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计算机信息处理核心技能课程,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对课程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与实践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的回访和调研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显的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基础好的同学能有所学,同时又能兼顾到基础相对不好的学生。
  (二)考核方法不够合理
  为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部分学校把计算机认证考试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在计算机认证考试中的通过率,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计算机认证考试,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即使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毕业后都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来辅助完成工作。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多年来,通过不断进行企事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筛选教材内容,以信息处理核心能力要求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实训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型讲授,逐步引进行岗位型的能力培养。本课程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文案编辑排版、数据分析处理、产品宣传推广等任务为原型,按工作过程和典型任务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实训项目。
  (二)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满足各行各业文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进行设计的,秉承“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先进理念,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前后续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工作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多种教学模块的教学都以“一个大学毕业生从求职到做好本职工作的经历”作为中心,根据“她从事公司文职人员工作为主线”链接所有的模块,较好地贯彻了“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促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本课程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本课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理论考试到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并且引进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核的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改革为平时成绩(占20%)、技能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并且每位同学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四)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
  本课程利用学校提供的精品课程网络管理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课程网络资源、课程特色、作品欣赏、授课录像、实践教学和电子教材等。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课程的总体情况,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或视听作业,通过链接访问各大专业网站,与教师在网上实时互动交流。为了方便师生交流和沟通,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课程交流QQ群,在群内师生可以就课程问题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可以利用QQ群共享功能将每次课的实训项目共享给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促进了师生互动。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振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胡丽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
  [3]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4]闭应洲,陆建波,李文敬.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5]娄国焕.计算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改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崔轶,赵强.浅析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作者简介:
  赵钢,男(1977.3-),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软件教学及研究。
  基金项目:
  陕西教育厅2013年科研计划专项基金支持(2013JK0566)
其他文献
怕老婆一事在很多男人看来似乎是难以启齿的,而且也有点说不清。比如我平时总说不怕,但周围很多朋友却认为正好相反,当然我也不愿辩驳,怕越描越黑。何老师、李老师是看着我成
以船闸集中输水的输水流量过程参数为优化设计变量 ,输水时间为目标函数 ,过闸船舶的停泊条件、船闸结构的安全及使用要求等为约束条件 ,建立了船闸集中输水系统输水过程的优
1991年我来到华南理工大学,那时候还没有建筑学院,设计院和建筑系是两个分开的机构。由于个人原因以及参与的项目,我接触到了何院士。最初与何院士接触,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
目前为止,人们对右心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已经有较好的认识^[1]。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患者心脏结构、功能正常,因此被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实际上这些“正常”心脏结构也包括心脏疾病早期、或现有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本文报道1例起源于RVOT憩室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的心电图、电生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设Fr(x)=ζ2(r+1, x)-(r2-1)/(r2)ζ(r, x)ζ(r+2, x), x>0,式中ζ(r, x)是Hurwitz Zeta函数,r是大于1的实数.证明了Fr(x)是(0,∞)上的严格完全单调函数,即(-1)kF(k)r(x)>0(k=0
一、前言  随着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得到很大的发展。网络教育教学成为了一种普及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网络教学资源相当丰富,但学习利用率不是很高,学习效果不是很明显。本文结合湖南工业大学网络资源库建设的情况,提出了几种有效的解决网络教学资源存在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摘 要】本文通过对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分析,提出来基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意见。本文意在借助计算机基础教学到达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将基础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达到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 计算机基础 素质教育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不同于其他的知识技术能力,它是一个需要长期的教育训练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