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纸,是灵台县民间传统艺术,根植乡里,历史悠久,年节庆典、婚丧嫁娶、生日祝寿、刺绣花样无不即兴而作,民间十分普及。其造型生动、拙朴,灵活、夸张,情趣四溢,内容丰富,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世象万物不一而足,充分显示出灵台人民的智慧、情怀和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欣赏、装饰与收藏价值。
巧手剪裁 传遍灵台
一张张彩纸经过一双巧手剪裁,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等图案便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灵台县城关中学的剪纸艺术爱好者曹丽珍,她当场剪出一幅对称图案的五角星图案,引得一众人的赞许。实际上在灵台,很多县民都会这门传统手工艺术。新开乡寨坡村已故的83岁老人李爱英,人称“一剪花”,生前授徒甚众,李派剪纸名扬县内。在灵台,剪纸爱好者甚众。
曹丽珍出生于灵台县什字镇姚家沟村丁家沟社,自小受奶奶的剪纸技艺熏陶,9岁起就学剪一些花鸟、鞋样等传统图案。如今,她在从事教师工作之余,以全部的热情致力于民间艺术的研究,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她的剪纸作品多取材于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素材,以娴熟的技法将自然界的万物剪得拙朴自然、活灵活现。除了她,当地还有很多老师爱好剪纸,技艺精湛。
在剪纸创作过程中,曹丽珍深知,要想创作出鲜活的剪纸作品,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苦练技艺。20多年来,她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创新,在总结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上,编写了《灵台县民间艺术简编》。
“手工剪纸,费时、费工又费神,尤其需要静下心来创作。传承剪纸艺术任重道远,既要有责任心,还要热爱剪纸事业,能够耐住寂寞。”曹丽珍如是说。她坚持在自己的兼职美术教学中,把剪纸作为一种陶冶心灵、启发思维和智慧的艺术,耐心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能从兴趣爱好的角度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把多彩的生活画卷以剪纸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细致之处如发丝
灵台还有一位剪纸名人,他就是民间剪纸老艺人李斌学。老人已经一头银发,一把雪白的山羊胡,但依然钟爱剪纸艺术。
李斌学和剪纸的缘分源于一场病,1973年左右,一场大病让他缠绵榻间,一病就是大半年,百无聊赖,就学起了剪纸,没想病愈后,这成为了他终生的爱好。
李老先生的剪纸粗犷中有细腻,内容丰富,剪法娴熟,有自己特有的剪纸特点。从题材上看,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以民间吉祥图案为主,如福寿图、麒麟送子、鱼莲生子、喜梅图、老鼠吃葡萄、孔雀开屏、凤戏牡丹,还有花卉植物等,如梅兰竹菊、水果蔬菜等。
另一类题材是以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劳动场景为背景,如老汉背柴、摘柿子、放羊、舞龙、喂猪等等。还有大量的动物,主要是以十二生肖为主,另有青蛙、驴等动物。不管什么题材,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比如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水果是柿子,这和灵台多种柿子有关。另外题材离不开平凉民间剪纸的传统题材,如蛇吸蛙、鱼闹莲等等。
从剪纸的形式来看,李斌学的剪纸沿传平凉民间枕顶花剪纸的形式,大部分作品是几块拼贴起来的,比如剪菊花瓶,花瓶是对称剪出来,菊花及其枝叶是单独剪出来。
他所用的剪刀是做针线的大剪刀,但在刻画里面的花纹时多由折剪剪出,多对称花纹和细致的排线,因用剪刀大,所以剪的层数不多,多为两三层或一层。虽用大剪刀剪,但剪出的作品粗中有细,粗犷之处大刀阔斧,细致之处如发丝。作品普遍构图优美,韵律感强。
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活动的剪纸艺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千年的发展史,使它浓缩了汉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其沿革中,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延续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也是观察一个民族的民俗风土文化传承的窗口。
链接
为何西北地区多剪纸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巧手剪裁 传遍灵台
一张张彩纸经过一双巧手剪裁,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等图案便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灵台县城关中学的剪纸艺术爱好者曹丽珍,她当场剪出一幅对称图案的五角星图案,引得一众人的赞许。实际上在灵台,很多县民都会这门传统手工艺术。新开乡寨坡村已故的83岁老人李爱英,人称“一剪花”,生前授徒甚众,李派剪纸名扬县内。在灵台,剪纸爱好者甚众。
曹丽珍出生于灵台县什字镇姚家沟村丁家沟社,自小受奶奶的剪纸技艺熏陶,9岁起就学剪一些花鸟、鞋样等传统图案。如今,她在从事教师工作之余,以全部的热情致力于民间艺术的研究,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她的剪纸作品多取材于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素材,以娴熟的技法将自然界的万物剪得拙朴自然、活灵活现。除了她,当地还有很多老师爱好剪纸,技艺精湛。
在剪纸创作过程中,曹丽珍深知,要想创作出鲜活的剪纸作品,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苦练技艺。20多年来,她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创新,在总结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上,编写了《灵台县民间艺术简编》。
“手工剪纸,费时、费工又费神,尤其需要静下心来创作。传承剪纸艺术任重道远,既要有责任心,还要热爱剪纸事业,能够耐住寂寞。”曹丽珍如是说。她坚持在自己的兼职美术教学中,把剪纸作为一种陶冶心灵、启发思维和智慧的艺术,耐心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能从兴趣爱好的角度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把多彩的生活画卷以剪纸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细致之处如发丝
灵台还有一位剪纸名人,他就是民间剪纸老艺人李斌学。老人已经一头银发,一把雪白的山羊胡,但依然钟爱剪纸艺术。
李斌学和剪纸的缘分源于一场病,1973年左右,一场大病让他缠绵榻间,一病就是大半年,百无聊赖,就学起了剪纸,没想病愈后,这成为了他终生的爱好。
李老先生的剪纸粗犷中有细腻,内容丰富,剪法娴熟,有自己特有的剪纸特点。从题材上看,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以民间吉祥图案为主,如福寿图、麒麟送子、鱼莲生子、喜梅图、老鼠吃葡萄、孔雀开屏、凤戏牡丹,还有花卉植物等,如梅兰竹菊、水果蔬菜等。
另一类题材是以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劳动场景为背景,如老汉背柴、摘柿子、放羊、舞龙、喂猪等等。还有大量的动物,主要是以十二生肖为主,另有青蛙、驴等动物。不管什么题材,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比如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水果是柿子,这和灵台多种柿子有关。另外题材离不开平凉民间剪纸的传统题材,如蛇吸蛙、鱼闹莲等等。
从剪纸的形式来看,李斌学的剪纸沿传平凉民间枕顶花剪纸的形式,大部分作品是几块拼贴起来的,比如剪菊花瓶,花瓶是对称剪出来,菊花及其枝叶是单独剪出来。
他所用的剪刀是做针线的大剪刀,但在刻画里面的花纹时多由折剪剪出,多对称花纹和细致的排线,因用剪刀大,所以剪的层数不多,多为两三层或一层。虽用大剪刀剪,但剪出的作品粗中有细,粗犷之处大刀阔斧,细致之处如发丝。作品普遍构图优美,韵律感强。
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活动的剪纸艺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千年的发展史,使它浓缩了汉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其沿革中,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延续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也是观察一个民族的民俗风土文化传承的窗口。
链接
为何西北地区多剪纸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