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尤其对于食品。每当看到跟自己“心目中的食物”有所不同,就总是有人相信它们不是“自然生长”的。
“打针西瓜”是最近的一个例子,传说是奸商往没成熟的西瓜里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而这两种物质有着“破坏肝脏、肾脏的功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等毒性”。
对食品安全杯弓蛇影的公众,再一次忧心忡忡,许多人一如既往地发出“西瓜也不能吃了”的喟叹。无辜的瓜农们,只能再一次欲哭无泪。
然而,“打针西瓜”,只是一种童话般的想象。
先要说明的是,通过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很难让生西瓜变得像正常西瓜一样红而甜。给人打针,药物能够迅速地达到人体各处,是因为人体有一个强大的血液循环系统。而西瓜,像是一块切下的肉。对着猪肉打针,血液循环系统不能发挥作用。打进去的东西,只能通过“扩散”的方式在肉中慢慢渗透。
做过咸肉的人就知道,要把一块不薄的肉腌“透”,需要较长的时间。西瓜也是如此。当把甜蜜素和胭脂红注射进西瓜之后,会聚集在注射点,然后向周围扩散。
扩散是一种缓慢的传递过程,距离越远,扩散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用糖水来浸泡水果,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让糖进入“里面”,而西瓜要比通常浸泡的水果个头大得多了。即使注射到西瓜中心,要等它们扩散到整个西瓜,也需要极其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可能西瓜早就变坏了。而且,这个时间,未必比把它们留在地里自己成熟更短。
即使是真的存在“打针西瓜”,它也不会有着“破坏肝脏、肾脏的功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等毒性”。
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的甜味剂。跟糖精、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相比,它并不高效,甜味只有蔗糖的30到50倍。它的优势在于甜味比糖精更“纯正”,与糖精混合使用,可以彼此掩盖“异味”,从而更加接近蔗糖的甜味。
对甜蜜素的质疑起源于1966年。
有一项研究发现它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能分解为有一定毒性的环己胺。而1969年,更有一项研究说糖精与甜蜜素的混合物会增加老鼠的膀胱癌风险。于是,美国FDA禁止了它的使用。不过,这项致癌实验得不到重复,而又有了大量的其他实验来证明甜蜜素可以安全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审查评估了这些研究,在考虑甜蜜素的吸收率以及转化成环己胺的转化率基础上,再基于环己胺的安全剂量,得出的结论是: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100毫克甜蜜素,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按照常规,把这个动物“安全剂量”的百分之一,作为人的安全剂量。
对于公众来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即使是天天吃也不会危害健康。即使是“超标”了,因为那个安全系数的存在,也只是说有一定的风险,而不是有多大的“毒性”,偶尔吃了一点也不用担心。
胭脂红的情况跟甜蜜素有点类似。它是一种合成的色素,稳定性比较好,能够用于各种食品中。它的安全性也有一些争议。JECFA制定的安全标准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4毫克。欧盟以前采取的是这一标准,不过后来把它降低到了0.7毫克,而美国则没有批准它的使用。中国的标准是针对每一种食品具体制定的。
总的来说,只要符合标准,可以认为没有什么危害。
对于农产品,人们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形象。一旦与自己心中的形象不符合,就怀疑是“奸商捣鬼”,而进一步怀疑它“有害”。我们应该理解,动植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很多看起来“异常”的产品,仅仅是品种不同而已。
还有许多“不正常”,只是生长条件控制不当导致的。这些“异常”,恰恰是“天然形成”的。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异常”,但是不应该一见到“异常”就用最大的恶意去展开丰富的想象。谣言损害的,不仅仅是无辜的农民,最终也是每一个消费者。
“打针西瓜”是最近的一个例子,传说是奸商往没成熟的西瓜里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而这两种物质有着“破坏肝脏、肾脏的功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等毒性”。
对食品安全杯弓蛇影的公众,再一次忧心忡忡,许多人一如既往地发出“西瓜也不能吃了”的喟叹。无辜的瓜农们,只能再一次欲哭无泪。
然而,“打针西瓜”,只是一种童话般的想象。
先要说明的是,通过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很难让生西瓜变得像正常西瓜一样红而甜。给人打针,药物能够迅速地达到人体各处,是因为人体有一个强大的血液循环系统。而西瓜,像是一块切下的肉。对着猪肉打针,血液循环系统不能发挥作用。打进去的东西,只能通过“扩散”的方式在肉中慢慢渗透。
做过咸肉的人就知道,要把一块不薄的肉腌“透”,需要较长的时间。西瓜也是如此。当把甜蜜素和胭脂红注射进西瓜之后,会聚集在注射点,然后向周围扩散。
扩散是一种缓慢的传递过程,距离越远,扩散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用糖水来浸泡水果,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让糖进入“里面”,而西瓜要比通常浸泡的水果个头大得多了。即使注射到西瓜中心,要等它们扩散到整个西瓜,也需要极其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可能西瓜早就变坏了。而且,这个时间,未必比把它们留在地里自己成熟更短。
即使是真的存在“打针西瓜”,它也不会有着“破坏肝脏、肾脏的功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等毒性”。
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的甜味剂。跟糖精、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相比,它并不高效,甜味只有蔗糖的30到50倍。它的优势在于甜味比糖精更“纯正”,与糖精混合使用,可以彼此掩盖“异味”,从而更加接近蔗糖的甜味。
对甜蜜素的质疑起源于1966年。
有一项研究发现它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能分解为有一定毒性的环己胺。而1969年,更有一项研究说糖精与甜蜜素的混合物会增加老鼠的膀胱癌风险。于是,美国FDA禁止了它的使用。不过,这项致癌实验得不到重复,而又有了大量的其他实验来证明甜蜜素可以安全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审查评估了这些研究,在考虑甜蜜素的吸收率以及转化成环己胺的转化率基础上,再基于环己胺的安全剂量,得出的结论是: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100毫克甜蜜素,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按照常规,把这个动物“安全剂量”的百分之一,作为人的安全剂量。
对于公众来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即使是天天吃也不会危害健康。即使是“超标”了,因为那个安全系数的存在,也只是说有一定的风险,而不是有多大的“毒性”,偶尔吃了一点也不用担心。
胭脂红的情况跟甜蜜素有点类似。它是一种合成的色素,稳定性比较好,能够用于各种食品中。它的安全性也有一些争议。JECFA制定的安全标准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4毫克。欧盟以前采取的是这一标准,不过后来把它降低到了0.7毫克,而美国则没有批准它的使用。中国的标准是针对每一种食品具体制定的。
总的来说,只要符合标准,可以认为没有什么危害。
对于农产品,人们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形象。一旦与自己心中的形象不符合,就怀疑是“奸商捣鬼”,而进一步怀疑它“有害”。我们应该理解,动植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很多看起来“异常”的产品,仅仅是品种不同而已。
还有许多“不正常”,只是生长条件控制不当导致的。这些“异常”,恰恰是“天然形成”的。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异常”,但是不应该一见到“异常”就用最大的恶意去展开丰富的想象。谣言损害的,不仅仅是无辜的农民,最终也是每一个消费者。