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多种抗体标记上皮细胞和淋巴細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结果:12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中,男12例,女2例,平均年龄48.5岁。MACT淋巴瘤8例,大β细胞淋巴瘤3例,伯基特氏淋巴瘤1例。结论:胃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发,MACT淋巴瘤最多见,掌握组织学分类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和预后判断。
关键词 胃肠道淋巴瘤 MACT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07
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其发生率较低,临床对其特点及组织学分类和发生等问题了解不多。本文报告12例,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学分型、免疫表型和诊断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
1998~2008年收治胃肠道淋巴瘤患者12例,所有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应用多种抗体标记EMA、CEA、LCA、CD20、CD45RA、CD10、Ki-67。胞浆着浅黄色至棕黄色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数>50%即认为该病例阳性。
结 果
12例患者中,男12例,女2例,年龄36~76岁,平均48.5岁,男女之比5:1,其中胃及回肠肿瘤性穿孔各2例;病程6个月~5年,至今随访仍健在。12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中,胃8例,回肠3例,结肠1例。
临床分期:结外淋巴瘤的分期按Musshoff的AnnArbor改良分类。以胃肠道淋巴瘤为例:①ⅠE期:瘤组织局限在胃肠道管壁;②Ⅱ1E期:瘤组织累及邻近的淋巴结;③Ⅱ2E期:瘤组织累及远处的淋巴结;④Ⅲ期:瘤组织累及横膈两侧;⑤Ⅲs期:瘤组织累及脾;⑥ⅢE+S期:瘤组织累及脾和横膈两侧:⑦Ⅳ期:瘤组织累及骨髓和其他非淋巴器官。
临床表现:胃肠道淋巴瘤属于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一部分,β细胞性淋巴瘤和T细胞性淋巴瘤都可发生,β细胞性淋巴瘤发病率远高于T细胞性淋巴瘤,而B细胞性淋巴瘤又以MACT淋巴瘤最为多见,占结外淋巴瘤的30%~50%。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不多见,多呈溃疡性和息肉性肿块,肿瘤性溃疡穿孔多见。
病理检查:①巨检:12例标本中胃部肿块8例,肿块多呈溃疡性和息肉性,其中2例溃疡穿孔。回肠肿块3例,肿块多溃疡性,其中2例溃疡穿孔。结肠肿块1例,肿块呈溃疡性。②镜检:8例中瘤细胞弥漫性增生,细胞中等大小,浸润黏膜腺体,行成淋巴上皮性病变,瘤细胞浸润淋巴滤泡行成淋巴滤泡植入现象,其中6例中可见大β细胞转化。3例中瘤细胞弥漫性增生,细胞中等大小,细胞明显异性,核分裂象可见。1例中瘤细胞弥漫性单一性增生,瘤细胞中等大小,散在巨噬细胞,行成特征性的星空现象,瘤细胞浸润肠管壁全层。
上述胃肠道淋巴瘤组织学分类,结合部位,情况如下:MACT淋巴瘤8例在胃,其中6例发生大B细胞转化,形成高度恶性MACT-LA。大β细胞淋巴瘤1例在胃,2例在回肠;Bccrkitt淋巴瘤1例在结肠。其中胃穿孔2例,回肠穿孔2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表1。
诊断:胃肠MACT淋巴瘤,其中6例发生大β细胞转化,形成高度恶性MACT-LA。弥漫大β细胞淋巴瘤,Bccrkitt淋巴瘤。
鉴别诊断:淋巴组织息肉样増生:多见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男性多见。好发于末端回肠,常呈单发或多发界节或息肉样物突入肠腔,引起肠椩阻或肠套叠。光镜下为生发的淋巴滤泡形成和多种多样的炎细胞浸润。印戒细胞癌:黏液染色和CEA阳性则为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上皮性标记CK、CEA、EMA阳性而淋巴细胞标记LCA、CD系列抗体阴性。类癌:CK、CEA、EMA、S-100、5-HT阳性而淋巴细胞标记LCA、CD系列抗体阴性。
讨 论
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β细胞性淋巴瘤与T细胞性淋巴瘤之比4:1,β细胞性淋巴瘤远高于T细胞性淋巴瘤,β细胞性淋巴瘤又以MACT淋巴瘤多见,大β细胞性淋巴瘤次之。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型密切相关,与淋巴结内及胃肠道其他淋巴瘤相比,MAC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瘤,临床呈惰性经过,大部分的MACT淋巴瘤的预后较好,骨髓浸润罕见,但在晚期也会浸润骨髓,其预后主要与临床分期有关,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均可延长患者寿命,5年生存率91%,10年生存率75%。但MACT淋巴瘤可向大β细胞转化,成为一种高度恶性淋巴瘤,其预后则要差得多,故对于胃肠道MACT淋巴瘤临床应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量争取在其发生高度恶性转化前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和化疗等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 王晋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病理诊断进展.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1:3.
3 张丽华,周嵇侨,张华勇.胃原发性淋巴瘤18例内窥镜活检病理观察.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2:120.
4 刘淑云,李宁,高子芬.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病毒相关性研究.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6:336.
5 王鹏,周小鸽,张淑红.肠病性细胞淋巴瘤.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8):542:543.
关键词 胃肠道淋巴瘤 MACT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07
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其发生率较低,临床对其特点及组织学分类和发生等问题了解不多。本文报告12例,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学分型、免疫表型和诊断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
1998~2008年收治胃肠道淋巴瘤患者12例,所有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应用多种抗体标记EMA、CEA、LCA、CD20、CD45RA、CD10、Ki-67。胞浆着浅黄色至棕黄色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数>50%即认为该病例阳性。
结 果
12例患者中,男12例,女2例,年龄36~76岁,平均48.5岁,男女之比5:1,其中胃及回肠肿瘤性穿孔各2例;病程6个月~5年,至今随访仍健在。12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中,胃8例,回肠3例,结肠1例。
临床分期:结外淋巴瘤的分期按Musshoff的AnnArbor改良分类。以胃肠道淋巴瘤为例:①ⅠE期:瘤组织局限在胃肠道管壁;②Ⅱ1E期:瘤组织累及邻近的淋巴结;③Ⅱ2E期:瘤组织累及远处的淋巴结;④Ⅲ期:瘤组织累及横膈两侧;⑤Ⅲs期:瘤组织累及脾;⑥ⅢE+S期:瘤组织累及脾和横膈两侧:⑦Ⅳ期:瘤组织累及骨髓和其他非淋巴器官。
临床表现:胃肠道淋巴瘤属于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一部分,β细胞性淋巴瘤和T细胞性淋巴瘤都可发生,β细胞性淋巴瘤发病率远高于T细胞性淋巴瘤,而B细胞性淋巴瘤又以MACT淋巴瘤最为多见,占结外淋巴瘤的30%~50%。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不多见,多呈溃疡性和息肉性肿块,肿瘤性溃疡穿孔多见。
病理检查:①巨检:12例标本中胃部肿块8例,肿块多呈溃疡性和息肉性,其中2例溃疡穿孔。回肠肿块3例,肿块多溃疡性,其中2例溃疡穿孔。结肠肿块1例,肿块呈溃疡性。②镜检:8例中瘤细胞弥漫性增生,细胞中等大小,浸润黏膜腺体,行成淋巴上皮性病变,瘤细胞浸润淋巴滤泡行成淋巴滤泡植入现象,其中6例中可见大β细胞转化。3例中瘤细胞弥漫性增生,细胞中等大小,细胞明显异性,核分裂象可见。1例中瘤细胞弥漫性单一性增生,瘤细胞中等大小,散在巨噬细胞,行成特征性的星空现象,瘤细胞浸润肠管壁全层。
上述胃肠道淋巴瘤组织学分类,结合部位,情况如下:MACT淋巴瘤8例在胃,其中6例发生大B细胞转化,形成高度恶性MACT-LA。大β细胞淋巴瘤1例在胃,2例在回肠;Bccrkitt淋巴瘤1例在结肠。其中胃穿孔2例,回肠穿孔2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表1。
诊断:胃肠MACT淋巴瘤,其中6例发生大β细胞转化,形成高度恶性MACT-LA。弥漫大β细胞淋巴瘤,Bccrkitt淋巴瘤。
鉴别诊断:淋巴组织息肉样増生:多见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男性多见。好发于末端回肠,常呈单发或多发界节或息肉样物突入肠腔,引起肠椩阻或肠套叠。光镜下为生发的淋巴滤泡形成和多种多样的炎细胞浸润。印戒细胞癌:黏液染色和CEA阳性则为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上皮性标记CK、CEA、EMA阳性而淋巴细胞标记LCA、CD系列抗体阴性。类癌:CK、CEA、EMA、S-100、5-HT阳性而淋巴细胞标记LCA、CD系列抗体阴性。
讨 论
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β细胞性淋巴瘤与T细胞性淋巴瘤之比4:1,β细胞性淋巴瘤远高于T细胞性淋巴瘤,β细胞性淋巴瘤又以MACT淋巴瘤多见,大β细胞性淋巴瘤次之。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型密切相关,与淋巴结内及胃肠道其他淋巴瘤相比,MAC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瘤,临床呈惰性经过,大部分的MACT淋巴瘤的预后较好,骨髓浸润罕见,但在晚期也会浸润骨髓,其预后主要与临床分期有关,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均可延长患者寿命,5年生存率91%,10年生存率75%。但MACT淋巴瘤可向大β细胞转化,成为一种高度恶性淋巴瘤,其预后则要差得多,故对于胃肠道MACT淋巴瘤临床应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量争取在其发生高度恶性转化前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和化疗等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 王晋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病理诊断进展.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1:3.
3 张丽华,周嵇侨,张华勇.胃原发性淋巴瘤18例内窥镜活检病理观察.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2:120.
4 刘淑云,李宁,高子芬.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病毒相关性研究.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6:336.
5 王鹏,周小鸽,张淑红.肠病性细胞淋巴瘤.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8):54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