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文帝刘恒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他开创了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被盛赞的时代? “文景之治”。那么,汉文帝和普通的皇帝相比,到底优秀在哪儿?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汉文帝非常节俭、遵守法律,这些当然都是汉文帝的优点,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方面只不过是一些表象。汉文帝与其他皇帝比,最优秀,也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特点是他懂得尊重平衡,知道平衡的意义,而且能够在自己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克制欲望,抑制自己行使权力的冲动。
举亲与举贤之间的平衡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很容易看到“赢家通吃”的局面,某个人的势力独大以后,往往会为所欲为,想干嘛就干嘛。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而像汉文帝这样懂得抑制自己以达到权力结构平衡的皇帝是非常少见的。那么,何以见得汉文帝是一个尊重平衡的皇帝呢?
公元前162年,原丞相张苍被罢免,汉文帝必须重新物色一位新的丞相。一开始,汉文帝觉得自己的小舅子窦广国(汉文帝窦皇后的弟弟)是一个既有品行又有能力的人,是丞相这一职位的合适人选。但是他转念一想,觉得这样做并不妥当,“恐天下以吾私广国,久念不可。”虽然窦广国有品德、有能力,但是天下人不见得这么想,百姓们一看到窦广国做了丞相,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因为私人感情才重用他,这样非但不能体现出窦广国的品行和才能,反而可能替他招来怨谤,也给自己带来声誉上的损失。所以汉文帝想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窦广国不行,那现在谁来继任丞相这个职位呢?按照汉朝建国以来的规矩,丞相都是由功臣来担任的,无论是萧何、曹参,还是后来的陈平、周勃、灌婴,他们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但是到汉文帝时代,当年追随刘邦打天下的重要功臣几乎都已经过世了,而活着的功臣当中又没几个能堪当大任的人,所以汉文帝也很为难。
后来考虑来考虑去,汉文帝看中了一个叫申屠嘉的人,申屠嘉当时担任御史大夫,在汉朝时相当于副宰相,从副宰相晋升为宰相,也算合理,所以汉文帝最终决定由申屠嘉来继任宰相一职。
《资治通鉴》中记载,申屠嘉“故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封关内侯”。就是说,申屠嘉也是跟随高祖皇帝打过天下的,当年是刘邦身边的一位大力射手,汉朝建立以后,他被封为关内侯。从这个封爵上来看,申屠嘉虽然有功,但是还无法跻身到一流功臣的队伍当中,因为关内侯是比列侯低一等的爵位。除此之外,申屠嘉当年跟随刘邦的时候,年纪应该比较小,所以在这个时候不仅健在,还可以出来担任丞相。史书上还介绍说,申屠嘉是一个非常廉洁正直的人,“门不受私谒”,官员如果没有公务而去拜访他,他是不会见的。
这个廉洁正直的新丞相上任以后不久,就和汉文帝身边的一个人发生了冲突,这个人就是汉文帝的宠臣邓通。
宠臣与重臣之间的平衡
据说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一条黄龙在自己面前,他就想爬上去乘着龙飞上天,结果怎么爬都爬不上去。这时忽然来了一个人,从背后推了他一下,他才得以坐上黄龙飞身而去。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梦兆,预示着后来刘恒能够飞龙在天,也就是能够登基皇帝,后来也果然应验了。
后来汉文帝想起这个梦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他深刻地记着推他上龙这个人的长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并没有遇到过这个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邓通,发现这就是当年梦中的那个人。至于汉文帝是否真的做了这样一个梦,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汉文帝就是以这么一个理由来宠信邓通的,总是赏赐给邓通很多财物,并且经常跑到他家去宴饮。邓通也仗着皇帝对他的宠信,越来越肆无忌惮。
就在邓通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申屠嘉出现了。有一次,丞相申屠嘉去朝见汉文帝,邓通正好就在汉文帝身边,结果看到申屠嘉来以后,邓通也不施礼,态度非常傲慢。
申屠嘉这个人十分耿直,所以禀报完公事之后,他就对皇帝说,“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申屠嘉这是向汉文帝指出:邓通这种傲慢是无礼的,作为皇帝,你不应该这样由着他。在朝廷的大殿之上,你是君主,我是身为百官之首的宰相,哪里有他傲慢的份?汉文帝听后悄悄地跟申屠嘉说,“君勿言,吾私之”。意思就是说,好了,你别说了,我私下里会好好告诫他。
然而,申屠嘉并没有因此善罢甘休,他回到自己的丞相府以后,马上写了一通公文,派人去把邓通给传来,而且和去传唤的人说,邓通要是不来,就说丞相要杀他。丞相府的公文一送到邓通那儿,邓通就害怕了,他也不敢先去见申屠嘉,而是先跑到宫里去见汉文帝。汉文帝就说,“汝第往,吾令使人召若。”意思是丞相既然叫你,你就去,如果他为难你的话,你不用担心,我一定会派人把你救出来。
有了汉文帝这个承诺之后,邓通就去丞相府见申屠嘉了,见到申屠嘉以后“免冠、徒跣,顿首谢嘉”,把帽子也脱了,鞋子也脱了,跪在申屠嘉面前,磕头请罪。申屠嘉坐在上面,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是非常严厉地责备邓通,说“夫朝廷者,高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意思是朝廷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邓通作为一个小小的宠臣,居然敢在大殿上嬉闹,目无大臣,这是大不敬之罪,应当斩首。申屠嘉说完之后马上传令,对身边的手下说,“吏!今行斩之!”下令把邓通拉下去,想要当场就把他给斬了。邓通听到申屠嘉马上要杀他,跪在地上不停地叩头,叩到脑袋都出血了,心里期盼着汉文帝快点派人来救他。
汉文帝也掐着指头算,他觉得不让邓通去丞相府受点罪,申屠嘉的气是消不下去的,但最后要是把邓通杀了,他也不舍得,所以他估摸着时间,算一算申屠嘉困辱邓通的时间差不多够了,就派使者跑到丞相府,把邓通救了出来。
平衡与边界,保障权力结构的稳定与持久
邓通好不容易逃出来后,就跑到汉文帝面前哭诉,说“丞相几杀臣”,意思就是说,你的使者要再晚来一步的话,丞相就真把我给杀了。可即便是这样,汉文帝也并没有拿申屠嘉怎么样。
其实,从这一系列故事我们就能看出来,汉文帝非常懂得维持平衡的重要性。
首先,汉文帝为什么最终没有让自己的小舅子去接任丞相这个职务?除了怕被人误解以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汉文帝不愿意让外戚家族再一次出现在权力结构当中,以破坏这个结构的平衡呢?
第二,汉文帝在处理丞相和宠臣这两者之间矛盾的时候,他当然知道自己的皇权高于丞相的权力,而邓通又是受他皇权庇佑最亲近的一个宠臣,但即便如此,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汉文帝也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对邓通的私宠无限放大,而是充分尊重丞相的权力,尊重申屠嘉要求维护朝廷纲纪的诉求。
权力结构的平衡势必是由各方的妥协形成的,而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要求占有强势地位的一方妥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在回顾、梳理这些历史的经验后我们会发现,任何一方独大的权力结构都是不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也就是说,假若手握强权的势力连退却一步都不肯,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其他的人联合起来,把原有的结构框架给打破,大家重新再来,重新分配。汉朝初年的诸吕之乱就是这样的写照。
汉文帝应该深谙*[ān]这个道理。在即位后的十几年中,汉文帝先后经历了与功臣、与宗族代表人物之间的较量和博弈,当宠臣邓通与丞相申屠嘉产生矛盾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有权威的皇帝了,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愿意退一步,也愿意和其他大臣形成一种新的平衡,他知道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权力的结构才是稳定的,才是可以持久的。
与此同时,汉文帝当然也知道,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有一个边界,不能随便突破。比如对于邓通这件事情,即便自己再宠爱他,也不能为了他去突破朝廷纲纪的底线,这是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做不到的地方,也是汉文帝的可贵之处。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一点,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汉文帝的节俭与守法了。
举亲与举贤之间的平衡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很容易看到“赢家通吃”的局面,某个人的势力独大以后,往往会为所欲为,想干嘛就干嘛。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而像汉文帝这样懂得抑制自己以达到权力结构平衡的皇帝是非常少见的。那么,何以见得汉文帝是一个尊重平衡的皇帝呢?
公元前162年,原丞相张苍被罢免,汉文帝必须重新物色一位新的丞相。一开始,汉文帝觉得自己的小舅子窦广国(汉文帝窦皇后的弟弟)是一个既有品行又有能力的人,是丞相这一职位的合适人选。但是他转念一想,觉得这样做并不妥当,“恐天下以吾私广国,久念不可。”虽然窦广国有品德、有能力,但是天下人不见得这么想,百姓们一看到窦广国做了丞相,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因为私人感情才重用他,这样非但不能体现出窦广国的品行和才能,反而可能替他招来怨谤,也给自己带来声誉上的损失。所以汉文帝想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窦广国不行,那现在谁来继任丞相这个职位呢?按照汉朝建国以来的规矩,丞相都是由功臣来担任的,无论是萧何、曹参,还是后来的陈平、周勃、灌婴,他们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但是到汉文帝时代,当年追随刘邦打天下的重要功臣几乎都已经过世了,而活着的功臣当中又没几个能堪当大任的人,所以汉文帝也很为难。
后来考虑来考虑去,汉文帝看中了一个叫申屠嘉的人,申屠嘉当时担任御史大夫,在汉朝时相当于副宰相,从副宰相晋升为宰相,也算合理,所以汉文帝最终决定由申屠嘉来继任宰相一职。
《资治通鉴》中记载,申屠嘉“故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封关内侯”。就是说,申屠嘉也是跟随高祖皇帝打过天下的,当年是刘邦身边的一位大力射手,汉朝建立以后,他被封为关内侯。从这个封爵上来看,申屠嘉虽然有功,但是还无法跻身到一流功臣的队伍当中,因为关内侯是比列侯低一等的爵位。除此之外,申屠嘉当年跟随刘邦的时候,年纪应该比较小,所以在这个时候不仅健在,还可以出来担任丞相。史书上还介绍说,申屠嘉是一个非常廉洁正直的人,“门不受私谒”,官员如果没有公务而去拜访他,他是不会见的。
这个廉洁正直的新丞相上任以后不久,就和汉文帝身边的一个人发生了冲突,这个人就是汉文帝的宠臣邓通。
宠臣与重臣之间的平衡
据说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一条黄龙在自己面前,他就想爬上去乘着龙飞上天,结果怎么爬都爬不上去。这时忽然来了一个人,从背后推了他一下,他才得以坐上黄龙飞身而去。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梦兆,预示着后来刘恒能够飞龙在天,也就是能够登基皇帝,后来也果然应验了。
后来汉文帝想起这个梦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他深刻地记着推他上龙这个人的长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并没有遇到过这个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邓通,发现这就是当年梦中的那个人。至于汉文帝是否真的做了这样一个梦,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汉文帝就是以这么一个理由来宠信邓通的,总是赏赐给邓通很多财物,并且经常跑到他家去宴饮。邓通也仗着皇帝对他的宠信,越来越肆无忌惮。
就在邓通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申屠嘉出现了。有一次,丞相申屠嘉去朝见汉文帝,邓通正好就在汉文帝身边,结果看到申屠嘉来以后,邓通也不施礼,态度非常傲慢。
申屠嘉这个人十分耿直,所以禀报完公事之后,他就对皇帝说,“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申屠嘉这是向汉文帝指出:邓通这种傲慢是无礼的,作为皇帝,你不应该这样由着他。在朝廷的大殿之上,你是君主,我是身为百官之首的宰相,哪里有他傲慢的份?汉文帝听后悄悄地跟申屠嘉说,“君勿言,吾私之”。意思就是说,好了,你别说了,我私下里会好好告诫他。
然而,申屠嘉并没有因此善罢甘休,他回到自己的丞相府以后,马上写了一通公文,派人去把邓通给传来,而且和去传唤的人说,邓通要是不来,就说丞相要杀他。丞相府的公文一送到邓通那儿,邓通就害怕了,他也不敢先去见申屠嘉,而是先跑到宫里去见汉文帝。汉文帝就说,“汝第往,吾令使人召若。”意思是丞相既然叫你,你就去,如果他为难你的话,你不用担心,我一定会派人把你救出来。
有了汉文帝这个承诺之后,邓通就去丞相府见申屠嘉了,见到申屠嘉以后“免冠、徒跣,顿首谢嘉”,把帽子也脱了,鞋子也脱了,跪在申屠嘉面前,磕头请罪。申屠嘉坐在上面,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是非常严厉地责备邓通,说“夫朝廷者,高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意思是朝廷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邓通作为一个小小的宠臣,居然敢在大殿上嬉闹,目无大臣,这是大不敬之罪,应当斩首。申屠嘉说完之后马上传令,对身边的手下说,“吏!今行斩之!”下令把邓通拉下去,想要当场就把他给斬了。邓通听到申屠嘉马上要杀他,跪在地上不停地叩头,叩到脑袋都出血了,心里期盼着汉文帝快点派人来救他。
汉文帝也掐着指头算,他觉得不让邓通去丞相府受点罪,申屠嘉的气是消不下去的,但最后要是把邓通杀了,他也不舍得,所以他估摸着时间,算一算申屠嘉困辱邓通的时间差不多够了,就派使者跑到丞相府,把邓通救了出来。
平衡与边界,保障权力结构的稳定与持久
邓通好不容易逃出来后,就跑到汉文帝面前哭诉,说“丞相几杀臣”,意思就是说,你的使者要再晚来一步的话,丞相就真把我给杀了。可即便是这样,汉文帝也并没有拿申屠嘉怎么样。
其实,从这一系列故事我们就能看出来,汉文帝非常懂得维持平衡的重要性。
首先,汉文帝为什么最终没有让自己的小舅子去接任丞相这个职务?除了怕被人误解以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汉文帝不愿意让外戚家族再一次出现在权力结构当中,以破坏这个结构的平衡呢?
第二,汉文帝在处理丞相和宠臣这两者之间矛盾的时候,他当然知道自己的皇权高于丞相的权力,而邓通又是受他皇权庇佑最亲近的一个宠臣,但即便如此,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汉文帝也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对邓通的私宠无限放大,而是充分尊重丞相的权力,尊重申屠嘉要求维护朝廷纲纪的诉求。
权力结构的平衡势必是由各方的妥协形成的,而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要求占有强势地位的一方妥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在回顾、梳理这些历史的经验后我们会发现,任何一方独大的权力结构都是不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也就是说,假若手握强权的势力连退却一步都不肯,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其他的人联合起来,把原有的结构框架给打破,大家重新再来,重新分配。汉朝初年的诸吕之乱就是这样的写照。
汉文帝应该深谙*[ān]这个道理。在即位后的十几年中,汉文帝先后经历了与功臣、与宗族代表人物之间的较量和博弈,当宠臣邓通与丞相申屠嘉产生矛盾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有权威的皇帝了,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愿意退一步,也愿意和其他大臣形成一种新的平衡,他知道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权力的结构才是稳定的,才是可以持久的。
与此同时,汉文帝当然也知道,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有一个边界,不能随便突破。比如对于邓通这件事情,即便自己再宠爱他,也不能为了他去突破朝廷纲纪的底线,这是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做不到的地方,也是汉文帝的可贵之处。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一点,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汉文帝的节俭与守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