,那是为别人而生活。第三个阶段终于明白不要为别人而活,对自己之前的行为产生怀疑,这个时候也是过滤身边人与事的阶段。我曾有一段时间精神洁癖很严重,一个朋友稍有原则不符的地方,我就远离对方。那时候跟不少人都掰面了,跟世界的交往很锋利。那段时间我树立了很多原则,说了很多次“不”。我现在比较在意自己的想法。现在我的世界很单纯,该排除的已经排除完毕,我也和世界和解了。
·修炼自己
读大学时我们会突然面对很多事情。比如失恋时,我们内心都会有无数问题得不到解答,有一些人会选择逃避,与更多的人在一起,喝酒聊天排遣孤独。但我会强制自己坐下来面对疑问,最后你会发现答案显而易见,并且会发现很多曾经被忽略的注意事项。这些注意事项在日后谈恋爱时,可能我就不会犯错了。读大学时,我每天都尽量解答自己一个疑惑。
大家的书:
《乡关何处》
白睿文 著
原来对生命的认识太少了,我看完这本书才开始和父母、外婆聊天。在他们身上发生过什么,我一无所知。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和亲人更加关注,可能之前只是关心他们,但我不了解父母年轻时都干什么,他们都去过哪些地方。
《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著
它改变了我对文字的看法。我看完他的书才了解到,原来一个人不看书也可以写出好看的书,一个人不用经历很多狗血的事情,也可以把世界写的如此令人神往。不用经历很多人事,他可以描绘一块石头,一只小蚂蚁,都是很美的。
《阿拉蕾》
鸟山明著
这是我最喜欢的动漫书之一,很好笑。她其实有很多屎尿屁的笑话,现在90后看的段子和短句里面好笑的地方,在阿拉蕾中都能找到。它其实并不过时,笑话也不蠢。
《目送》
龙应台著
平静地叙述生命的壮大。人之所以烦恼是以为自己已经足够重要,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编辑推荐:
《我爱我家》不止有笑声
作者:郑猛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二十年前,一群演艺界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用无法想象的创作热情,组成了无法复制的精英团队,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书写了一段传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成为了一代代观众心目中永远的经典。二十年后,郑猛带我们敲开了“202”那扇亲切而略带神秘的大门,寻访该剧数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与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员的追忆和讲述中,当年创作现场终于重现,集合而成《我爱我家》这本沉甸甸的书。
我爱我家大爆料:
·缘起
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英达现场观摩了情景喜剧《考斯比秀》,为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深深吸引。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现场同时拍摄。虽然观众并不进入镜头,但他们用笑声跟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英达觉得这一剧种非常新鲜,萌发了把它带回中国的想法。
·定名
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东北的酒场总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浓之际,王朔提出这部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听完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应该是“我爱我的家”。王朔坚持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
·梁左进组
1993年4月梁左进入创作集体后,与两人商量将人物重新设计,把女儿改成儿媳妇,女婿改成了大儿子。从后来的创作来看,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动,他们开始用熟悉的语言塑造剧中的人物。与最初的版本相比,剧中主要人物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增加了一个小女儿。
·贾家生活
对于剧中贾家一家人的生活,梁左是熟悉的。他也有一个像傅明一样做过革命工作的父亲,而且父亲也曾因从事地下工作使用过化名。连同他在内,他家也有三个子女,而且同样是两男一女,女儿最小。很多年里,梁左都住在东直门大菊胡同一个大杂院,所以,他对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是熟悉的,明白他们平时怎么说话,怎么往来。
·杨立新看剧本
英达给杨立新拿来《我爱我家》剧本时说,自己要导演一个喜剧,希望他能来演。杨立新说自己没演过喜剧,不知道演得好演不好,有点儿不敢演。
到家后杨立新翻开剧本就放不下了,看三四行就大笑一次,不能自已。到休息时间他又躺在床上看,怕吵到一旁的爱人他就憋着气尽量控制笑声,憋得浑身直抖。最后杨立新是躲在卫生间把剧本看完的。很快,他答应了英达的邀请。
·家庭环境
包括客厅沙发在内的大道具基本上都是戴延年定的,从外面买来或者租来的旧物件。沙发也是租来的旧货,戴延年特意安排人给沙发做了浅黄色的布套,当时很多老革命的家里都有这种颜色的沙发。
老干部的地图
老干部们都保留着他们珍视的一些东西。比如客厅写字台后面的那张中国地图,戴延年就花了很多心思。地图上画了很多线,表明是老傅解放前行军打仗曾经走过的地方。只是由于镜头很少推近景,一般的观众注意不到。另外老胡家的很多陈设就是从英达家直接搬过来的,连英若诚当年留学所获的一些证书都拿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