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控制理论分析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沉降预测模型和计算方法,探索了又快又好地建设高速铁路,实现“零沉降”目标的可行性和途径。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控制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 U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铁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保障铁路高效运营的两大前提条件,而其线下工程工后沉降值的控制则是影响铁路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因素,而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下工程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线下工程沉降控制对控制铁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
  2.沉降控制理论分析
  目前而言,国内外针对软土路基沉降计算的方法很多,大多分为两类:一类以太沙基等经典土力学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公式法,另一类则是伴随着计算机和有限元理论发展的数值分析法。实际工程中,较多采用分层总和法、三维沉降计算方法和有限单元法计算沉降量。
  2.1 分层总和法
  分层总和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所求得路基土竖向应力,利用室内实验测得压缩指标、压缩曲线及压缩模量等,分层计算沉降量后求和。此法是实际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沉降计算方法,但由于分层总和法未能考虑软土的流变性和土体的侧向变形,因而存在一定偏差。
   (2-1)
  式中:—i层土体压缩系数;—土体受压前后荷载值之差;—土体压缩前空隙比;
  2.2 三维沉降法
  由于软土具有显著的流变性,因而其侧向变形引起的沉降在沉降计算中不可忽略不计,故针对软土路基可采用三维沉降计算方法。通常,三维沉降计算方法以黄文熙三维压缩法、Lambe应力路径法和司开普顿—比伦半经验法为代表,前者假定地基土体为各向同性的弹性体,并借助弹性理论进行计算;后两者则根据室内三维应力模拟值计算。
  黄文熙三维压缩法:
   (2-2)
  (2-3)
   (2-4)
  将(2-4)带入(2-2)中,得到:
   (2-5)
  由分层总和法
  (2-6)
  式中:—三方向应力和,即;E—压缩模量;—泊松比;—受荷载前后土的空隙比。
  2.3 有限单元法
  有限单元法将路基和路堤视为整体,划分网格后形成离散体系,通过计算荷载作用下路基和路堤各点的位移及应力,得到路基顶面竖向位移,即路基最终沉降量[1]。此法较为完善,但计算量巨大且参数确定困难,故在国内尚停留在理论研究和重点工程使用的层面上。
  3.预测模型选择
  预测模型的选择和建立有利于通过对结构物施工阶段长期的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其沉降趋势,然后通过分析曲线拟合得到的预测工后沉降值来进行判定,从而采取进一步措施来进行工后沉降控制。因此,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沉降是否收敛和稳定的判断,也决定了是否采取措施和采取何种措施对线下工程工后沉降进行控制。通常而言,常用的预测模型大致有双曲线法、三点法、指数曲线法、Verhulst法、Asaoka法、灰色系统GM(1,1)模型等,每种模型均有特定的局限和适用范围,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合理选择模型加以运用,主要包括以下预测模型:
  3.1 双曲线法
   (3-1)
  (3-2)
  式中:-时间时的沉降量;-最终沉降量();-初期沉降量();
  -将荷载不再变以后的实测数据经过回归求得的系数。
  该法主要通过沉降观测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求出a,b值,进而求出沉降量,但该法须预压荷载施加后观测时间不少于半年,因而仅适用于荷载稳定后的情况。
  假若在规范双曲线法的基础上引入荷载系数的概念,可将填筑期观测数据纳入分析时间段内,进而得到修正双曲线法:
  (3-3)
  式中: ;-自土方工程开工以来时间(天);-时刻的沉降(mm);
  -时刻的荷载[kPa];-设计最大荷载[kPa];
  3.2 指数曲线法
  (3-4)
  式中: -最终沉降;-系数求法同双曲曲线法中的。
  指数曲线法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因而求解过程简单,适用于荷载一次性或突然施加。
  3.3 灰色系统GM(1,1)模型
  (3-5)
  式中: -時刻的预测值;-不等时距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参数值;-平均时间间隔。
  灰色系统模型通过建立矩阵,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a,b,进而计算出沉降预测值,该法能够减少数据随机性对预测结果的影响,适用于工程施工的任意阶段。
  4.结束语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控制是高速铁路建设铺轨前的关键工作,直接关系到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平顺性和舒适性,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本文从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控制理论出发,提出了较为可行和准确的计算模型,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殿龙.客运专线设计国际咨询给我们的启示[J].铁道标准设计,2005,(10):1-4.
  [2]张丽丽.软土路基沉降计算及预测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其他文献
【摘要】给排水工程应精心组织施工,各工序上严格把关,并针对施工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优先采用先进技术,保证施工质量,使给排水工程达到节省空间、使用方便、经久耐用和美观舒适的效果。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特点,分析研究了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要点,提出了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
摘要:直流输电工程设计项目较常规电网工程设计项目在管理方面具有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内外部接口多、技术复杂等特点,设计进度管理难度大,“赢得值”作为一种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能够对项目的进度与成本做出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能直接反映工程进度的实际执行情况。P3E/C软件是美国Primarava公司研发的一种项目管理软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使赢得值应用简单化,为工程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从而使管
摘要: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煤炭资源,选煤厂的建设越来越重要。选煤厂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连续性强,生产机械集中在几个车间厂房中,因而选煤厂对供电要要求较高。  关键词:选煤厂 供配电 设计  中图分类号:N945.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选煤厂对供电系统的要求,包括对供配电电压、电源进线线路方面的选择及各级配电室位置的选择,供配电系统和主要电气设备(变压器)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压输电线路故障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然后结合笔者参与的实际案例,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发热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理意见。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 发热故障; 诊断方法; 原因; 处理  中图分类号:U2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高压输电线路运行过程中,其安全性、稳定性将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质量水平与经济效益。过去,电力系统的故障排查以
摘要:在暖通施工过程管理中,不仅要严格遵守现有的工艺标准和施工规范,从工程本身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 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对施工过程中每一环节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利益。本文探讨了暖通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暖通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260.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暖通工程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混凝土作为一种成本低、使用广、性能好、健康无害的环境友好型大宗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居民楼、大型商场等项目的建造中。但是部分混凝土建筑的渗漏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治,不仅严重损害业主的利益,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混凝土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渗漏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针对常见的渗漏现象,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混凝
摘要:笔者在从事配电自动化终端验收过程中,从材料工艺要求及三遥功能的角度,针对二次接线部分总结了现场遇到的相关问题,并结合经典案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技术经验。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终端、遥信、遥测、遥控  中图分类号:U224.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配电网作为电网供应链的终端环节,直接面向社会和电力终端用户供电,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供电服务、电能质量的要求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水电站混凝土防渗墙的施工技术进行论述,并从施工开始到施工结束过程中的相关防渗施工技术做出分析,且提出相关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电站 拦河坝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枢纽拦河坝工程防渗墙坝轴线长194.65m,墙厚0.8m,共计3997.12m3。地质条件为砂砾石基础,其桩号:坝左0+018.89~坝横0+
摘要:通过沙浦、下江渡排涝站的改造、观察,节约了电费,增加了流量,缩短了排涝时间,提高了效益,为全镇减轻洪涝灾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字:泵站、技术改造、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余姚市陆埠镇地处姚东,半平原半山区,有平原稻区面积22000亩,地形南高北低,吴淞高程在3~12米之间,西接梁辉镇,北靠姚江,东接河姆渡镇(车厩),南边靠山连接陆埠72岙山区,
摘 要:目前我国大多农网35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包括多种设备类型共存、设备数量大、软硬件兼容性差以及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设备故障等系统维护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统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为了解决这些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农网的现状入手,较为全面地分析和论证了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统一管理维护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整体框架,这对于保护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原有建设投资以及保证综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